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965.大报恩寺琉璃塔

买活 965.大报恩寺琉璃塔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24 16:09:35 来源:gegedan

“哟, 真是高呀!且莫说在城内了,光是在城外便见到了那样辉煌的灯火,简直就犹如天界的宝塔, 这托塔李天王手里的宝塔,怕也只有这样了!”

“那叫一个璀璨光华!夜里更是醒目了, 白日里还好,夜里那样晶莹剔透, 碧绿玲珑的,说是天下第一塔只怕也丝毫都不为过!京城里的塔也不少,未有这琉璃塔这般高的!咱们也是难得到此, 见了这塔就不算是白走一趟了,虽说这过路佛是不拜的, 但就为了看塔也好的,兄弟们, 一道去大报恩寺进个香如何!”

到了南京,厢军也好、守军也罢, 多少总能休息几日, 把自己的铺盖也涤洗一番了,饮食上也比赶路时要丰厚了些许, 至少吃的都是大灶做的铁锅热饭, 不必就着热水啃干饼子, 这些兵马是各有去处的,厢军反而还比正兵多了一些好处:正兵全被安排住进了金陵皇宫内, 这皇宫虽然多年来没有耽误修葺,但毕竟没有住人,除了举办典礼的几处大殿,以及皇帝的寝宫之外, 其余的宫宇都颇为衰败,更不必说侍卫护军的营地值房了。

但奈何本地没有行宫,连皇帝也不得不去禁宫将就,本地的人手也是不足,需要正兵去撑场面。反而是厢军,他们是上不得台盘的人,连体面的衣服都没有,便随意在城外的大军营里找了营房安置,反而能睡不漏雨的屋子,稻草铺也都是新下来的秸秆,没有什么霉味儿。

这几日,他们出入也比正兵自在得多了,因为没有事做,主管经过商议,便给他们轮班放假,除了皇帝去祭祀祖陵那一日,有一些人要被跳去跑腿撑场面之外,其余人还是可以在城内自在游荡的,只是被严格约束不许闹事——不过,因为有买地的吏目管着,这些厢军也都是从百姓中选拔来的,军纪上倒也还说得过去,并不用太过担心他们欺男霸女、掳掠市井,这里毕竟是金陵,可不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本地的衙门也有自信允许他们入城闲逛,而不是如临大敌一般,把他们在军营里关押起来。

还没有走到终点,众人手里多是没有钱的,去城里吃饭赌钱喝花酒,这个不敢想象,金陵的物价和京城差不多,并不便宜,但去大报恩寺进香,按常理推测,买香的这点钱还是花销得起的,于是厢军们各自相约着都去进香游览,借此也进城走走,哪怕喝不起秦淮河的酒,站在河边瞧一瞧也是好的。还有夫子庙、雨花台,这都是京城都有所耳闻的胜景,鲁老二一班人也随大流都去各处走了走,观感说不上好坏,“这秦淮河不就是一条小水沟子么!”

“那自然不能和我们前几日乘船横渡的大江相比了!”

这帮人一路南来,大多数时候都在河堤上行走,但也有必须坐船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多数厢军来说,这也是旅程的一大亮点,在这一次出门之前,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坐过船,更不必说见到大江大河了,大江那无边无沿犹如大海的广阔且不说,便是之前他们在山阳道坐船横渡大河,就让很多人一边吐一边大喊值得,“这样大的一摊子黄水!老子的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你们是不知道,黄河到了山阳道境内,已经远不算是湍急了,九曲黄河,险滩有得是哩!有些地方不乘船,乘羊皮筏子,遇到了漩涡就在里头打转,吓不死你们!一进河里,听天由命罢了!多少胆小的人,一辈子只在冬日过大河,等渡口上冻能走车马了再出门走亲戚去,实不敢赌这天命!这几年来,买活军治三峡,便把三峡天险吹得和什么一样,哼!殊不知,论河情之险,我们大河的一些滩口输给过谁啊!”

当时过大河的时候,便有一些经验丰富,去过河套九边的老兵,和这些厢军们吹嘘,不过京营的兵一向是少爷兵的待遇,便是现在这一支被新法练出来的兵,军纪、军容上比以前好得多了,也很少有戍边的经历。主要是因为现在的边防兵已经日益军阀化,完全谈不上和京营换防,两边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系统,只有少数边兵作为教官被选拔回京中任职。所以见识过大河险要的人是不多的,反而是这会儿在金陵,人人都能谈几句大江,他们这里摆渡过江是很平常的事情,大江、运河,江南道自己的干流也多,对南方人来说,乘船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让北方人颇为感到新鲜的事情。

