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282章 谢双瑶飞扬跋扈

买活 第282章 谢双瑶飞扬跋扈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此话当真不假,和议才达成几个月的工夫,如今谢逆那里,气焰是真越来越嚣张了!”

啪地一声,一份报纸被摔在了桌上,“现在竟然还公然以头版头条来呵斥外地士绅——这到底是国朝治下,还是她买活军治下?嚣张!可恨!”

“我方报纸,难道就不能给予一点回击么?十日内,至少要拿出五六篇文章来,而且要以白话为主,不要再拽文了——都说了,老百姓看不懂!看不懂!”

《国朝旬报》副主编,同时也是前西林悍将惠抑我,不客气地点着桌子怒声说道,“敢是西林无人了么?那些骈文写得垂珠骊玉,一个个议论着‘大同社会’,仿佛现在不是小冰河时期,大同俨然就近在咫尺,和那天一君子隔空打得有来有往的。让他们作文反驳一篇狗屁不通,遣词用句大白话的檄文,就都成哑巴了?”

“主编息怒!”

和《买活周报》类似,《国朝旬报》编辑部的人事关系,其实相当复杂,首先领衔总编的自然是宫中的皇帝,头版头条是必须要送入宫中给他检阅的。其次,还有个主编,是田任丘挂名,这个名也必须给他挂,虽然他并不实际参与报纸的运营,但若是没有阉党的支持,《国朝旬报》是办不起来的——第一个,合金活字印刷机就拿不到,也就谈不上一旬出一期,还能大量印刷,在京畿一带广为传播,乃至和邸报一起,全国发行了。

这两个挂名的大神之下,便是惠抑我这个老党棍了,他原是西林党的中坚,去年九千岁下台之后,阉党和西林党的关系有所缓和,秉持‘一致对买’的原则,暂时停下了不死不休的争斗,在几个要点上都达成了一致。

而在这之中,惠抑我因为一向是赞成重发宝钞,对买活军的货币政策有所专研,便顺利从原本唇枪舌剑、发折子攻讦阉党的刀笔悍将,转型成为了拿起笔和买活军战斗在第一线的报纸主编,以他的人望、学识,与相对开明的立场,以及和田任丘之间还算是友好的关系,这个位置也的确除他以外,无人可以胜任。

《国朝旬报》发行,是朝野都在慎重观望的大事,和民间如今日益兴起的不定期小报不同,这份报纸级别很高,各方面都必须仔细考虑,印刷质量、文章中立场和用词的考量,都是出不得一点错的。因此宫中的态度是,宁可前几期版面稍微少一点,也要少出错,以稳当为主,之后再慢慢丰富内容,不要一开始就闹了笑话,那么报纸的所谓‘公信力’,也就大大地下降了。

这个要求很合理,但对于惠抑我等人来说,却是做进去了才知道难处,别看《买活周报》上的文章,全是大白话,语义浅白,好像是个人都能写出来。但《旬报》要找人仿写风格类似的文章,还真不容易。

原因便在于一点:《买活周报》上的文章,之所以看了以后让人不自觉地信服,譬如对小冰河时期的预测,大家现在似乎都默认为即将发生的事实,而不是买活军妖言惑众。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文章虽然全是大白话,但却有充足的数字去做支撑。

买活军说今年大米产量好,那就是产量好,每一地的数字都能列出来,买活军说今年气温比去年极端,那就是比去年极端,他们是会列出地名和月份,算平均温度和极端天气的天数的,虽然用的统计办法,未必是每个人都能看懂,但数字的翔实程度却是无人能够否认。

旬报这里,就算是想学,又该从哪里去找数字呢?就譬如说最简单的一点,人口,国朝现在对于治下人口的数字和流动的情况,真的清楚吗?

按制度来说,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大查,这叫造黄册,但即便是太平时分,这造黄册能反映几成人口也是很玄乎的事情。乡间往往有隐户,而官吏又视造黄册、造鱼鳞册为发财的好机会,总是从中勒索渔利,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黄册也不能完全反映人口数目的变化。

更不说数十年以来,流民成风,户帖逐渐流于形式,黄册就更无从造起了。国朝的黄册,基础是发给每户的户帖,家里人口有了变动,便自行登记填报,去官府上册,而官府来负责核准。也就是说,黄册的基础还是大家没事都呆在自己老家,不会到处乱蹿。但如今路引松弛,南方流民一窝蜂般来来去去,怎么登记和统计?全是糊涂账,压根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就连最重要的人口数据,都完全是不得而知了,旁的数据完全可以想见,大概最清楚的便是每年的赋税银子,这个户部还是知道的——但也完全没有必要让小民都知道。

