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116章 宋家人读报(上)商人读的是商机…

买活 第116章 宋家人读报(上)商人读的是商机…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报纸?”

泉州宋府花园中,一位五旬老者抬头有些诧异地道,“这是哪家报房传抄的?可这会儿是邸报送达的时日啊。”

“这是买活军所发的报纸,搭船的伙计设法买了几百份来。”

宋玉亭将几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纸张递给父亲,道,“倒也机灵,共发了三期,每一期都买了一百余份,所费虽然多,但却是绝好的人情。我昨日已瞧了几期,当真是颇耐人寻味,父亲大人请看,光是这报纸上,便看出来有好些生意能做哩。”

他父亲宋老太爷闻言,便横了宋玉亭一眼,道,“倒是有理了,一份多少钱?”

听闻一份十文,便道,“这里也是好几两银子了,须知道大家大业,也在于一针一线,手里这敞开了花销,叫家里子弟们学去了,咱们家够花几年的?”

虽说他年纪大了,脾气难免古怪,但这般发作,其实还在于去年宋玉亭花了两千两银子,买了一架自行车回来,且还将家中的门槛给拆了几面,就为了骑着自行车在家里四处转悠。此事惹来的麻烦又多又杂,余波迄今仍旧荡漾休,老爷子想到这点便是来气,虽然还默许宋玉亭和买活军做生意,但见到这种新鲜玩意儿又出现在家里,到底是训斥了几句,这才拿起报纸细看了起来——作为商人,再怎么也是会拒绝信息的,毕竟他们吃的可就是这碗饭。

“买活周报,这是周发的?”先看标题,宋老太爷眉头就是微微一挑,嘟囔了句,“倒是还有些分寸……这要也是日发,岂活脱脱又是一个邸报?”

又略翻阅了一下,看看版式和字体,道,“印得倒是雅致,大抵是周报的缘故,这版雕得好。”

此时的邸报,多为手抄,也就是写本,这在京城是合适的,为京城的邸报是每日刊发,工作量相当的稳定。但这些邸报下发到地方之,传递便很稳定了,会为路上的种种状况出现延误,往往是一批一批到来的,而且还有集结成册的需要。此民间的报房便会进行雕版翻印,这种雕版相当粗陋,错谬甚多,商人们也太挑剔,只取个大略。

宋家世居泉州,京里的邸报送来至少要一个多月,而且往往是在途中进行翻印的版本,是早习惯了那低劣的印刷质量,此时见到这版式,首先就判断是极佳的雕版,还在赞叹呢。宋玉亭已道,“什么呀,爹,这是活字印刷。人家一印就是几万份,光港口一期就稳定卖个四五千份。雕版?雕得过来吗?这是他们的新式印刷机,那活字取墨稳定,而且易发热积墨,排版又快,除了造价特昂之外,便没甚缺点了——雷老弟在信里满口称赞,还说要托我将他们家的老医书捎带过去,他要整合编排,重印《雷氏五十方》呢。”

“还有此事?”

福建道自古来便是印书的好地方,为这里地处丘陵,林地甚多而又便耕种,住民百姓伐木砍竹,造纸印刷,自前宋起,‘闽刻’便是一大流派,虽然这印刷业的中心是在建宁,但在泉州亦颇为兴旺,宋家自己也有在几家书房里有股份,老太爷自然知道这雕版印刷的局限——若是要在数日内印出几万份来,至少要有五六份雕版轮用,有木雕版发热变形、积墨模糊等题,而活字只会更差。

按他的验估量,一份雕版一日夜最多也就印千次算是极多的了,这还要用很好的木头,此书房发书,若拿捏了前景,一般第一版也就是数千册,听儿子说起,这《买活周报》一发是数万份,便知道买活军一定在印刷技术上又有了突破。所用的活字比木活字、陶活字更稳定,又比铜活字更坚硬,还没看文,由得就道,“这一套活字如发卖?若是肯带一个师傅来教,便是四五千两也都值得的。”

宋玉亭摇头道,“这自是卖的,一套四五千两也止住。没看雷老弟也只是托人带了书本过去排版?他们家中可也有书坊呢。只云县那处交通便利,若书坊也能对外接单,我们倒可去印了书来,往广府发卖。”

宋老太爷道,“这是一,二来也说了,买活军用的紫头筹子,那染料知是如调配的,很难仿造,可见得他们对彩印也是有心得的,这又是一门大可做得的生意,且说往广府一带散发,便是那些西洋人,也很可印些什么圣母图去赚他们的钱。这就又是一门生意了。”

此时一副印刷精美的彩画,售价四五百文是丝毫也新奇的,买活军有了金属活字的技术,毋庸置疑便可烧造金属雕版,这种雕版本身都是财富,哪怕是每年刻印年画贩卖,都是稳定的财源。宋玉亭满口称是,道,“如此免得又要一趟云县了,底下掌柜们倒也好做主。”

一边说,一边看宋老太爷的脸色,宋老太爷无奈道,“怎么把家安到云县去!”

