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142章 初阳旭日

买活 第142章 初阳旭日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一轮朝阳挤出阴霾,自海平面跃然而起,将乌云镶上发亮的金边,东海苍青色的海面也被那五彩朝霞映照得瑰丽多姿,张宗子拢了拢棉袄立领,站在船舷上看得出神,只觉得生平所见所有景象,论阔朗未有过于此着,心中文思涌动,当即连饭也不想去打了,回到船舱之中,发出买活军发给他的炭笔和小本子,立刻便草写起来:“十二月初七记东海辣椒号上观日出随想,十二月初,余住武林读书——”

刚想叙述买活军报纸一事,忽然想起自己的笔记随时都会被父亲取阅,便不敢写去钱江港口的来龙去脉,只一笔带过,“冬雪初晴,往钱江观海潮……”

将自己机缘遇合,上船南行的缘故略做交代,便洋洋洒洒叙说船上所见美景,“余初识海趣,竟日久观,夜中云气断绝,星盛如斗……”

将夜里观星,受寒致病,又得了买活军治疗,逐渐好转,以及徐子先一家、李我存父子在华亭被掳掠上船,不得不阖家从贼的细节仔细复述出来,自己又如何向徐子先讨教学问等等事由说明,再说起今日观日出的感想,张宗子将成文欣赏了一番,又誊抄到小笺上,誊抄时还是毅然删掉了徐子先上船的始末,连自己的猜测暗示都一并删除,只改为一句简单的‘徐翁亦因小过被掳上船,与余同舟’而已。

张宗子自己再读了几遍,不免十分得意,暗夸自己用语精到雅洁,而且为人仔细厚道,几句曲笔,就避免了将来的是非,在心中夸奖了自己几句,这才逐渐肚饿起来,忙从炉子上倒了一杯热水喝了,听到外头有人敲锣,知道时辰已到,早饭收摊了,只好空着肚子到徐子先的船舱中上课。

“先生!”他刚行了一礼,肚子便咕噜咕噜叫了起来,张宗子面红道,“先生勿怪,早起观日,写了篇小记,便耽误时辰,没有吃早饭。”

他自幼文采过人,爱好诗书,因此不论在外祖还是自家,都饱受长辈喜爱宠纵,便连同船的李大人父子都很喜欢他,唯独徐大人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对文学似乎爱好不强,闻言也不索要文稿,只是微微一笑,用土话吩咐儿子道,“肚子叫得比鹧鸪响,拿两个橘红糕给他吃。”

张宗子疑心徐家人和他一样,是有意去往云县,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除了买活军对徐家人较为礼遇,特意腾出一艘船来给他们乘坐之外,徐家人的行囊也实在是太完备了,半点不像是临时被掳掠上来的。反而像是早知道要登舟远行一般,连各种点心都带得齐全,什么橘红糕、定胜糕,咸口的还有包的咸蛋黄粽子、梅干菜饼,如张宗子这样的富贵子弟,一吃就知道是家中专门细做的上点,也就是说徐家人至少提前半个月就知道自己要被掠走,连路菜都准备好了。

在他看来,李我存父子反而是比较突然才知道自己要被掳掠的现实,有一点便是连衣服都没有备齐,还是买活军给他们找了两身棉袄,这才有衣服穿,而徐家人至少还能保存敏朝官员的体面,可以穿着道袍给他们讲算学——教授对象自然是张宗子,以及徐大人的子孙们,更荒唐的是连买活军的船丁有空都会来听课,让张宗子彻底知道什么叫有教无类,又或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买活军的船丁有许多的理科功课都比张宗子要好,文科固然是不能和他比较,但人家也对遣词造句、吟诗作曲一点都没有兴趣。

冒着生命危险——不管买活军会不会怎么样他,反正在张宗子看来,自己的行为相当的冒险,而且非常的炫酷(他从《斗破乾坤》中学了这个词,从不在笔下使用,但心里有时忍不住这样形容自己)——总之,冒着生命危险,混上了这艘船之后,张宗子过的是这辈子从没有经历的日子。买活军有几个船丁对他说,他运气不错,这一次船舱不是太紧张,所以他还算是得了一间小小的船舱,一床厚实的被褥。

而且因为船只频繁靠港的关系,淡水和吃食、煤炭都是不缺的,所以张宗子晚上睡觉也不觉得太冷,也有厚衣服穿,好被子盖,饭也能吃饱,三不五时还有小炒鱼鲜加餐。按照买活军兵丁的说法,大多数乘船去云县的人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就算拿钱买都没有。但在张宗子这里,他需要自己打点穿衣,自己去餐厅打饭,自己学着生煤炉子,自己倒马桶——这已经是从没吃过的苦了,若不是他聪明,恐怕炉子都升不起来呢!

