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265章 冯犹龙想写王家女

买活 第265章 冯犹龙想写王家女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张宗子、卓珂月这二人的名声,对于冯犹龙这个积年的老文人骚客来说,确然是有些陌生的,似乎是在那些每过几年便名噪一时的所谓才子神童之中,有听说过相似的名字,但既然没有文集著作,那么这种名字过个几年,往往也就‘泯然众人也’。

冯犹龙作为真正著作等身,对戏曲亦有深刻认识的老文人,根本就不相信《何赛花巧耕田》这样的戏剧,会是这么两个小年轻随意写就的。这种形式,这种结构,还有这种立意,这种取材,都和《蜀山剑侠传》一般,远远超出了本代戏剧的窠臼。

尤其是完全弃绝曲调,以道白结合民间小调的方法,更是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道一声‘怎能不大肆流行’,若说昆曲是‘万人呐喊’,‘观者数十万’,那么这《何赛花巧耕田》为代表的道白剧,在冯犹龙来看,只怕是观者数百万、数千万,只怕犹未可知了!

原因为何?说来倒也简单,无非在于此剧纯粹以农户作为主角,而且所有选材中,均摒弃了‘传奇’中的‘奇’字,所谓传奇,为奇者作传也,又或可说是将奇人奇事相传,‘无巧不成书’,所有的传奇小说中,都以‘奇’为美,经历越是曲折离奇,越是巧合,仿佛成就也就越高。

从糖传奇到如今通俗话本,无不是取奇巧、奇险、奇异为招徕,而《何赛花巧耕田》,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无一处出奇,全是照实去写农户家的喜怒哀乐,全篇于男女之情无涉,所有戏眼,均在一个田字上,这在如今所有戏本、话本中是前所未有的。

固然现在说穿了,仿佛不过是踏出一步这么简单,根本不存在任何难度,但在这一步没有迈出去之前,便愣是没有人能想到,这便是这幕剧可贵超脱之处,也因此,冯犹龙断定了此剧必然有谢六姐浓厚手笔在内,绝非两个小儿闭门造车能为——要靠自己突破藩篱,那必须先在本行当中浸淫有年,把已有的学问都吃透了掌握住,方才能意识到藩篱,若能如此,则二人必非无名之辈,也就不会现在才传扬出声名来了。

虽然故事是本地的故事,说的田师傅之语,也是买活军特有之物,但框架却一定是仙界的框架!而冯犹龙本来对自己在话本上的一点自负,此时已经尽数消于无形了,他再自省自家的畅销话本,便觉得取材还是狭隘,均为市井小事,只取奇,而并不能贴近百姓生活甘苦三昧,又没有《蜀山剑侠传》一般超凡脱俗的仙气,也没有那《斗破乾坤》直白至泛滥的通俗,篇幅都还偏短,卖不过这两部话本实在也不算太吃亏。

尤其是《斗破乾坤》,在他看来自然是过于直白了,但今日见了这些如痴如醉的农户,再一想他们到了买活军那里,若识了字,将会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便知道《斗破乾坤》类书目的销量,远胜于《蜀山》又或者是自家的古今传奇,实在也没有什么稀奇。

买活军治下所有人都要识字,至少也要会识得拼音,这将是多少人数啊……也难怪书堂各自都发疯地寻人学写《斗破》,冯犹龙虽然也有些心动,但到底他还是个文人,这样的文章写不出来也不愿去写,不过他亦是取中了这几乎无穷的村落集镇墟市:买活军出钱叫各班子去巡演戏剧,这个虽然出奇些,但仔细想想,其实是一本万利,一台戏不过是三百文而已,多了多少热闹?又有多少百姓因此吃透了他们新出的政策?

正所谓政通人和,政令的上通下达,一向是衙门的要事,如今这样的戏班子,至少可将律令下达百姓一块,做到了极致。也因此这样的戏必定要贴近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农户的生活——仔细想想,城内能住多少人?无非是数千、数万而已,这亿万百姓,倒有九成以上都住在村里,以务农为业,若能让百姓爱看自家的戏,这里的版权费出息,将永远胜过那些城镇居民爱看的戏目!

就譬如《鸳鸯错》,应当是老叶一帮人炮制的戏码,写起来费时,要斟酌曲调、改易文字,写唱词儿,又要调理戏班子,拿捏腔调,还要一个如冯犹龙一样真正谙熟人声口齿的老戏家最后改易曲谱,一出新戏,一个好班子排个三五个月是要的,可一个班子一个月能唱多少?哪怕在城内广为流行,日日上演,又能比得了城外那成百上千个村子么?

