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125章 东江岛的粮来了

买活 第125章 东江岛的粮来了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有船来了!”

“有船来了?”

“还是艘大福船!”

几乎是一大早,东江岛居民便轰动于这个新消息,从码头到军营,再到深处以地窝子为主的居民区,都有孩子以嘹亮的声音,半是咏叹半是歌唱地叫道,“船来啦,船来啦,粮来啦,粮来啦!朝廷的福船来啦!朝廷的军粮到啦!”

“粮来了?”

更多的头颅从地窝子里冒出头来了,多数是蓬乱着头发,也只肯探出一个头,更多的是没有探出来的,“喂,小孩,你听谁说的粮来了?”

“兵爷们说的——老大的船——他们说那叫福船!兵爷们从船上往下搬粮食,一袋袋,好香呀!袋子漏了,滚在地上,我们抓着吃,你看——金灿灿的。”

这里的孩子多数是很瘦小的,又分外的调皮,张开手给大人看掌心的那金黄色的圆粒子,又很快塞到自己嘴巴里,夸张地咂摸了起来,“好香啊!我去拿给我娘吃!”

“哎,你等等你等等——臭小子!”

地窝子里时不时地便响起了一阵笑骂声,虽然粮食还没有发到手,但听说了这个消息,众人的心情显然都很轻松。女人们还是没有出门,而是隔着地窝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天来,“一会等男人们回来便让他们去问问,真有粮食,一户怎么也能发个十几斤的。”

“今年过年倒有着落了。”

“能不饿死人就好。”

“是!”

这里的女人,便没有没男人的,哪怕是自己的男人死了,也会立刻找上一个,不愿找的都离开了东江岛,至于孩子也并不多,多数是千方百计带到岛上来的——东江岛说来并不大,不过是一座小县城的大小,附近还有几座大大小小的岛屿,上头都住了守军,这里生活着的女人主要都是守军的家眷,而守军则全都是辽东的逃民。

自从建贼起势,侵占了辽东之后,辽东的汉人有不愿为奴的,也有禁受不住摧残的,陆续都往外逃走。这其中往西的,甚至有逃去通古斯方向,往东南的则逃入高丽境内,此时高丽西面的几座大岛,汉民甚至有反客为主的,达到了汉七鲜三。而位处在高丽和敏朝之间,在鸭梨江东高丽湾的这座东江岛,也正为这些逃离建贼的辽民提供着宛若灯塔一般的作用,只要东江岛仍在,饱受铁蹄□□的辽民便还有一丝希望,逃到东江岛去,不论是往高丽种田,留在东江岛抗击建贼,还是设法前往祖国敏朝的土地上重新谋生……只要东江岛仍在,他们就还有个奔头,就还有个去处,东江岛,就是如今辽境敏军最后的火种。

也因此,东江岛被建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却又因为不善水战而颇有几分无可奈何。而东江岛的人马抗击建贼的意志是最坚决不过的——现在留在东江岛的兵丁,几乎都和建贼有生死血债、不共戴天。他们留在东江岛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为死去的家人复仇。

而这些愿意嫁给兵丁们的妇女,她们的意志也是最坚决的一批——东江岛上很少有原配夫妻,因为这座小岛的原住民极罕见,而逃民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完整抵达此处的,大多数携家带口的汉民,都会选择转入中原或者高丽继续耕种为生,而选择了留在东江岛嫁给士兵的女娘,大多都没了家人,其目的也相当的明显,那就是要杀鞑子,多多的杀鞑子,即便不能杀鞑子,也要给这些杀鞑子的人提供后勤上的帮助。还要让后代传承他们复仇的使命,永永远远地和鞑子战斗下去,不死不休。

但,复仇是长期目标,而人毕竟是要吃饭的,东江岛本是个贫瘠地方,岛上的沙石地几乎无法耕种,这里原来只住了一些渔民,便是逃民来了这里,也无法变出黑土来,而此处和敏朝的联系又相当的不便——补给的船只由于船速慢、火力弱小,很容易便沦为海盗和倭寇垂涎的目标,因此东江岛获取的补给,更多地还来自高丽朝廷的援助,以及现在寓居于高丽两道中的汉民自发的奉献。

