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940.土豆的威力

买活 940.土豆的威力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8 21:11:21 来源:gegedan

“就这样, 吸血鬼莽古斯被人们从心底揪出来打败,在东边的部落里被完全消灭了,老僧哥一家上下重新露出了笑脸,东边的部落里吃起了青食, 吸血莽古斯的故事广泛流传, 告诉我们,愚昧和迷信才是最大的莽古斯, 如果我们闲来无事就多读读《走近科学嘎啦吧》, 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学习科学知识,遇到了怪现象, 先来学校请教先生, 让衙门前去调查,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谜团,没有什么莽古斯啦! ”

清脆的朗读声回荡在小木屋里,透过玻璃窗, 明亮的日光射进了屋内,在窗前投下了斑斑的亮点,坐在脚边的小孙女大声朗读着手里捧着的书本,而在她身边,临窗炕上盘坐着、歪倒着四五个大人, 都惬意地眯着眼睛,享受着做完早饭之后, 炕上还没有完全散去的余温, 并且彼此地议论起了书里所说的内容。“苜蓿也是可以吃的么?”

“北海的苜蓿又粗又老, 就是嫩芽也不能入口,他们说的苜蓿草,是不是和黄金豆一样, 都是汉人从天界拿来的好东西?”

“大概是的,可我们那从来没有商队卖什么青菜干那!”

说到商队,好像和说准什么似的,炕上的男人突然神色一动,透过敞开的窗户往西边看了一眼,同时俯下身子贴着炕倾听了起来,大概是这样听得不准确,过了一会,他还下到地上,贴着土地听了起来,“有马队来了,隐约还有马铃声——是商队来了吧!”

“那钦老哥!”果然,不一会儿,院子外头就传来了大呼小叫,“商队在前头要进村啦,你们快把车子准备好,来拉煤吧!”

“哎!”这一下,那钦一家很快也被惊动了,“来啦来啦!你们今年准备买多少煤?我们心里可没个数!这还是头一年烧炕呢!”

“这得问头人去!”

这个小小的新建村庄很快就活跃了起来,倘若把视线拉高的话,便可以看到,隔着野地,这儿撒一点、那儿撒一点的院子内,都走出了蚂蚁大小的人头忙碌了起来:和南方稠密的民居,又或者是北海那边过冬草场的拥挤不同,这个村落的房子虽然小,但院落却普遍很大,而且互相撒得很开,有些院子都有个四五亩地,站在院门口都不怎么能看清里头的房子,这是盛京附近的村落都没有的事情。

这样的一个村子能有南边的一个县城大,可以说,院子里的自留地就可以满足一家老小的口粮了——这也是把院子建得很大的用意所在,虽然村子里的百姓不能领悟周老七所说的‘三重防线’,但他们已经本能地在遵循这样的避险思路了:院子是有篱笆的,比起没有防护的耕地多了一重保险,这样,就算外头的耕地被野兽给冲毁了,至少自家附近的收成能保证,怎么样也饿不着肚子。

同时,房子小,这样需要的采暖资源也少,其实,倘若按照在北海的习惯,那么,他们砍林子造房子时,留下来的柴火也够一冬烧的了,但这样的‘够烧’,指的是在冰天雪地里能有一口暖和气,不至于冻死。人们入乡随俗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哪怕是鞑靼人融入女金村落,也一样如此,不过是小几个月的功夫,刚够建好房子,收成一批土豆,鞑靼人也已经开始比量着女金农户看齐了,希望在冬天里能和他们一样的取暖——那这样的话,柴火就未必足够了,瞧着女金农户都在准备买煤,他们也想跟着尝试一下,毕竟,在北海,过冬的燃料不是牛粪就是木柴,他们也没有什么烧煤的经验。刚到建新的时候,见到周围就有林子,却还有人烧煤升炉子,他们还感到很新奇呢。

“煤这东西是有好处的,烟小,而且暖得久,夜里不用起来添柴火,再一点,还是因为建新附近就有煤矿,烧煤便宜……一冬的话,你们按着两千斤准备就行了,后墙都还垒着柴火呢,赶明儿我到你们家转悠一下,看看炕都烧得好不好,有没有跑烟,要是有,乘没下雪赶紧重新盘一下……怎么样,烧炕舒服吧?这不比烧炉子强?当时让你们买点玻璃,这也没说错吧?明天我来教你们怎么熬浆糊封窗……”

