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538章 甘蔗、油棕、橡胶

买活 第538章 甘蔗、油棕、橡胶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那这东西穿在身上,真能入水不湿,比油衣还要更有效用?”

“若是如此,当真是仙器一样的东西了,老朽也有几个亲戚是渔家出身,这渔民寒苦啊,三十五岁之后还能上船的,都是极少数了,就说咱们今日这船家罢,三十岁已经算是大龄,常在渔船上,风吹日晒不说,水汽太重,关节变形,一遇到阴雨天气,真是苦不堪言啊。”

“是啊,是啊,别说渔民了,我等常行路的人,也免不得受潮,风湿这东西,得了以后,那股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往年出行,虽然也有油衣、蓑衣穿,但要说入水不湿,那是不能的,最多也就是挡雨罢了。潮气无法完全阻挡在外,这防水尼料,还真能做到入水后身子干爽如初不成?真要这样,那我看农户家也是用得着的。”

“那是,哪年挖藕、插秧,用不着这东西?三月插秧,水和长了刀子似的,刚才这小曹哥儿说了工作保健,我看这就很适合工作保健的概念嘛!减少工作中受到的痛苦,还有对健康的损害——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吗?”

如果说,叙州考察团的身份,还不足以让船舱中的乘客动容的话,那么小曹谈到的工作保健、防水尼料,那就真的点燃了船舱中所有乘客的谈兴了,船舱中的气氛,立刻进入了大家最喜爱的环节——有大拿出没,向他们介绍领域内最新的进展,说不得多少还能得到一些尚未公之于众的发现,商户从中能发觉商机,吏目也能开拓见识。这种旅途经济,也是很多人购买贵价车票的动力,起到了一个突破固有交际圈的作用。

所以,买地的旅客,是很喜欢彼此攀谈的,而且毫无疑问,比起远在千里之外,旅途崎岖难行,又基本上被乡党完全占据的叙州,人们更关心的还是鸡笼岛、南洋等地的消息,买地的活死人们,对于京城开考女特科的关心,远远不如去鸡笼岛的补贴今年定在多少钱,下南洋的话,选择哪个目的地更好——包括他们对于防水雨布的兴趣,除了自己的使用以外,更大的点还在于:

“这个橡胶树,我们买地除了鸡笼岛之外,真就没有地方可以种了吗?”

“之前看报纸,也有看到号召去南洋开展橡胶林种植的,当时老朽也是拿捏不好这东西到底能卖上多少价钱,小哥能否赐教高见?橡胶这东西,现在当然是物以稀为贵了,您看将来五六年之后,售价大概能稳定在多少——现在这么一件衣服,恐怕得要五六两银子吧?”

如果算上成本,五六两怕都是不止,其实这也是这种工作服的缺点所在了:一般会穿这种衣服去干活的人,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但要说把橡胶雨布做成一般的雨衣,那除了一些风流儿愿意花这个大价钱去掐个尖儿之外,其余老成人家难免会把橡胶雨衣和油衣比较——

蓑衣暂且不说了,这个是平民百姓也能穿得起的东西,有钱人家也可以用桐油进行处理,使其更加防雨。这里说的是用丝绸浸油制成的油衣,这种油衣以京城窦氏所制为最佳,如果是用绢绸夹杂哆啰呢来做,一件油衣卖三两银子是不算贵的。

普通殷实人家,用麻布抹油来做,一件数百文,细心呵护的话也足够穿个十几年了。穿起来十分轻便,和蓑衣相比,优势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漏雨的地方很少,不像是蓑衣,主要是采取一层层铺排的办法来防雨,动作大了,总感觉雨滴会顺着蓑针流到衣服上,带来若有若无的潮气,窦氏的油衣,如果能买到正品的话,至少头两三年内,在普通的雨势中,可以真正做到‘油衣无漏’,这不是太大的问题。

两三年后,或者是遇到大雨了呢?这就不太好说了,糖代还留下一个典故,是和皇帝有关的讽谏故事——皇帝遇雨,问从人左右,‘油衣若为得不漏’?可见,即便是皇帝穿的油衣,一旦遇到暴雨,也一样会有雨滴顺着油迹没那么厚实的地方,或者是阵脚的疏漏处渗透进来。

如果橡胶雨衣的价格,和油衣差不多,但能做到不漏的话,那么,舟中的商户,便认为橡胶林是很有前景的东西了,不管它能否派上别的用场,至少现在,很值得凑一些钱,拼凑一船人,组织他们去南洋耕种,顺便还能吃吃官府的补贴。倘若虽然也漏,但漏得不如蓑衣多,价格又比油衣便宜的话,他们也还是有投资热情的——不过自然不会有前一种可能多了。而其余人则只关心一点,那就是有没有一种衣服,能让他们在下雨时完全不被雨淋到——雨衣会漏而雨伞挡不住斜雨点,倘若有一件雨衣能把遮蔽的地方全部护住的话,那么,只要价格能够承担,他们也是很有购买欲.望的。

“这个东西是不会漏的!”

