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643. 主和憋气,主战不现实 京城.杨大洪 …

买活 643. 主和憋气,主战不现实 京城.杨大洪 …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买活军再度兴兵之事,若是从谢六姐云县遇刺开始算,也是过去了三个多月,消息自然是早传到了京城——说来也是可笑,朝廷现在掌握南方的一手消息,还要仰赖买活军呢,若是有什么大事,买活军使团在下一刻就可收到买地的传音,随后再入宫转告朝廷,大约也就是半日不到的时间。

便是一些小事儿,用不上传音法螺,从《买活周报》上获取消息,也比各地驿传送奏折要快得多——各地的驿传,除非是有什么八百里加急的大事,否则消息、奏折等物,肯定是跟着驿卒一程一程的往京城走的。

以从前的云县为例,从云县附近的云雾驿到京城驿,大约是六十七程——从省会榕城到京城则是七十五程,这里的一程就是一日的行程,也就是从一个驿站到下一个驿站的距离,这也就是说,按朝廷的规划,如果一切理想,路上没有任何意外,行人也绝不休息,那么,从云县到京城也要走六十七天,如果稍微有个什么意外的话,那可就不好说了,事实上,能走出这个速度的,也只有文件而已,因为文件是一站一站传递的,这速度要比行人快得多了,行人会累,会耽搁休息,要等船等车,从云县到京城走八十多天甚至是九十天也是丝毫不出奇的事情。

以六十七天为周期传达的消息,这是驿传,而《买活周报》呢,它是走海路送到天港,再转到京城的,走海路需要多久呢?风向好的话,十天,风向不好的话,也只要半个月到两旬。也就是说,哪怕不借助于任何买活军的仙器,光是海运带来的时间差,便决定了在京城,人们只能从《买活周报》上来获取南方最新的消息!

当然,也不止于《买活周报》本身,因为周报编辑部是在云县,各地的消息要汇总到云县,也需要时间,且周报毕竟是面向所有活死人的报纸,刊载的时事消息并不算太多,有许多科普、介绍类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别的消息才会具有时效性,今日发生,明日就登报——比如此次出兵的原委就是如此,在出兵当日,便刊登在周报之上了。

此外的大多数时间,还是南方各地出的小报,时效性更强一些,这些小报不分买、敏,只要是南方沿海的州县,大多都是有的,有些是旬报,有些是周报,有些更夸张,一次一两版而已,居然能做到日报——这是云县、新安这样贸易非常活跃的大城市,才能办得出来的报纸。

不过,不论间隔多久,本地小报,多数都反应刊发着本地的大小事务,因为不讲究权威性,固然也有以讹传讹,消息不实之处,但速度肯定要比周报更快,因此,虽然本地衙门对这种无根小报,普遍相当反感(这也不分买、敏),但京城朝廷还是很乐见多出这一个信源的,不论是厂卫还是西林,都在各地广泛托人收集本地报纸,通过海船运往京城,真正让京城的衮衮诸公,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不过是几年时间,京城这里,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朝中众人,都是先从报纸上了解到南方发生了某事,随后再等上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迎来官方的驿传奏报,得知当地官员的处理,再拿到朝中开始辩论。

甚至很多时候,哪怕是内陆州县,只要是大事,也是先流传到沿海,经过海运递解京城,被众人所知之后,才等到驿传,其实这时候,大佬们早已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对于此事的处置已经形成了默契,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发生在南面沿海的焦点事件,大多都是如此处理,只有那些按部就班的事情,才会和以往一样,通过驿传进行处置。

因此,此刻,朝廷便陷入了一个微妙的等待期了:买活军出兵,以及广府道之变,都是南面沿海的大事,朝中自然早已通过各种报纸知悉了,且对很多消息,知道得比公文奏报要仔细、全面得多。譬如羊城将军庄氏投买之举,以及长须仙老、‘真老母教’等诸事中的委屈,早已通过各种羊城小报,送抵了大佬们的案头,便连一般的官员们,也都在设法搜求报纸观看,以期对广府道的形势,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可是,为何到现在,朝中还没开朝议,讨论应对之策呢?主要就是因为南方的公文送不过来的缘故——自从买活军占据了福建道,广府道的公文,就硬是要比别处难行些,若说走海路递解吧,也太不保险了一些,而且敏地的海军,和买地海军势力无法抗衡,走海运时时刻刻还是面临着被截断的风险,如此就只能绕路而行,绕开原本必经的福建道,从江阴转之江,路程上要比原来多走个十五日的功夫。

可现在,江阴也被买地出兵了,官道断绝,广府道的折子递不上京,也就是说,现在朝廷还是不知道广府道局势如何,还有多少可战之兵,民心又是如何,周围省道的督抚,又是用什么态度看待买地的入侵,有没有出兵援助……这一切,朝廷都完全不知晓——不是说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够了的,朝廷这里要处理,总要一些更详细的信息吧?既然现在什么都不知道,那这会还怎么开?对策还怎么出?