既然是靠别人给,而且高丽处的农业也不算多么的发达,那么吃食总是紧张的,虽然也有些渔夫在东江岛边为大军渔猎,但这支军队也还是要为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这些地窝子中的女人们并非是懒于出门,也并不是因为懒惰而不愿建房,而是因为此地以沙石为主,木材并不多,是不够建房的,倘若采石建房,以如今天气的寒冷,一旦入秋之后,石屋根本无法住人,反倒是地窝子要暖和得多——至于她们不愿出门的原因也是很了然的,此时天气已相当的寒冷,没有棉衣,只有几件单衫,那就只能在正午最暖和的时候,披着烂棉被出门拣些宝贵的柴火,等着大帅的亲兵们前来发粮了。

因为东江岛的特殊地位,这里的居民全都是军管,不从事农业生产,吃多吃少只能靠上头发放,到了冬天就是饥一顿饱一顿,连热源都相当的珍贵,每年冬天东江岛的军民几乎都在饥寒中度过,是要死不少人的,但即便是这样,也比生活在鞑子皮鞭之下要好得多,而高丽的汉民们,他们的日子也没比东江岛好上多少,高丽的平民日子也很苦,即便是两班贵族,也谈不上多少的享受。

孩子们在东江岛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不但是自己的母亲会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吃饱,就连那些曾做过母亲的邻居,也会从本就不多的口粮中给他们省下一口,他们身上的衣服也比成年人更齐全——耗用的布料少,还有人试着给他们做鱼皮袄子,是以天气冷下来以后,他们还能从地窝子里出去,瞧一瞧、跑一跑,带些金灿灿的玉米回来。他们像小狗一样扑到地上去捡拾玉米碴子的时候,那些士兵也不太驱赶他们。

“娘!”其中有些回到窝棚里,便懂事地将手里的几粒玉米递给了母亲,甚至还从嘴里吐出了那么珍贵的一两粒玉米,含了一路也舍不得嚼的——“娘,你吃呀!”

于是地窝子便都知道,的确有船来了,船也的确带来了粮食,她们手中缝补的劲儿似乎都大了一点——在地窝子里不代表她们就不做活了,她们要为那些渡海作战的将士们缝制军衣,天气暖和时也要帮助翻晒渔获,以及去军营里帮助做饭——等到这天中午,来发饭的人就比平时要多了两个,他们肩上的担子也比平时压得更弯。

“吃吧!今天管够呢!”

今天的粥也比平时稠,金灿灿的‘玉米’、黄橙橙的‘土豆’,和粗糙的白米混在一起,熬得很浓,甚至可以挂壁,一人还有一个拳头大的土豆。发饭的兵丁脸上也浮现了笑容,“吃吧,吃吧!看,桶里还有呢!吃不够了让孩子再来打!”

在东江岛,佐餐的咸鱼至少是不缺的,但人不能不吃粮食,这是鱼鲜不能取代的美味,女人孩子们狼吞虎咽着粗陶碗里的稠粥,第一碗甚至不用咸鱼来配,她们同时不忘了打探,“是朝廷的船吗?运了多少粮食来?”

“是买活军的船!”

“买活军?”

这是从未听过的名字,尽管买活军在帝国的东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东江岛和大陆的联系相当稀少,妇女们迷惑地听着士兵们描述细节,“是南面的义军!听说领袖谢六姐是无生老母转世!”

和完全局限于南部的天妃比,无生老母在北地还算是有些信仰,人们给了些反应,“哦哦!”

最重要的还是粮食,“运了多少来?是和我们做买卖的吗?”

“二三百石是有的!这会还在往城里挑呢!”

“二三百石?!!!”

“阿弥陀佛,老母保佑!”大多数人当场就成为无生老母的信徒。“老母保佑!谢六姐慈悲!”

“那今年可饿不死人了!”

“可是的呢!二三百石,一年都管够吃的了。”

算学不好的缺点在这里便显示出来了,五吨粮食,一万人撒开了来吃,也不过就是十天二十天的份量而已,东江岛这里的驻军就有一万多人了,还有这些家小,这一次补给完全是杯水车薪,不过是几顿饱饭而已,但前景令人很憧憬,东江岛总算又得到了外部势力的援助,这里一时半会也还灭亡不了,那么辽东的汉民,他们的希望仿佛也因此增大了一分。“还不止,还运了些棉袄来,再是暖和不过的。”兵丁们满脸的喜色,“还有叫什么毛衣毛裤的,说是和乌拉草一样,再暖和不过了——等着吧,看大帅怎么和他们谈!”

