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428章 毛衣.延绥镇

买活 第428章 毛衣.延绥镇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七月里,关陇一带的百姓们,晚上已经要在短袖外再添一件能穿四季的土布罩衫时,仅仅是百余里外的延绥镇,夜里就得穿个薄夹袄了——哪怕就是在盛夏,一早一晚草原上也照样是透心凉,还没到中秋节,早上的晨草就难免带了薄霜。但是,今年鞑靼牧民们的心情是火热的,在即将迎来尾声的夏季草场附近,日日都能听到牧民们愉快的歌声。

“金杯里斟满了醇香的奶.子茶——”娴熟的鞑靼话之后,是有些生涩的汉语,“远方的客人来到帐篷里,带来上好的茶叶还有马口铁,勤劳的放羊人捧出了金羊毛,远方的客人取出了银棉布——”

虽然也有说法,口外的羊好,没有膻味,但这话其实只是一种比较的说法,说到底,羊的体味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以夏季草场如今的羊群规模来说,帐篷里不可避免,散发着浓浓的羊膻味儿,但没有客人会介意这一点,他们坐在淡黄色羊毛的包围中,愉快地用手掌感受着经过洗涤、晒干、梳理,变得蓬松丰润的熟羊毛。“草原的羊毛质量就是好!这是口里的羊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鞑靼人直率,喜欢听人夸奖自己,牧民们立刻喜笑颜开了,他们有许多话想说,但是,双方的言语还不算太通畅——买活军的商队中,有一些人会说鞑靼话,譬如虎福寿,还有一些语言天赋出众的汉人,鞑靼人也有,不过大多商队的人还是只会说一点简单的鞑靼单词。

而鞑靼人们呢,在一年的学习之后,已经有一些少年郎会磕磕绊绊地说汉语了,因为汉语现在完全参与到了鞑靼人们的生活中来:买活军收羊毛,但是对羊毛的处理是有要求的,想要和他们做生意,就得看懂他们发下的教材册子。

这个册子虽然是种文字,汉字、拼音、用拼音来写的鞑靼话,但是任谁都知道,如果会汉字的话,对于册子上的内容吃得更透,因为买活军写在册子上的鞑靼话毫无疑问,是有些蹩脚的。

有许多心急的汉子,加倍努力地学习拼音,学着说汉话,就是为了纠正这些不准确的鞑靼话,一年多之后,学习的效果显现了出来,草原上的故事,可以说给外来的客人们听了。

“这些羊是我们从口里买来的种羊!”

塔宾泰自豪地挺着胸膛,向商队的客人们介绍着这批羊毛的特色,“是你们的商队,从云县千里迢迢地把这些种羊赶到草原上来的,这种羊,你们叫做细毛羊,它的羊毛产量虽然低,但是质量好!”

他用手抓着一团一团洁白的羊毛,给客人们展示它的细软与蓬松,“这种羊毛纺成的线,打起的毛衣不扎人!草原人叫它金羊毛,各地的帐篷都来讨!那日松一家成了香饽饽,远方的大汗也送来他的夸奖!细毛羊血脉传天下,一切要感谢慷慨的六姐菩萨!”

鞑靼人自幼喜欢唱歌,就连日常对话,甚至是军令传递,也多以歌唱进行。这样的文化血统,扎扎实实地体现在了塔宾泰身上,哪怕是说汉话,他唱起来也比说着要更流利得多,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儿押韵。买活军的客人们,还有他们在延绥镇本地结交的朋友,都捧场地发出大笑,向鞑靼人敬奶茶,“金羊毛也要好牧民养,绵羊在草原长得更茁壮,科学养羊效果好,一年的辛苦有了好报偿,六姐带来了新生意,棉布的秋衣贴身穿,细毛线衣暖烘烘,咱们一块穿上新衣服!”

这样的歌声调子,立刻让帐内外穿梭着送奶茶、烧炉子的女人们,脸上也露出了愉快的笑容,尽管她们未必能听得懂汉话,但是,买活军的客人们一来就唱起了鞑靼歌谣的调子,这让鞑靼人心里舒坦,很多鞑靼牧民已经认为买活军的客人们是他们的朋友——不管朝廷之间门是如何打仗的,但是,生活在边境的百姓们,他们还是有自己的交往。

不少做关外生意的汉人,都有些过命交情的异族兄弟。这些兄弟们会护送他们去开拓新的商路,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用生命来维护汉人朋友,鞑靼的牧民中,有许多会是最凶猛的敌人,但同时也会是最可靠的朋友。

不过,现在买活军在草原上,的确没有什么敌人,毕竟,除了他们之外,没有人能一口气吞下数额如此巨大的羊毛,价钱还给得这样好——也没有人拒绝他们带来的各种商品,其中,最不可取代的是买活军带来的棉布,这是鞑靼人确实少不了的东西,而在边关,除了买活军之外,谁能用这样便宜的价格带来质量这么好的棉布呢?