于是旬报的编辑,在文章选材上便陷入了泥沼,学买活军学不了,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又无法使宫中满意,没入职以前,个个摩拳擦掌,安心要大展奇才,让买活军的土包子知道什么叫做文艺通达,什么是真正雅洁精致的文笔,来了以后,天天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找惠抑我抱怨,倒是让惠抑我夹在中间难以做人。

自然了,报纸不至于完全没文章可发,首先,一说要开报纸,各方的投稿、请托便十分踊跃,经学、理学文章的来稿汗牛充栋,甚至还有人请托人情,想要在末版刊发求名,几个编辑立刻成了京中学脉炙手可热的人物;二来,各地的战事、新闻,这些也能填充相当的篇幅;第三,最近朝廷新出的许多政策,也要在报纸上予以刊发,至少是仔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意思,知照士绅,起到一个上通下达的作用。

有这三点在,每一期那自然都有东西,而且旬报的版面也不如买活周报那么多——头版头条自然是要有的,一般都是在说些政策、战事的事情,第二版也和买活周报一样,主要以农事、天时为主。

第三版,买活周报是说医学、养生的事情,旬报则别出心裁,主要是收集全国各地的疫情旱涝等灾害信息,进行刊载。这主要是因为太医署的一些心得,各医正敝帚自珍,不像是买活军那样乐意教导群众避疫,也因为大多数养生方子,都不是平民能够负担得起,便是要学也无从学起。

第四版、第五版,在买活周报上都是广告,求购、招聘分了两版,这个旬报是没有的,采取的折衷办法,是让京城这里原本刻印邸报的造办官署,每一期油印些京城市面上的广告,如吉屋出租、求购房屋、招聘、新货上市等等,夹带在旬报中发行。

这主要是因为旬报面向全国,州府甚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用得着在旬报上刊登广告,自然,也因为国朝自有体统在此,又不像是买活军那样的野狐禅,行事肆无忌惮,说起商贾之事也是大剌剌的没有丝毫遮掩。

旬报这里的第四版、第五版,便是一些经学、理学的文章,这是十分受到书生们欢迎的,有些对于买活军那套政治学的驳斥文章,也会被选登上来,扬我朝威。

至于第六、第七、第八三版,编辑部内众说纷纭,本来是想着选登一些话本小说、游记散文一类,但又有人说这似乎不合朝廷体统,于是想要改为刊登些朝政军事的文章,名为‘时评’。但宫中的意思是,前五版都是那样枯燥的东西,百姓谁愿意买来观看?既然是学买活军,就不要拉不下面子。于是折衷下来,改为博采众长,不论是笑话、诗词、戏曲,还是时评杂文,只要是好文章,都予以印发。

如此一来,旬报倒是比周报要多了一些观众,至少有经学版面,这一点是让朝廷内外诸多名教之士相当满意的,有旬报对比,买活周报便越发显得粗陋了起来,透着那谢双瑶流民出身的气质——毫无劝学教化的作用,满纸都是百工小道,将来买活军迟早要在轻视名教这一点上吃大亏。

若从销量来说,旬报的总印量,一期也能有个七八万份,并不逊色于买活周报多少,若是合金活字能够充分供给,再翻个两番也是不稀奇的,因为京城的住民,购买周报是很不便的,而且时效也不佳,买到的都是过时的报纸。

再一个,买活周报讲的都是买活军的事情,京城这边无非是看个热闹,看个医学、农事板块,其余的部分和他们关系不大。而旬报这里,政策、战报,这些都和自己的生活有关,而各地的疫情消息,这也是旬报独有的卖点,在京城寓居的外地人很多,大家都想多知道一些家乡的事情,因此多是要买来看一看。

至于经学、理学这些东西,对有意科举的读书人来说,自然也是很重要的,这么几期发下来,旬报倒是真的做到了叫好叫座、雅俗共赏,也让一力促成此事的田任丘面上有光,至于惠抑我的显赫,自然也跟着更上一层楼了。

既然旬报打了个漂亮的开门红,那么很快,便有一些朝臣蠢蠢欲动,想要发挥旬报的作用,在声势上和买活军形成对抗——朝廷对买活军虽然态度柔媚,但并不是一味的结交讨好,还是有强硬的地方。

以使团众人,乃至九千岁,又或者是信王等人传递回来的观点:买活军一向是很实际的,只要行动上没有太多的针对,嘴里怎么说他们一向并不是很在意。

既然如此,这就正中朝廷的下怀了,朝廷的看法,便是一边履行和议,一边在舆论上形成对抗、驳斥买活军的声势,以此巩固人心,也要做出一番中兴的气象来。

这里的道理是很浅显的,朝廷前一阵子签了前所未有的和议,在声势上已是受了重挫,如果在声势上还没有丝毫的反抗,那么便难免有些人灰心失望,要投到买活军那里去了。君不见买活军处,自从和议达成,已经日益嚣张了吗?就因为私盐队在姑苏遇挫,还特意在头版头条发了一篇文章,呵斥那些阻止买活军拐带人口的士绅?

