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311章 阿霞的新年

买活 第311章 阿霞的新年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恭贺新禧,新年万福!”

“康老汉儿,你现在是享福了,阿霞这样出息了——还要将你接到城里去住啊?”

“哪里,哪里!就是叫我去工地上看大门的,好歹也有点事做!”

“客气了,你啊,小心了一辈子,什么都不肯占个先,我就看你是个有后福的,果然不错吧,现在孙女儿出息了,你也算是没白苦,这不就要进城去过好日子了?”

“哎!借你的吉言了,去不去还不一定那!”

村里的新年是热闹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亲朋好友们都在绕圈子,孩子们在村里打着转的拜年,往年磕个头拿一把瓜子,今年都给的是糖——自从泉村女娘开始外出做工,村子里的日子显见的就好起来了,糖也舍得买了。

如今村里最时新的是米花糖:米花本也不算是个新东西,只是糖贵,往年城里有得卖,但没人拖着铁砣子走到村里来做。一般人进城也顾不上扛大米去换这个,但这几年就不同了,糖便宜了,路也修好了,货郎比以往更多了起来,到了年关底下,做米花的汉子,大概四十多岁,便开始各村来去。

在一个村里,至少要呆一天的,来爆米花的人络绎不绝,给钱的也有,给米的也有,悉听尊便。大多数人都爆了一大麻袋的米花——又怕放软了不好吃,回到家里,抱出麦芽糖的罐子来,又带着爆米花的袋子,去村口老钟家熬米花糖。这个麦芽糖也是在天气暖热的时候,就要筹划着发麦芽做出来的,比自己买要划算得多了,那些村妇外出做工时,写回来的信里,许多拼音都在安排这些事情:xia天快到了,你们要把麦芽tang安排做起来——这样冬天才有米花糖吃。

老钟家里,家伙事要比别人多些,有个专门贴光饼的炉子,一年中总有几个月是不断火的,村民们外出卖货打工,都喜欢上他家做饼子,提前一天去打了招呼,给钱给面,第二天去拿就是了。到了腊月里,他家的大铁锅几经擦洗,又派上用场了,这口锅很大,一般村里有喜事要开席,都来他家做饭。

这会儿,这口锅拿来熬米花糖是正好,麦芽糖放进锅里,小火化开,这时候要加一点水,不然容易糊锅,糖稀熬开以后,便倒入米花,关火翻拌,有些舍得的,还放花生、芝麻,这样搅和匀了,赶紧在圆匾上蒙一层油纸,盛进匾中,压实、切片,就是米花糖了。若是不用爆米花,也可以,大米油炸也可以,但大家都想着省油么,于是主流还是用大米花去加工。

还有别出心裁,拿玉米粒做爆米花的,一颗颗圆圆的,用麦芽糖浆翻裹起来,老钟也是促狭,便将它用油纸包着,捏成圆圆的小球,再戳一根小竹棍在里头,吃起来更加方便,于是玉米做的爆米花便立刻流行了起来,许多孩子都闹嚷着,要去做了玉米糖的那家换,那家的孩子偏又不许,几家的孩子凑在一起打口舌官司。

现在日子好过了,连糖在农家都成了易得的东西——麦芽糖的做法,从前流传得不是那样广泛,现在有了报纸,田师傅们也都知道该怎么做,再说糯米也没以前那么贵,只要够勤快,自家日常吃点糖真不算什么事儿。百姓们便觉得日子格外的甜了起来,米花糖这个各家至少都要做点的,更有钱一些,去城里时还会买花生糖、芝麻糖,那也是用麦芽糖做的,不过花生、芝麻油料足,吃起来仿佛更香一些,价钱也不算贵,是要比自己费力做糖贵一点,但也要让他赚这点子人工钱。

像是阿霞这样,在外头能做水泥大工的人家,孩子们都抢着来,因为他家给的就是漂亮的芝麻糖,香喷喷的不说,花纹还很漂亮,听阿霞说,这个花纹和‘大理石’一样漂亮,这些孩子们听得不明所以,但对这糖就更充满敬畏了。

