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316章 三大新鲜事儿

买活 第316章 三大新鲜事儿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咩——咩——咩——”

起伏不定的羊叫声,将羊圈填得满满当当,噪音还在不断地往外流泄,在羊圈里憋闷了一个冬天,好不容易草场返青,天气转暖,羊也急着出去散心。刚从圈舍内出来,便都拥挤在了栅栏边上,惹得驿站大堂里,老驿丞也叫了起来,“黄来儿——把羊都放出去!莫惊扰了诸位大官人!”

“知道了!”

年轻的驿卒从圈舍里走了出来,脚边是几只撒欢的细犬,这几只狗十分灵醒,听得主人一声唿哨,便跑到栅栏前头,开始汪汪叫着规整羊群。黄来儿牵出一匹驿马来,打开了栅栏,“去吧!”

羊群便立刻奔向了驿站后方的林子,争相嚼吃起了灌木丛刚萌发的新叶来,它们吃了一冬的青贮料,正是想换口味的时候,几条狗有些在羊群前后奔跑着撒欢,也有几条趴在道路附近,警惕地望着树林深处——若是有生人、野兽来了,它们便会大叫起来,提醒主人要收羊了。

有狗看着,人是可以不在的,黄来儿便把马儿牵到了驿站大堂前,将要送到下一站的书信、塘报、告示、公文,全都捆扎成一个四四方方的油纸包裹,又在包裹外加了几层油布,将其捆扎在了马鞍后方。自己的杂物,则放入背篓,挂在了马身右侧,“樊大,那我走了!”

“嗯哪!”老驿丞从大堂里出来了,“干粮带了没有?枣馍带上!”

“带了有,还带了土豆子!”

“那去吧!早去早回!”

黄来儿应诺了一声,翻身跳上马,拍马便小跑了出去,身形很快消失在驿道深处,老驿丞眯眼看了一会,方才回去和几个客商闲话,“现在还不到剪羊毛的时候……再过一个月可以剪了,俺们驿站养的少,就一百斤多点儿,路过的老客人捎带手就收走了,要是喂养,倒是喂得精心的,它们能吃点驿站的剩饭,油水足,毛也好……”

“他怎么走得这么晚?嗐,这黄来儿也是个跳脱的懒鬼,仗着知道马性,会调弄马儿,人家走一日的路,他半日就到了,总是起来吃过早饭再走,横竖不误事,我也不说他,这伢子坏得很,刚来那一两年,弄丢了几匹马!谁知道是死了,还是遭他私下卖了?不老实……他们一家亲戚都是刁恶,俺们也不敢十分较真。”

“这几年倒是懂事了,马上的事情也不弄了,便是送信,平日无事偷看些报纸,还撮弄些羊回来养,一年倒多些进项,大官人来了也能有些赏钱。”

天高皇帝远,在这西北要冲之地,很多犯忌讳的事情,大家做得坦然,说得也是坦然,驿站为什么能养羊?自然是私下克扣了些给驿马的草料,淘换回了羊饲料过冬,这羊养肥了以后,活着可以剪毛,若有些过路商人馋了,过往的官员宦囊丰富,也可以立刻宰杀,剥皮下锅做手把羊肉。

虽然是产毛丰富的绵羊种,但口外的羊就是好,羊肉肥嫩而无膻味,是西北汉子中意的美食,羊肉在北方的地位,是可以和鹅肉相差仿佛的,都是高贵的肉类——至于牛肉,这东西现在还是邪道,一般不出现在百姓们的食谱中。

一只羊,羊毛能卖钱,羊皮也能做皮袄,连羊肠、羊尿泡,都有人收走,甚至就连羊拐骨上的几块小骨头,都可以染色了做成孩子们的玩具,这东西本来就是大家都愿养的,只是从前,不论是农家还是牧民,养的羊都很难过冬——羊过冬要吃大量的干草,别说农民,就连牧民都制备不了。

农家养的羊,若是一两只,那还是好的,过冬不算什么,牧民的羊群,一到秋天就要进行减员计划,把几乎一半的羊群宰杀了,制成风干肉、风干肠,不过,以前羊毛只能做成骚哄哄的羊毛毡子,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他们把羊毛送到河里,加上草木灰搓洗了之后,晾晒捆扎,要留着卖给口内的商人们那。

但这几年,情况不一样了,买活军的报纸刊发了之后,西北这里受到最大的影响,说起来是这么几件事:一,买活军的报纸教导了如何种植土豆、玉米、辣椒,而这些新兴的作物,正以极快的速度在西北蔓延开来,甚至连一向动乱的关西,都非常迅速地接受了土豆;二,买活军的报纸还教导了如何圈养绵羊,如何配置绵羊过冬的饲料,使得农家扩大羊群数量成了可能;三,买活军的报纸明确多次写了,大量求购羊毛。

