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364章 扩张与污染

买活 第364章 扩张与污染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所以说,目前最突出的矛盾还在于原材料的不足和运力的紧张……”

时间已经进了八月,中秋节还没到,但天气已经显著地凉了下来,衙门中的吏目都要比平时少了许多——八月正是收夏粮的时候,六月底,正是抢种抢收的时候,打下来的谷子要晒,要筛,从稻穗最终化为黄橙橙的干谷子也需要时间,再加上新秧苗下地,还得分心去照看地里,因此,买活军在八月里征收夏粮。

这是一件大事,不止是去纳粮的农民,收粮的粮站,各地的粮仓要清扫准备入库,要派人去监督交账,查看粮食贮藏的情况,还要安排下一步甚至是明年的生产,对于各地的农业局来说,这是一段最忙碌的时间,往往要向其他兄弟部门借调吏目,前去乡下奔走帮忙——还不止于此,每当这个时候,城里也格外的冷清,因为大量农民工都会选在此时返乡,过了这一段最忙的时间,再出来继续原先的活计。

当然了,即便是人再少,会议也还是要继续的,谢双瑶坐在会议室里,一边翻看发言稿,一边聆听着王冲的发言,时不时插嘴点评。“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

“……是的,确实是一个问题,我在下一页就有谈到,主要是现在我们急缺的矿石,都来自于内陆,从产地运到港口的损耗很高,我这里有一份铁矿商人范佩瑶的来信,她说,如果能有一条水泥路,从山里运到港口,她就可以把铁矿石的价格降到现在的50%,如果能在铁矿附近就建筑起高炉的话,钢铁的价格也可以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

王冲翻过一页讲稿,用很快的速度念了一连串数字,“根据我们买境的各大炼铁厂统计,如今每年我们的极限产能是三十万吨——这个产量,根据敏朝宫中的资料记载,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敏朝一年内铁产量……听杰罗尼莫说,欧罗巴各国的铁产量加在一起,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大概只是这个产量的一半多一些——”

“但是,这个产量还不够,还没有触碰到我们各种铁器作坊的用铁量极限,所以,市面上依然很缺铁,铁的价格居高不下,这是如今制约我们买活军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哦,又是杰罗尼莫,看来这个欧罗巴人在数学上还挺有天分。”

“传教士的学问都还算是不错的,他的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

在王冲下首坐着的孙复生泰然自若地回答——这是临城县的老人了,入伍也有四五年时间,在一个年轻的政权里,这份资历算是比较老的。随着他的老上司谢向上被提拔到敏朝京城去做团长了,孙复生也得到机会,在云县对一些敏感人群进行管理。他主要的工作内容原本是管理信王使团,不过,前段时间不少昆仑人涌入云县寻找工作机会,又有弗朗机教团的教士前来投奔,现在孙复生还要接触红毛番的使臣,他要开的会也逐渐变得更多了。

“看起来各地铁矿的潜力是基本都被发掘出来了,没有什么便宜的铁等着我们去买。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扩大现有铁矿的产能。”

铁这东西本来就便宜不了,而且南方,至少是福建道,也的确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铁矿,鸡笼岛上的铁矿已经正在开发了,按照预估的产量,只够顶一时之用。买活军现在比较稳定的铁矿来源,是来自山阴的范氏家族。说起来,晋阳范家对敏朝来说,也一样是吃里扒外的奸贼,只是和其他的走私商人不一样,别的走私商人是把一些铁器、好的铁料,悄悄地卖给关外的建贼,而范家则是把铁矿石和生铁料大量卖给买活军,让买活军到自己的地盘上冶炼。

范家当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范十三娘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买活军政商两界说话都很有份量的人物,这个天才少女发家的传奇故事是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只用了一万两银子,便撬动了这样大的生意,而且浪费的时间实在不多,她先通过千金丸进军药业,捞到了第一桶金,随后利用捐助促进会得到的政审分,拿到了买活军的采购合同,并且快马给老家送信,设法从山阴送了一批积存了许久的上好铁料,运到了山阳道的海州码头。

接下来的事就不必多说了,买活军这里多少铁料都是可以吃下的,他们付钱也非常爽快,范家本家立刻嗅到了这其中的无限商机,派出了百余人到买活军这里来开设商行,他们不再做票号生意,而是专做煤铁供应。而十三娘当仁不让,便成了范家在本地设立分行的大掌柜——

这个女孩子,现有的政审分是范家最高的一个,而且受到了谢六姐的看重,加入了鼎鼎大名的‘妇女权益促进会’,据说这个促进会,在各地都有分会,往往会邀请一些她们认为很有前途的年轻女娘入会吃茶闲话,连谢六姐本人都经常出席,哪怕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好处,光是这份殊荣,便足以让众人对曾被邀请参加茶话会的女娘另眼相看了。