康家今年出的风头还不止这些,都说阿霞的确是赚到钱了,在外头不知有什么仙遇,把额角的小瘤割去了不说,还带回了仙丹一样的小丸子,甜滋滋的,还有一股药味,说是可以养生,用小瓷瓶装着,送了平日里每常看顾他家的邻里亲眷——像阿霞这样的人家,能够活到买活军来的日子,欠的情是不少的,不说别的,就是田里的农活,平时也少不得亲眷们帮把手,经年累月的,这都是化不开的恩情。

村子里一下便因为阿霞的壮举而轰动了起来,因为平时敢于去看医生的农户是不多的,城里的米铺、生药铺,哪个不是叫人心底打鼓的地方?生药铺一进去,没有个几两银子能走得出来?对农户来说,能喝点红糖水那就算是药了,这么滋补的东西,平日里等闲喝不得,红糖水也喝不好的病,那就是命。

这养生丸,那不是王公贵族才能用的好东西么?阿霞现在是真出息了,怕不是在云县过着怎么样吃香喝辣的好日子,在村里人看来,现在阿霞俨然已经是能和县官平起平坐的大人物了。甚至很多在暗中留意阿霞,想要几年后说亲的人家,都打起了退堂鼓:这个女娘本事太大了,将来恐怕是要找个一样有能耐的夫婿,不是他们家能高攀得起的呢!

连一文钱一枚的养生丸,都已经是如此了,千金丸那还用说?康老汉儿一句话也不敢往外说,只揭开壶盖看了几眼,立刻把茶壶就锁在自家唯一一个上锁的小箱子里,反复盘问阿霞在外都做了什么,在他心里,这样药味浓重的好东西,怕不是要几两一颗?阿霞说是一文一颗,这让康老汉儿哪里能相信?

“真就是一文!”

阿霞不得不仔细和祖父解释,自己如何排队买了一百粒,又如何把五十粒用750文的价格,卖给了二道贩子,又如何把木盒、瓷瓶卖了200文,是以这丸药若说是一文一粒也是可以的,即便不把木盒的钱算进来,也不过就是五文钱一枚,绝没有祖父想得那样昂贵。

“五文钱!我出去做事,大半日也不过就是十文!”

康老汉仍是要嗔怪她多花钱的,而且很快便按原价算了,“我们哪里是吃这十文丸子的人家!”

“买都买了,你吃就是了,哪那么多话!”

阿霞可不是个受气的性子,康老汉也老了,嘴里嘟嘟囔囔不知道说什么,到第二日,阿霞又看他取出茶壶来,放到供桌上,五十枚养生丸,先供了灶王爷,又拿去祭拜列祖列宗,还有阿霞的父母,恨不得修坟都要带去拜一拜。药丸子是一粒也没吃进去,康老汉的腰比之前要直得多了。

“阿霞啊,来来,喝糖茶。”

阿霞祖孙每年都是去康老汉大哥家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早起也要去他家拜年。往年没有钱,捧一碗酸菜,提两条腊肉过去,伯祖一家也热情相待,今年阿霞是杀了一只鸡、一只鸭,提了一刀五六斤的五花肉过去,她嫂子的笑容便更热情了,年初一一见到阿霞,便斟了一大碗鸡蛋茶来,叫她快喝,又让她中午带祖父上家里来吃饭,“你也难得回来,平时你嗲嗲在家吃得也简单,这几日都来家里吃,不多你们两双筷子——到时候,还有事要求你。”

若是往年,除夕一起吃了,年初一这顿饭他们是不叫的,到底如今看阿霞是出息了,比之前要客气,在阿霞来说,往年的照应都是人情债,忙笑道,“说不上求的,嫂子有啥事就说呗。”

她嫂子便道,“人还没到,到时候等你先看了再说。”阿霞还当是要给她说亲呢,想着这也太直接了,不过她年纪还小,出去打工之后,视野逐渐开阔,知道有些事不能和村里一般想当然的去做,年纪不到,提前说亲按说是要治罪的。不过,年初一,正拜年的当口,也不好说这些,因此便先应着,又去了同姓的几家亲戚、相处得好的邻居,还有村长家里,都绕了一圈,人人对她都比往日客气,这都是那养生丸的功劳。

