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830. 一步之外再迈一步 羊城港.谢双瑶 谢…

买活 830. 一步之外再迈一步 羊城港.谢双瑶 谢…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拥有一个智囊团,一个中央班子的好处,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不用自己去费脑筋,他们也能为你考虑得很全面,查缺补漏这块,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决策,还是得谢双瑶自己来做,毕竟她的视野比所有人都高——而且她知道的关于未来的细节,肯定也比所有人都多,实实在在,她是看得比所有人都远的,这份远见对于决策的影响,要比战略价值等等考量点都大得多。

就好比华北,在谢五哥的农业部角度来说,华北平原的耕种价值是江南等地无法取代的,华北的收成可以直接决定整个北方的安稳。但谢双瑶经过思考之后,还是直接把华北的选项给否了。

“力有未逮,而且是个黑洞,没尽头的。这个黑洞足以拖垮敏朝,我们也要费大力气,比起来,抛荒一部分反倒是更划算的代价了。”

面对立刻就想要争辩的谢五哥,她只用一句话就止住了他的抗辩,“未来几十年,华北会进入地质活跃期,地震此起彼伏,这和水旱灾害还不同,人力根本无法抗衡的,田地部分抛荒基本已经是定局了,我们这里只能做好灾民疏散和安置工作,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可想而知敏朝发挥的作用也不会太大的,能帮着一起组织人南下就不错了,就这,还得指望特科官员发生作用,那些老式官员,最大的可能是派兵镇压灾民,乘机勒索钱财,指望他们办点事太难了。”

反对的声音顿时完全被消灭不见了,因为谢双瑶说的是无可反驳的事情——旱涝灾害,还是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去调节的,当然,这得在大一统国家强盛时期,通过数年、十数年的大工程来进行调整,现在的华北还没有开展这种大水利工程的前提条件。所以事实上,华北平原的水旱灾害,现在也是无法抵御的,一旦发生,那就必然会有田地被抛荒,人员南下。

谢五哥的构想,是架设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的,他希望把华北平原的生活水平提一提,这样,在风调雨顺时农民就不会为了追逐更好的生活南下。不得不说,这样的想象有些太天真了,因为敏朝的窘境恰恰就建立在这些年风不调雨不顺上,频繁的自然灾害这些年一直是笼罩北方的阴影,而谢双瑶的说法暗示了一个更黑暗的未来:这一切还不是结束,仅仅是刚刚开始。

是的,从另一个世界的历史来看,小冰河时期的高峰还没有来到呢,一个气候期的延续,绝不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事情,全球平均气温的下降,是从松代末年开始的,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建筑中敞轩变少,衣着也从唐代的开放转为保守,人们已经不再叠穿轻纱作为全部衣衫了——除了社会风气的变迁之外,也是因为这么穿不适合气候了。

从圆代开始,到如今的敏朝末年,平均气温一直在平稳下降,这个小冰河期的高峰实际上是在未来的六十年,接下来的自然条件只有更加严酷的,现在至少广府道这边天气还算是比较正常,后期按谢双瑶的记忆,广府道普降大雪,太湖结冰冻死人的都有……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气候的原因,那段时间地质灾害也是频频,之前的不说了,早百年、几十年,甘陕都有过大震,就谢双瑶有记忆的,再过十几年,金陵、凤阳、羊城都会有地震,级别还不算是太大,只是地点比较敏感,尤其是凤阳,那是敏朝龙兴之地,凤阳都地震了,那敏朝的天命岂不是就断绝在即了?

说来也是巧,那场地震后没有多久,敏朝就正式灭亡了。但这不代表地震就告一段落了,她记得很清楚,在那个世界的1668年,有一场大地震基本是把山阳道都给毁得差不多了,那就是著名的郯城大地震,震感波及了沿海几乎所有省份,连高丽都有明显感受……夸张的说法是,这场大震过后,当地的人活下来的都没有多少,现在那个地方的住户都是从别的省份迁移过去的,也造成了山阳土话和其余中原省份的合流。

这场地震到底有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谢双瑶还是有点怀疑的,毕竟这要是当地人都罹难了,那曲阜的传承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但无论如何其影响必定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人力也没有一点办法能阻止它的发生,甚至于因为这场注定发生的灾难,提前坚壁清野都不具备可行性。

这是一片广袤的大陆,其土地注定是多灾多难的,又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气候时期,气候、地质灾害数不胜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为了躲避地震把人都迁走了,结果在另一处遇到洪水、蝗灾,那怎么说?大震的中心点在郯城,这是知道的,可不知道受损最严重的地区有多广啊。

