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1011.风浪越大鱼越大

买活 1011.风浪越大鱼越大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3-10 15:51:21 来源:gegedan

先撇开买地这里土生土长的绝对嫡系彬山派, 就以占据临城县、许县为时间节点,各方豪杰陆续来投, 买地完成了工农业的量产化——本地育种技术以及高炉炼钢完全可推广、可复制化——这么一个点来划分的话,在第一个快速扩张期,把握住时代潮流,乘势而起的家族是不少的。

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选择简直大于一切,而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那么他

必然会呼朋唤友,把自己的亲近人群也带进来, 久而久之, 这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 而且以敏朝的底子来讲, 肯定是家族同姓者为多, 这是不分贵贱, 上下通用的人情守则。

先说些比较安全的家族,让谢双瑶印象深刻的就有佘四明一家——出身草根,一家子本来都是渔民, 最有本事的也不过是干点普通账房的活计, 随着佘四明出众的数学天赋被挖掘, 这一家运气来了,一发不可收拾, 佘四明现在是整个买活军地域计算机权限最高的那批人之一,买活军的黄金大脑,他设计的打孔读卡机,不单对统计局的工作意义非凡, 而且直接改写了这个纺织业,复杂纹样的机织良品率因此整个上了一个大台阶。

至于他的亲戚,天分没他那么牛,但在工程、工业生产领域,总之是注重计算的行业,都干得很不错,谢双瑶是相信家族天赋这种东西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武林钱氏,这一支肯定就传承了高智商的天赋,只是说在后代身上表现得明显不明显而已。一个家族都或多或少的擅长计算,同时出身草根,亲戚仅限于本地,现在分散四方大家都过着优裕的生活,在紧缺行业做事。这样的家族,他们的人情顶多就体现在小孩从小接受数学教育,比别人启智要早,这会是问题吗?多多益善好吧,在谢双瑶的视角,佘家在老家衢县办事所享受的那些特权,根本就不值一提,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基调,佘家永远都是安全的。

不过,佘家之下还有一批家族都可以被直接无视,比如临城县徐姓,现在混得也是很好,但对谢双瑶来说,一个算是本地嫡系,在买活军崛起之前,临城县徐姓也就是在本地比较兴旺,再一个现在以经商和小吏目为主,只要充分贯彻吏目异地任用的原则,不担心他们给统治带来什么阻力。

在考量这种问题的时候,这些家族、大姓都会被直接无视掉,像是佘家这样,出身太草根,而引起她注意的家族,其实还是很少的,大多数有能力的家族,在敏朝也会冒出头来。因此,他们现在虽然符合了买地的种种标准,但不可避免地还是和旧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张宗子所代表的绍兴张家,他的亲朋故旧人数就多,张家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的代言人张宗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脾气,可以说是胸无城府,毫无政治野心。张宗子和他的朋友们,主要在文艺作品领域发力,不是在写戏,就是在写游记,给重大事件出报道,他们并没有引领思潮的主见和愿望,始终在迎合市场,生产出易于流行,也就是适合如今的百姓需要的作品。

至于其余亲戚,基本都是捡张宗子的剩饭吃,或者也有经商的,但在政治上并没有野心,他们在做生意时,因为张宗子的声望而享有的便利,谢双瑶也不看在眼里,这都属于基本人性必备的瑕疵,就算搞下去了,再换一个上来这样的事情百分百一样会发生。大多数人对于所有不公都秉持深恶痛绝的态度,不过只是因为这是最便于摆出的道德姿态。

谢双瑶对于人性心中有数,这样愤慨的痛斥者,倘若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分菜的人多给他一块鸡肉,他也绝不会大叫起来,指责厨工徇私的——这样的事来个两三次,他难道对厨工还能保持冷脸,见了面还能不闲聊几句,还会把这多分的肉给丢掉吗?

能舍掉这块鸡肉的人,不是没有,但也宛若凤毛麟角。作为统治者来说,这都是一定会有的利益倾斜,只要足够乖,始终在分寸内活动,谢双瑶也可以视而不见。绍兴张家就是如此,够乖,够配合,很适合作为旧士族的融合典范,只要他们没有什么惊悚的历史遗留问题,谢双瑶也不会拿他们开刀。

再往上,那就是徐子先的徐家了,虽然谢双瑶依旧很尊重徐子先,但她心中对于徐家的危险级还是定得比较高的。这主要是徐子先从前的权柄较重,参与到了道统教科书的编写,他曾一度握有相当敏感的权力——重要概念的解释权,定义权一直在谢双瑶这里,是有典籍依靠,坚不可摧不可改动的,但如何把这些概念翻译成大众都接受的当代语言,这权力曾被徐子先掌握,虽然这是谢双瑶示意下的职务行为吧,但这也让他本人的密级自此就达到了一个高度。