原来宋玉亭自从押船去了一次云县,便屡屡在云县逗留归,对买活军的一切物事都极为着迷,把世交雷家的小老弟拐去了归说,还搬弄回了那所谓的自行车。带回来也就带回来吧,还非得在亲友中夸口,当下便引起轰动,全城士绅都知道他弄了个‘铁驴子’回来,口耳相传,知多少谣言,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连官府几位大人都表示关注,传让宋家将这自行车带去一观。

宋家为了这自行车本身就花了两千两银子,这倒也还罢了,但续点各方的大人,又是数百两银子流水价孝敬了出去,最到底是将这自行车献给了他们家的老根底,百年来世代有人在京城为官,高祖更曾入阁,如今家住浮桥的李家,这才平息了事态——这还是来传了消息,连宫中都用了买活军敬献的自行车,为宋家免除了最的隐患,否则哪怕时至今日,只怕仍是睡安寝,深怕什么时候就被人私通反贼的罪名给抄了家。

饶是他家在海外也有船队,这几千两开销出去,最手里什么没落着,宋老太爷也觉得肉痛,此便许宋玉亭再去云县,唯独只有牛痘出来那段时间,雷轻写信回来,宋玉亭便又带着雷家子弟去了一次,学习种痘,且带回了一批痘苗。

由于这是买活军治下传出的东西,宋家也好大肆宣扬,但又无法阻拦人们种痘的热情,总之又免破财消灾,为雷家点关系,雷家的药铺子里这才多了种痘一项。虽然定价极廉,过五十文一剂,但半年下来,雷家还是乍成豪富,这里头宋家白搭了少金银财宝,却空坐着看雷家发达,便是宋老太爷也知道,人情无价,嘴里免也埋怨几句,“此一去,知又要花销多少。这些新生意赚来的也够花的。”宋玉亭敢和父亲顶嘴,只一径微,见宋老太爷再说嘴,便知道他已是默许,这一遭云县是可的。

当下二人埋头看报,宋老太爷先拿了第一期来看,这报纸已被熨过,十分平展,头版也做好了标注,第一篇文章是谢六姐的亲笔,解释了报纸的概念——“为面向我买活军活死人的文章合集,凡是活死人必须认真,如此,便可更清楚地明白家主谢六姐的意思,也可明了谢六姐的家规,使活死人免受恶人欺凌。那些吏目倘若有狐假虎威、招摇撞骗,与谢六姐的规条有抵触的地方,看了报纸便可明了,设法往上汇报。而此报纸中也会对六姐的种种家规做出解释,让民众更容易趋利避害”云云。

这看,这非和邸报一,是汇合了官员奏章及朱批的合集,实用似乎要更强。这也让宋老太爷兴趣更浓——生意做得大的人家,都要想方设法地找邸报来看,其实就是为了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的变动,且分析其中的风险和机会。朝廷节选奏折,其实也是为了解释自身的施政理念,但他们刊发邸报的对象是外地衙门,这些读者默认了便能明白奏折中的潜台词,且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也就意味着邸报对大部分商人来说都晦涩深奥,没有什么的趣味。

而买活周报,便要平易近人得多了,反他们也是活字印刷,字体可很小,又无须顾虑抄写书吏,此周报完全摒弃了文言,一律使用白、拼音标注,哪怕就是老农,只要会拼音也能无障碍地朗读。而且所写的几乎无一是民生相关,在宋家这的商户来看,每一页似乎都写满了商机——教导防疫,那就说明云县方面需要药材,提倡农事,那就更得了了,其中写的关窍哪个能指点自家的农庄?

“他们很需要牛啊!”