那钦哎哎地答应着,满脸都是亲热的笑意,刚从头人——也就是村长院子里出来,身后呼啦就围了一圈的鞑靼同胞,都是七嘴八舌地用家乡话问着刚才村长说了什么——这都是那钦的亲戚,说起来也算是他的统领,那钦这一支小旗,在和哥萨克人的冲突中死伤惨重,年轻的壮丁损伤大半,眼看着就无法过冬,正当族群分崩离析,大家要各投前程的关口,南面的女金人跑过来,带来了建新正在招贤纳士,而且需要女人和他们的勇士婚配的消息——

反正本来就保不住自己的草场,老人小孩可能都会在今年冬天饿死,女人要么得改嫁,要么就得带着牛羊迁徙去荒地里苟延残喘,那钦一听说还有这么一条活路,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组织全族人,带着尚未被寻衅掠夺的帐篷和牛羊,千里迢迢地南下来投奔他们的远亲了——他一个表亲的表亲嫁给了女金人,也算是沾了那么一点点亲戚吧。

北海这附近,陆陆续续迁徙过来的鞑靼人并不止那钦这一支,还有新寡的乌云其其格,他们的部族住在北海东岸,听说也在哥萨克骑兵的压力下选择南迁,一整个化冻季,泥泞的冻土草原上都是深深的马蹄印和车辙,起码有几千人顺着这条道路南迁投奔建新。而建新周围也满是伐木的声音,一个简单的经济循环立刻就建立起来了:先到的布里亚特鞑靼,在女金人的组织下伐木除根,平整耕地,随着田师傅的教导,紧急播撒了土豆种子,随后留老人小孩照看田地,不论男女,只要是壮年的赶紧继续去伐木:砍下来的木头除了给他们自己建房之外,还可以卖给女金人,让他们运回城去,在城里建木屋,甚至还有些会搭建北地木屋的鞑靼人因此跟着进城去做工了,也颇为赚到了一笔钱。

就这样,除开带来的牛羊之外,几乎是一穷二白的鞑靼人,在建新就逐渐站住脚跟了。最穷的一批人,跟着女金人学会了建地窝子,现在还住在地窝子里,伐下的木头全都卖给女金人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牛羊因为种种缘故,在南下的路上消耗殆尽,或者本来就被人夺走,他们是乞讨着跟族人一起南下的,或者还受了亲戚的恩惠,欠下了债务。比较殷实的家庭,比如那钦这样的小头人,就留下一批木头来建房子,甚至还有余钱买了玻璃来做窗户,这东西倘若没有女金村长的指点,他们是绝对不会买的,第一是没有这个概念,第二当然也是因为想不到玻璃居然是他们能消费得起的东西,这东西看起来简直价值连城,精致得不像会出现在农民牧民的家里,没想到说起价格来居然还真不算太贵!

打到六月为止,差不多也就是第一批南下的鞑靼人,马不停蹄地都平整出了一小块耕地——几亩的样子,把土豆给种下去了,同时还维持着他们的牛羊群,因为其余的空地虽然一时没有平整,但撒下女金人给的草种,很快草就长出来了,再有一些本就存在的灌木,虽然不算是上好的饲料,牛羊吃了不长膘,但也不至于饿死。

同时,他们通过卖木头,手里都有了一笔小钱,这样就比后来在八月、九月间陆续过来的鞑靼人要多了一点安全感,这些后来投靠的人,以女人小孩为多,如果实在不能干活,那就要立刻嫁人,能干活,不想立刻嫁人的,那就要去矿里做搬运工,卖力气来换吃的——其实就是嫁人了也有想去做搬运工的,因为丈夫的钱未必会都交给妻子来管,她们总还是想要在手里捏着一些钱的,甚至不仅仅是自己,孩子只要是能下地走路的,都给他们活做,六七岁的孩子,母亲也希望他们能在矿上帮忙,甚至不用开工钱,能给一口吃的就行了,对于建新城倡导的让孩子上学的说法,鞑靼人是嗤之以鼻的,他们认为聪明的孩子自然会学会知识,不聪明的正好让他们干一辈子的苦活,不然人人都去读书了,苦活谁来干呢?

对于这样的风气,建新城是不置可否的,矿上倒是愿意收容投靠过来的鞑靼孩子,虽然管得很严格——进去了就不能随便出来,每天干半天的活,都比较轻省,打扫卫生,淘洗原煤等等,剩下的半天要强制的上课和训练,学着说女金话、汉话,学拼音等等,晚上就睡大通铺。每个月就放一天的假,有家的回去看家里人,孤儿也能在城里玩玩,但这是在没下雪的时候,整个冬天,矿山和建新城交通不便,那就完全不能回来了。饭是可以吃饱的,这大概是唯一的好处,一些嫁人的鞑靼女人,比较心硬的就把孩子给舍过去了——这是亲生的,倘若是亲戚家的孤儿,那就更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漫长的冬季,多一张嘴就是一份很大的开销,她们自己都寄人篱下,怎么还会留着这样的拖油瓶在身边呢?