人在世上,谁不喜欢被人高看一眼?阿霞便是个踏实的性子,也不由得有些飘飘然,酝酿起些雄心壮志来,心里不由便想道:“还是出去做工好,只要有一门手艺,眼下想来,做工日子真不差,倒比种田来钱要快得多。”

此前为何村里人舍不得几亩地,不愿进城去做工?道理是很显然的,因为从前匠人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就譬如说做木匠的,他不能一年到头的忙活,总有闲在家里无活做的时候,年景不好的时候,一般手艺粗陋的匠人,吃不上饭,只能卖身为奴的也不少见。

这日子不好过不说,匠人学艺要先做学徒,那份苦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了的,且也不是个个都能满艺出师,因此,既然作物的产量高了,赋税又少了,农户心里便很自然地觉得,做农户的好处比做匠人多。

但出去做了工,阿霞就逐渐发现,现在的匠人也不比从前了,如今都不是师徒制,而是专门学校制度,只有怕你学不进去的,上学还给你发钱,哪有吃苦倒贴钱学艺的?且如今的匠人哪有没活做的,只有做不过来,她私心里觉得,至少几十年内只怕都是这样——水泥房这样好,有条件的能不造?光是福建道,若是要把所有房子都换成水泥房,只怕也够阿霞他们干一辈子了。

这样的想法,确实不是初次想起了,只是若是要常年出去做活,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争取来的这么一亩多的地,将来若是做不得工,还要回来种田,那就未必能在泉村了,或许要到鸡笼岛去,正所谓故土难离,阿霞还是有些舍不得泉村的地,泉村的屋,因此便这样不上不下,又吊了一年。

今年回来,因着这养生丸引起的轰动,她倒是越发觉得城里的好了,决心渐渐就定了下来——不说别的,光是城里这份见识,便要胜过村里,就算收入都是一般,那也是城里要好得多了,在城里,医院的养生丸子实在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事,进了村却引起这样大的轰动,村长对她都有好脸色,若是千金丸显露.出来,还真不知道村里人要怎么捧着他们家呢。

还是要出去,阿霞的心,不知不觉便定了下来,谢双儿说得不错,要读书,要上进,要到城里去。人往高处走,她今年还不到20岁,现在不拼,什么时候拼?

有了这个想法,当晚她就和康老汉商量了起来,去村长家拜年时,也是问了长期在外,这田土的事情该如何交割,当下村里便传开了,说阿霞要去城里安家,把康老汉接出去享福,康老汉忙着到处辟谣,只说,“我老了,地种不了,倒是能出去做个看大门、捡垃圾的杂活,钱一日也就是十文,倒不多,就是图个包吃,比在家划算些。”

这听着还像话,不然,大家真要妒忌起阿霞祖孙两个来了。阿霞对外也说自己买不起房,“嗲嗲老了,在村里有个什么事,我也来不及的,不如带他出去,一起住着,横竖现在路好走,彼此也多个照应。”

“那这趟出去真就再不回来了?”

“祖屋在这里,怎么能再不回来?还是要回来过年的!”

即便如此,众人听着也是啧啧赞叹,都说阿霞出息了——他们倒是也想不回来了,但家里人口多,哪有这么简单呢?而且在外做的,也多是一些简单的小工,收入且不高,又是随时都能不要你的,不像是阿霞,有一门手艺在,到哪里大家都是抢着要,收入也高,而且没有家小,家里只一个嗲嗲了,这才有底气从农转匠。不过,众人嘴上说的都是好听,私底下有没有暗自希望阿霞落魄而归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时候,便看出一族的好处了,族人自然都是盼着你好的,阿霞伯祖那边,也是问得很仔细,听阿霞说得头头是道,知道她不是一时兴起,方才放下心来,又谈定了请他们帮着照看老屋——村里的水田,那是要分配给别家去种了,不肯荒着,老屋后的一口井、几分菜地,便都由伯祖家照料着,种的菜他们自己吃,也可以做成腌菜去卖,用处总是有的。