私盐队,既然有个私字,是什么意思难道谢六姐竟不知道吗?居然就这样公然发文,真可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这篇文章是三月初刊发的,送到编辑部时,众编辑都是无语了——哪有这样做反贼首领的?连标题都起得如此口语化,半点都没有头版头条应有的庄重!《现在是连脸都不要了?》

这便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正文则全是呵斥,先说了在姑苏城乃至各地发生的事情,随后便是暴风骤雨般的怒骂,【现在听说,有一些丧良心的人家,还说买活军拐带妇女?若是人家在家里的日子好端端的,到我们买活军这里来赚钱做手术做什么?若是各人能在本地安居乐业,买活军便是拐带了,有用?至于发一篇文章,便千辛万苦地前来投奔?】

【一向听说敏朝的读书人是没廉耻的,现在果然连脸都不要了!缠足之害,早已经是报纸上说过的,既然是体面人家,怎么还不把女眷送到买活军处来做手术,还要她们自己设法逃来?还把罪过扣到买活军头上来?买活军好心好意给女娘做手术,是行善,不是给你栽赃陷害用的,还好意思发文反对?真是给脸不要脸,是欠骂,还是以为天高地远,买活军对你们无可奈何?】

【不反省妇女为何出走,还来怨怪给妇女一条活路的买活军?这样的人,我容得你,天容不得你!】

【既然不是人,那便不用和你们说人话,给脸不要脸,便别怨买活军把你们做畜牲看待,从即日起,所有对买活军收容妇女施压,暗中反对的士绅,经由传音法螺全数记下姓名,将来买活军取得天下之后,家长斩首挂路灯,阖家送往矿山为奴!】

【如是私下隐姓埋名,针对私盐队,本地人家又再搪塞敷衍,无法自行找出罪魁祸首的,全体连坐办理,本地田亩三百亩以上,商铺六间以上,经营赌坊、窑子等非法场所的所谓架势人家,将来一律连坐处死!】

【以华夏历1845年起,若再有行折骨缠的少女,出身良人家的,阖家成人斩去双足,出身伎家的,从幕后东家算起,成年人全数处死,唯裹足者得存。再有不给女娘放足,折骨缠者经本人要求,仍不设法送来买活军处做手术的,参照情节严重程度,减等办理,最轻者也要进矿山苦役十年!】

【我谢双瑶一向说话算话,不信,你尽管可以试试看,若是能活到我们打过来的那一天,你看我说的是真是假。】

这还算是文章吗?简直都能听见谢六姐骂人的声音了,甚至连说理的部分都欠奉,直接就来到了武力威胁的那一步,更有甚者,文末还附了密密麻麻的名单文录,名为《挂路灯名单节选》,上头列着的,有各地名门,也有些京城人陌生的名字,根据寓居京城为官的当地人说,都是当地的架势人家。

看来,买活军居然还真已经记下了第一波行动中阻碍他们的人家,并且是真的准备要在将来挂路灯了……

这篇文章在买活军内部,是不太当回事情的,百姓们最多笑语几句,议论着谢六姐烈火一般的脾气,甚至或许还有些人会觉得解气——但凡是喝骂权贵人家,便少不得有人支持。

而且,百姓中又很少有折骨缠的女儿,缠长足的,解开缠足布便好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被谢六姐骂了,甚至于还会为买活军的民风自豪,“这篇文章骂的可不是我们,阿里这里,若是虐打妻小,那是当即就要离婚的,我们这里进步着呢!”

真正影响广泛的,还是在买活军之外的地方,这篇文章让朝廷中的媾和派显得有些尴尬,因为买活军丝毫没有遮掩地讲出了日后一统天下之后的事情,让媾和派对他们图南之后不再北上的幻想宣告破灭——但却又让人很难反驳,因为折骨缠的危害,之前的报纸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朝廷也不可能赞成这样的行为。

事实上,由于和议的关系,朝中现在俨然已经涌现了一批以‘知买’为号召的年轻官员,他们的主张是明确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买活军那些的确有用的把戏,要全面的学习,譬如他们在农事上的经验,还有医学防疫上的长处。

这些官员在这篇文章发出以前,便上折子请求朝廷发文,明确禁止折骨缠,要在烟花之地查抄折骨缠的伎子——对于折骨缠的废止,以及缠足的坏处,虽然也听说民间有反驳的文章,但,没有任何有影响力的小报予以刊发。

这也算是大家的一种共识了,目前来说,除了那些令人厌恶的无行文人以外,还没有人无耻到给折骨缠说话的地步。众人都明白,这是一种上不得台面的,可以说是龌龊无耻的爱好,被买活军放到台面上之后,是让国朝这边很多有些良心的人感到难堪的。

但,尽管都知道缠足不好,可这和私盐队拐卖女眷又不是一回事儿,买活军都已经这样恫吓国朝的良善士绅了,朝廷还要捏着鼻子认了,同时再发折子附和他们的观点?