使者是早已派出了的,皇帝和内阁、厂卫也都往临近的省道发信,督促他们尽力襄助广府道抗买,但效果可想而知当是微弱的——广府道接壤的省道中,福建道不必说了,已是买地,而江阴那里,也面临着买地的侵袭,如何能有余力来帮助广府道?总得先把自家的事顾好吧。

这也是为何如今朝廷常常横跨两道来设总督了,其实就是因为在如今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总督统合了两道,可以更有效的集中资源办大事,否则就会和现在这样,广府道战火连天,江阴那边不闻不问,没有朝廷发令,压根不会跨过省界一步——督抚无令出界是要被责罚的,他们也只是遵循规矩!

广府道接壤的不过是三道,福建道、江阴.道,还有桂府道,比起来,江阴还算是人烟稠密,比较繁华了,如今江阴无能为力,就只能指望桂府道,但桂府道土司内乱已经持续十几年了,最多就是派出使者来打听一下广府道的变化而已,说到出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盘点下来,广府道周围唯一能指望着挪出人手的,反而是彩云道的木家——就是从朝廷这里派使者去木家,路上随便都要走三个月,到了那里之后,木家人备军需,出发至少也要三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暂时指望不了那边,再说,木家人就能打赢买活军了吗?买活军要是这么容易对付,那怎能在广府道乃至南洋纵横捭阖?指望木家人出来救世完全是没道理的,这一点,但凡是知晓些实务的官员们都该明白,如今的买活军,已不是一支偏师可以应付得了的庞然大物了。

杨大洪奉旨出京巡视京畿特科班、医疗所之时,京中的舆论呼声大致上就进展到这一步,主要的对策有两种,也是在私下议论中形成的派别,一切都还没形成正式的奏章意见,主要是因为理论上,广府道羊城之变还没有被搬上台面来讲——

买活军出兵追索‘真老母教’这事儿,使团倒是来报备过了,朝廷也很快予以了许可的态度,就是最偏激的士人也没有在这件事上多说什么:任何时候,针对政权首脑的悍然刺杀,都是被正规政权反对的一件事,这里的道理并不难想明白,尤其是买活军是其中一个政权的时候,如果敏朝支持对谢六姐的刺杀,那是不是也就没立场反对谢六姐发动群众刺杀皇帝呢?

而且,这么说的话……谢六姐压根就不用找刺客啊,倘若敏朝是这个态度,大家都来玩刺杀的话,那她拿起传说中的飞剑,向着京城来上一剑,怕不是一发之下,地动山摇,朝中诸公、四九城的百姓,也跟着皇帝一起,在剑峰下全灭了?没有人想死得如此憋屈,所以刺杀肯定是要全面反对的,‘真老母教’也要予以剿灭,争天下还是要堂堂正正,因此,朝中没费什么事就通过了支持买活军追剿真老母教的行动,并追加了授权——买活军此举实际上是破坏《云县和议》,不过,可以通过和议中的条款进行追加授权,依旧保持合法性。如此双方便仍然维持着斗而不破的局面,并不用进入全面开战,将和议搁置的阶段。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敏朝要默认买地对追剿沿途所经地区的占有了,不过在朝中众人来看,这还是可接受的代价——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现在怕和议失效的不是买活军而是敏朝,和议签订至今,已经近五年了,五年里拖住了买活军的脚步,使得本可以南征北战的买活军,迄今大部分时候都在朝着南洋使劲,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成就了,现在就是给买活军一些穷乡僻壤,又能如何呢?买活军发力的地方在闽西、广北,闽西且不说了,广北这样鸟不拉屎的地方,每年的赋税也没有多少,又是山区,对朝廷来说,实在是不痛不痒,失去了也没有半点感觉。

广北这里是如此,江阴东、浙南,也不例外,福建多山,和它接壤的地区也多为山区,实在不是争霸天下的好所在,地理上受到极大限制,也使得朝廷处理起这些纠纷可以相当容让,说实话,是直到羊城陷落,广府道全境沦陷,朝廷这里才能感到一丝疼痛——从税赋来说,羊城附近还是有些份量的,不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地位了。

