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192章 送分来了

买活 第192章 送分来了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此时是七月里,说起来,距离买活军兵发泉州,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甚至很可能他们此时已经收下了福建全境,有没有入侵相邻的省道,这都是不好说的。只是此时消息传递不便,驿道又年久失修,消息从福建送到京城,再从京城发往各地,需要的时间比从前更久。

叶仲韶这里,得到南边的消息还方便一点,买活军依然在运辽饷,依然会来沿海劫掠,而华亭也依然是他们劫掠的港口之一,吴江距离华亭不过就一两天的日程,叶仲韶兄弟平时读书时,时常就能听到华亭那里传来的买活军消息:买活军已经打下泉州了,买活军已经收服鹭岛了,买活军已经拿下榕城了……这些消息在他们听说的时候,都以为是青贼自己的吹嘘和谣传,但等到半个多月之后,报纸来了,便会发觉这些出来走船的买活军,消息是很准确的,于是买活军有传音法螺的传说,便更加深入人心了——就是因为有传音法螺,消息会及时地到达船只上,才能有这样准确的消息。

消息从泉州到恰好在华亭海边停靠的买活军那里,是完全不耗时的,而从华亭传到吴江大约要一两天功夫,买活军的船一来,就有很多人到茶馆喝茶——茶馆会专门地传说这些买活军带来的新消息,差不多过半个月,刊载同样新闻,但更仔细一些的报纸会传递过来,而要再过一个月,朝廷的邸报才会有奏折说到这些进展。叶仲韶等人知道的时候,朝廷的应对几乎都已经成为定局了,譬如朝廷会向买活军派出招抚大使,而使团中甚至有信王这样的亲王参与等等,这些耸动的消息,叶仲韶等人只能看到结果,却不会知道其中的博弈过程。

那段时间,京中诸大臣是如何唇枪舌剑,后续又有什么变动,暗地里有什么小道消息,又有多少官员的升迁贬谪,这就都要等京中的友人来信了——又是一两个月的等待,这种信息的速度,在从前大家都是很习惯的,因为这还算是快的呢,但自从买活军的报纸出来了,传音法螺出来了,便显得格外的滞涩缓慢,叫人不耐。叶仲韶对于买活军那里的一切都不羡慕,但他不能不羡慕买活军的报纸,他们那里的消息是真快,而且真的全面又丰富。

刚从京城返回的沈君庸,他的消息是很灵通的,听到姐夫的询问,也不拿乔,便点头说道,“魏阉是暂告病不出了,但西林众君子,处境却依旧艰难,锦衣卫都督田任丘乘势崛起,又有把持朝政之势,其内有魏阉呼应,外有崔蓟州等人摇旗,依旧是权势滔天,不容小觑。连信王都被支出京了,便可见一斑。”

叶、沈两家,并不算是西林的中坚,不过有几个西林的友人是很自然的。其实如果没有阉党,西林和非西林之间,一样会有尖锐的矛盾。不过如今阉党势大,叶仲韶等人比起阉党,总是更同情西林党一些——在阉党当道之时,倘若不能直通通地送钱,不能放下脸来拍马屁,这个官是升不上去的,而叶仲韶等人的极限便是把讨好之意藏在诗词歌赋文房清玩之后,这样没有品味的马屁他们拍不了,哪怕便是考过了进士,于做官上的指望也实在不能很高。

和兄长不同,信王一向喜好文学,亲近西林,这是文林中闻名遐迩的事,如今他被送往买活军处,虽然是为使,但仔细咂摸,又颇有几分难以返回京城的味道,叶仲韶便知道,这一定是朝中众臣争执的结果,果然,沈君庸接下来一句话便让人很吃惊了,“如今朝中已议定了,要买活字,开报纸,而且报纸由内书房选人,和六部共掌!”

看来这就是皇帝方面做出的让步,魏阉下台、开报纸,且允许西林染指,换来的是信王出京,此外还有什么?叶仲韶忙问,“活字,青贼肯卖么?”

作为读书人,没有不眼馋报纸的,也因此叶仲韶知道,买活军那样的报纸,吴江这里是发不出来的,便不说政治方面的考量,印刷水平首先就达不到,如今的活字作坊,最多便只能印些核桃大的字,写一些简报,制版粗陋,也没什么人买,究竟这些书生也无法写出什么耸动的新闻,无非是一些经义考究,除了读书人以外,压根没人要看,完全无法达到《买活周报》的效果。

“这就要靠谈了,此次的使团中,有信王,有之江镇守太监王知礼,有锦衣卫黄谨,都是这些年来响当当的人物,朝中亦派出孙恺阳先生坐镇,可以说是精锐尽出。”沈君庸压低了声音,“京中传言,田任丘曾建言由信王和亲云县,西林党以为是奇耻大辱,双方争执不下,此事,实在太丢人!没敢在折子里写,只在御前争辩了许久,最后方才改为由信王代表宗亲,出席使团。”

“竟有此事!”