这三件事,在西北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连黄来儿都识字了,而且也认得了买活军的拼音:不论是养羊还是种土豆,一个村,至少要有一个人能看懂买活军的报纸,这样才能让人放心。而不管村里的有识之士,对于这一点是多么的忧心忡忡,认为买活军的拼音是多么的魔性深重,但不管怎么讲,买活军的私盐队从来没有到这里来过,关陕的妇女也没有像是一些老学究担心的那样,因为邪恶的《买活周报》在关陕扩散,而生出什么异样来。

事实上,大多妇女对买活军的认识非常的有限,只知道他们的首领是个女神仙,而且在南边闹出了很大的动静,并且,女神仙向上天祈祷,赐下了土豆这样神妙的仙种。

土豆怎么不神妙呢?对于动乱的关陕来说,土豆的意义有多大,这是其余区域的人难以想象的。关陕的气候,已经异常了七八年了,每年总有灾,蝗灾、旱灾、水灾,这些有时候还是一起来的。冬季特别特别冷,雪灾,种不了任何东西,连取暖的柴火都变得宝贵起来,到了夏天又特别的热——旱灾,伴随着旱灾的还有蝗灾。这样颗粒无收的气候,持续了不是一年,不是两年,是七八年。

这样的地方,是不可能不乱起来的,虽然并不是说一遭灾就是关陕全境倒霉,但这个县歉收几年,那个县歉收几年,也就意味着此起彼伏的起义,人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不起义只能慢慢饿死,起义么——至少在饿死之前,还能吃上几口饱饭。但,在关陕这里彻底乱起来以前,土豆来了,最开始,它是被一个在南方做官的老陕带回来的,这是个很有远见的,难得的好官儿,他在家乡到处劝人种土豆,并且带回了报纸和农书,教农户们认拼音,自己学着种土豆,一开始,乡亲们也免不得忐忑,但很快乡里的土地便显灵了,告知他们,这的确是谢六姐求来的仙种,好生伺候下去,亩产千斤都不是问题。

哪儿就能梦到亩产千斤了呢?哪怕是五百斤、六百斤也好啊,这可是往年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的旱地儿,就是发梦,农户们都不敢梦得太嚣张的。土豆就这样被种了下去,并且在几个月后引起了轰动,那一季所有的产出,都被当成种粮卖到邻近的乡镇中去,就连远处的州府,都有农户不辞劳苦,走了几天的路前来讨要,于是那官儿便立刻把自家的庄丁派了出去,免费教导所有来他家买种粮的农户种土豆。

听说是个姓孙的大人……但到底是什么大人,外头传说什么的都有,百姓们只含糊地知道,大人大概是姓孙,老家也是这里的。而且做了有利于百姓的大好事儿,这就足够了——很多村落的宗祠里,这几年都添了孙、谢两个外姓,每年跟祖宗一起吃香火。

因为土豆这东西,是可以越冬的,并不怕冬日气温冷,而且它长在地下,抗虫害能力很强,至少没有麦子、小米那样怕蝗虫,至少也能保证一亩地有个两三百斤的收成,这就足够了!

这东西哪怕吃着烧心,但一亩地只要有两三百斤,就能保证一个家庭能够勉强存续,人们不至于活活饿死,不至于抢着去啃那些较嫩的树皮,不至于和观音土的饼子,一亩地两三百斤,人就可以活着,可以继续明年的劳作。

而如果一亩地有四五百斤,甚至往大了说,有个七百斤、八百斤,一千斤呢?

那么,关陕这个地方,就立刻安定得多了,起义少了,流民少了,反而文风比以前盛了——土豆这样外来的东西,农民们感觉到还不是很能吃准它的性子,再愚昧守旧的农民,这会儿也要安排着家里的小人,设法去学一学拼音了。他们得看得懂买活军的农书,才能了解到土豆的特性,才能把它种出更多的收成那。

等到朝廷和买活军的和议达成了之后,他们对待买活军那里千里迢迢过来的田师傅,也绝没有老陕常见的,对于外人的提防和猜忌,这不仅仅是因为田师傅中有很多都是老陕的缘故,也因为关陕的农户,对于土豆和玉米简直是当做了神赐来看待,他们虽然从未去过买活军的驻地,但已经自发地开始了对谢六姐的信仰,谢六姐的土豆,盘活了关陕,让大家都能混得个肚饱——甚至还有闲心去养羊那。

养羊,这个风潮是蔓延了关内关外的,不但关内养,连关外的鞑靼人都养,往关外走的商队——那些山阴的商户们,大量地收购羊毛,这东西原来压根就不怎么值钱,骚哄哄的,毛扎扎的,只有牧民自己用来擀毡,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买活军那里有机器,能将羊毛变成漂亮的毛线,毛线又变成漂亮的毛衣,当它重新贩回西北的时候,一身毛衣裤便要卖到五两银子以上的高价,就这样,富户们还争抢着要买呢!