同样的,就是因为他地位高,人脉广,主持的都是高屋建瓴的工作,在很多科研领域也有一部分奠基的功劳,现在自己的子侄也好,徒子徒孙也罢,都在学术界这块,和专门搞实务施工的佘家来说,无疑徐家形成学阀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的。谢双瑶除了考量他们在道统这块可能形成合力的势力之外,还要考量这种学阀可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力。

当然了,目前这一块,她还没嗅到什么危机感,因为徐子先一家人,谢双瑶认为是很拎得清的,他们很会扬长避短,知道在买地如今的情况下,想要永葆荣华富贵,比起保持家风清正,更重要的还是始终在技术改革的最前线待着——家风清正,要多清正?人不可能不交朋友,当老师的不可能不收学生吧?想搞你,借口太多了,重点是在话事人这里,永远是好处多于坏处,以谢双瑶重视技术进步的程度,比起减少隐患,还不如一心在最安全的领域发展,只要能再搞出一个打孔读卡机级别的机器,就可保三代的平安。

这也是智商优势啊,徐子先这种文理通吃的大佬,当然可以有换赛道的权力了,他从行政职务上退下去,专心科研,是个人志趣的表现,也是一个很合适的退身之所……谢双瑶是不会动徐家的,尽管她这里掌握的黑材料要说也有一些,徐家那么多亲戚总有一两个不成器的,但就事论事,低调处理即可。她就是要树立一种氛围,那就是只要在工业、农业这些生产业领域有突出贡献,那就不容易倒台,这种隐形的标准比多少卖力的宣传,都更容易倡导上层阶级向工农业发展倾斜资源,栽培人才。比如说张宗子他们那一家,就各种鼓励子孙学理,这就是他们在政治上嗅觉敏锐的表现。

梳理到这里,基本上侧重于理科的家族,也都通通可以确认自己的安全了,搞理工的又好用,又急用,而且和政治根本不发生关系,当然的确是十分安全的。而触碰到了政治的边,就不一样了。谢双瑶在掂量的就是吴江系的家族们——以沈家为核心串起来,叶、吴、袁,张……这些出身吴江,彼此连络有亲,关系密切的家族,到了买地之后,几乎又全都在传媒口做事,其中佼佼者现在已经在买活大学都混到系主任的职位了,这要是任其发展下去,数十年后,买地的文艺界论起山头,吴江岂不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和政治沾边——或者说,作为买活周报的主要编辑,沈曼君已经深度参与政治了,危险因素加一。连络有亲,亲戚极多,交游也非常广阔,有形成利益集团的可能,危险再加一。因为家族人员太多,家风不算严谨,子弟中已经出现了吴生这样作风糜烂,背离谢双瑶倡导风潮的例子,再加一,到这里已经加了三分了,而还要乘以一个极大的危险系数——那就是谢双瑶很怀疑沈曼君的政治立场,她认为沈曼君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和她站在一起,而任何一个稍有政治素养的吏目都会知道,这是多么致命的一个系数,大领导认为,你的立场有瑕疵,你不完全算是她的自己人!

这么重要的岗位,倘若主事者不能全心全意和自己站在一起,那一等时机成熟,被撤换也是迟早的事。沈家需不需要搞?谢双瑶认为是有一定需要的,只是时机的选择很关键。在沈曼君上位的当口,沈曼君已经是所有可能的人选中最适合的一个了,在更合适的人选浮现之前,搞她、搞沈家就很不值得,随着沈君庸上位金融系主任,谢双瑶需要衡量的利益就又更多了一点。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许久了,传媒业也得到充足发展,买地对于民间报纸的刊发态度还算比较宽容,虽然不发许可证,但只要不造谣不搞事,等闲也并不会抓捕——发许可证的前提是要有能力把无证印刷报纸的作坊都抓起来,大多数地方的更士力量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还不如不发,保持一个暧昧的态度。所以,如今除了周报之外,但凡是比较成规模的州县,都会有自己的报纸,甚至在羊城港、云县、京城这些大都市,还会出现每日印刷的小报,谢双瑶考量沈家的时候,选择就比较多了——有没有人能取代沈曼君?这些新的传媒人才中,有没有沈曼君的全方位高替呢?