除了这纵横交错的水道之外,金陵城古朴肃穆的建筑,高耸的城墙,也是在在显示出了这六朝古都的底蕴,叫这些京城的厢军也不得不暗暗点头,认为金陵的确要胜过沿岸所经过的其余州县——或者说根本不能相比,那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城市,运河沿岸其余州县,主城,也就是城墙围着的范围都非常的窄小,主城区是不大的,他们更繁华的地方反而在主城区之外,尤其是围绕运河码头以及买地办事处这两个中心,往外扩着建的房子,房子的稿子也是按着买地那种两层便房的样式来的。

虽然也有些富户是水泥抹面,说起来是这些年来建屋子最流行的材料,但你说鲁老二等人老八板也罢,端着京城人的架子也罢,他们还是觉得这房子,买式虽然方便好住,但看还是这些老房子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稿子好看。有气派又沉稳,哪怕是有年头不上漆,木头的本色都暗沉沉地露出来了,也有一股说不出的古韵,让金陵城和京城一些尚未流行买式房子的巷子一样,充满了悠悠的韵味,走在里头心旷神怡,看着街角飞檐、墙头镂花,都是暗自点头,好像那原本不存在的情操也受了陶冶,耳听着不知谁煞有介事,从手里的书册里照本宣科地念的什么‘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因叹道,“如今老子这样的粗人居然也听得懂诗了!”

的确,这朱雀桥、乌衣巷的典故,从前哪里是这些讨生活的辅兵糙汉子所能沾染的,哪怕他们是原本的行当,也都被视为是粗人,又不识字,上哪去知道这些?便是侥幸来了金陵,能去大报恩寺转一圈,似懂非懂地看看热闹也就不错了,回乡之后要他说说外头的见闻,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粗人不知肉味,入宝山也是空手回。现在,这班人自己都感觉到这一趟出门的不同,彼此发自肺腑地道,“这人还是要认字啊!从前觉得,按我们的命,不认字也是一辈子,碍不着讨生活挣命。可这认了拼音才知道,认字的人,景虽还是那个景,可看到的,自己心里想到的就不一样了!”

“也是要多谢刘营给了一本《金陵导览》,所谓导游都不用请了,自己拿着本书都能看明白,这刘营做人还是没话说。”

因为彼此之间的差异,这些日子里来他们暗地里有些疏远的刘营,现在重新博了个人情,大家一致认为,买地的吏目比起敏朝的官吏,哪怕是和特科比,也高明太多了,而且为人非常亲切,是真正心中有民,有下属的好官。刘营一路来的作为,有分寸、有担当、有仁义,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做个流民营帐都有些埋没了的。从这点来说,买地的生活又是相当有诱惑力的,毕竟,刘营和敏朝他们所接触过的一些官面人物相比,那谁都愿意和刘营一起干。

“可不是这导览立大功了?本来只打算进香,一路来秦淮河、乌衣巷、夫子庙——贡院的热闹也都看了,这江南贡院还真当是宏大啊!比国子监还大!”

“大是大,贡院前那些市集比不过天桥,也赶不上京里的大庙会。”

“那本来,金陵的人烟也比京城稀少些。你瞧街头除了我们这些拿‘导览’的,还有那些带了‘导游’的,本地人似乎都不多,就都在码头那里做生意。这些街巷里人家还少些,似乎还远不如彭城还有山阳道那些县里,虽然地方小,但人口多,要更热闹。”

这‘导游’,也是来了金陵之后见识到的新行业,算是买地那里流传过来的新东西,现在广陵、姑苏、武林,这些名城,都已经开始流行了。最一开始是云县、榕城泉州那些地方发展起来的行业,从买地那里特有的自行车跑腿中分出来的。最一开始,是有些客商,来云县之后想去一些知名的地方转转,比如说各种厂房,船厂纺织厂冶炼厂,海边晾晒海货的码头,各种交易市场,钱街交易大厅等等。

因为云县交通非常拥堵,不便包马车——而且马车夫也很多都是外来人,虽然认路,但口齿也不便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一批机灵的木轮自行车跑腿儿脱颖而出,在码头的咨询台挂了号,接受包天服务,他骑着车,载着客人满城转悠,给客人介绍本城的美食、名胜以及典故、规矩。

要知道,云县这里,有钱人多,外来的有钱人也多,规矩又和所有外地名城截然不同,新来的也怕自己无意间要是触犯了什么规矩,要受重罚,虽然自己也可以看书学习,但寓教于乐,一边转悠着游览一边和车夫谈谈说说,顺便就学了规矩,岂不是更好吗?还有些人,天然就不信书上的说法,更信旁人口中说的,就更乐意去包跑腿儿了。