沈宛君不知何时已经走进书房,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惊呼起来,“这成何体统!朝廷局势居然已经危急至此了?”

“都是小道消息,只出我口,只入你们夫妻之耳。”沈君庸有些诡秘地说道,“京中还流传小道,此次招抚使团,协议中还有若干细则,都十分出格!譬如,要和买活军商谈,引种土豆、玉米等高产种,还有高产稻,要签订协议,让买活军连供五年,不得中断,以此缓解关陇、西南一带的粮荒。”

“什么?!”

叶、沈夫妻都惊得说不出话来了,叶仲韶非常熟悉买活军那处的农事,他叫道,“这岂非是引狼入室?买活军正愁去不了内陆,这会儿倒是把他们的种子引过去了——他们要教人种田,必须得派人过去实地查看土质,制定时节,如此,这些农人令到了当地,结交起本地的土豪人家,这不就是举事时现成的襄助?再说,便不计较这些,那种子是只能由买活军自己育种的,今年卖给你,明年呢?明年卖给你,后年呢?哪有把自己的粮口袋交给旁人的,真是岂有此理!短视至极!”

沈宛君稍微缓过来一点,却是叹道,“看来关陇那处的情况必定极为危急了,若非如此,孙帝师不可能让步的。”至于西南,那处和中原来往一向较少,她倒是不怎么着意。

“不错,这便是饮鸩解渴,但若不饮,连眼下这一关都难过了。关陇一带,糜烂已极,而辽东、西南,都是烽烟四起,如今连东南都有了买活军,倘不能至少平定一处,四方乱起,就凭着年年水旱灾害,大疫四起的中原之地,能支持多久?”便是吴江今年的丰收,也冲淡不了对朝廷大事的叹息,叶仲韶良久方才长叹一口气,摇头道,“国祚如此,已似乎见到尽头了。”

众人相视,均有些黯然,沈宛君若有所思,而沈君庸振作精神,道,“尽人事,听天命罢!从前的粮种,此时也已经派人去收藏储存起来了,五年后若是买活军不再供了,那也不至于没有种子下地。这总是看中了他们经营的能力——凡是和买活军往来多的地方,都比从前繁华,这一点是确实的。”

的确,这没什么可否认的,现在凡是买活军会去劫掠的地方,都相当的热闹,米价也不高,便是吴江,因为靠着华亭很近,日子也比较好过。叶仲韶等人谈起关陇时,自然更注重体统,但去过京城、塞外的沈君庸,态度就更务实得多了,他的口吻是有些赞赏的,只是因为这是田任丘的策略,因此没有表现得太明显。“这一策有恺阳先生支持,西林党居然也没有怎么反对。至于第三策,那才真是荒唐至极呢——田任丘竟上书请求朝廷开特科,招揽算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特才,与进士一样授官,一样可选优入翰林,此折一上,朝中顿时群情激愤,皇帝留中数日,不得不批红发还,将他训斥了一顿,方才止住了声浪。否则,连使团是否能组建成行,都不好说呢。”

这个建议便更是让人头晕目眩了,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叶仲韶好半日才道,“到底是阉竖一党!他也不想想,这特科便是开了,又有谁来考?谁敢来考?哪个清清白白的读书人,愿意来沾这个特科的幸进名声?便是不入翰林,也必定招来口诛笔伐,连翰林院都可入,那不更是让人目为异类了?!”

话虽如此,但他如今其实也不过是秀才而已,尚未中举,沈君庸也只有秀才功名,不过他对功名一道很是淡然,已经久不应试,将来是不打算出仕了。不像是叶仲韶,三十多岁了还要在学馆打磨学问,要走,也只能走最正统的进士出身。他一向是文名在外,只是科举一道很不顺利,要说对科举八股完全没有意见,那也是不可能的。沈宛君在一旁听丈夫的语气,不由莞尔,对他的些许小心思了如指掌,只笑道,“其实若能成真,倒未必不是好事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是身家清白,考过了特科都可授官,这倒比买活军那里的规矩要宽和多了,当会有不少买活军处的人才来投,这田任丘不愧是锦衣卫的人,眼光最刁,这一策是要挖断买活军的根源。”

她这样和丈夫唱反调,当然非常地违反妇道,但叶仲韶居然不予争辩,沈君庸也只做不觉,道,“其实我也这样想,买活军的那些教材,我试着看过,简朴实用,可惜只看到扫盲班为止,若是这样的学问,我倒是有兴致研究,不比那些八股废物来得有用?”