赔固然是不会赔的,赚也能小赚一点,但若是广从版权费来说,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怎如下里巴人?未来要赚大钱,还是要来写村里的戏!

冯犹龙心中逐渐有了定见,不过他年岁大了,做事也把稳,绝不自以为是,虽然如此推测,但还是细问郑莺儿等人,如何排练,如何背词儿,排了多久,难不难演等等,又问了戏班子多少人,平日里多久演一场等等。

因他名声在外,而且也是要去买活军那里,郑莺儿等人并不防备,一一回答:是许多班子,几十人凑在一起排练的,词儿很好背,因都是白话,也都是日常的口齿,没有太难的长句子,而且有时候除了韵白之外,散白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只要是这个意思,能合上故事就行了。

所谓散白,也就是不押韵的对话,韵白则一般是一韵到底,或者中途转一韵,譬如‘何赛花,一十八’,压的便是‘啊’韵,冯犹龙听着也不免暗自点头,这个韵脚压得实在是有些才气在里头的,许多戏曲本子完全是文人闭门造车,词曲虽然押韵,但押的全是生僻韵脚,又或者频繁转韵,伶人口齿难以拿捏,也不便传唱,这都是平日少和丝竹相合的缘故。

自然了,能以大白嗓念白、唱小调,最重要的还是喇叭,戏曲之所以和小调区分,便是小调者为民间随走随唱,并不登台表演,最多是一人唱,数人听,而戏曲如今台下至少都有数十观众,若是财势人家,更是隔了水听声音敞亮,不吊嗓子很难传声极远,口齿还要清晰,所以戏曲不论是念白、唱词音调都比平时说话更高,吐字也是不同。戏班子开口能唱的优伶至少都要从小吊嗓子,十年以上的童子功,方才能登大雅之堂,否则注定只能唱些锣鼓喧天的热闹戏,要说声调婉转,绕梁动听,那实在也是没有的事情。

有了这个喇叭,那便不同了,只要能唱好小调的,都能来挑大梁,而且人人能唱,不独正旦,这又是和北杂剧相比一个很突出的不同。冯犹龙越谈越觉得这新式道白剧实在大有可为,奈何戏班子要赶往镇上歇宿去,只得依依不舍,和郑莺儿一行人道别,又约定了后会联络——他对郑莺儿也颇感兴趣,心中已有了隐约的想法,认为可以用她为人物,敷衍成一出颇为精彩的‘昔有红拂今有郑莺’的传奇故事来。

旅途无聊,山居无聊,此时以大家的认知来说,‘无聊’是生活中一种常态,而且还算是颇为幸福的常态——总是没有什么担心的事情,才会无聊,真正愁苦的人家,终日奔忙,哪有心思去寻求娱乐呢?

真正每日里都有许多玩乐,从不无聊的太平纨绔,世间人实在万般无一,对于此时港口大多数乘客来说,看一场戏甚至是值得他们铭记一生的热闹,便是买活军的兵丁,乘船南下北上的货郎们,也不是时常都能看戏的,因此今日的一出戏,看得港内十分热闹满足,连和冯犹龙同船的叶华生也觉得开了眼界。

回到船上,还和冯犹龙评论这出戏的利弊得失,见冯犹龙一径沉吟,便问道,“老龙,这出戏虽然直白,但我倒觉得很新奇,不过你戏未完便走了,难道是如此不喜么?”冯犹龙回神笑道,“哪里!我也是觉得新奇,便在心中试着也要做一出,只如此一试,方见我素日自诩通晓古今、人情练达,原来见识还是有限,常笑他人只晓得才子佳人山盟海誓,今日试着要作一出阡陌之戏,心中却是一片茫然,活了大半辈子,竟不知农户心中都在想些什么,可见张、卓二位小友,功夫做得比我实在得多了。”

叶华生觉得这出戏新鲜,主要新鲜在表演形式上,虽然简陋急就章,但也有模有样,戏本身的滋味不失,这是让平时惯看全本大戏,花哨行头的叶华生颇感新鲜的一点。

还有那介于评弹和小调之间的道白,虽然押韵简单,但真十分上口,满船人如今都在哼,“小女何赛花,今年一十八”,甚而还有买活军种田的一些小知识,也让叶华生感到,将这戏引入到姑苏城,对百姓也是有好处的。

至于说这出戏能让冯犹龙自省,这实在是未有想过的事情,他生怕冯犹龙去写些乡野奇谭来,忙道,“这是哪里说来,此戏虽然不错,但终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老龙你又何须妄自菲薄——”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冯犹龙所著话本,也被士林间非议为不务正业、自甘庸俗,不由有些尴尬,冯犹龙倒不和他计较,只是认真说道,“华生,你休要小看了这出《何赛花巧耕田》,也休要小看了买活军。”

“你若以为他们真的只知算学物理,那些所谓的奇技淫巧,特科之学。在文学风雅之事上,便显出浅薄底蕴,那便是大错特错了,谢六姐天人下凡,难道便拿不出什么名词好句等仙人笔墨么?不愿为耳!以我所见,非但算学物理,买活军是大大走在了国朝之前,便连文学政治诸事,也是领先了极多步数。”

他突然懊悔起来,轻轻磕打着自己的额头,“老龙啊老龙,你年岁大了,行事实在是瞻前顾后!去年收信,为何不来?很该来的!如今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年光景!”