这就搔到小曹的痒处了,也使得他完全忘却了人际关系上的烦恼,眉飞色舞地和大家解释了起来,“橡胶这个东西,只要找准了溶剂,那实在是好,如果有性状更稳定,更纯的橡胶,可以派上的用场可太多了,远不止做轮胎、雨衣和几个球那么简单——当然这些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就说雨衣吧,它为何不会漏呢?因为橡胶涂层是不存在针脚的,别看我手里这批布,似乎是布料,但只是在制造样品而已,实际上它也可以在衣服做好之后刷在外面。如此便完全没有针脚漏雨水的问题。这是蓑衣、油衣都完全比不上的。”

“再说连体工作服,这个的确对农民,尤其是要挖藕的农民来说是极好用的,只要他们的深度不要超过连体服的入口,那就几乎不会进水,而且寒冷天气中还可以起到保暖的效果。同样,纤夫——纤夫如果穿着水鞋的话,在江边行走,来一双高筒雨鞋,就不用赤足泡在冷水中啦!”

他提到了纤夫,自然是因为刚才谢金娥和小曲说起了自己此次外出的见闻,她对三峡纤夫的描绘令小曹很动容,不知不觉就加上了这么一句。实际上,买地现在的纤夫已经很少了,因为买地很热衷于兴修水利,疏通航道是一个,对于一些险峻枯水的地方,他们还通过修筑小水坝来调节河流水位,再加上这几年南方多雨,闽江航道条件又很优越,买地是不太需要纤夫的。

他的这点善意,似乎被谢金娥给完全领教到了,她因此含笑对小曹点了点头,“那至少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橡胶的用处太多了,现有的产量实在是完全不够那。”

她在鸡笼岛做吏目,对于鸡笼岛的橡胶种植肯定比别人了解得多,几个商人便又转而向她请教,他们久想去南洋看看,但认为去南洋做生意,已经不是很好的时机了——现在下南洋已经蔚然成为一股潮流,但是,生意总是要有来有往的吧,南洋那边出产的货物,以宝石、矿产、象牙、木材为主,这些东西,矿产是走量的,不是小商人能碰的东西。而宝石、象牙、木材,在买地销路不佳,或者可以说卖不上价,甚至就连敏地的需求都没那么高了——人们买这种奢侈品的预算终究是有限的,再加上现在敏地政治动荡,大家大族无不自危,这种时候就算是有闲钱,有消费的**,买点买地的奢物不好吗?

花露水、沐浴露、香水、座钟、木轮自行车……哪样不比宝石更吸引人?就是转手,价格都很□□甚至还能赚钱。如此,哪还有钱去搞费时费料,而且转手麻烦的大件家具?要知道家具总是要和房子绑定在一起的,而谁知道买活军什么时候打过来?到时候,这些家具说不得就是你家有钱的罪证!若不想惹祸上身,说不得还不是得一把火烧了,这要买的是买活军的奢物,还能凭着这些东西和买地攀攀交情呢。

如此一来,老生意是不好做了,新生意嘛,虽然也不是没有,但那都是走量赚钱的东西,适合能自己买船的大商家,譬如运米北上,走一趟的利可能很薄,但做成长久生意的话,三五年内,船钱、人工钱能赚回来不说,结余也有一笔可观的利润。

还有,制糖业——这个是赚钱的,而且是极其稳定的赚钱,但制糖业需要从买地的机械厂运蒸汽机过去,这个承运的活计,也是赚钱的,但都不是小商户能赚的钱。小商户们仔细想下来,能做的生意并不多——去开甘蔗园倒是个不错的想法,找几个田师傅合股,他们包路费,出苗钱,打通关节,南下后招募土人,在吕宋开荒种甘蔗,之后卖给美尼勒城的糖厂,做个原料供应商。

衙门打下美尼勒城,吃下了最肥的一块肉——美尼勒城所有的积蓄,现在都在他们手里了,当然还有吕宋的重要矿产,也是他们主导在开发,但衙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是需要有人来为他们做事,于是,大商户因此应运而生。

譬如说山阴的范家,他们有开矿和管理矿山的经验,这些人才是买地急缺的,现在衙门在南洋投入的管理人手,根本就不够他们把每一处都照顾得细致,而即便是重刑犯也更愿意在买地服刑,想要找人来开矿是很难的——自愿下南洋的活死人,有很多事可以做,买地也不能强迫他们去挖矿,毕竟这活的苦实在是太非人了,而且在买地,挖矿等于服刑,这个职业有很强的负面感,大多数人都十分抵触。