不过,他虽娇贵,但却也好学敏捷,既然是自己要被绑票的,上船便很有肉票的自觉,做什么都很积极,还试图上缴随身的碎银、玉佩,被买活军拒绝。之后很快因为观星而染病,病好之后,徐子先、李我存两位算学巨擎便上船了,张宗子之后的生活便很规律,白天上课,晚上和徐家年岁相当的子孙们玩耍,他这样的顽主,打发时间的娱乐太多了,便是条件所限,空口也能唱几句昆曲——不过徐家规矩严格,不许子孙沾染戏曲,张宗子便投其所好,和他们做速算二十四点(并且老输)。

海上行船很慢,从华亭到云县,要大半个月,这趟旅程虽然漫长,但却并不单调。让张宗子感到幸福的第一点,便是他自学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中遇到的种种疑难,有了很好的老师为他解释,尤其是算学方面,徐大人和李大人显然已经完全吃透了张宗子之前接触的算学教材,用了几天时间便将张宗子所学的初中数学(一)查缺补漏,并且给他最薄弱的几何部分打了很好的基础。任何张宗子觉得叙述得让人难以想象的文字,由他们画图讲解,顷刻间便让他恍然大悟,将这些知识刻在了心底。

由于徐家是阖家都被掳来的关系,进度比张宗子还浅的小儿也有不少,甚至连女儿、媳妇都要跟着学习算学,船舱里十分热闹——好在还有一点,由于徐家信仰移鼠的关系,子弟均是一夫一妻,是以女眷并不是太多,若不然,叫外人倒是有些局促了。此时众人尚且还不受什么影响,专心听二老轮流讲课,随后便开始埋头做起了买活军事先备好的试卷。

在他们做题的时候,徐、李二老也不曾闲着,两人共读的都是后头的教材,有时还移步去隔壁船舱,进行‘物理实验’——买活军对他们的确是很礼遇的,居然还备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所谓物理教具,让二老可以现场演示日食、月食的原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外间难得一见的读物,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一》之类,还有《赤脚医生手册.一》,虽然不太懂,但张宗子只要捧起一本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他可以明确地感知到,自己从前读书时的想法没错,买活军的书籍背后定然隐藏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道统,其庞然繁杂之处,全不亚于圣贤儒学,一切都截然不同,静待着他的发觉。

一个能用实实在在的天体模型来解释日食、月食原理,以及地平线、海平线原理的道统,和用‘天人感应’、‘天人一体’,每逢月食便攻讦后宫、皇后的道统,哪个对少年张宗子更有吸引力?由于张宗子自诩自己很聪明,答案是无疑的。病愈后不过是几天的光景,他越发有‘尽弃从前所学’的倾向,狂热地学习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知识。

还有些话题是他现在无法参与的,但张宗子听的时候也很认真,比如徐先生和李先生便曾围着用木头雕刻的天体模型,谈论着该如何验算黄道角,讨论着这些年来的异常天候,是否和黄道角的变化有关,这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张宗子不懂的,但他非常的感兴趣。

先生们谈论得更多的还有历法的问题——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大统历,也就是黄历,是很不准确的,基本不能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很多地方都在用传教士带来的西洋历,买活军这里还用的是黄历,但他们根本不按黄历来安排生产。连张宗子都知道,朝廷久有重修历法的念头,只是朝野间也有些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背弃了‘祖宗家法’,而一向很主张修历的徐先生,之所以辞官归隐,除了朝廷政治黯淡,阉党逐渐兴起之外,多少也有修历遇挫的原因。

在买活军这里,修历法似乎跟祖宗家法完全没有关系,就如同日食月食也不能和政治挂钩一样,买活军所竭力推行的恰恰是一种‘就事论事’的风气,这种简洁明快的气质,正是少年张宗子极为欣赏的——虽然买活军也有个神神叨叨的谢六姐,而且他们拿出的那些莫名其妙的仙器也很多,但他们反而是在规避任何神秘的氛围,在买活军的报纸上,仿佛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话题,天文可以谈,地理可以谈,气候可以谈,是什么就是什么,绝不会和‘天人感应’联系在一起,没有人会曲解、隐射,咬文嚼字地追究发言人的心态……至少现在,买活军是不讲这些的,他们要修历法就是因为现在的历法不好用了而已。