久而久之,这些常常承应的跑腿,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所谓导游。买地的衙门也给他们考试、发证,保证他们不会把旅客带到歪路上去,或者勾结罪犯做局诈骗抢劫等等。买地的导游遂成一大新鲜,也上过一些地方小报,四处流传。很快,云县周围一些外来人较多的地区,也有不少人去考取了导游证,本来游人就很多的名城,还在报纸上号召本地的有识之士整理本地景点和典故等等,引发了好一番热议——把这些投稿整理起来,集结出版,也就成了各地的导览书啦。请不起导游,或者轮不上的,拿本书也能看个七七八八的,只是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更愿意请真人讲解,胜过自己去读书。

“要说起来,两三年前,买地还没出兵江南的时候,其实广陵和姑苏就有导游了,他们而且还是专门承应买地游客的:说白话,也做买式的打扮。有些是买地的活死人跑到这边来赚钱的。这些年来,那个南洋驸马庄子、天下大侠徐侠客,在买地声名广播,买地的百姓有了余钱居然还很喜欢出门游览!有些近海的乘船方便,居然会跑到敏朝境内来游玩。

只是他们在买地住得久了,一些习惯和当地格格不入,也很愿意凑钱请导游,甚至还有‘旅社’应运而生,专门组织‘旅游团’、‘旅游船’,就和去进香的香队一样,几百里地也都凑在一起玩耍。这样这些姑苏广陵的导游,很多时候一个月里半个月都被旅社包掉了!”这都是从买地的官吏中打听到的消息,也算是一手的,大家听了都是咋舌,认为买地的富裕的确已经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旅游这个说法,都是买地所发明的,在之前只有‘游历’,还有一般人在家门口不远处的踏青郊游,这种随随便便就跑几百里,出门十几日的旅游,不是那大地主人家的孩子,焉能负担得起的?没看他们想到南边来看看,都要来蹭这厢军的便宜,宁可一路风餐露宿的受苦,也舍不得南下的巨额川资吗?

这要他们自己去选,鲁老二一班人自己出钱的话,他们连天港都舍不得——不,别说天港,通州都舍不得!这买地的百姓动不动就上百人成群结队地跑个几百上千里,从福建道到姑苏来玩耍,游客人数之多,甚至还催生了专门的导游行业,这不是有钱是什么?

买地百姓的日子过得好,真是没法不认,就是遮住眼还能闻着味儿那!很多之前对于买地的风俗非常抵触的老爷们,这会儿又有点软化了,咂着嘴满是艳羡地说,“得挣多少钱才能过这样的日子,我都想不出来了。这样的福气倘能落在我头上……嗐!知足常乐,便是现在,能拿本《金陵导览》来看,也是极大的福气啦!”

“哎,说来,不是说导游都做买式的装束么,怎么我们进城时见到的那几个,却还是我们大敏的装束,也留了长发?”

也有些人比较迟钝,只觉得买地的日子好过,却未想到自己身上去,而是发现了话里合不上的地方。又有人道,“这个我知道,刚隔班小李和我们一道,他说金陵毕竟和别的地方不同,守军多,而且城内是不许买地的百姓随意进来的,大家想去大报恩寺进香也是各显神通,虽然有那么几个导游,接待的也多是买地来的商人游客,但却也不敢嚣张,还是依着敏地穿着,戴了义髻。至于说他们导的是谁,这就不好细问了。”

众人听了,才注意到金陵这里的不同,基本进了山阳道之后,他们在州县那里所见到的买地装束者便有许多。有时候在码头处甚至能占到近半,可金陵城内,却举目皆是旧衣冠者,仔细想来,也就是在城外码头靠岸后,经过街市时能看到有些买地的活死人,但也只在城外活动,似乎是并没有进城来的。

也就难怪城里的人要比别处少得多了,甚至有点儿冷清……也不知是否因为限制入城的关系——少了活死人,城里居然连场面都撑不起来了么,这乌衣巷内空院子都见到好些个……

大家心底,也有些嗟叹,但也不能说金陵的做法是错的,他们进金陵以来,感受到的战争气息要比京城还更浓厚些,光是兵士,金陵驻军就有上万,这连京城都比不上,沿路的州县,有些时候除了衙役以外,连兵士都没有了——厢军私底下暗自传说,沿海的卫所,整个整个的逃走,全都跑到南面去。

这些卫所兵为什么不跑?他们的日子过得极苦,沿海一有祸乱就难吃饱,想要脱离军籍更难,本就不断有人逃走去做流民的,现在知道南边日子好过,海船频频经过,就算是吃糠咽菜,一路乞讨都要搬到南边去过好日子。等到消息传到内陆,更是如此,每年不断有人南下,这些流民里,一有那种上百人都听一人号令,能配合买地的吏目整编队伍的,那就是整个卫所南迁无疑!