矿山这样的大东西,范家的商社来承包管理,他们不但每年要上交管理费、保护费,而且还要承担起教育矿工的责任——范家选择了和知识教合作,把知识教的信仰引入到矿工里,引导矿工们通过学习知识超度自己:只要通过初级班的考试,就能当管理,不用再下洞了,合同期满之后,还能换一份工作。

哪怕是下洞的矿工,范家也保证他们一天三顿有米饭吃,而不是只能吃些自己采摘的果实填肚子,这样的宽大,引得吕宋的土著矿工们,纷纷从藏身处出来投奔他们。而这私下流传的故事,也给小商户们打了个很好的样——土人并不都是无法沟通的野兽,只要有鞭子、美食和充足的教育,土人还是可以为他们所用的。

如此一来,对于垦殖南洋的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接下来则是项目的选择——甘蔗固然是旱涝保收的东西,但说实话,可以产糖,可以种甘蔗的地方太多了,就算是北方也有甜菜种。糖的价格是很稳定的,去开甘蔗园,辛劳是肯定的,但收入却眼见得只有这么多。未免让人有些鸡肋般的感觉,反而是橡胶、棕榈这两样东西,让人不由得就很心动了。

“油棕……这个东西我们也是很想种的,不知道这东西在鸡笼岛的产量是如何呢?之前也有听说,说一亩地能产五吨油——倘若如此,那岂不是几年内,油的价格也可以降下来了?”

也有商人向谢金娥打听着油棕的事情,这也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种作物,而且热门的时间其实比橡胶树还早一年,因为这东西种下去两年就开始收获了。鸡笼岛的油棕树还在扩植周期,但是,棕榈油已经不如前些年那么紧缺了,炸物的价格——尤其是炸素菜的价格逐渐下降,这就是很好的例子。炸荤菜的价格也跌了,但跌得不太多,顾客们的感受不强,因为荤菜的本钱还是比较高的,一时半会降不下来。

小曹就在《吏目参考》上看过一篇文章,是他仰慕的佘四明大师写的,佘大师以炸蔬菜的丰富,推出了棕榈油价格的下降带来的物价波动,同时预言长期来看,油价会随着棕榈油的丰产而不断下降,对畜类养殖造成冲击,因为所有产油物的利润,都会随着油品总成本的降低而跟着下跌。佘四明一时兴起,列了一个不成熟的公式,他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油棕产量每增加十倍,油价就会下跌5%。

尤其是豆油、菜油类,同为植物油,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一直到油价最终逼近棕榈油的生产总成本为止,而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油在饮食中的极速普及,以及油灯对蜡烛业的冲击……油,将很快不再是百姓生活中高不可攀的东西,甚至因为油价的下跌,还能带动豆制品的价格也跟着下跌,蔬菜的价格也更加便宜,这是油棕树极高的单位产量带来的全方位产效提高。

对小曹来说,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而且他可以肯定,至少九成九以上的买地百姓是看不懂的,这也是为何它被刊登在《吏目参考》上,小曹甚至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因为当时他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在化学专门学校里到处找人来讨论,可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一心想着自己没做的实验。但今天,在这艘船上,小曹诧异地发觉,反倒是这些商人们,对于这篇文章也非常的重视,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吃透了它的数据,因为他们对投资油棕,最犹豫的一点,便是对油棕的长期盈利能力表示忧虑。

“这个的生长周期,我们从田师傅那里听说了,能有近20年,就等于是把一块地占住了20年——一旦种下去就不能轻易更改了,否则人力也吃不消……20年的资金占用,需要的是长期而且稳定的市场价格。”

和小曹搭话的商人姓陆,是临城县人,或者说,他现在住在临城县,至于说他之前是哪里人,这个其实已经很无关紧要了,因为买地的人口总是处在搬迁之中,流民从外地迁徙过来,住上一段日子,通过耕作养活自己,融入买地,然后各奔前程,有些人去南洋有些人去鸡笼岛——他们开垦过的土地总也不会浪费的,源源不绝的新生人口等着填补这儿的空缺那。

陆老爷便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小商人,在临城县住了五年,结交了一帮不错的朋友,也积攒了一点身家,更重要的是他自学通过了买地初级班的考试,现在中级班里也有几个学科在继续进修,他非常喜好政治课,尤其是其中牵扯到经济的部分。

“需求决定价格,所以,糖、油、橡胶的价格,都由需求决定,判断长期价格走势,就是判断长期的需求走势。”

一个三十多岁,穿着还留有敏朝余痕——还戴着幞头,言行举止时而让小曹想起他那古板大伯的商人,却是满口买地特有的术语,这感觉其实满奇妙的,不过陆老爷自己肯定没有这个感觉,他慎重认真地请教小曹和金娥。

“曹先生、金娥小姐认为,以二十年的尺度来看,这种植园,到底是种油棕好,还是种橡胶树来得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