宋老太爷连看了三期报纸,然把三期都折在了连载、,及趣味算学题的第八版上,准备稍再仔细看。抬头对宋玉亭说道,“接连三,都由买活军官府的口吻,发了通告来求牛。”

宋玉亭忙道,“是了,儿子和您想到了一块,咱们在晋江的那个庄子,这几年水文好,屡遭洪灾,收成一向怎么,刚好背又靠着山,儿子想若然便改为养牛了,今日唤了管家来,也是知晓,若是今年都放开了配,那一年至少也有二百多头小牛犊子,从我们这里直接上海船运到云县,路上花费的时间倒也多。”

海运便是这一点好,若是熟的路,又是地头蛇,必担心海盗,那么运输本身的费用实在是高的。老太爷道,“这倒也还算有些聪明在里头,我再说一句——便妨先买些牛来,就这一船试着运一运,若是可,解了燃眉之急说,也能加一加的政审分,说定还能早日再买一辆自行车孝敬给老子骑骑呢。”

买活军对牛的需求,只需要熟悉他们治下的民生,便可分析出来,一定是稳定、长期、大量的,哪怕从生产到贩卖要消耗一两年的光景,在宋氏父子来看,这生意也很可做得,况且养牛是怎么也太亏的,便是买活军用着了,杀了制牛肉干贩卖也会折本,赚多赚少的题而已。宋玉亭脸皮厚,只当听见父亲刺他,着应了下来。

又要发一船去云县,二人免细读报纸,钻研着云县的需求,盘算着该带什么货物前去贩售,此时便越发感到报纸的好了,纵然传递上也有个时效的差别,但有些长期的大宗商品需求,却可能有太大的波动,由需要的人来刊发,比靠自家的掌柜听要更全面得多。很快几份报纸上已用朱笔圈了几个圈,都是父子俩觉得可在市面上搜罗的商品,此时卡着宋家脖子的是钱财,也是对销路的担心,而是运力的有限。能卖的东西太多了,但船舱却只有这些,便连一个麻袋都要仔细衡量才好。

宋玉亭在云县处也学会了制表,当下拿了竹纸来格子,往上列品名时,外头忽然有人来禀报道,“老太爷、老爷,李家来人了,是二少爷亲自来,还带了两个管家,将自行车送了回来。”

宋家父子均是大奇,过为李家只来了二少爷,按礼该由宋玉亭出面招待,宋玉亭忙回房换了见客的衣裳,将李二少爷让到内书房,二人谈了半晌,这才回来寻父亲回,道,“李家言辞很客气,说之前收那自行车,过是外头风声紧,由他们取动静小些,既然此事已平息,自当完璧归赵,除此之外,也没说什么别的。”

宋老太爷奇道,“吃进嘴的还能吐出来?这可像李家行事,其中必有缘由。”

二人计议着要去亲友处探风声,又有人进来回道,“老爷,外头又来了一波人客,是榕城府尹胡家的管家,手里拿了胡大人与福建道镇守太监郑大珰的门贴,还带了几表礼,我看他们神色颇为和煦,表礼也十分丰富呢。”

宋氏父子当下也是惊得都站起身来,丝毫敢怠慢,宋老太爷回房换衣,宋老爷则连声吩咐,带了自己长子过来,大开中门将胡管家迎了进来,双方彼此见过礼,又密斟了许久,胡管家方才告辞离去。

事已至此,虽然李家无只言片语提到阉党,但宋家如能晓得?李家归还自行车,无非是受到了阉党的压力——李家上一个阁老已是数十年前,所谓人茶凉,虽然在地方上还是大有面子,但要说和阉党这的新贵作对,那是痴人说梦了。既然阉党要挖角,那么论宋家还是李家,实则都没有置喙的余地,只能接受宋家定位的变化。

于宋家这里,郑珰的延揽令人又惊又喜,也是顾虑重重,而李家方面也要做出解释,令双方关系能持续圆融交往,莫要落下了怨恨,这种仕宦家族,说准什么时候又出了一飞冲的俊才,是能往死里得罪的。两父子诧异之余,漏夜密谈,虽也有忧心,但宋玉亭还是对父亲道,“大人,这自行车买得到底也还值得——若无这自行车,郑珰可知道我是谁呢?”

宋老太爷此时也好嘴硬了,默然半晌,还是叹道,“可见这政审分的重要了,既然如此,牛还是重点,能其利润高便卖了,买活军这个政审分的制度是好,送了雷家郎中过去,得了加分,买了自行车回来,才有了咱们家续的这些缘。如此,也该感谢雷家。”

宋玉亭道,“可是这个理?”

既然要加分,那便要仔细琢磨了,买活军在报纸上列明了大量急需的,除了牛之外,还有棉花,及各种高精尖的人才,棉花这东西,也是要讲收成的,仓促间实在是难筹措,宋玉亭既然存心要多加分,便很择手段,翌日起来,借着送报纸的机会,又往雷家拜访,想着若是能从他家再带一两个郎中,那也是好的。

谁知刚到雷家府门前,便听到里头一阵吵嚷混乱,又有一个小子直冲了出来,差些惊了宋玉亭的马,头直追出几个人,叫道,“拦着三少爷!别叫他跑了!三少爷!码头无船,今去了云县的!”手机地址:(小)看书更便捷,书架功能更好用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