遗憾的是,或许是时日尚短,纵然有一二能力较为亮眼的年轻女编辑,但也比较青涩,业务、人事能力都代替不了沈曼君。因为沈曼君毕竟还有一个年龄上的优势,她注定要比新人多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而和她同期的那些谢双瑶嫡系编辑,知识底蕴又的确不如,这十多年过去了,笔杆子依然不如沈曼君利索。沈家人虽然有很多高危因素,但他们也有相当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在立场和他们差不多的家族中,他们的文字能力是最强的,而那些文字能力比他们更强的家族,立场却又比他们还要让人更不放心。

“毕竟是才女家族的底气……”谢双瑶在女吏目这块上,是不满于前往危险地区的女吏目数量过少这个问题的,现在只要把视角一放到外域,就会发现,从外派吏目到当地土番头目,全都是男人的名字,当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买地本土虹吸走了大量女性也是关键。

这是一个比较恶性的循环,那些开拓外番本来自己女人就少了,人还野蛮,那买地的女吏目就更不敢过去,就算过去了也很难开展工作、形成网络,掌握主要权力,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熬资历,过几年回来升职是最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样的景况,只能继续等,等到当地的外番招揽来了本来更偏远地区的野人,把他们慢慢开化,从这些野人的女性中挑人出来栽培……这得要十几二十年了,但目前别无他法,只能这么办,现在建新的未来女吏目,可就指着那些哥萨克妇女了——女金人自己的女眷大量南下,可没多少跟着去了北边。

在外域,最忠心的是外派吏目,其次是开拓汉人/熟番,再往下可以放心任用的就是刚开化的女番了,这里面的道理是无需赘述的。同样的,为了确保她推行的诸多解放生产力的政策,尤其是确保女子参与劳动的相关政策,能够始终执行,而不是被层层削弱,在传媒口这里,承担大任的就必须是道统上和她完全一条心的女编辑,男子不列入考量。

说实话,谢双瑶这也是有点偷懒了,或许会有男编辑也能保持纯正立场,掏心掏肺地坚持女子必须参加劳动,但说到底,这其实是违反人性的要求,就像是谢双瑶从前没穿越以前,网上冲浪时,对于男人前列腺癌的相关新闻都直接跳过一样,对于和自己无关的问题保持漠然态度,不会全心全意地去奔走、关切,这是基本的人性,谢双瑶没必要付出太多心力去筛选例外,干脆就一刀切,省心。

既然要求的是才女,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工作难度越来越高,要求的还必须是有资历的才女,那沈家诸女就始终还保持了独特的统战价值,这是阻止谢双瑶落下屠刀最重要的一点。不得不说,沈家也不是只有小慧而无大智,他们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中潜藏的危险的,只看对下一代的培养就知道了,沈家全力培养的是下一代的女性,也就是说,只要他们的下一代也保持了强竞争力,谢双瑶还想用的话,那么,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是要整,也只是敲打一下,不会往死了整,不然她就没法再用年轻一代了。

人才供给有限的窘迫感,就没消散过,谢双瑶始终还是被拿捏……她有点儿不开心,因为沈曼君从一开始就是她的妥协,这一妥协就妥协到了今天,还是没有更好的方案,谢双瑶知道,借助吴生之死大办一场,基本是没戏了,毕竟因吴生而起的事端,不可能不办吴江这帮人,否则就不好向外延伸,但传媒这块,这么多人才真没人能接住沈曼君去职留下的空缺,这就彻底拿死她了。

需要收拾吗,立场都不是全然一体,当然需要!值得收拾吗,已经有几年没整顿吏治了,对于这些慢慢成型的家族来说,更是从来没有一个案子能杀鸡儆猴,也很值得收拾。可以收拾吗?替代人没有,还真不可以收拾。谢双瑶不再往下思考了,既然这件事不可以做,那就暂时不做,但今天不做也不代表未来不能做。

“创办第二份全国性报纸,以省道为核心,各自创办区域性报纸,广泛培养传媒人才。”

替代者一时没有,不会永远没有,现在没有她可以栽培一批人,五年十年后再看。谢双瑶在待办事项上记了一笔,这种在传媒口无人可用的匮乏感,她是一定要摆脱掉的。只要有了政策,自然会有新人才脱颖而出。

此外,吴生案当然也不会就这么算了,政治立场侧的决策做完了,不会因为立场瑕疵而主动兴起大案,谢双瑶现在开始考量行政侧和经济侧的因素了,她在吴生案的报道上做了批示:

【要引起重视,排查陪侍业和相关的利益输送、官商勾结等灰色行为,对于灰产业的规模、渗透幅度,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预估】

尽管定都大典在即,但她可不是怕扫兴的那种人。谢双瑶想,“这就是个很合适的时机,现在鱼都到池子里来了,激起一点风浪,也可以让我摸一摸池底的淤泥深浅,看一看这鱼群的规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