只能说战略上,要把备灾作为一个重点去发展,一些已知的地震带就不要放太多居民,不要让其成为人烟稠密的地带,再佐以灾前宣传,防灾储备,事后努力组织救援,尽力做好能做的便是。谢双瑶想到未来数十年,甚至到她挂了为止,整个国家都还深受异常天候的困扰,就有点头疼,这也是为什么买地最多只敢发展两层小楼,这还是在印象中地震较少的江南,在北方她是坚决不会批两层楼的,大家都住一层楼,至少地震起来获救率也能高一些。

“华北地区不适合作为战略发展重点,未来七八十年里,人口还是要往南去繁殖发展,这是主旋律。”

她提笔写了第一条大纲,作为自己的中心思想,“七八十年之后,气候好了,可以再迁移回来,依托已经初步开发的辽东做粮仓,进行北方的工业化,这几十年还是消停点吧,建起来的工厂指不定都不够地震破坏的,不要在地震带上发展工业这基本是常识了,弄得不好来个化学物质泄露,那就更惨了。”

“农业上,田地抛荒的损失,日后再通过工业化耕种来进行弥补了,现在就算保住熟田,地震洪涝一下,水文条件大改,也是无用,那就不要白费力气了。”谢双瑶强调说,“但要尽量做好引流、容纳和救济的准备,发生灾害后第一时间能沿着运河北上救济。目前还是再吸收一些华北的流民,把当地的人口密度降下来。”

“就现在华北的人应该还是有很多的,也不是说除了那次大地震就没别的灾害了,他们现在年年有灾,人多的话,出了事,靠水运运力只怕都来不及救援。人少一点,做好教育,出事了,能不伤人就不伤人,没收成了,没房子了,咱们能把这些灾民及时救走,不让他们饿死,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抬出地质灾害的预言,那农业部也没什么好反驳的了,这条思路便彻底通过了,主要也是因为谢双瑶的预言术,在自然现象这块还是挺准的,当然人文领域已经是被搅和得乱七八糟,连全球局势都大受影响了,但她知道的气候变化,包括京城大爆.炸之类的,也还是如期发生,所以各高官也都还是深信不疑,愿意按着她指示的方向去发展。

“既然要衔接运河,那下一步应该是要把之江道收入囊中了。”

这是顺理成章的想法,因为运河末端在武林,拿下之江道,彻底掌握了武林内河码头之后,买活军沿运河北上就更加方便了,也只有如此才能通过运河转运华北灾民。本来也是高层这里的一股呼声,陆大红笑着说,“这应当是最容易的一次了,之江道如今和我们直管区别也不算太大,他们那里的人,来买的实在是太多了!怕是从上到下都做好了被收编的准备!”

谢双瑶也觉得拿下之江道实在是很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只要能确保继续给税,敏朝那边估计也没什么意见,还能粉饰太平,她犹豫了一下,放弃继续往江南扩张的念头:再往北走一走,那就是把江南道也拿下了,这牵扯到一个敏感的城市,那就是南都金陵,你说划江而治吧,那金陵也在大江南面啊,金陵都拿走了还能相安无事吗?那感觉也太自欺欺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谢双瑶现在不想打仗,不是怕去碰敏军,而是太害怕他们一触即溃,让出大片土地给买活军接收了,本来只想打一小仗,结果对方一下往京城败退,迫不得已只能灭国……那样的话是真的没有人手了,已经不是一块布扯来扯去的事,是拿着小抹布要去给大象裁衣服的事情了。至少还要十年功夫,等他们这里再培养出一批人才,再多爆点兵,攒点装备再说。

“本来只打算走这一步的,现在感觉还能再走一步的话……”

她的眼神在地图上逡巡着,落到了大江沿岸,自言自语了起来。“南洋的开发可以等,等一等会更省力得多——现在主要还是要找人南下,需要许诺出很不错的待遇,但是,既然我们预测未来北方灾害很多,总会有流民南下……”

那么,到那时候,亟需一片土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的流民,根本不需要什么条件,便会自动自发地投入到南洋开发之中。谢双瑶还有句话没说,陆大红帮她说透了,“现在安南战事频仍,本地黎民死伤也甚多,若是坐视不理,甚至往双方都卖些被我们淘汰的火器,那么……”

那么,打到最后死的人只会更多,而土地不就腾出来了吗?正好给北方流民接手。听起来非常的残酷,但就是这么个道理,有时候能耕种的土地就这些,或者说好耕种的土地就这些,华人下南洋,那南洋土著肯定要让出一部分资源来,当然,现在的南洋开发矛盾没有那么尖锐,主要是因为买活军的生产力非常先进,这让分享的痛苦大大减弱了,但,倘若华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的话,自然会有人想办法要削弱一下土著的需求——而对买活军这样的政权来说,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纸文件,几次贸易,一些早已淘汰的火器,甚至,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能从这些贸易中挣到大钱,赢上好几次呢。