事情既然发生了,不管是不是出于买活军有意的筹谋,还是完全只是一场意外,买活军已经做出自己的表态,那朝廷也当拿出自己的态度,不论再棘手也得去面对和处理,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很快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和派的意见也很简单,首先,主和不意味着献媚,买活军追剿真老母教,朝廷是支持的,但到了侵占羊城,拿下广府道这地步,很显然已经跨越了底线,让行动变质了,朝廷必须拿出谴责的态度,同时要援引新安港的例子,争取能让买活军答应,继续按照往年的数量,如常解递广府道的税银——买活军就是如此拿下新安港,换取了朝廷承认他们对新安港的统治。

只要税银不变,那朝廷的局面就还可以维持,而且要支出的地方还少了一大块,这对余下的国土来说居然还能算是个好消息——自然了,朝中众人不是傻子,也能看明白这是在饮鸩止渴,甚至还有人嘲弄地问:如此下去,是不是有一日,买活军拿下了华夏全境,只还把京城留给朝廷,仍给朝廷偿付税银,便可视作朝廷的统治仍在持续呢?

‘如常递解税银’,是主和派所能想到最不是办法的办法了,杨大洪也只能承认,这是最现实的办法,虽然心有不甘,但事实如此,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既然如此,那除了多争取一点银子,还能怎么办呢?因此,这个论点,很快就压制住了更不现实的迁都说,成为了主和派的主要论点——

这迁都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自古以来,迁都南北分治,都是华夏政权遇到了北方的压力,往繁华的南面迁都而去,买活军在南面崛起,这就使得朝廷只能往北面迁都……但北面没法住人啊!没见到建贼都因为日子太苦活不下去而南侵了吗?迁都,往哪儿迁?迁去盛京和童奴儿做邻居吗?

打不过就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利益,这是主和派的核心思路,还是相当容易理解的,主战派的思路便有点儿反常识了——事实上,现在主战派也并不认为大敏天兵定能胜过买地的活死人,但他们认为,如今买活军的起势已经是无可抵挡的了,对于敏地的侵蚀,也是肉眼可见,此消彼长,再过五年,只怕敏地这里连组织起大会战的能力都将不存。

再往下,想打都无法打,所以要乘现在还能打的时候,大打一场,哪怕只有万一的希望,也只能寄望于此——不论如何,买活军崛起至今还没有打过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可以指望他们在人员调遣、后勤补给上经验不足,出了乱子输掉这场战争,从而导致内部不稳,势头遇挫……不管怎么说,打赢了,大敏还有机会,若是现在还不打,那恐怕真是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这个说法……且不论战争会带来的民间疾苦,就其中的逻辑来讲,也是让人有些犹疑的,杨大洪固然也是个热血男儿,但却并不能被说服,除了赌性过重之外,还有很现实的一点,是立论的最大瑕疵:你要打,行,就假设敏朝愿打,也把人手组织起来了,那请问你,去哪里打?

要知道,福建道是山区,鸡笼岛是海岛,自古以来大会战都是在平原打的,概因没有这么大的场地,人多了根本就施展不开,请问是十几万大军翻山去福建道吗?还是乘着不存在的海船去鸡笼岛?

若说让买活军出福建道来和敏军在中原道的平原会战……人家又凭什么要来?买活军未必看不清这一点,现在打,还有输的可能,他们为什么不压压节奏,悠然自得地等到敏军衰弱得无法组织反抗的那天,再往中原道这样的北方平原进发,把敏军拿下?

便连杨大洪都能看清楚其中的矛盾之处,朝中的有识之士未必不能明白,但是‘递解税银’这一策实在过于憋屈,也无法成为主流共识,于是,在他离京之前,就是这样一个主战派纸上谈兵,主和派有失国体的僵持局面。

不意离京小半个月,居然又多了个‘半壁江山全数代管派’,而这一派从字面意义理解,简直是超凡脱俗了——跨越了主战、主和,直接到达投降派了,固然,买活军代管在很多时候是个极佳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河工上,真是能省钱办大事的,但要说把半壁江山全交给买活军代管……

这都不是冲着老未家挖墙脚了,这是直接在框框砸墙啊!究竟是谁人如此大胆,能抛弃‘大会战’、‘递解税银’的藩篱,迸发出这样的灵感来,甚而还没引起众怒,反而得到了不少人的拥趸,形成了第三派别?

便是杨大洪,也不由得好奇起来了,他并不恚怒呵斥,而是拱手请教道,“张大人,此策初一听离奇,但却能得到众人支持,成为一大派别,定有真知灼见在内,非初听这么简单,还请大人赐教!”

张大人见此,也不由得欣慰一笑,道了声‘果然是大洪’,方才叹道,“不瞒大洪你说,我也是一听之下,只觉得荒唐离奇,包藏祸心,再听却觉得不无道理——欲解此策,还要从京畿特科班来说起,大洪,你奉旨出京视察,这半个多月的御史做下来,你觉得特科班这七个月来,成绩如何,又面临了什么问题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