虽然金帐也曾发话,让建新的男人对继子们宽容一些,就像是对亲生的一样对他们,但,即便有老汗的威严在,这种违背了人心的嘱咐也实在难以落地,投奔来的鞑靼孩子中,能被新家庭接纳的九成以上是年幼的女孩,年纪越大的男孩越不容易留在家庭里,几乎都被送去矿上了。

还有很多女金自己的孤儿,那些被科尔沁妻子抛下的少年们,虽然曾经得到了长辈们的放纵,但现在,当他们的父亲或者叔叔再结婚了之后,很快就失去了曾经的特权,不服从管教,还在调皮捣蛋的那些孩子,也有不少被送到矿上去工读了起来。听说在矿上,手脚不干净、爱惹事,不但会被抽鞭子,而且还有可能被送到井下去,一辈子都上不来,总之,他们很快就变得非常听话了,建新里外的秩序也重新变得井然起来。鞑靼人,或者那些来做买卖跑单帮的商人,建新一般的百姓,也不会去思索这个托管班背后的含义,只是感慨着建新向好的变化,并且认为矿上‘早该开了!就该把孩子们集中管起来,只有好处的!瞧这些孩子,哪个不是吃得白白胖胖的!又会说汉语,以后就不留在矿里,上哪找活干都行’!

既然只有好处,矿上为什么从前不开这个班,现在又开了呢?大概,只有金帐里出入的贵族才会思索这个问题了,对迁徙过来的鞑靼人来说,他们感慨的则是矿上的富裕——在矿上虽然吃肉不多,但饮食不缺油水,甜食也经常能吃上,冬天更不愁取暖,开玩笑,这就是矿山,产煤的地方,还能冻着了?

如此一来,就算规矩严格,这些孩子的日子至少也比他们这些住在外头的长辈要强,这些成年的鞑靼人,都是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别的不说,今年冬天应该是要节衣缩食的,好不容易在过冬前存下的那点钱,先不说添置什么奢侈品,能不能存够过冬的粮食,需不需要把牛羊都杀了做储备粮,燃料够不够过冬的——说实话这些都是未知数,反正,就他们带来的那些牛羊,就算都杀了晒肉干也不够过冬的,至于说白食,南下的路上不好收集发酵,这一年刚开春就事情不断,没有好好地让牲口们繁衍,白食出产很少,存货也都吃得差不多了,就靠那几亩地的土豆的话,说不定一冬天都要在饥饿中浑浑噩噩地忍受着度过。留下来的那点钱,在冬天能买多少吃食也不知道——越是冷的时候,过冬定居点集市上的吃食和燃料就越是涨价,这也可以算是北海的一种常识了。

在这样潜藏的忧虑之下,除了个别富裕的人家如那钦家,大多数鞑靼人都主动把孩子送去矿山,既能减少自家的负累,也能至少保证孩子们吃饱,但是,这种担忧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到了九月初起土豆的日子,当鞑靼人顺着根系把一个个土褐色的疙瘩从地里刨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嘴巴越张越大,第一株土豆就惹来了惊叹,“多少斤?二十斤?再称一下,把土抖落干净——怎么可能二十斤,秤坏了吧!这可是一个芽块长出来的——那个芽块才一斤不到啊!”

一斤长二十斤!种一收二十!这在新转变的兼职鞑靼农民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倘若这些地块不是他们亲眼看着平整好,且亲自播种下去的,他们决计不会相信这是真正存在的事情。虽然并不是每一株土豆都有这么骇人的收成,但最后总下来的数字也让人头晕目眩——一亩地三千斤多一些,大多数人都种了一亩多的土豆,还有些埋在了没有平整的耕地里,本来也就指望着能得个三百多斤的收成,差不多也就是一个毡包一冬天的主食消耗了,但现在,他们得到了三千斤到五千斤的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均下来的话,五口之家,一个人一年能吃八百斤到一千斤的粮食!一天是两三斤的份量!而这,只是付出了几天的劳力,剩下的时间就都是给老人孩子照料,壮劳力全都去忙活别的了!就这样,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完全得到解决了!

当然了,你可以说,全吃土豆太单调,也不符合鞑靼人的饮食习惯,吃不上红食白食,嘴巴里总觉得没味道……这些都是的确存在的事实,可这会儿,鞑靼人们想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今年冬天他们真不用挨饿了,甚至从今以后,只要土豆还在这黑土地上生长一天,他们就一天不用操心自己的口粮了!