一样新的商品,能改变整个边关的生态吗?对于没有听过‘圈地运动’、‘羊吃人’这些故事的百姓来说,似乎是有些天方夜谭了,政治,似乎本就是一件遥远、莫测,常人无法理解的活动,百姓们是注定不能明白它运转的道理,只能承受它运转的结果的。

但是,同时他们所有人都能明白羊毛线背后的价值:所有人都需要毛衣裤,这就是世间门的真理,尤其是对于在草原长大的鞑靼人来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世上还有南洋那样终年炎热的地方,在他们看来,这世上只有种地方——他们住的地方,一年中有大半年都需要穿毛衣保暖,有了毛衣,就可以晚些穿上沉重的皮衣,比他们更南的地方,一年中大概要穿四五个月的毛衣,汉人住的好地方,还有,比他们更北的地方,那里住的罗刹人,恐怕一年中不穿毛衣的日子是很少的。

就像是棉花一样,毛衣从它诞生到世上开始,就成了盐、茶一样的东西,而很多人没有看明白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毛衣和秋衣裤,实际上是必须绑定的商品,人不可能贴身穿毛衣,会被扎得痛苦不堪,而且毛衣也会脏污得很快,而且,秋衣裤还必须厚实,否则,它抵挡不羊毛扎肉,也就失去了作用。没有牧民,汉人很难收集到这么多羊毛去生产毛衣,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没有汉人的棉布,牧民就算生产出毛线,也没法穿它制成的毛衣呀!

这是比茶马贸易更加难舍难分的一对好伙伴,汉人和鞑靼人,谁离开了谁都不行,谁又都需要毛衣去度过严寒的冬天,这东西只用一年就改变了延绥的局势,现在,延绥这里的城防已经很松弛了,出现在城外的鞑靼面孔,也不会引来什么警惕——现在土豆实在是便宜,牧民们在四季草场随便种个几亩地,一年的嚼口就出来了,他们也不需要为了一点口粮和铁器,试着冲击堡垒,来关内抢掠啦,他们现在可以卖羊毛来换了!

汉人和鞑靼人的仇恨,那些从前的战争故事,还在边关流传,但是,边关人奉行的生存哲学,是内陆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富贵人家无法想象的,日子总是要过下去,哪怕世代血仇,可现在,只要牧民们拖着的板车上,高高地垒着成色不同的一袋袋羊毛,甚至很多汉人百姓还会给他们带路,一道去设在城外十里处的坊市:那里常年都有买活军的商队在,源源不绝地调派着棉布出关,可以说,延绥镇这里也受了一些鞑靼人的好处,若不是羊毛棉布贸易,延绥镇这里也没有这些便宜的好棉布卖!

羊毛就这样,以一种疯狂的速度渗透进了草原人的生活里,飞快地改变着他们的习惯,以往,鞑靼牧民们在山羊和绵羊间门没有明显的偏好——各有优劣,山羊皮实,能上险要的地方吃草,绵羊毛多,也略微细软了一些,但是绵羊上不了山,而且更加娇弱,对草质要求也高,总之就是没山羊那么好养,所以一般来说他们总是对半在养。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鞑靼人的帐篷下,一般也就是十几只山羊,用来在放牧时警戒、护卫、引路,余下的羊群全是绵羊,而且,很多消息灵通的牧民已经从那日松一家这里借种羊来,给自家的绵羊配种:这种叫做美丽奴的细毛羊,羊毛比鞑靼人现在的羊种要细软多了,用来纺线的优势极大!

牧民们不像是农民那么守旧,他们只要一听到这消息,没有丝毫犹豫,就立刻骑马赶到那日松一家的草场来,说着好话,借走了种羊,还回来时送上了上好的白食作为酬谢——这也让那日松一家,成为了这一方草原上说话十分算数的新贵,人们自发地服从他们,甚至比服从管束这一片草原的台吉更多。如果是心胸狭窄的台吉,一定会不满意的,但那日松的老主人巴图尔,他也回到了草原上,说起来,他还是台吉的小叔叔呢,虽然他曾被俘虏,但现在他已经是个见过天大世面的勇士了:受到了六姐菩萨的信任和重用,从鞑靼去了关东,又从关东走海陆去了江南,甚至还跟船去了一趟南洋!

巴图尔现在,除了汉话说得非常好之外,还是个有大学问的智慧之人,就连台吉,虽然受到大汗的承认,管辖着这一片草原,但是,他也必须尊敬这样智慧勇猛的巴图尔呀。

更何况,那日松一家的草场本来因为靠近汉人居处的关系,不算是什么上好的草场,但现在,也正因为他们靠近延绥镇,就算台吉打了什么主意,也很难成功——一旦有危险,那日松就可以立刻去向边市的买活军商队求援,台吉也得掂量掂量,他敢不敢得罪买活军的‘呼图克图兵’,这些呼图克图兵借道去察汉浩特见林丹汗的时候,莫日根台吉也早已见识过了买活军的天母菩萨谢六姐,她的荣光与神威那。

呼图克图兵,这是近边鞑靼人对买活军这些商队的尊称,他们称呼谢六姐时,有时直接引用汉语的音节,呼为菩萨,有时则称呼为呼图克图,表达尊敬,也是形容谢六姐在其势力之中的地位。这些买活军处来的百姓呢,就被称呼为为呼图克图兵,意思是谢六姐直属的亲兵,也有人叫他们呼图克图巴图尔的——属于菩萨的勇士。

