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524章 卫妮儿的气性

买活 第524章 卫妮儿的气性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这就走了啊?”

“这就动身了,大娘保重啊!”

“你们路上可当心——放心吧,这屋子我们院子都说定了,给你们留着,若是外头不好了随时回来——不管怎么样的,安顿下来也给咱报个信!咱们院子里小安儿现在就在城门口扛活呢,你托人送个口信,再没送不到的,也好叫我们放心!”

“多谢诸位想着了!这么多年的邻里,也和亲人一般,深情厚谊感谢不尽!——我屋里还有些柴,就在窗下,大家给我略留几天,等我们五六天内,通州上船了再说——”若是走得不顺利,人还回来,这柴火便还能派上用场,若去了买地,这柴火和屋子,也就归大杂院内众人分去了,说是给留着,这话轻易是听信不得的。

“那是自然的!刘一,照顾好你娘和你妹妹!”

“你娘这些年也是不容易!到了南边,给她找个好人家,再走一步罢!”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每每到了春天,便是行人上路的好时节,京城垂柳也恰到好处地萌发了新芽,丝丝绿意缭绕枝头,被乡亲们系在了行人腰间,刘一一行人雇了一头驴子,此时已经驼着刘母和刘小妹走到了巷子前头,刘一和依依不舍的邻居们再三道别,最终脚步轻快地跑向了驴倌,“走罢,绕西面儿出城,我还有个姐姐,对我一向照顾有加,要走了得过去道个别。”

驴倌儿嘴里发出了嘚嘚的吆喝声,驴子呱嗒、呱嗒地走动了起来,蹄子在黄土路上敲出沉闷的声音,被它遮挡的地儿,也传来了爽朗的笑声,“姐姐是不是说我啊?不用过去了,小刘一,我来送你啦!”

“队长?!”

刘一又惊又喜,连刘母也一下激动了起来,要抱着孩子下驴给恩人磕头,大家彼此客气了好一会,才免去了这繁琐的礼节,卫妮儿把手里的包袱递给刘一,“给你准备了些路菜,还有些旅途得用的小东西,到了买地常给我来信——就给我家里写信便行了,他们会转寄的。”

这样说,是因为卫妮儿已经要做去外地赴任的准备了,现在朝廷对于这批特进士的任命,陆续已经下来了,确实是依照奏章的建议,要在各地开设特科学校,其中京城最大的一所,便由王良妃负责,同时听说天子还有意把王娘娘派到买地去进修,回来效仿买地,建设专门学校——总之,这一届的特进士,几乎都要投身在特科教育的领域,这已经是确定的事情了。

自古以来,想要留京对进士来说都不容易,要么家里关系硬,要么自己成绩考的好,卫妮儿两边不沾,去外地任职几乎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刘一虽然知道,她一向是主意正,恐怕不会听自己的规劝,但还是忍不住说道,“队长,其实现在也还来得及——你也不算显眼,家里人口又少,三亲六戚往来得也不算太密,不如就和我们一船南下……张老师很记得你呢!你请她写一封信,到了南面,靠政策未必没有更好的工作……”

其实上回,两人也有谈到此事,只是那时候事情还没完全确定,时机场合也都不对,也就没有深谈。经过这段时日的发酵,局面逐渐明朗,敏地对于这批女特进士的任用,这是摆在明面上的,私下里,这批女特进士多少也都听说了买地对她们的优待——虽然过去之后,不能立刻就当吏目,但既然经过了考试的甄别,那么买地的衙门也认为她们是有潜质的,愿意资助她们的食宿,让她们在学校中免费读书三年,读完了之后,考吏目也好,考专门学校也罢,都悉听尊便,就是要回京城,买地也绝不会阻拦。

这个优待,是买地给所有女进士的基础条件,像是卫妮儿这样,虽然成绩平平,但过往和使馆的关系比较密切,能力也受到肯定的,自然会得到更明确一些的许诺,也有若干女进士确实婉拒了衙门的任命,托病回老家养着,其实私下是往买地去的,卫妮儿影影绰绰也是听说了一些。

其实,刘一说得不错,她家的条件确实是很适于南下的,没那么多亲戚牵绊,自个儿也并不显眼,托个病去读书,不行了再回来,也都留有余地。这对她来说似乎是更好一些的出路——至少,刘一是这样认为的,一样是要出京,比起去保州府,去南面不是更好得多吗?就是一样在南面打零工当乞丐,日子也比在这苦寒的北方惬意得多了!