那一天,村子里满是丰收的欢声笑语,那一天鞑靼人自发地宰羊庆祝,有很多之前即便是自己饿得头晕眼花,也下定决心不肯杀羊,要保持羊群的数量,只是建了地窝子过冬,准备一开春就赶着羊群出去寻找新草场继续放牧的鞑靼人,直接就开始杀羊了,同时也开始积极地打听起了建房子的花费——能定居耕种,谁还想放牧啊!早知道北边的土地这么肥沃,有这样适应高寒还能丰产的作物,老子早就牧转农了,真以为放牧是什么美差吗?!

想吃肉,就喂点牛羊,再种几亩苜蓿晒干草做青储呗,平时能吃白食,一年吃几次红食,以青食、主食来裹腹……多省力,多安逸,多安心啊!一亩地就能养活阖家老小,也不用担心饿死、冻死……这样的好日子摆在眼前,谁不过那谁就是傻子!

招募活不下去的鞑靼牧民到虾夷地去放牧……这个目前还停留在纸面上的建议,鞑靼人是还不知道,如果知道,他们能把通知撕得粉碎,再冲着它撒泡尿。这会儿,他们正忙着拉出自己的板车到村口排队,彼此地议论着买煤的数量,以及自家积蓄该如何分配,要不要买点大白菜存着做冬日青食的问题。

“喂,哥萨克的叶尔波娃,你打算买多少大白菜——”甚至,还有和他们同村的哥萨克寡妇,也被鞑靼人纳入了闲聊的范围,一视同仁地探讨了起来,“你们罗刹人腌不腌酸菜?我们倒是会腌一点,但没有女金人积得那么好吃,村长说他会教我们积酸菜,让我们多买点大白菜,今年我们村就没有种的,要是便宜的话,我们家打算买一千斤大白菜,你们呢?”

“你们是不是都听了吸血莽古斯的故事,还真别说,孩子认拼音了,平时没事在家读书,日子一点也不无聊,每天都有新鲜故事听。我最爱听嘎啦吧故事,听着听着就想吃青食了,我家往年过冬从来不吃青食,今年还想换点青菜干来吃……”

哥萨克寡妇轻松地推着两轮车,笑眯眯地听着邻里们的议论,时不时爱惜地摸一摸盘腿坐在车上的小女儿,把她翘起的金发别到耳朵后头。圆滚滚桶一样的身材上下都是劲儿,甚至可以轻松地扛起一株小树——南下之后,这是很少见没有再嫁的寡妇,就靠着自己浑身的劲儿,开垦田地,挖了个小地窝子,也没有把儿女送到矿山,今年她们一家三口收获了六千斤土豆,这是无论如何也吃不完的,甚至可以卖掉一些,来买点生活用品。不过,她虽然有一身的劲儿,但脑子却不算很灵活,只学会一点鞑靼语,但还不是很会说,她那五岁的小女儿眨巴着眼睛,倒是很自然地插进了话头。

“我们不买青菜干,我们自己种了有白菜,我们想买点盐巴,买点棉花——”她把汉语和鞑靼话都掺着说,都还有点儿生涩,有点口音,但运用得已经很纯熟了,棉花、盐巴都是用的汉语,“还想买一把剪刀——这里的刀非常好——”

“那是当然!”这个聪慧可爱的小姑娘,让村里人另眼相看,有很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矿山的鞑靼女人,把感情迁移到她身上,她们笑着去摸孩子的头,心里也跟着盘算了起来:“孩子还是要读书,读了书多聪慧,也只有跟在父母身边才养得这么水灵茁壮,等到开春以后,还是把孩子也接回身边,反正村里也会开课,那钦家、叶尔波娃家的孩子都养得多么的好,多么的聪明……”

一旦开始农耕,开始定居,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转变,开始往长远了去考量,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这和耕种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在前期多加呵护,等着收获的时候,习惯了耕种和安居,就会舍得给孩子的教育多加投资,很多人家都意识到,让孩子上学并没什么坏处,“说白了,就算去干活,能干多少活呢,现在的学习就像是埋入地里那一斤的种子,能结出二三十斤的粮食……”

村长怎么说都讲不通的道理,如今静悄悄地在心里生根发芽,并且,这些百姓在顷刻间就产生了对于政权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这样的好日子,要是能永远继续下去就好了……不管怎么说,如果哥萨克人,罗刹人打过来的话,那我们就算是拼了命,也不会让他们把这片土地再占了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