这样的美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草原上非常紧俏的商品,也因为他们的善良和能干,现在,草原上已经传开了呼图克图兵的故事长歌:他们能言善道,会治病,懂得奇奇怪怪的知识,知道许许多多的道理。

他们见到了落难的牧人,总是伸出援手,若是看到了谁家的羊养得不好,也愿意停下来教导牧民们,如何整修草场,为什么要少养山羊,为什么要多种苜蓿草,他们告诉牧民们,知识比钱财更加宝贵,要把孩子送到延绥镇外的边市去,学习数学知识,只有学会了数学,才能计算羊群的数量,才能更好地堆肥种地——他们甚至还帮着那日松一家,在他们家的四季草场中,把适合耕种的田地,多多地开辟出来,把牧民们家里的孩子和老父亲老母亲们,集中到一起,互相保卫着一起种田。

不是每个牧民家庭,都像那日松一家一样,拥有适合耕种的过冬草场,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把自家的老弱留下来种田:草原上,危险随时会向落单的人袭来,狼群、过路的旅人,谁知道这一次分离了,下一次还能不能再见?

也不止是落单的老人和孩子,只要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在草原上就是人人能欺凌的对象,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许就会被掳掠到台吉帐下,成为贵族的奴隶……

但是,那日松一家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他们的耕地很靠近延绥镇,而且有买活军的照看,没有谁会来攻打这样的硬骨头,而且他们也相当的大方,牧民们每年只要给一些粮食做报酬,那日松家就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草场上耕种一定的土地,两亩地——在草场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但两亩地经过堆肥,一年可以产出几千斤土豆,对于少吃主食的鞑靼人来说,四五个不成丁的小子,和无法干活的老妈妈一起,用半年时间门,能勉强拾掇出的这些粮食,这就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当然了,他们得把一些肥料从外头的草场运来,为耕地换土,在夏季时,这些耕地上种的苜蓿草也属于那日松一家,但是这对鞑靼牧民们来说,依然是太划算不过的交易了,或许,不能说是交易,而是互帮互助,那日松一家的慷慨,牧民们互相传颂,如果台吉的帐兵敢来勒索那日松,那么,牧民们就都要跟他们干到底!

甚至,已经有些脑子比较灵活的牧民们,在想着这样的事情了:台吉对他们,除了要供奉以外,帮助并不是很多,至少远远没有那日松那么多,那么,如果双方发生冲突的话,他们这些养羊的苦命人,是不是可以顺势跟着那日松大哥干到底,从帐国独立出来——不听林丹汗的号令,但也不听延绥关内敏朝衙门的号令,只是跟随着天母菩萨的号令?毕竟,就是亲妈也没有天母菩萨的呼图克图兵对他们好呀……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至少此刻,延绥镇边上这块草场,气氛是非常欢快的。牧民们收获了羊毛,纷纷成群结队,往东边送来,顺便要来运走自家的老人们收获的土豆,同时拾掇一下收获后的田地,撒上苜蓿草的种子,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羊毛换成了银子,银子又要在边市买些东西,还有些人把大姑娘带来边市,想要让她学学纺线的手艺,也跟着学学打毛衣。

一个会打毛衣的姑娘家,在草原上八方好儿郎都来求娶,还有孩子们——他们要来考查一下孩子们的汉语,这些孩子们在那日松这里种地,同时每隔几天,就要去那日松的帐篷里学习汉语,哎呀呀,只要会说汉语,金山银山不就装进了口袋里?

“哎呀呀!”不少牧民对买活军的报纸也是非常喜爱的,在那日松的帐篷里,人们珍惜地传阅着最新一期的报纸——京城灾变的消息,还没有传过来呢,最新的一期,讲述的还是南洋万人京观的事情。这些牧民,丝毫也没有想过自己也曾是‘犯华夏者’的一部分,而是对于那精细的版画爱不释手,又欣喜于买活军的神勇。“九边的官兵们,可堆不出这样的京观!”

“嗯那!真是威风!!这报纸可以买吗!”

许多人都想要收藏这样的版画,甚至有人开始询问,“有没有彩色的版画卖呢?”

“有没有写鞑靼语的报纸?”

也有人把自己的小子叫到身边,指着报纸让他念给自己听,“念!念不出来?你的拼音都被你和屎一起拉出去了吗?”

巴掌声、孩童的哭声,众人的笑声,议论声,烟味儿、茶味儿、奶腥味儿、脚臭味儿,在这个羊膻味浓郁的帐篷里混合着,实实在在的是牧民们一年下来难得几次的欢聚,可就在这时,慌乱的马蹄声,远处隐隐的号角声打破了帐内的喧闹,牧民们一下都静了下来,伸手握住了腰边的匕首,跳起来冲出帐篷,“发生了什么事?!”

“敌袭!”

“有人抢羊毛了!”

一边问话,人们一边纷纷拔刀,斩断了缰绳,翻身上马,一骑接着一骑,冲出了营地。“小贼来了,迎接他们的只有长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