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1010.马车闲聊

买活 1010.马车闲聊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3-08 21:41:10 来源:gegedan

谢双瑶的亲卫班, 现在简直已经成为一条通天大道,任何一个胸无大志,愿意做贤内助的优秀男女, 都可以在亲卫班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前程。当然,不论什么世道,想要不劳而获, 靠婚姻一步登天的人总是很多的, 亲卫班里荟萃的只可能是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那一部分人, 在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没人是傻子,优秀的人才, 就算是要找贤内助, 那也得往好了去找不是?

当然了, 也有一些人只是因为外形合适, 性格又比较随和,被选拔进来的,他们也没有通过婚姻离开亲卫班,之后转去做了吏目, 走了另一条路。不过,不论是什么前景,她的贴身警卫都是聪明且善于思考的,也很会来事, 陈奇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理科上有一定的天分, 谢双瑶一度认为他来做亲卫挺可惜的,如果去实验室搬砖,对工业进步能多贡献一点力量——但话又说回来了, 人各有志,规矩是她定的,谢双瑶也得尊重她手下的子民在规矩内的自由意志。

有个拥有理科思维的聊友也挺好的,陈奇在政治上很少发表意见,大概他是不怎么擅长也不感兴趣的,但工业领域,他的知识很广博,有时候能提供一些谢双瑶也没想到的新鲜观点,同时他还有给报纸做文摘点评的习惯,买地如今的刊物非常多,谢双瑶没时间都看完,她也只能和敏朝皇帝一样,选择性地看节略,陈奇的节略她经常拿来看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到瓶颈,这是一个预设性的问题,所有的回答都是猜想。但钱工有一点没有说错,那就是工业的真实情况,的确没有呈现出的欣欣向荣,发展得太快,底子还是太薄弱,这确实都是已经存在的问题。”

陈奇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实际,“而且,如今买地的生产力发展的确是人为扭转的结果,可以说这并不符合历史规律。它的确可能出现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问题。”

“喝,你还历史规律上了,最近在看社科书籍吗?”

亲卫班和高级吏目一样,在阅读上的确是有优势的,谢双瑶手里的资源都是电子化的,要选择书籍印刷出来,先得有人看吧,这不是她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量,既然有人负责挑选、讨论,那资源就会外溢和扩散,陈奇很爱看书,他反正也没别的事,除了护送谢双瑶外出,大多数时候执勤都没事做的,除了健身就是看书。“我最近看了好几本工业史读物,工业史也是史,是历史就可以总结出规律。”

他的政治也学得很好,一开口一股子新道统的味道。谢双瑶让他继续说下去,陈奇说,“首先,绝大多数工业发展,都是先有市场需求,再创造新技术来满足这种需求,同时误打误撞地还能发现一些解决新需求的技术,这样一直发展到该技术的极限,再通过对需求的不满,促使从业者进入新领域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在一片茫然中探索、试错,这是新技术的出现必然的过程。”

“突破、满足、不满,就像是一个螺旋,它是盘旋上升的。然而,买地却并非如此,如今我们的天下,因为有了天界的借鉴,从需求到满足都是——几乎凭空出现的。很多时候,产品出来了我们才知道自己需要它,就像是机器船,实际上,别的国家不说,但在华夏这绝对是被创造出的需求。”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以华夏的情况来说,之前海运萎缩的程度,连普通海船都不被视为是必需品,更不要说机器船了(考虑到河运航行条件,机器船暂时无法用于河运)。陈奇对谢双瑶说,“我们如今的技术员,是没有探索精神的,他们不需要勇闯未知,只需要竭尽全力地在已知中去寻找对照和解决方案,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数百年之久,我认为,学界的创新性会因此十分不足,需要一场人文运动来唤醒这种创新——当然,这是很远期的忧虑,近百年暂时还是无需考虑这个问题,集中精力搞复现,从各方面来说还是最优解。”