“还有棉袄!”这就是更好的消息了。

“那可有棉絮吗?”有些勤俭持家的妇女立刻便问了,因为棉絮是可以自由分配的,还能为孩子的冬衣多添一些保证。

“有没有煤啊!”开始异想天开了。

“可有药?!”东江岛也十分缺药,什么草药都缺。

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兵丁们无暇应答,便化为了呵斥,“吃你们的吧!哪问那么多,粥都结了!”

众人也都笑了,“是稠呢,以前喝的稀粥,这时候可结不了冰。”

已有孩子抽动着鼻尖,很是向往地闻着空气,“好像闻到了一股味儿——好香呀——娘,这像是从前咱们家吃的熏香肠的味儿!”

#

这是个鼻子灵的孩子,他说得不错,此时军营中确实正蒸着腊肠,一根一根暗红色的肉.肠叠在蒸屉里,几乎是九肥一瘦,遇得热来,便冒出了一滴滴发红的油纸,全都透过蒸屉落到了下头白花花的大米饭里,那香味飘出厨房,几乎是销魂蚀骨,连厨子们都不由得大咽口水,眼馋地张望着大灶。

只听着一声,“开锅盛饭!”锅盖一掀,蒸屉一提,香肠被装到盘里,米饭盛入桶中,余下的锅巴刚被铲起来,众人便一拥而上迫不及待地分而食之,将锅巴蘸着蒸屉上剩余的红油,塞在嘴里,烫得嘶嘶喘气,还在不断地说,“好香!好香!香杀人了!”

派来上菜的几个亲兵可不理他们,急急忙忙迈过门槛,将滚热的菜盘子放上八仙桌面,毛大帅满面红光,笑着端起酒碗,又向连豪生道,“多劳关照,老弟,我这是借花献佛,来,我们再喝一杯!”

按说走海的人,此时个个都是酒鬼,但连豪生是买活军麾下的兵士,平日里是不喝酒的,他碗里只是白水,不过态度也很客气,连忙逊谢道,“将军抬举,不敢当,不敢当,我们是严令在身,不敢有丝毫违背,否则六姐在东海眨眼间便会收到消息,若不然,今日定要和将军一醉方休!”

若是换了个地盘,得毛总兵亲自宴请,居然还滴酒不沾,这小船长自然是休想得到什么好脸色,不过他既然带来了一船粮食,那么就另当别论了,毛总兵心胸宽广,毫不介意,自己干了一大碗酒,笑声中又请连豪生尽量品尝参鸡糯米汤——东江岛的饮食多赖高丽支援,自然也有地方风味,这是高丽本土的一道国菜,便在东江岛也十分难得,主要难得在鸡和糯米,高丽参东江岛倒是不缺,毛总兵就是想托人送回京中去搞关系,也实在是交通不便,储蓄了一大批在仓库里。

腊肠是连豪生带来的,是他们的口粮,所剩不多,尽数送给了东江岛守军,米也是连豪生带来的糙米,虽然口感很淡,不过此时辽东也没什么人种水稻,大米是很精贵的食物,多是以小米、高粱为主。因此众将士都吃得很开心,至于酒——吃饭不耽误喝酒的,甚至吃了可以喝更多,只不过东江岛的存酒没有那许多罢了。

对于这在秋后送来补给的船只,毛家军的态度非常友善,可谓是给足了面子,满口的俱是感激结交之辞,酒过三巡,菜至五味,这才慢慢开始套问连豪生的来历,与买活军的底细,还有他们忽然来送米粮的缘故。连豪生倒也不怯场,笑道,“咱们买活军如今可是天下知名了,说句托大的话,将军,咱到底是离开上国,在这高丽湾中待得有些久了!若是那些本土的百姓们,哪个不知道我们六姐的威名?便是京中的九千岁,也是咱们六姐的好朋友,他的义子,之江镇守太监王知礼王大珰,也是来咱们买活军这里盘桓过一段时日的,对我们的仙食佐料,不知有多着迷!”

