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996.张坚信大展身手

买活 996.张坚信大展身手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2-26 23:42:46 来源:gegedan

所以……为了赢过那些高卢强盗, 连最后的底线都可以抛弃,甚至去求助于知识教的那帮叛徒吗?

会开到这里,气氛已经相当不好了, 这里的缘由相当的复杂, 主要还来自于知识教的扩张,与这些筹备委员会成员之间天然的矛盾:自从连接了华夏这个神秘富丽的古国与欧罗巴大陆的互保航线开启, 红圈贸易在大陆鼎鼎有名,欧罗巴各国的态度都逐渐松动,有意派出商船, 为贵族和教会、国王谋取巨额利益。要知道, 任何时候,决定欧陆局势走向的, 就是这三个群体。既然互保航线能代表这三者的共同利益,那么,欧罗巴各国前赴后继地加入, 也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了。

然而,虽然有奢物作为诱惑,但互保航线中,利益相关方的得失却永远不可能一致。买地的香水、马口铁、玻璃、瓷器、丝绸、茶叶、自行车、眼镜……这一长串的奢侈品,还有作为商品出售,但印刷精美如奢侈品的书籍,让船长们发了大财,在国家财政的角度来看,由于红圈贸易的买方成本是人口, 并不曾造成金银货币的直接流出,所以,绝大多数贵族对于互保航线都是趋之若鹜。

但, 没有什么交易是完全净赚的,尤其是低生产力一方对高生产力一方的交易,如果不用直接付出货币,那就一定是付出了比货币更昂贵的东西,在欧陆,承担交易成本的就主要是教会:自古以来,教会就把持着教育渠道,红圈贸易要求的‘教育人口’,仔细算下来都和教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很多直接就是教会支持的科学家,被教会大学认可的顶尖大脑,就这样,被一些浮华虚无的奢侈品,直接换到了远东古国去了!

当然,如今这矛盾还不算是相当的激烈,除了一些慷慨激昂的爱国者,发表演说反对教育人口外流之外,基于商人逐利的本能,他们优先运送的除了红圈名单嫌疑人之外,更倾向于选择在社会阶层中本就属于边缘的,那些可有可无,本来只能被修道院吸纳的人才。尤其是女巫贸易、修女贸易,说实话,这些女巫在当地本就遭到排挤,而修女更是发挥不了多少社会作用,还有那些因为家境日下,而不得不外出谋生的小贵族家庭次子、三子等等,在气候变冷、收成预期减少的大前提下,这些人都是消耗粮食的无用之人。

一旦发生饥荒,要么饿死,要么苟延残喘,要么被打成女巫,从社会角度来看,其实都是为了减少粮食消耗,这些人的离开,相当于为社会减负。所以,在家乡,互保航线的人口贸易事实上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暗中鼓励,认为这是两全其美的善举,而且,这些人如果在异国他乡能够活下来,又还惦记着家乡的话,或许还能给家乡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譬如说,只要有一个人在买地学会了华夏人神奇的农学,得到了农业之神的眷顾,把丰产土豆、玉米的办法带回欧罗巴,那么对故国来说,就能得到比奢侈品更庞大无数倍的利润。这其中,只有教会,而且是远航的教会使团,才感受到支付成本那不舍的心情——虽然在之后的航程中,每次出发,教会都会精挑细选,选拔那些对主最为虔诚的教士,来接受红圈试炼,但这些虔诚的修士到达买地后不多久,很快就会纷纷接受诱惑,放弃原本的信仰,这让教会挫败不堪,也感到相当的心疼,这些年来他们流失的信徒和精英教士数目不小。

在这些更改信仰的人中,最容易被宽宥的,是原本只是作为信徒存在的杰出天才,就譬如说伽利略、笛卡尔,他们本来就属于信仰暧昧不清的人物,甚至还想要挑战教会在神学领域至高无上的解读权,譬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什么的……这些人本来就是危险人物,属于脑子不知道在想什么的疯狂学者,他们来到买活军之后,被他们异样的邪学吸引,完全投入到什么‘量子宇宙’、‘弦宇宙’假说中去,似乎也合情合理,是大家早有预料的。

基本上,凡是放弃原有的信仰,去做学者的,或者去做生意、做通译、考吏目、做画匠、乐师等等这些行当的信徒,和原本教会的关系还是相当缓和的,虽然他们不再佩戴十字架,也不参加极小规模的弥撒,不能算是信徒,也不给教会捐纳了,但依然会和教会中的老相识如朋友一般来往。唯独让这些还停留在教会系统中的教士们痛恨的,就是那些转行去做知识教祭司的前传道士同僚,这绝对是无法修饰的背叛——但偏偏这样的人却还有很多!