他是这样想的,稍微一有条件,也就立刻筹措起了去南面的行程——现在要搭免费的船南下,得排队不知多久,因为天港的海船,去南面去运着货的,搭人的不多,且毕竟京畿一带,买活军是承诺过不主动招人南下的,在天港不能那么高调。许多人都是设法搭船去莱芜,自莱芜分男女,成年男丁沿海走‘活路’南下,老弱妇孺在船上,开开停停和他们伴着走,沿路运输补给。

这条从山阳到武林的‘活路’,沿路上不知盘活了多少村落城镇,现在这些城镇的日子,都比从前好过得多了。到了武林之后,人们再分批乘船,或者直接去鸡笼岛,或者去南洋,一切听凭买地的安排——由于地势的关系,浙南闽北多山,现在南下搬迁的大部分人口,早已不在闽北中转了。

以刘一一家的情况,他们最好还是不要分开——妹妹太小,刘一也不大,是以他们家从前没有起去南面的念头,也是打听过后,知道这免费的名额,不知要排多久,或者压根就指望不上。不过,去年冬天,前后跑腿混了个脸熟,他的情况也经过卫妮儿向上传达——确实是苦命人,完全符合免费乘船的条件。

而且,一个小孩儿带了两个女眷,在账目上算是净赚的:买地的免费船只,现在是这样计算‘盈亏’的,女子、女童,都是盈余1,如果一女一男童,那就是1.5的净赚,如果一女一成年男子,那就是不赚不亏。这个规矩,是几年前买地着力吸纳妇女时定下的,一艘船的底线就是不亏,如果有赚的那自然更好。

虽然现在,买地早没有那样缺女娘了,但是政策调整总有滞后性,是以目前还是这么个习俗。刘一年纪不大,还算是男童,比起相当少见的单独一女,他们家的情况在账面上是最理想的,再加上刘一本人机灵,又体现出对买地的高度认同——还不是一味瞎捧的那种,可以感觉到,他对于买地的规矩是有了解并且能适应的,也有扫盲班毕业的文化水平,也为使馆办了两个月的事,这样的情况,为他安排几张船票,似乎也再正当不过了。

刘一最近东奔西跑,便是为了获得这两张船票,一再去使馆接受考核、谈话——虽然使馆手里是有船票的名额,但要动用这几个名额,程序也是很严谨的,这是为了避免吏目们公器私用,说实话,若不是卫妮儿鼎力相助,他想要走得这么舒服可能性真不大。

他对于卫妮儿,更加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但这感激中也夹杂着不解:从京城去买地,卫家一家五口要准备至少五十两的路费,现在买地愿意为卫妮儿付这笔钱,可见的确是很看重卫妮儿的,卫妮儿在买地的前程也不会差,她为何要执意留在北方,走敏朝的官途呢?“小一子,我知道你的意思。”

卫妮儿也不避讳,更没有用那些什么忠孝仁义来搪塞刘一的意思,她寻思了一番,大大方方地道,“其实一个人选择留在哪里,除了看本地的日子过得如何之外,还有,便是看在哪个地方的前景更好。小一子,你觉得我应该去买地,便是因此罢——买地不但同等阶层的人,日子过得更好,你也觉得我这样的女娘,在买地的前景更广阔些。”

这话就把刘一心底的想法完全总结出来了,他一拍大腿,“正是!正是这个意思!姐姐,朝廷的官,有什么好做的?咱们虽然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衙门里乌烟瘴气,奇形怪状,在这里头厮混能落得着什么好?再看看买地的使团,那股子风气是多么清正,吏目们是多么的雷厉风行、平易近人?”

这种氛围,很难举出具体的例子,但接触过的人却自然会有强烈的感觉,卫妮儿也点了点头,“确实,官场没什么好说的,咱们这和买地没得比——去买地,处处都好,哪怕啊,就是当一个小吏,能享受到的整个体制和风气的福利,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也是这儿比不上的。若是从我自家考虑,那我们早该去买地啦。”

“但是,小一子,你想过没有,如果我早早地去了买地,像我这样的人都去了买地,那么,去年冬天,谁来给你们家发煤呢?谁来管你们这些还去不了买地,甚至都不知道买地的日子是怎么样的人儿呢?”