俗话说得好,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毛将军虽然是孤身奔袭敌后,在东江岛安营扎寨之后才正式发迹,但在此之前好歹也是中层军官出身,对于朝中错综复杂的政治结构有一定认识,当上总兵之后,也要和朝廷联络要补给,因此对于九千岁、王大珰的名字都是知道的。按照此时这信息的传播速度,一个平民百姓压根不可能拥有这些见识和谈吐,因此众军官一看毛总兵的脸色,便知道这连船长恐怕还真不是建贼派来的西贝货,当下越发大喜起来,听连豪生说起了六姐的来历。

这些走海的船员,一个个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为的便是要尽量在敌境宣扬六姐信仰,减弱彼方抗争的情绪。虽然东江岛并不是长溪县,但连豪生也绘声绘色地说起了流民逃难、彬山显圣的传奇故事,一众将兵都听得如痴如醉,七嘴八舌地问道,“既然如此,买活军又如何同九千岁交上了朋友?”

“为何六姐强要百姓们剃头,这不和建贼一般了?”

不得不说的是,若非连豪生是青头,而不是金钱鼠尾,恐怕连靠岸的机会都没有,东江岛守军对于剃头汉子是很警惕的,而连豪生则从容地解释,“连倒不是非要剃头,而是南面天气热,长发容易发臭,而且蓄养跳蚤虱子。只要能打理得清爽,没有跳蚤,那么不剃也是可以的,我们船上也有短发的兄弟。”

说着,便向另一桌指去,果然那桌上坐的几个买活军的船员都是一指多长的短发,还打理了一下,使其仿佛具有一种特殊的造型,还有几个船员干脆就是光头,众人见了,方才略微释疑,连豪生从随身的褡裢里掏出了几份报纸,笑道,“这是我们家如邸报一样的东西,如今天下也都传遍了,这一期上就有文章写了剃头除跳蚤的必要,诸位请看。”

先不说别的,这报纸的印刷就让人眼前一亮,虽说众将军多是粗人,但毛大帅却是识字的,他少时长在之江,是武林人,虽然没能考取功名,但读懂报纸不在话下——这报纸虽然别字略多,还有一行行歪七扭八的注解(拼音),但没有什么生字,便有了几分酒意,一眼扫过也能认得出字,只是虽然听连豪生解释了是横版印刷,也还总忍不住要竖着认,有些别扭而已。

“是印的啊……”他嘟囔了一句,脸色便多了几分郑重——连京城的邸报尚且都是手抄,这一点毛帅也是知晓的,毛帅不喝酒了,要了茶来,先看了连豪生指的文章,又将其余内容草草阅览片刻,便把报纸折好,对连豪生道,“连船长,此物对我极为宝贵,可赠我否?可还有旁的?”

连豪生笑道,“自然,自然!我们出发时,报纸刚印好了一期,这东西是周报,七天一期,屈指算来,应该已经发了六期了,若是毛帅有兴致,日后我们再来运粮时,便捎带上报纸便是了。”

一听说买活军的船很可能还来运粮,众人都是喜形于色,毛总兵也不由得面现感激,对连豪生更加客气,寻思了一番,又问道,“刚才听船长说,贵船是从天港到此,说实话令我很费解,我们这里的粮食,一向都是从登莱运过来的,便是这样一条老航路,也是常出事故,如何贵船从福建道,先去天港,再直接从天港来我们这里,连登莱都不用停靠,反而一路太平呢?难道……贵船手里掌握了从天港到我们这小地方的航海图不成?”

连豪生虽然只是船长,但在毛总兵面前却是不卑不亢,气势上丝毫不落下风,此时笑道,“毛帅,小人说句托大的话,您这见识还是有些小了——从常理来说,这东江岛在毛帅驻跸以前,的确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有航路图存在,只能先从天港走到登莱,再从登莱过东江岛,这的确是真。但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买活军的是天妃麾下的神兵天将,焉能以常理视之呢?宇宙诸地,都在六姐掌顾之中,莫说是区区东江岛,便是琉球、平壤、江户,甚至是北面的海参崴也好,库页岛也罢,您说得出来的地方,咱们这艘船都未必不能去给您看呢!”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顾盼自豪,显然是大有底气,众将兵听了,不由咋舌,而买活军辣椒号上的水手官兵却都是连连点头,面有得色。毛总兵见了,心里更加生疑,不过辣椒号是送粮食来的,没有适当的理由,也不好翻脸扣船,因此索性先不多想,便问道,“果然是我小觑了天下英雄!今晚必定要好好拜读这几份报纸,好好开开眼。不过,贵部如此大费周章地送粮上岛——可是有什么心愿,是我们能报偿的么?”