谢双瑶一点也不怀疑陆大红的政治立场,不论是对自己的铁血忠心,还是对于道统的坚信,只是陆大红同时也是一名转型中的封建军队将领,采用阳谋削弱潜在的对手,在她看来是非常正当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么。

不过,她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所有优势政权,最后都会呈现出一样的嘴脸,到处贩卖战争以肥自身,这在另一个世界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拿手好戏——这么说好像把她也骂进去了,毕竟,开发南洋可是她一手主导。不过谢双瑶认为,在没有萌发国家、民族意识,曾经属于华夏疆域的地方进行华夏再开发、华夏意识的建筑,这是一回事,贩卖火器促进战争,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管怎么说,底裤还是要有的。

“安南的事情,是他们藩国的内政,我们不管是说得过去的,做一些铁器贸易,也很正常,他们买回去是不是熔铸了制造兵器,这个我们也管不了。”

她说,“但火器还是不要卖了,这是说不过去的,安南的越族也是我们华夏百族之一,现在广右道、彩云道等地,越人也为数不少,他们国家的事情是内政,可人民是华夏百族一员,火器不是不能用,但最好不要这样卖。”

与会者们人人神色一动,各自咀嚼着谢双瑶的话,陆大红脸上则清晰地浮现出了一瞬间的不以为然,但很快又化为纯粹由衷的臣服,她大声说,“是,明白了六姐——这么说来,下一步,除了之江道之外,不妨就往江左道迈一步了?”

谢双瑶对她的心理活动洞若观火:陆大红已经成长起来了,不再是那个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彬山女娘了,十年的军旅生涯,位高权重的工作经历,使她也养成了很强的主见,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当然也是谢双瑶所乐见的,毕竟,没有独立处事的能力,不可能胜任繁重的工作,那也就意味着这个人才在晋升上的掉队。

但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必然是在她眼中,那层崇拜光环的逐渐褪色,陆大红仍然敬畏着谢双瑶的异能,但她或许也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谢双瑶能力的局限——她的缺点和她的虚弱。这些都是必然存在的东西,谢双瑶是人,人必然有缺陷,也有力所不能及之处。但这些认知,也会不断地削减她对谢双瑶的敬畏……这会儿,或许她便正是对着谢双瑶死抱着不放的那点矫情而不以为然:要经略安南,冲突是难免的,说不定还要来一场灭国之战,到时候杀的安南百姓难道还少了吗?能通过这些手段来尽量保证己方士兵存活,又有什么不好呢?

她的想法或许并不假,谢双瑶难道不会因为这份矫情而自嘲吗?当她不是最上层做决策的这个人时,难道就没有偶然泛起一些极端的想法吗?但是,有些事只有最高层的决策者才能完全明了,才能品味其中的三昧。

在这样一个时刻,谢双瑶不期然地想到了《银河英雄传说》,想到了奥贝斯坦,她心想自己或许也需要一个奥贝斯坦般的人物来干脏活,这能很好地调节她和陆大红这些手下的潜在矛盾,但是,她很快又暗暗摇了摇头:宁可迂腐矫情,她也不能允许立场出现一点儿偏差,否则,上位者的一点偏差,放大到基层,便会是令人瞠目的风暴,而历史正在睁大眼注视着这一切,用人命写下的记录也无法掩埋。

它将会成为上位者,成为政权永远的耻辱和争议,在漫长的时间段中不断地散发负面影响,所有的省力都自有它的代价,谢双瑶不能不铭记这一点,不能不时刻警醒着自己。

她在不断前行,不断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也在不断累积着危机感,盘子越来越大,挑战也越来越高了,她的视野越来越大却也似乎越来越模糊,究竟能全心全意的信任谁,依赖谁?或者,她只能如此孤独而不被理解地往前走去,注视着一个个曾经的战友和下属走入历史的分岔?

但至少这一刻,他们还走在一起,那么就要尽量先享受着并肩前行的时光。

谢双瑶收拾了所有负面走神的情绪,她又满是自信地露出了朝气蓬勃的笑容。

“江左道,确实可以是多卖出的一步——一小步,我的想法,要不要再多走一步,索性取了湘江道,如此一来,江南一带大部贯通,川蜀三峡的上下游,便和我们买地彻底连接起来了——”:,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