从两位先生的言谈看来,他们对自己被掳掠的原因是清楚的——买活军要修历法,而张宗子也能想到先生们的不得已,既然被买活军盯上了,那么除了就范之外,还能怎么办呢?京城是不能去的,那是阉党的地盘,内陆也不太平,若要抵抗买活军则不免连累乡里,因此只能暂且屈身从贼——虽然张宗子在买活军的船上待得很愉快,但他总觉得两位先生年纪都很大了,思想便不易发生改变,总是那些一味忠君的老古板。

张宗子自己忠君不忠呢?他偶尔也想这个问题,答案令人不安的清晰——他不忠君,甚至还觉得倘若买活军能一直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便生活在买活军的领地里也蛮不错的,虽然买活军并不会因为张宗子的文采便对他另眼相待,但他们显然更有才干,而且也不在乎张宗子自己去追逐文学,只要他追逐文学的时候能服从管理就行了。

研究农学可以丰产,粮价下来,便有更多的百姓能够吃饱,研究工学可以造梳棉机——各式各样的机器让棉布也便宜了,那么衣服就跟着便宜,百姓们就能够穿暖了。尽管张宗子并不具备这些才能,但他也很愿意看到更多的百姓们能过上更体面的日子,至于他自己,在这些百姓中是否依旧格外富裕,他也不是特别的在乎。

他也知道,买活军占据天下之后,他家或许不会像是从前那么有钱,不过张宗子大概是一出生就很有钱,所以他看待钱财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态度——他觉得钱多钱少虽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钱能买来什么,倘若在买活军的治下,钱能买来各种知识,买来快活的、自由的生活,买来更先进的医学,那么他家的钱虽然表面来看少了一些,但实际上又是变多了。

自然了,这个念头如果和他父亲说起,那是一定会让父亲大人大惊失色的,因此张宗子只是深藏着这样的念头,快乐地享受着逐渐靠近终点的航程。——他觉得自己是没有事情的,家里也不用出太多赎金,因为张家私下和买活军做过好几次生意,合作得都很愉快,他听说买活军有政审分,像他这样主动投奔的人才(文学才能也算人才吧),政审分应该很高,说不定他还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职务呢!

就连徐、李二先生,他们好像在船上过得也很愉快,彼此间公然地谈论着天文——这是在华亭无论如何也不能谈的话题,只要被人捕捉到了只言片语,向阉党告密,转眼间便是‘妄议天文’的抄家大罪。像是徐先生这样深有威望的士绅领袖,也不敢在下野后触碰这样的罪名。他们只能在深夜悄然观星,甚至连记录星象都要使用暗语。

张宗子现在是不太敢观星的了,他很怕着凉,不过约靠近云县,天气就越缓和,即便也还是冷,但已能够感到风的柔和,有一天晚上天气特别好,没有云,也没有月亮,张宗子还是禁受不住诱惑,跑到甲板上看星星,恰好遇到了徐大人在用‘望远镜’——买活军这里的千里镜要比外头更精致得多,虽然小巧,但胜过一切洋货,看人实在是过于清楚,他见到了才突然明白徐大人也能用它来看星星。“宗子,还不睡呀?”徐大人对张宗子大概还是有些喜欢的,他用戏谑的语气问。

张宗子老实说,“想到马上就要到云县了,小子心里很激动,睡不着。”

徐大人大概是笑了,他又举起望远镜去看天际,随后在一张大白纸上开始写写画画,一边写一边问,“为何呢?”

张宗子说,“小子也不知道,只觉得……云县那里,仿佛是一处全新的天地。在那里,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没有限制,就连小子这样无用的人,到那里……或许也会变成新的一种人。”

他的说法,哪怕是朋友也未必能够理解,父亲、伯父就更不用说了,但徐大人并没有取笑他,张宗子便觉得自己和徐先生在心灵上似乎更靠近了一些,在夜色中,他大胆地问道,“先生……又是为什么愿意到云县去看看呢?”