不错,既然都是传教,这些在行的人们很快发现,比起为教会卖命,知识教祭司的日子似乎要更好过得多,他们的工作也更有意义一些,因此这样改换门庭的教士不在少数。最开始,一小部分人进入知识教的时候,还打着进修、卧底的名号,和原本的同僚们来往如常,但很快这种谎言便被戳破了,大家发现,这些祭司们乐不思蜀,和教会的联系越来越疏远,很明显他们已经开始全身心地为买活军做事了!

随着这种人越来越多,几乎和他们来往的人都逐渐地跳到知识教那里去了,在这种浪潮下,依然还能坚持留在教会体系中的教士,理所当然的也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坚信,双方从融合转为疏远,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现在,还留在教会体系中的教士,他们和知识教祭司朋友之间的往来,也不得不处理得相当低调,否则就容易引起他人的非议和排挤了。

为了展位的布置,不得不去求助于知识教的叛徒们吗……很明显,大家对这个念头都相当排斥,但提出建议的教士史杜华也自有道理,他解释说,“宗教和国家并非完全是一件事,我们能坐在这里就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如此,这些祭司们也属于我们国家的人,希望他们能为展会出出主意,也是很自然的事!”

此言的确不虚,圣公会和长老会既然能坐在一起出谋划策,那么知识教的祭司当然也还是国家概念中的自己人。不得不说,大家都感觉‘国家’这个说法非常的新鲜,非常的有意思,他们玩味着这种新鲜的道理,心底知道,这个道理不像是看起来这么简单,虽然在华夏它显得如此的自然——圣公会和长老会的分歧当然非常的大,几乎于不可调和,但他们信仰的都还是唯一的真主,彼此间是内部矛盾,对于‘英吉利属于真主属国,英吉利人属于主’这个概念,似乎是心照不宣的。而现在提出的这个主张,却把国籍和宗教完全分开了,已经放弃主的罪人依然属于英吉利国,被承认为国民的一份子……

对教会来说,这将是一次巨大的衰退,而更讽刺的是,筹备委员会中坐着的绝大多数都是神职人员,这正是教会汲汲营营的结果,他们仗着种种有利条件,联手垄断了互保航线的统治权,再加上航程的确艰苦漫长,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贵族成员造访过买地,也就导致了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能够出面调和,大家装糊涂,心照不宣地借用知识教同乡的力量。这些神职人员必须亲自下这个决心,等于在自己的神职使命和国家荣誉感中进行选择:要么,在展位的布置上直接放弃,输给隔壁展位的法兰西,要么,承认知识教的前同僚们——或许有罪,但却仍是自己的同乡,是英吉利的国民。

在逻辑上,这是说得通的,也符合几代国王始终强调的王权高于神权,不论圣公会还是长老会,都是在这个思想上被扶植出的教派,或许是因此,大家支支吾吾地,最后谁也没有明确地反对史杜华,任由他自说自话地定下了造访知识教房间的计划——这也算是最大的支持了,至于说该找谁,实际上,大家对此也是心照不宣。

“张伯伦先生在吗?”

从自己的楼栋出来,史杜华走过一段连廊,躲开了外头的烈日,进入了另一座楼栋,这里出入的客人面孔,依然和汉人有较大的不同,还有南洋矮黑人、虾夷人、建新人、鞑靼人出没,这个楼栋有一多半住的是内番族群,理所当然,南洋吕宋、占城上下、满者伯夷地方,都是华夏内番,史杜华爬上六楼,气喘吁吁地敲响房门时,他的拜访对象张坚信大祭司,便正和几个汉番夹杂的客人(番族为面孔发黑、身材矮小的南洋土著),从容地说着什么:能住在六楼这样的高楼层,张坚信和知识教的地位也就可见一斑了,虽然爬楼梯是苦差事,但毫无疑问,楼层越高,地位越尊贵,这是不需要多解释什么,便完全被所有人接受的常识。

“斯图尔特!”