叶仲韶自己其实也私下翻看过课本,而且学得很快,不过他要科举,不能分心太多,只能遗憾放手,此时听了妻子、小舅子的话,只是微微摇头,却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沈宛君道,“此策虽然没有通过,不过其余要求,对买活军有利无害,买活军是一定会应允的。看来朝廷虽然不说,但其实也默认了《政权、国家、文明》一文中的说法了。”

不论是派遣使团,还是引入粮种,其实都是把买活军当做相对平等的政权看待了,所谓的招抚,不过是一层遮羞布而已。沈君庸、叶仲韶都觉得她这话很有道理,至于粮种引进,这对买活军来说也是求之不得,他们本来僻处东南,现在可以前往西部招揽人才,和当地人接触,有什么不愿的?沈君庸道,“此策其实也是上策——也不怕买活军吞了这些地方,若是他们心动,反而是好,以往所有反贼,其兴也速,如野火燎原,其败亦忽,如火过灰飞,买活军一向扩张得很慢,若是大举扩张,那便是朝廷的机会,此亦为阳谋,不愁他们不入彀!”

二人听了,也表赞成,沈君庸又细数了朝中众臣或升或降,或调或辞,并与叶、沈二人分析其中的政治信号,众人谈了半日,意犹未尽,此时已到午饭时分,张华清备得了饭,抱着小琼章进来,众人方才回到后堂。

沈、叶两家,父辈都出过高官,但平日居家简朴,只雇佣了一个老婆子,一个健仆做杂活而已,今日的美食都是张华清自己操办,因此她刚才没有进来,一人竭尽全力,也置办不得多么体面,而且宛君、君庸之父数年前去世,还没有完全出孝,因此桌上也不过是一味时新的西红柿炒蛋,一碟卤鸭,一碟樱桃肉,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熬咸鹅,一碟炒香干,一碗香菇炖鸡,一盘蒸螃蟹,又有三四碗拌青菜而已。

饶是如此,众人入座时也极口夸赞,张华清喜滋滋的,对沈宛君笑道,“宛姐,这可都是你爱吃的口味。”二人相视一笑,张华清一时侍奉沈老夫人,一时招呼沈曼君,倒是不搭理好容易还家的沈君庸,沈君庸也不搭理她。

沈家乃是大族,虽说自从君庸之父去世之后,兄弟便已经分炊,但今日光是孩子们算在一起便有八个,还有两对夫妇,并被张华清接来用饭的沈老夫人,十几个人吃这么一桌子菜,也算不上很丰盛,大人们的筷子都不怎么往肉碗里伸。反而由得孩子们争食,彼此相视而笑,引以为乐。沈老夫人更是笑道,“昭齐,你别老让你妹妹吃,你自己也吃,也吃。”

叶家几兄妹却偏偏最疼爱寄养在舅舅家的小妹琼章,叶昭齐非得将她抱在腿上,极其友爱,正拆螃蟹喂她吃,闻言笑道,“外婆,你便由得我吧,我瞧她吃,比我自己吃还香呢。”

琼章也赖在姐姐怀里,笑嘻嘻的,众人见了,益发欢笑。张华清拧了拧叶琼章的小鼻子,道,“你就娇罢,这个样子,我们可不带你出门玩耍啦。”

因就问起南下的事,沈君庸道,“接下来这段时日,买活军与朝廷彼此友好,行事也方便一些。我们要去接曼君,便该尽快上路,也好回来过年。”

沈老夫人听说沈宛君一家子也去,本是大为诧异,听说了其中的讲究,这才默然不语,张华清便劝婆婆也跟着一起去,横竖定制鞋垫所费不多。“船包了也是包了,还能少了您一张床板不成?”

这话倒是不假的,从吴江到云县,路费也不算是太贵,一旦包船了,均摊下来便更便宜,而且,报纸上说得是天花乱坠,又有已经去了那处的曼君写信回来,描绘着那处的种种奇景,众人不能不心动,再加上还有定做鞋垫这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乘着这阵子境况缓和,如此呼朋唤友,居然纠结了四五艘船,连尚没有缠足,便根本不用放足的小琼章等诸子女也都带上了,让他们去见见世面,择了个黄道吉日,头尾相衔,一道从吴江顺流而下,到了武林,又从武林坐海船直放云县,为沈曼君送了一大波政审分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