“反驳的文章,要把这两件事分开来看,一件是折骨缠的坏处,另一件则是谢六姐呵斥国朝子民的粗鲁之处,并指出买活军诱拐妇女居心叵测的地方。”

惠抑我一边组织思路,一边和手下吩咐,他此时已经收敛了怒色——其实刚才的愤怒,多少也都是装出来的,为的只是让编辑们明白他的态度。这报纸他早三四天就看过了,什么气能留到今天?

“务必要用白话文——记住我的话,这些文章,是给买活军的人看的吗?不是,是为了和国朝的百姓争夺民心所用。是以越白话越好,以更多人看懂为要。这也是作文的思路,怎么样才能让更多人打从心底里反对买活军入侵,这些道理,你们仔细琢磨着便是了。”

“遵主编命。”

几个编辑异口同声地应了下来——这些可都是年轻翰林,前途无量,才华那还能少了去吗?惠抑我的言外之意,各自都有领会,便各自或抬头,或打坐,回到自家的值房中酝酿寻思了起来。

惠抑我这里也是不得闲的,他要思量下一期的版面安排,还要审阅一些重量级的来稿,斟酌是否发表,这常务主编的活计实在繁重,也多亏了惠抑我虽然年过四十,但精神矍铄,是天生活力便较常人更旺盛之辈,否则这样宵衣旰食,换作旁人,没几期便非得病倒不可。

也就是惠抑我,四十多岁仍是能拉两石弓,一顿要吃三碗饭,方才能全然支应下来,丝毫疲态不露。其实若不是这篇文章十分棘手,惠抑我还能亲自写出驳斥文章来,那也是倚马千言、下笔可待,不消小半个时辰的事。

他之所以叫编辑写,而不是自己写,其实是因为惠抑我深心里是很赞成谢六姐的说法的,折骨缠这样臭不可闻的东西,起于勾栏,其实便是满足人心中最猥亵下流的欲望,而世间竟藏污纳垢至此,还有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写出《足经》鼓吹,可见国朝世道糜烂之一斑。

谢六姐要杀了这些人,在惠主编看来,于世上恐怕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反而能节省一些粮食,不必喂了这些无用的牲口。因此虽然大义上来说,要予以斥责,而且他作为旬报主编,决不能表现出对谢六姐的全然认可,但惠抑我还是弄了个狡狯,把这活推给底下人去做。

“不过……”他心底也不是没有忧虑,“对谢六姐的预估,还是有失准绳,本以为那位是天人降世,自有菩萨心肠,最是怜老悯弱不过。所行的乃是堂堂正正的王道、仁道,一切总以救苦救难,少造杀孽为主。”

“如今看来,却是只看到了一面,此女杀性半点不浅,只是从前未到那个地步,便丝毫不露狰狞,一朝权在手,便立刻流露出真正的嘴脸来了。”

还没有入主神州,便已经公然宣告将来要如何清算,在政治来讲,其实是十分不智的,这对朝廷来说倒是个好消息,譬如这些《挂路灯名单》里的权势之家,只怕是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后便只能坚决和朝廷站在一处了。

而惠抑我也从田任丘处收到消息,姑苏城那里自然要比京城先收到报纸,这报纸在民间掀起的波澜一点不小,许多本地的吏目,竟有弃职而去,举家逃亡的,都是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何处——只一纸檄文便惊慌至此,可见谢六姐的威势!亦可见彼辈平日里鱼肉百姓,一旦牵涉自身则胆小如鼠,实在是可厌、可笑之至!

如此小人,即便是被谢六姐厌弃,也丝毫不值得朝廷招揽。倒是那些大户人家,譬如并山园王氏等,可以稍作利用,令朝中局势更加和谐,惠抑我正在琢磨朝中局势时,忽然有小阉人过来传话,道,“皇爷召见哩,主编快随俺们去罢。”

他自从接了这职位,面圣是经常的事情,惠抑我知道这怕是皇帝要过问下一期报纸的版面,连忙卷起桌上的草稿,掖入怀中,和阉人一起出了官署,钻入一顶二人抬的小官轿,忙忙地往城中皇帝别府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