虽然两人一个出身于圣公会,一个出身于长老会,而且来华的时间也不一致,说起来交情不算太深,但张坚信大祭司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待人都如沐春风,很少会让人下不来台,不论因为什么事,什么时候去向他求助,都能感受到他帮助你的由衷热诚。

像他这样的人,简直就是被真主吻过额头的圣徒——很多人都觉得,如果他一直待在本土,死后还真有机会获得如此殊荣,成为英吉利教会册封的少数圣徒之一。当然了,现在他虽然丧失了这个机会,但得到的却只有更多,他受到了在世真神,买活军女主非凡的宠信,不过是五六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了大祭司之一,让原本的几个大祭司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起来。

见到有客人来访,矮黑人们有些局促,想要起身告辞,张坚信却把他们给留住了,笑容可掬地请史杜华稍等片刻,旁听他们的商议,“我相信你也是为了同样的难题来找我,或许我们吕宋展区的布置,对你会有所启发呢。”

果然,这阵子国宾馆里每个房间几乎都在开会,会议主题也都一样,张坚信和吕宋黑人之间说的都是汉语——一口流利的汉语,是如今番区高层的必备,也是知识教虔信徒的标志,有资格来和张坚信开会的南洋土著,当然在交流能力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史杜华意识到,在整个东亚,不,整个亚洲,甚至蔓延到非洲和欧罗巴地方,汉语官话正在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一门通用语言。而这其中,知识教实在出力不少!甚至可以说,在欧罗巴方向,汉语传播的最大功臣,就是眼前的这位大祭司了。“是的,我认为我们除了蔗糖、棉花、棕榈油、橡胶、椰子、可可、咖啡苗之外,还可以展览我们的铁矿……虽然这些东西是有所重复的,但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主要还是在尽量全面地展览我们的商品。如果可以的话,我认为一些水果罐头也是不错的选择。山竹罐头,如果我们准备一百罐,请一些大商家试吃的话,会不会吸引销路呢?”

看来,这一次请张坚信筹划展位的是吕宋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对于展品的策划大概是到了尾声,已经达成了共识,人们不断地点着头,“虽然铁矿暂时不会往外贩卖……但是告诉大家我们有铁矿和煤矿也是很不错的,就只是炫耀一下我们丰饶的物产……”

不错,南洋的物产可真够丰饶的了,就这还没有提到南洋丰富多样的木材哩!大概之前对此已经早有安排了,而且,羊城港去吕宋的航班太多了,他们可以轻易地回去拿货,或者就在市面上搜罗,而且,目前大家最关切的咖啡,吕宋也能拿出咖啡苗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史杜华也不得不羡慕南洋的便利,不过,吕宋区和英吉利也有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他们不知道在自己的背板上该展览什么。

“占城似乎是打算用那伽像……好像和暹罗、八百媳妇的重复了,但我们似乎没有相应的图腾。”

这是比较尴尬的事情,南洋也分岛国和陆国,的确在南洋大陆上,信仰、文化都要更多种多样一些,而吕宋和满者伯夷、满剌加的土人,还在茹毛饮血的阶段,甚至连史杜华听说的,打算张贴自己蜡染布的展位都没法学习,因为在买活军来到这个地域以前,这些土人大多数都穿的是树皮衣服,或者干脆什么也不穿,他们的生活中就没有‘布料’这种东西。甚至,有些部落还在使用石器,相信这些石器就算被悬挂在背板上,也无法吸引到观众的目光,而且,很显然这些委员也觉得很丢脸,他们不认为这种历史有什么好占据他人眼光的必要,也不觉得这些能代表现在蓬勃发展的丰饶吕宋。

“吕宋的确是个很新的番区,”张坚信说,“我们没有太久的历史,这一点不妨坦然承认,现在的吕宋是华夏百族互相融合,五湖四海的来客共同过着好日子的地方,我认为,我们的背板要能体现这一点就最好了。”

他的话一下就说到了委员们的心坎里去了,他们纷纷点头,激动地表示赞成。张坚信便随手提起笔,在纸上画出了草图,“这个高大,脸上有两坨红晕的,是来自关陕的汉家人——这个矮小些,笑容可掬,戴着凉帽,穿着围裙的是——”

“是我们客户人家的女娘!”