既然只是瞎聊,他就不考虑意见的现实性,随心所欲地从各种角度来分析,谢双瑶心想陈奇说得的确很对,而且这是不容小觑的问题,不要小看国民性,这东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比如说,小国的国民就从不会以屈服于强者为耻,也不认为借鉴强大的宗主文明,想方设法地窃为己有,固定为自己的传承是什么道德瑕疵,因为这已经是上千年来的一个事实了,这个国家值得一提的东西几乎全都是从宗主文明那里学来的,一旦剥除,完全是自己原创的东西简直寥寥无几,那么他们自然缺乏独创性,遇到任何困难想到的全都是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在华夏这里,传承的国民性大概是TOP癌,以及完整的独立产业链,这种‘万物皆有’的执着绝不是在一朝一夕内突然出现的,必然是数千年来,生活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度中所产生的惯性,华夏国内一向是什么都有,不假外求,习惯了这种生活以后,国民就难以理解怎么会有国家愿意把命脉交给其余势力,比如说——供水供电都要依靠外国,这在华夏的国民性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要求。战略自给就是红线,这都不需要做任何民间宣传,主粮必须自给而且有大量积蓄的思想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但是,在这个时空,天界技术的出现,会不会在长久的时间段内缓慢地影响到华夏的国民性,令其不再重视创新,而是养成了在已有成果中找答案的习惯,把天界典籍奉若圭皋,丧失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探索、挑战精神?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谢双瑶也不是没有意识到,陈奇也不是第一个对她提出类似观点的人,徐子先在辞去行政职务的那封‘告老折子’上也提到了这一点,谢双瑶提醒自己要找时间和徐子先聊聊了,徐老依旧身体健旺、精神矍砾,但人家都71岁了,没法再身兼多职,现在人才供应也跟上来了,徐子先自己的愿望是能用所剩不多的有限时间,尽量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上去,这不给予尊重也说不过去——按原来的时间线,徐子先这会都死好几年了,还要强迫他主持烦难工作,这有点强迫鬼魂打工的意思。

远虑是要紧的,但还有很多时间去解决,现在的确没有余力花费多余的资源来鼓励创新和质疑,因为,在这个时间点,华夏现有的工业积累,和天界的进度比大概还占不到千分之一,能不走的弯路为什么还要去走?

肯定在大方向上,想方设法地通过现有的资料去逆推出能在此时应用的知识点,这还会是学术界的主旋律。所以,买地的学科侧重必然是注重实务的,在理工科中,工科的受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理科——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笛卡尔,人家上辈子的成就,就已经很傲人了,就是按概率来说,他穷尽一生可能也只能再搞出两三个重要程度和坐标系相当的成就,但如果他转去做工科,搞实务,以他的脑子,能解决的问题那可太多了。

就这个设想,那还是建立在单纯给延寿的基础上,事实上是,笛卡尔他们需要学习的是从他们现有的基础上往前去再发展了数百年的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想要把这个知识体系再往外推一把,那难度都没法形容了。就谢双瑶上次关切所知,笛卡尔目前沉浸在量子力学中流连忘返了,疯狂地学习和重推导那些复杂的物理方程,并且极度想要获得一些高精度的天文仪器,来印证天体物理知识。

谢双瑶倒也没指望他们一来就能把原世界的知识体系再往前推动啥的,目前来说,只要他们能完成教学任务,她就算是值回票价了,这工作红圈学者倒是都完成得很出色,毕竟,不管怎么讲,虽然据说有部分红圈学者在天界理化体系面前道心破碎,怀疑自己的智商,大喊着什么‘原来我完全是个白痴’、‘我现在才知道愚笨是什么感觉,我要收回所有我对智商低下者的侮辱’、‘爱因斯坦的脑子应该被解剖’、‘宇称怎么可能不守恒’之类的疯言疯语,但他们的脑子肯定比绝大多数人都更好用,理解出一点东西来反过来教给更笨的学生,这不是太大的问题。

陈奇对于这些趣闻知道得要比谢双瑶更多,亲卫班中不乏有技艺在身的人才,陈奇的语言天赋就不错,他也喜欢学外语,算是如今比较少见地掌握了两种英语的高级人才。法语、西班牙语都学得很快,拉丁文也能半蒙半猜翻译出一点来,说了好几个红圈学者的小笑话给谢双瑶听,把谢双瑶给逗得直乐,“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学者搞金融一般都没好下场,普遍亏本也很正常。但这都无所谓,他们想要钱,途径太多了,做家教只是最低级的办法而已,能给工厂解决一个生产问题,都能赚到巨款了。”