这是个危险的问题,倘若徐先生回答了,便证明了他并非被掳掠而来,而是‘金蝉脱壳’,使计前来,便等于是落了个把柄在张宗子这里。但徐先生好像也并不在意,他很自然地回答了起来。

“啊,也是因为,云县那处,是全新的所在吧。”

徐先生温和地说,“像宗子你这样如日初升的年轻人,想要知道它会让你发生什么变化,像我这样暮气沉沉的老人,也想在最后的几年内,身处其中,看看……这新东西,最终会变成什么模样啊。”

张宗子毕竟还很年轻,他并不觉得这答案有什么触动他的地方,其实才刚刚问完,他便开始觊觎徐先生手里的千里镜,很想试试看用它来看星星,徐先生倒也给他看了,顺便教他如何辨认星座,确定角度,绘制星图,又为他讲解星空的变迁,说到古今星图的异同——

这一夜很快就过去了,旭日初升的时候,张宗子在曦色中见到了前方密密麻麻的黑点,尽管他时常乘船,也看过太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但眼前这片帆海,依旧是他生平所见过最壮观的港口,上百艘大船密密麻麻地挤在前方的水域里,码头几乎只是前方的一点小黑影,被船海淹没其中。

张宗子惊得大叫了起来。“这就是云县码头吗!”

他的声音在冰冷而腥气的空气中传荡着,惊起了一船的乘客,不值夜的水手们伸着懒腰走上甲板,“这么快就到了啊——船怎么还是这么多!”

天真的张宗子兀自还兴奋不已,并不知道这种堵船现象,对急于上岸的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他完全沉醉在这壮观的景象中,更为这幅画面中蕴含的生机而激动得只能张着嘴无声的尖叫、大笑,倘若他的教育允许,张宗子会上蹿下跳来宣泄心中的激动。不过即便是此时,他也已很嘈杂了。

“没见过码头吗?”就在他身边不远,邻船的舱门也打开了,一个穿着厚棉袄的貌寝女娘钻了出来,毫不客气地用北方官话呵斥道,“天还没亮呢!也让远行客们多休息!”

随着她的说话,舱内接连不断地涌出了穿着破袄子的高大女娘,好奇地打量着张宗子,其中不乏年幼女童,张宗子反而被她们看得不好意思起来,讷讷地赔着不是,逃到徐先生身后去。那貌寝的女娘哼了一声,不再搭理张宗子,而是转身神气而熟练地指挥起了女娘们,“先去吃饭,随后有舢舨接我们靠岸,收拾好行囊……”

“这是——”徐先生也有些好奇。

路过的买活军小头目伸头看了一眼,“东江岛的女娘——第二批到港了,那是第一批的,特意来接她们。”

他吼了一声,“喂,毛荷花!”

那貌寝女娘回头看到是他,忙笑着招呼,“向上大哥!”

两人隔远聊了几句,毛荷花去吃早饭了,谢向上介绍道,“这是东江岛毛帅的义女——东江那里,辽民缺衣少食,很难活下去,我们买活军便收容她们来做工。”

他的语气轻描淡写,但徐先生和张宗子都听得很动容,张宗子从未想过北方的百姓是如何度日的,直到他见到了毛荷花一船人,忽然间,饱受战火蹂.躏的辽东似乎和他建筑了联系——毛荷花和这些女娘们,她们说的是他能听懂的话,仿佛便成了他关心的人,而张宗子忽然发觉,便在千里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和他说着一样话语的同族,正生活在困苦之中,只能远渡大海,来寻找一线生机。

“啊,舢舨来了。”谢向上却似乎是习惯了这种感慨,只是介绍了一句便焦虑起来,“你们也看到了,这里要上岸的船太多,要么是在船上等,要么是坐舢舨摆渡过去,但舢舨也有限——喂,这里来!我们这有数学专家!”

几艘舢舨正依序往这里划来,一路上颇多船只招呼,但数学专家这四个字似乎拥有别样的吸引力,舢舨向辣椒号慢慢地摇了过来,有靠岸的意思。刚才去吃饭的毛荷花咚咚地跑到甲板上,“大哥!我这里有许多孩子呢!”

孩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似乎都是应该受到照顾的,徐先生受到提醒,便向谢向上摇手,似乎是示意自己可以等待,而舢舨也摇摆犹豫了起来。就在这时,又有人异军突起——左前方一艘船上,一个大汉嗓音浑厚地用不那么标准的川蜀音官话喊道,“个老子,都喊,那我也喊——艄公哥哥,我们这里有老船工,能不能先上岸喂?”

是老家蜀地人!张宗子一下又惊喜了起来,转头看去,毛荷花叉腰怒视,郝六哥浑然不惧,三艘船上,数人面面相觑,竟不知最终是何收场,到底是谁先坐上了这条小舢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