“不错,还有我们的土著,如今的吕宋族。”

张坚信随意就画了七八个能代表如今吕宋居民的形象,他们手里或者捧着咖啡豆,或者拿着可可亚粉,或者抱着棉花、蔗糖罐、棕榈油、橡胶雨靴等等,都是吕宋的特产,面上也都带着笑意,他交给委员们,“你们可以把这东西带回吕宋港,找老陈,他知道谁能润色、扩版,加急在半个月内制作一条横幅画,挂在背板上,还可以印制一些小手卷,发放给来参观的客人。这一点,我们的印刷厂是可以办得到的。”

小手卷!史杜华都有所震动,更别说这些吕宋委员们了,他们珍重地收好了草图,虔诚地谢过张坚信,同时赞美知识——正是因为知识,张坚信大祭司通过学习能画出这样漂亮的图画,理所当然也是因为知识,南洋知识教印刷厂才会成为如今世界上最好的版画印刷中心,让吕宋的展区能拥有如此出彩的背板!

经过虔诚的礼赞,以及各个保证将要进行的,为了取悦祭司而补习的苦修,甚至很多委员都承诺要在知识教测试中考出超越自己的高分,这样一番冗长的日常弥撒(史杜华是这样理解的)之后,委员们欢天喜地的离去了,史杜华也大开了一番眼界,同时他也有些失落,因为他原本来找张坚信,就是想要借助知识教印刷版画的能力,认为在这点上,可以避开高卢人的油画,采用‘新技术’的新字,来为英吉利增光添彩,但既然吕宋展区优先用了这个主意,那么他们的印刷厂肯定是要先供给地主的,看来,英吉利展区又必须另想路子了。

“让你就等了,斯图尔特。”

张坚信先打开窗户和电扇,让充满了香水味道和体味混合怪味的房间换换空气,给史杜华重新倒了一杯冰水,向他满身的大汗表示道歉,“没有办法……这个温度对于南洋土著来说,几乎算是寒冷了,他们很多人都必须穿两件,吹到风还会打寒颤——”

这就是南洋土著不开窗户的原因吗?史杜华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真主在上,世界之大,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但看着张坚信额前的汗珠,他也不得不相信这个解释,张坚信问他,“你也是为展位的事情来的吗?”

实际上,对这点,他应该是早有预料,并且很早以前就有了主意。张坚信并没有逼问史杜华,这是否意味着教会对他们这些‘叛徒’更改了态度,或者说是把国家和宗教完全分开了,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几乎不会让和他合作的人为难。这会儿,他只是心知肚明一般微微一笑,爽快地说,“当然了,我虽然已经是华夏人了,但同时也是英吉利人,我也愿意帮助我们的展位胜过隔壁的法兰西蛮子,他们总觉得自己最为高贵,实际上么……”

没有一个英吉利人在这件事上是持第二种态度的,史杜华激动地和他握了握手,“说实话,我一听说高卢佬准备的背板,我就知道必须来找你出主意了,我们的展品非常的有限,而且说不上优质,只有一些非洲和印度次大陆的特产,但这一次他们也有展位,这让我们一点也不特殊了!如果在背板上还不下功夫的话,我认为我们的尊严就剩不下什么了!”

本土商品有限,是由互保航线的贸易内容决定的,除非展览一些贩来的高等级检定人口,否则英吉利的展位,除了殖民地产品之外,只能是一些诸如朗姆酒和威士忌、奶酪这样的东西,想也知道反应不会有多热烈的,在这一点上,其实欧陆各国也都差不多,他们本地不是没有什么土产,但是很少被带到亚洲来,因为亚洲人对他们的产品没有太多需求,比如说——威尼斯的五彩琉璃,他们带到亚洲来干嘛呢?一样的价格在羊城港能买到十个买地的琉璃杯,质量还只有更好。

所以,这会儿也没法去寻找土产了,只能在背板上下功夫,而张坚信在询问了他们准备的展品之后,又要来他们的展位图和布置草图看了看,沉吟着说,“这样的话,我倒是有一个主意。”

“我认为,把展位分为两个功能,是比较恰当的,一个功能是商品展览——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找英吉利的商人能买到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建议你们撤掉奶酪、威士忌,保留朗姆酒,这两种商品在亚洲几乎没有任何销路,只有展览价值。而其他的殖民地商品,由于成本和需求的优势可以完全保留。”

“撤掉这几个展品之后,空位就留出来一大片了——我认为,是不是可以在里头搭建一个小戏台呢?我们这里的洋番乐师不少,而且戏班子也很多,距离开展,还有半个多月一个月的光景,我认为,这完全是来得及的,排练一出莎士比亚的经典戏码《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难道不是我们英吉利所拥有的国宝级人物吗?有他的剧本在,想要压过高卢佬的风头,应当不是太大的问题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