阿霞又把养的鸡鸭中,下蛋的那些,分送给邻居,不下蛋的拿来伯祖家里,让她嫂子每天杀一只来吃,这个年康家是真过得肥,顿顿鸡汤、红烧鸡块、卤鸭,换着口味吃,许多都是从报纸上学的做法,再请教阿霞斟酌了做的。农家人,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伯祖家还算是殷实的,有些农户原本是佃户,现在日子逐渐过得好了,也开始敢于吃肉,偶尔炖个鸡汤,都不晓得下姜。

便是现在,这些整碗的大鱼大肉,在农家也是难得的,村里人唯独是吃菜方便些,城里到了腊月,运菜进城的人少了,菜价较高,食堂锅底是不肯放青菜的,各家吃客也更愿意带肉,不愿意带青菜——价钱差不多的,却是素菜,没得让人说嘴,所以团年饭没有青菜。

村中菜便宜,但大家更愿意吃肉,都知道这肉是阿霞带来的,伯祖家的孩子们,嘴里姑姑、姑姑的,叫得不知比从前甜了多少,几个嫂子、堂姐妹也对她越发客气。

不觉这就到了初四,这时候,外村的亲戚便来走动了,阿霞这天和康老汉过来吃饭时,便见到桌上多了两个年轻后生,都是矮壮身材,衣衫也还算整洁,见到阿霞来了,忙起身见礼,行动间门非常客气。她嫂子道,“霞,这是我娘家几个堂弟!”

一次来两人,大概不是说亲的,嫂子也是爽快人,三言两语便说破了,道,“他们两个,也是有心出外闯一闯——也是想做建筑工,只是数学不太好,我娘家村里运气不好,来的扫盲班老师,算学也是一般,几何根本教不了什么。”

“他们都是看着教材,自己胡乱学一些,听说你数学又好,水泥工又做得好,外头都是争着来抢,就想着,能不能拜你做个师父,今年也跟着你出去找份工。”

原来是这事儿,阿霞一时有些诧异——她倒不是第一个做带头的,以前和村里女娘一道时,大家也都愿意服膺她。不过,这隔村的汉子来正经拜师,这还是头一回。

“哪里就敢做别人的师父了!”她先笑着谦让了几句,见那两个后生连着嫂子都很认真,便仔细问了问,这两人都是十五六岁,也跟着长辈外出做过工,学了些本事,不过还算是小工,两个都是做砖瓦的,垒砖垒得不错,只是这活儿能做的人很多,不如水泥大工吃香,便想学着兑水泥、上腻子,嫂子回娘家时,听她说起过阿霞,便写信来想托个人情。

亲戚之间门,本就是好来好去,伯祖家的人情阿霞是要还的,她见这两个后生也很知礼,便道,“师父说不上,咱们一道做工,互相学习便是。你们那里许多人出去建筑队做工么?”

泉村这里,出去的女娘多是做纺织的,做建筑的很少,这两个后生是茂山村里的,他们村里的男丁出去做工就多是去做建筑小工,这行其实和做农活相比也不轻松,他们没有不想做大工的,只是没人带,各自都在想办法学艺。

阿霞听到这里,不由也是心中一动,暗想道,“我原来做事的队里,倒是有个张师傅,他除了水泥不会做,其余的都是一把好手,若是能和他一起收些徒弟,自己拉个班子起来做……赚得应该要比做水泥大工还多一些。”

不过,这般合作,因张师傅会得更多,主动权就不在阿霞这里了,阿霞转念一想,又觉得如果自家先向张师傅学些手艺,再从茂山村里拉拔些亲戚后生出来,自己做个小建筑队,不敢说造人住的房子,造些小砖窑,修葺水泥屋子,赚头应当也是不少。一时间门便大为懊悔,不该把千金丸的盒子卖掉:向张师傅换手艺,那是阿霞得利的多,空手不好上门,千金丸岂不就是最好的登门礼?

不过,礼物也只是小节而已,阿霞既然起了这个念头,便对那几个后生和颜悦色,和他们好生商量了起来,心底不知不觉,生出一点期许:到明年过年的时候,便不说在城里买了房子,至少,不必再为了省钱,买个补品,还要把盒子卖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