重工轻理,理论储备把实际生产甩下几百年,这是买地这里又一个特殊的事实,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谢双瑶带来的知识宝库。而这也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买地的工业发展也非常的不均衡,当江南沿海已经完成了非常简陋的初步工业化时,其余国土有的连农业化都没有完成——游耕、刀耕火种这不算是农业化,封建王朝有规划的定耕制才算,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一下,很多地方真是和原始社会相差无几,而这些地方的百姓,对于工业品几乎是没有任何消费需求的,光是培养市场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方面,现在的确,能再现的都已经再现出来了,技术上要再有突破就要求材料突破,材料突破就要求原料供应的突破,原料供应的突破则依赖于各地的基础建设——要开矿至少要修路吧,要有交通,要有工人,要有开矿机器……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完成这一切的过程中,各方都有利可图,否则,就像明轮船,本身是突破了,但实用性很差,只能作为下一步突破的奠基——如果衙门不给予武林船厂政治回馈,各地船厂是没有动力探索新船的。毕竟,创新在大多时候都会血本无归,而华夏各地多年来沉浸在您的荫庇之下,习惯了飞速且无风险,几乎是必然成功的技术进步,还没有习惯这种缓慢、艰难的氛围那。”

谢双瑶已经明白陈奇的意思了,“生产力会停滞吗?不会,生产力还会往前发展,但和之前的速度相比,它可能会比较慢,让很多人难以感受到,所以在她们的认知中,技术进步自然也就停滞不前了。”

“这正是我的观点。”陈奇笑着说,“那位钱工,一看就知道是个专注的人,她的视野仅限于造船和蒸汽机的话,那的确可以说未来的发展是可预见的缓慢,这是因为从木船到机械动力船,到机械动力铁船,每一个改变都需要积累出船板螺丝数量那么多的技术进步。但要说未来数十年内就造不出来么?”

“也未必的,把视野往上去拔高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技术进步就像是大网中的节点,彼此能互相影响,只是需要时间来让这些东西发生作用——用化学来比喻的话,这些技术节点就像是惰性金属,反应肯定在的,只是速度比较慢罢了,但是,改变一旦发生了,那也是扎扎实实,退不回去的。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也不是就完全束手无策,无事可做了。”

谢双瑶说,“你的想法,透着和你成长起来的时代和地点相符合的乐观。”

陈奇今年二十四岁,谢双瑶起家的时候他才十岁,而且他的家境是相对富裕的,基本还没长大,就已经进入买地生活了,这样的年轻人当然特别有朝气了,他们就长在技术飞速发展,产品日新月异的年代么。当然,也不能说他的想法就是错的,因为的确,很多改变其实已经万事俱备,就等着时间了。

比如说,谢双瑶心中解决生育控制问题的大杀器安全袋,浸胶法的工艺基本已经完全成熟了,而且的确也就是节点之间互相影响——首先是玻璃灯泡工艺的进步,可以生产出结实光滑的玻璃模具了,接着才是浸胶法安全袋的质量上升,这东西用木头模具来生产,效果就是不好,必须是玻璃模具才行,而且这东西因为有另一个时间线的借鉴,还直接跳掉了一整个不合理的外形设计阶段,从开始就是用正确模具生产,节省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和无用的技术投入。现在就只需要等下一个节点就行了。

下一个节点是什么?就是过去七年间在南洋开垦的橡胶农场进入丰产期,橡胶从栽种到割胶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而且这东西需要用的地方太多了,必须给原材料的生产规划出充足的时间,谢双瑶拿下南洋后一直在做的就是找人到南洋种橡胶,总是要耐着性子有这些前期投入,才能慢慢地普及,从有想法到最后大众能看到改变,十年真的算非常短,二十年、三十年都不稀奇。

站在这个视角来看,明轮船从献礼号这个手工打造的产品到规模化生产,机器船从明轮船到尾轮船,从蒸汽机动力到内燃机动力,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是不是也很正常了?钱芳英的忧虑明显还是受到了视野的限制,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就会发现一个点的速度并不能代表所有。

现在的买地和华夏,虽然也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但在技术上能做的事其实还是很多的。随着各地基建的普及,很多材料上的限制也会迎刃而解,比如说,金属部件的性质问题,这和优质原料供应也是息息相关,更好更丰富的铁矿开出来了,轮机会更耐用,而在这一系列大基建的过程之中,新的需要也会被广泛地烙进下一代人的脑子里,新的人才,更多的钱芳英也会跟着涌现出来,说不定,机器船的发展速度要比钱芳英和谢双瑶此时预测得还更快一些呢?