连豪生也不知有没有看出毛总兵对辣椒号的觊觎,只微微一笑,慨然道,“我登船以前,也曾问过六姐,六姐当时是这样说的——买活军虽然不听朱天子的号令,但却一样说官话,写汉字,咱们兄弟本一家,都是登莱山阳活不下去的苦哈哈,只是当时有些北上,有些南下,各自落了脚,因此咱们能吃饱饭了,便不能忘记了从前的老兄弟们。”

虽然连豪生是福建道本地人,身量不算太高挑,但他带来的其他船员,很多从身材上看就是毫无疑问的北方汉子,而且这话说得不假,登莱和锦州隔海相望,许多辽东汉民祖上都是从登莱烟台过去讨生活的山阳道人,听连豪生这么一说,登时是大声叫好。

连豪生又道,“本来按我们所计划,十吨粮食只送娘娘宫,去锦州一带便完事了,但六姐又说,东江岛直插建贼后肋骨,深居敌后,荫庇逃到高丽的汉民,可谓是功德无量。又孤悬域外,比锦州一带的官兵还要更苦,更危险。”

“建贼是什么样的东西?金钱鼠尾,茹毛饮血,说不得我们的话,写不得我们的字,不过是一群野人!这天下将来不论是姓朱、姓谢还是姓什么,总之轮不到和野猪皮那样的贼酋鬼物去姓!由得这些掳走我们乡亲妇孺,去做他们的苦工,在冰天雪地里被凌虐至死的畜牲姓!”

说到这里,连豪生面色通红,没醉也醉了三分,众兵将更是大声赞好,人人想到自家的血泪故事,都是咬牙切齿,叫道,“说得好!建贼该死!该死!”

此时凡是在辽东抗击建贼的,哪个没有听过无数家破人亡的故事?被建贼掠走的汉民,编入八旗为奴,如猪似狗,那都是说得好了,其实是猪狗不如,十个人里能有一个活到第二年都不容易。汉民被视为消耗品,死了再抢就是了,那些逃出来的汉民叙说的故事,真能让石人落泪,说是人神共愤都不夸张。这番话说出来,非但众人同仇敌忾,恨敌欲死,就连毛帅听到连豪生的话,都不由微微动容,点头不语。

连豪生见众人神色到位,便续道,“因此,六姐让辣椒号无论如何也要来东江岛看一看,再送一些粮食。东江岛的好汉子们太艰难了,六姐的原话——已是冒了极大的危险,还是要想想办法,叫这些好汉子们能够吃饱,吃好!”

他说了这许多话,再没有比这句话更动人的了,配合着米饭和蒸腊肠的香味,更是充满了说服力,有些兵将甚至还感动得满面热泪,觉得买活军的支持比这几年来朝廷的口号还要更妥帖得多,便是毛帅,都是神色大缓,眼圈也不由微微红了,哽咽道,“说的是,说的是,这些好汉子跟着我在岛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便是为了和鞑子斗到底,我心里也时常觉得委屈了兄弟们——”

他这一番作态,顿时又让酒后官兵激动不已,大嚷着要忠心报效云云,连豪生看在眼里,浅笑而已,暗道这毛帅果然是个能人,只是心胸略微狭窄,怕是卯定了要做东江王,这才对民望如此敏感。

当下也不再提此事,只和众人一味吃喝,这一顿众将官一人至少都吃了一斤米,蒸好的八斤香肠全都吃光,可谓是镇守以来难得的饱足。吃完了饭,毛帅又带上自己的三五心腹,请连豪生到书房密斟,因为他刚去过天港,在东江岛算是消息灵通,便也一并请教谈论朝廷局势,以定将来行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