叶华生听他说得认真,也不由严肃起来,问道,“真有是事?这是何解?以我所见,此戏的情致,大约也就和《掌牛歌》、《信天游》类似,除却一些歌功颂德的东西,还有些种田的事情之外,若论内容,真没有什么可谈的。”

冯犹龙知道他是书商,于戏曲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去深谈的,便说得透了,也是无用,因此只微微一笑,并不辩驳,而是自己沉思许久,心中也是灵光一闪,暗道,“若是从此不再回姑苏城去,倒是可以将王家女的故事编撰为一出戏文,再杜撰个农家子来帮她,想来定能雅俗共赏,城乡都极为走红。唔……不过此事到底太下王家的脸面,不论怎么修饰都说不过去。”

虽然知道利弊,但冯犹龙便如同天下所有的小说名家一般,有了个故事,要他不写出来,那便实在是一大折磨。尤其是这点子一出,便立刻在脑中加上了许多奇情变换,再结合了自己一路逐渐接近买活军地域的所见所闻,自感不论是成文还是成戏,都是一大奇闻,实在是摩拳擦掌,巴不得立刻便挥毫书写出来。只是碍于行船头晕,方才暂且按捺,但越是如此,心中便越起了要将其写出来的念头。

也因为《何赛花巧耕田》,对买活军的文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日船行到武林港,靠岸又要补给运货,有了一日的空档,冯犹龙便下了船,先对武林港极大的变化感慨一番,又在港口揽客众人极力的推荐中,去新式浴室见识了一番——

这新式浴室,有个特点,那便是凡是去买活军那里的人,都不进浴池,冯犹龙好奇之下,又听了许多关于浴池传播疾病的新闻,心中也是大觉纳罕,便又记着要写到文章中去不提。

从浴室出来,他和叶华生都觉得浑身轻松,以叶华生所说,他除了在港口这里的街面上看看商铺之外,还想去河坊街逛逛,看看武林的市面如何,再吃一吃武林的定胜糕、油炸桧,尝一尝宋嫂鱼羹——

来武林的游客也不过都是这老几样而已,最多是再去西湖泛舟,吃一吃西湖的船菜。冯犹龙却自有主张,对港口街上的帮闲招手问道,“今日,哪家庙里开庙会,唱的都是什么戏?可有唱《何赛花巧耕田》,唱《鸳鸯错》的?”

他说要去庙会上看戏,这是因为如今除了私家养的戏班子之外,平民百姓平日要看戏,那都是赶庙会上去的,各家名门古刹,山门以前也有特意搭建戏台,上演的戏码五花八门,绝不因是佛门清净之地而有所避讳。

每月总有那么些个庙宇,你做观世音的生日,我做佛陀成道日,彼此错开,庙会上有小贩卖货卖吃食,有戏看,也有许多摊位,卖花、卖书、卖字、卖画、看面相、裁布做衣……卖什么的都有。

一家人先去庙里拜拜佛,随喜个三五文的香火钱,再到山门外去看戏逛摊位,吃些小吃,可以渡过丰富一日,所费不多,而小贩们生意兴隆,交给庙中的供奉,一家十几文,积少成多对庙里也是不小的补益。

为了招徕客人,这种庙会上的戏台,什么流行什么时新便唱什么,冯犹龙下船一看,武林这里青头百姓极多,便料定了武林这里‘买’风极盛,必定有买活军的新戏上演,果然,那帮闲会心一笑,道,“老先生何必舍近求远?买活军的新戏,我们这里街尾的茶楼便有上演,这会儿一场将完,下一场的客人已经在排队了,老先生脚步快些,还能赶得上呢!”

茶楼演戏?

虽说天下时髦看苏样,但茶楼演戏,对冯、叶二人来说,依然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叶华生一听,也不说要去河坊街了,和冯犹龙对视一眼,两人心意相通,问明方向,又谢了这帮闲几文钱,便一道疾步往茶楼而去,果然远远便见到一条正在迅速成形的长队,两人都是吃了一惊,“居然上座至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