“这对工程师来说其实挺绝望的,你想,几十年可能就是为了攻克一个点,结果直接换一个材料供应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的确就是事实,现在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十年后也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做这些事。那些仅仅是因为提早进入买地,占据时间优势的一些人才,如果不抓紧进步的话,迟早会被这些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淘汰掉。”

谢双瑶说出口,就有点暗自皱眉,因为这话是有点敏感的,如果换一个人,可能会往政治方向去理解,但陈奇表现得很泰然,似乎半点没做相关的联想。他嗯了一声,开始说起他最近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些各地矿产的消息,谢双瑶心想陈奇是真的很厌恶政治——也不能说是厌恶,就是出奇的不感兴趣,这在男人来说是很少见的素质,大多数男人也不看看自己混成什么样子,总有一颗挥斥方遒的键政心。

亲卫班的成员,当然要说的话,就见识和素质还是可以把政治上的事情分析出个条条道道的,也有人在这样的聊天中会把握机会表现自己的政治素养,不乏有人成功地转入秘书班,开启新赛道的。不过,谢双瑶还是更情愿和陈奇这样的亲卫聊天,因为他对政治的确是出奇的不感兴趣,也从不发表沾边的见解,所以她在说话时就无需那么注意。

在她现在这个地位,这点放松是真的宝贵,有很多问题谢双瑶在自己有主意之前,压根不会和任何人讨论,她知道话出口就会产生影响,所以她得想好了再说——你看,做个统治者的确挺累的,这么多年下来,她夙兴夜寐给自己奋斗到了什么?不过是一套带上下水的房子,哦,还有,电脑可以直接插座充电,不怎么需要太阳能电池了,更方便了她的搬砖。

损失呢?以前刚起家的时候,和马脸小吴、连翘、金逢春、陆大红……等所有人聊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顾虑,想到啥就说啥,但现在呢?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她基本上就没有一个交心的朋友。不论是‘交心’还是‘朋友’,都是绝对的奢侈品,这世上所有人都处在利益网中,和她发生各种利益联系,这怎么可能说心底话呢?

谢双瑶以前当然是有很多朋友的,至少有很多地方让她可以抒发自我,现在这样的环境,要说喜欢,不可能,但好在工作的确忙,也没有因此产生什么心理疾病,她的承压力还是很好的,这是她的优点,不容易钻牛角尖,一有什么事儿她就很容易全神贯注地去琢磨,偶然的伤春悲秋、情感需要也就被忽视了,像她这样的人,就很不容易在感情上被人拿捏,就拿这会儿来说好了,她和陈奇聊得的确是愉快,但远不至于依依不舍,不是谢双瑶不喜欢陈奇的陪伴,而是她这一阵子一直在琢磨着另一件影响可能也很大的事:

定都大典之后,买地的疆域算是初步有雏形了,一般来说,历史规律,这时候做皇帝的都会卸磨杀驴,收拾一批功臣。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帝皇薄情寡义的表现,但是谢双瑶做了这么多年统治者之后,用陈奇的说法,她开始理解历史规律了。有些事一再发生必然有它的道理在,比如——就拿吴生案说好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你看他做出来的那些事情!很多事如果没有吴家、沈家的声望作为依靠,他能办得到吗?

当然了,这一点都不违法,包括陪侍业也在灰色地带,你绝不能说沈曼君、沈宛君包括他们的姻亲就怎么贪赃枉法了,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谢双瑶也相信这些重点人物的人品。但是,她在考量这些的时候是不去想个人的人品和世俗的所谓公道的,这是政治,政治只讲收益、利弊、理念,公道和公平这两个词用在这太天真了,令人发笑。谢双瑶鼓励她的活死人追求公道,但她作为领导人的时候从来不想这些,讲这个她就没法干活了。

她要收拾这些人也根本用不上罪证,打你就打你,还要挑日子吗?收拾不收拾,就只看谢双瑶想不想,只要她想收拾,证据总是会有的。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此:这些买地的新著姓家族,需要收拾吗?值得收拾吗?可以收拾吗?该怎么收拾?收拾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