刘一说不出话来了,他就像是被狠狠地敲了一闷棍,又像是受了重击,又像是因此一头撞在了一扇沉重的门扉上,撞出了一条细缝,让他在一瞬间看到了一个全新世界,伴着耀眼的,让人双目刺痛的光芒……

卫妮儿却没有察觉到小兄弟的异样,而是继续说道,“或许,你以为我是害怕到买地读书三年之后,反而一事无成,沦为平庸,只能去工厂做工卖力气,所以才一个劲地说服我,即便在买地做个工人,也比在敏地做官来得省心。”

“其实或许你说得对,我确实是没有再考一次的信心,也喜欢在京城这种出人头地、改换门楣,在家里,在街坊里众星捧月的感觉……但是,小一子,我前阵子时常在想,我算是很幸运的了,至少我活在京城,我就住在使馆边上不远,巴结着我上了个扫盲班,从此,就走了一条不同的路。”

“可天下间幸运的人,究竟是极少的,比我不逊色的人还有许多许多,她们就像是我结识的同年生姐儿一样,住在保州府,住在村子里镇上,她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受不着使馆的恩泽,除非什么时候六姐打到了北面,打下了京城,她们的生活才能真正有所改变……否则,她们一辈子最高最高,也就只能来京里赶考一次了,最终,她们还是要回到原本的生活中去。”

“可是,六姐什么时候来,买活军什么时候来呢?”

卫妮儿弯腰拍了拍墙根儿凸出的条石,示意刘一和她一起坐了下来,一道望着早春里京城那半黄不黑的天——刮春风了,也把关外的土带来了,京城的天色要到夏季才会真正澄澈起来,冬、春两季总是这样叫人懊丧,人们盼着天晴,就像是盼着那久远的,不能预估的夏信,寒冬已是如此漫长,这会儿感觉到了春意,可真正的热浪,真正的美好似乎还在极远的南方。它似乎早已做出了许诺,可又似乎永远都不会到来。

“不瞒你说,小刘一,前阵子,我心里其实老有些生气的——买活军这么好,六姐这么慈悲,她看得见天下这么多受苦的人,可她为什么不快些来呢?我简直要为这件事儿埋怨她了,越是崇拜六姐,越是感到她无所不能,我就越是这样想着,她战无不胜,可为什么迟迟不北征京城?买活军的天兵天将,哪是京城的那些兵爷们能够抵御的?”

若说刘一对于谢六姐的崇敬是十一万分的话,那么,他对卫妮儿的感激就是万万分了,因此,他并不急着维护心中的神佛,而是认真地思考着卫妮儿的话,“可是,妮儿姐,六姐……六姐不一直说自己也是人吗……”

“是啊,六姐常说别迷信她,后来我渐渐地也咂摸出味儿来了——为什么不能迷信她?因为一旦迷信了她,就全指着她了,实际来说,她做错了什么呢?她不也一直做好事儿吗?她是在福建道长起来的,先照管南方难道还有错了?”

“她没有错,谁都没有错,可要是所有人都想着去南面,跟着她过好日子去,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北面照料这些受苦的人,那——在时机成熟以前,咱们京城这儿的百姓,就只能看命熬着了呗?”

卫妮儿的语气里,透露着一股不以为然的味道,似乎她对于改变了她命运的买活军,竟有了些失于不恭的妄念和非议,不过,她并没有说出口,只是摇着头轻轻地说,“但我不想他们看命。小一子,去年冬天,我一铲一铲,救活了你家,救活了多少个你这样的小孩儿,我心里很安生,很快活,仿佛我修了福报,我做了好事儿——”

“今年冬天,我还想一篇篇课文,一铲铲煤,把更多的乡亲们,从原本的命数里往外拉一把——等什么六姐,问什么六姐何时来呢?靠等、靠要,那不是我的心气儿。”

卫妮儿又是那满脸主意的样子了,她有些亲昵地拍了拍刘一脑袋,吐露了自己少对人言那真正的志向,“我不管煤谁给的,这课本谁编纂谁发的,谁给我都接着往下发,小一子,我可不想等了,咱们自个儿的乡亲自个儿救,生姐儿能少一个算一个——你说,若咱们北面的女子也能出去做工,也能从小就学也能考科举,生姐儿从小能上学,她还用得着拿自己的亲事还债吗?她不能去给人干活筹钱吗?”

“六姐不是神佛,没有千里眼,看不到咱们民间的苦难,她……她也有她的考虑,咱们不能怪她。可也不能老指着她了,她干不了的事我们自个儿来干,小一子,其实我很清楚,这一次出京要面临多少的危险,多少的冷眼……”

卫妮儿说,“但人活在世上,不能没点气性。”

她望着尘沙中模糊的轮廓,就像是望着幻想中那光辉的城市,她轻声说,“买地的改变,也是一拨人一砖一瓦干起来的,我没有六姐的神通,可我要留在我的家乡,哪怕是一撮土也好,一块砖也罢,我要让京城因为我,发生一点儿变化。”

“虽然享不了乐,但在我心中,这比去买地要更快活得多——小一子,你尽管去罢,你是该去买地的人,该去的人,都应该去过上你们的好日子。我已经想明白啦,我是该留下来的人——咱们老京畿这一带,有太多的钱生生啦,我要留下来,我要留下来慢慢地消灭她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