卫所兵一走,州县哪里还有兵?除了京营、边营之外,众人还是走到金陵才看到成建制的大部队,感受到了敏朝残存的气象。而且,这些驻军是认真换防的——他们不得不认真,买活军几乎尽取了江南之地,只留下金陵、广陵、镇江等寥寥几座大城——就这还截断了出海口,一过张家港就是买活军的地界了。从金陵往南,放眼都是买地的赤红,金陵是面对买地大军把守大江天险唯一的堡垒,这若还不设防,那岂不是完全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了买地的慈悲上了?

金陵是敏朝的祖地,也是祖陵所在,也是敏朝必争之地,倘若买地要侵占金陵而敏君还和从前一样装聋作哑,不攻自破,那将无以为君。此地的冷清,因此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肃穆。让这些一路上领略了买地繁华的厢军们,感受相当的复杂——仅仅只是沾了点边,便因此繁茂的敏朝州县,他们的繁华,似乎应该被定义为买地繁华,或者说,买地所代表的那种新道统,新办法的繁华。

这些厢军们,沿路开了许多眼界,可在这冷冷清清仿佛逐渐落魄,只是气韵犹存的金陵,他们所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别样的气息,这种凄凉、无奈而又坚韧的气质,似乎是金陵的底色,在他们参谒大报恩寺时达到了高峰:大报恩寺的宝塔依然气派非凡,虽然身份不够,也凑不出香火钱,难以入内,但在塔基旁仰望高塔,见到那绿翠含蕴的青彩琉璃,在夕阳中熠熠生辉,注视着大和尚们抬着灯油,走进塔门,在夕阳中,明瓦窗内,一盏盏油灯依次亮起,整座宝塔似乎由内而外放起了光华,依然是非常震慑人心的景象!

正所谓:宝塔凌云一目江天,这般清净;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虚明。琉璃塔中,每层都有两扇名贵的明瓦窗,在窗内点上油灯,光彩透出,夜间便可做到真正的‘灯火通明’。这样的高塔,让人抬起头都看不到顶,对于一辈子所见到最高的建筑物不过是京城使团超市的百姓来说,的确叹为观止,让他们忍不住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这可算是华夏第一高塔了吧?”

“极高!竟还都用的琉璃,太奢靡了!”

“便是买地怕也没有这样的高楼!使团超市当没有这么高的!想看个顶,几乎要翻过去跌一跤了!”

“瞧着是没有,这个更高不少了!”

“这就是所谓的‘大报恩寺点仙灯’么!”

“也不知道羊城的大图书馆,能不能相比……”

楼高百丈,在琉璃塔这里不是个夸大的词汇,虽然不知具体多高,但当真是高耸入云,让人心旌摇荡,直呼此行不虚。众人都认为,琉璃塔足以压住金陵这一日畅游的阵脚,让人打从心底叹服大敏的能工巧匠,为这样的名胜居然诞生在本朝,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可是,这样交口的称赞,在离开报恩寺之后又很快地单薄了起来,人们兴奋的议论之声又很快平息了,因为他们再一次地回到了大报恩寺残毁的庙群之中:大概数十年前,庙里发生火灾,把殿堂烧毁了百十间,自那之后,一直没能筹到银子重修起来,大报恩寺的庵堂由此残破。

有些地方简直是残垣断壁。只有琉璃塔附近的大殿还算完整,虽然僧众在那处开了新的山门,但过往游人回城还是要从废墟经过,所见这些年代久远的残屋,也不免唏嘘,仿佛透过了这些旧屋子,见到了敏朝国力的稀薄,毕竟,这是琉璃塔所在的地方,居然连这里都重修不起来了,可见……

再往回看,初暮的夜色之中,琉璃塔熠熠生辉,流光溢彩,在夜空中仿佛还要压过初生的明月,而这些残桓反而似乎更衬托了它的华美出尘。它就这样骄傲地矗立在夜空之中,作为当今天下最不可思议的建筑,似乎仍在向世间证明着它所代表的朝代,曾达到的强盛与文明的高峰。尽管在它足下的人,所见到的不但有它的美丽,还有那美丽之中不可忽略的,王朝末年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倔强和悲凄。

这一幕是极美的,却也极为感伤,它所散发的强大的感染力,似乎竟跨越了重重红尘的迷障,点化了这些顽劣莽汉的灵性,让他们一时也丧失了言语,沉浸在了这样复杂而幽怨的美丽之中。事后想来,他们对于金陵,甚至于对自己所身处的敏朝,所有全部的印象和领悟,似乎都在这一幕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