自然了,商队的运载能力是有限的,羊毛产量不可能全都运到买活军那里去,但便是在边关左近,如今不论是农户还是牧民,家家女眷手里都摇晃着纺锤——虽然比不上买活军那里的机器毛线,但纺线又不是什么难事,百姓们不傻,能纺出麻线,便能纺出羊毛线,工序上便有不同,少加琢磨也就能明白过来了。

从前,人们不是不会纺毛线,而是不知道纺出的毛线能做什么用,再一个,嫌弃羊毛味道太重,粗硬扎手,不愿用它来做衣裳,但现在,买活军的棉布十分厚实,可以抵挡得住羊毛线扎人的感觉,再一个,买活军也在报纸上教导大家该如何用棒针织毛衣、线裤和袜子、围巾、手套等等。

这不会影响到买活军毛衣的销路——他们的毛衣是特别柔软的,而且颜色也鲜艳,又没有异味,什么时候都受欢迎。但,却极大地壮大了百姓们养羊的热情:养上四五只羊,全家人在冬天就能免于被冻死,要额外付出的,只有一些劳力而已,世上哪还有这样的好事!

养羊,大家都在养羊,关外的鞑靼人,这么几百年下来,他们原本也还在固执地说着鞑靼话,但如今不过是一年多的功夫,族群里会说汉话的年轻人,显著地比从前要多了,他们还向商队索要《买活周报》,为的是辨认上头的羊毛收购广告,还有查看编织毛衣的技巧,养羊储料的知识。

在这个气候异常的年代,连鞑靼人都有些部族开始种菜了——羊过冬只吃干草,很容易害病死去,或者严重掉膘,若是要养到明年,那就得喂蔬菜,南瓜、胡萝卜、甘薯掺着喂,土豆它们也吃,而鞑靼人也非常喜欢耐储藏的土豆,有几个小部族,竟在自己的四季草场周围,尝试着种起了南瓜。

织毛线,所有人都在织毛线,黄来儿来到银川驿下一站,凤鸣驿时,几个驿卒便盘膝坐在窗前炕上,一个个手里都拿着棒针,正在打毛衣——没有人说只有女娘擅长编织,毛衣只要织出来,无论如何不亏本的,就算织得不好还可以拆了重织,所以西北这里,不论男女,都很有尝试编织的热情,而且报纸上也说了,编织可以放松情绪,不分男女都适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

这些驿卒平日里闲着无聊,坐在一起就是织毛衣,他们有一个优势,便是可以第一批看到《买活周报》,周报上现在增添了‘编织专栏’,每一期都提到一些编织上的技巧,而且还能附图解释,这种图,必须看周报的原版才清晰,如果是翻印的版本,那附图的质量可就差得太远了。

驿卒们因为职业优势,所看到的都是原图,而且他们平时闲空也多,又都还算是心灵手巧——驿卒和一般的农夫比,还是多了不少专业技能的,吃食上也相对丰富,因此学习能力也要强一些,几乎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织出来的衣物,送到县里去卖,销量还很不错,便是卖不掉,也可以自己穿,但几乎都能卖掉,因为这种散发着骚味的粗硬毛衣,是西北人民所能接触到最保暖的东西,没有人去统计,但人们从自己的生活周边出发,他们在冬天也不太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了。去年,黄来儿所到的驿站县城,也没有太多百姓冻死——至于流民,居然也很少见,因为能走得动的流民几乎都去南面了。

“黄来儿来了。”驿卒们听到马鸣,便搁下了手里的活计,去后院给马槽添食水,黄来儿这里取了包袱,和驿丞交割,得了回执,也不急着回去——今日他走不了,凤鸣驿的驿卒也无法动身,要等明日再送信了。

“最近县里可有什么新闻?”

他一蹁腿,也上了炕,熟练地盘膝坐好,从自家的背篓里取出了织到一半的围巾,把别在一起的棒针一拆,手里飞快地就织了起来,嘴里也不落空,唠着银川驿的新消息,“今日来的包袱里,有新一期的周报,里头又教了一种新的花色织法,一会等驿丞看完了你们记得去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