像晋阳范家这样的大商户,刚刚在敏朝受到了极重的挫折,于敏朝官府中的力量几乎被连根拔起,正是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范十三娘异军突起,在买活军这里闯出了名堂,自然成为本家倾力投资的对象,商人们往往是最灵活的,本来山阴就不少女子分股经营的事情,现在她坐正大掌柜之位,也是名正言顺。

这范十三娘也的确是商业上的奇才,虽然是小小年纪,但办事非常爽利,经她使唤出的管事,奔走间深有法度,任何事情令行禁止,商行的规矩胜于军纪,可以说是完全将晋商严密组织的优势给发挥出来了。不到一年时间内,便完成了范家在商业上的转型,如今买活军专有一支船队来往莱芜和自家码头之间,来时运送铁矿,去时载着满当当的谷子,而这些年来干旱得连年歉收,又在商业上受到极大打击的山阴,也立竿见影便平静了下来。

卖铁矿,这是一件动静很大的事情,敏朝的官府知不知道呢?大概是知道的,而且也往上报了,因为朝廷连年来的整顿,其于各地衙门的影响力有所回升,毕竟,朝廷又开始给地方财政留钱发钱了,那么地方对朝廷的响应也就更加积极。但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范家的铁矿,可是卖给了买活军啊……连天子都不敢得罪的买活军,包运了辽饷的买活军,占据了整条海岸线,来来往往大作生意的买活军。他们想要买点铁,难道,你不顺从他们吗?

报是要往上报的,但只能报得轻描淡写,朝廷也只能装聋作哑,便不说买活军了,范家于晋阳的势力也更加根深叶茂坚不可摧,不调动大军恐怕是不能慑服的——为什么朝廷一直非常忌讳私人开矿,原因就在于此了,现在光是在晋阳,就有上万人在范家的铁矿里做活,别说县令府尹了,就是山阴布政司,也要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惹得起这样一支背靠买活军,现有上万名掌握铁器的年轻汉子听从指挥的势力。

有矿,有人,有粮,在乱世中,这就是偏安一隅的诸侯气象,范家现在算是趟出了一条新路子,而山阴其余商家难道就坐以待毙不成?自然是纷纷托人情,看矿山,也要组织人手开矿卖铁卖煤,范家自然也不可能从中掣肘,老西儿一向是守望相助,紧密抱团的。而且,这么做也的确有效地平稳了因天候、歉收带来的动荡局势,因此,尽管这意味着买活军对北部的影响力,从沿海往内陆更渗透了一点,但也有不少鼠目寸光的地方官,认为这可以避免民变,睁只眼闭只眼,大开方便之门,自己这里收受孝敬,安享富贵荣华。

“现在愿意开采铁矿的有七家,手里切实握有矿山的则有五家,不过,现有的采矿技术都比较老旧,范十三娘希望,如果引进不了水泥路和高炉技术的话,至少引进先进的采矿技术,这样他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大量供货,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

会议桌前顿时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谢双瑶也失笑说,“这个范佩瑶,总是这么大胆。她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有点过了。”

持反对态度的吏目不在少数,这主要是因为买活军一向注意保密自己的技术,尤其是育种技术,谢双瑶投入大量军队保护彬山和鸡笼岛的育种基地。因此,吏目们对于在非自己所属的土地上建设工厂,怀抱着相当的抵触。“这样做,恐怕有益于敏朝衙门,肥了山阴商户,我们的好处反而远不如他们,只能得到一条不是很稳定的供应线,随时会因为□□势断供——而且,若是对山阴形成了资源上的依赖,在将来的战争中,就要失去主动性了。”

“要建工厂,就要派驻技术员,那么技术的扩散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了。”庄素——现在是买活军的财政部长,也很反对这个主意。“我觉得宁可维持现状,或者卖一些水泥粉给他们修路,也不能把工厂开过去。”“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之江道、江南道、山阳道,一路往上占领山阴。”并非所有军人都好战,但是,倘若你是买活军里的一员上将,坐拥举世神兵却没有打过几场仗的话,你也会很渴望战争的,买活军水兵在云县的统领黄小翠有几分兴奋地说,“再修一条贯通几个道的水泥路,如此一来,数年内资源将再不是问题,甚至还可以部署人手去寻找猛火油的矿产。”

这个宏大的计划令人侧目,但仔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对资源的渴望,是很多政权扩张的动力,解决资源匮乏,最根本的办法也是领土的扩张。谢双瑶说,“有没有想过,这就意味着对敏朝的全面战争?从山阴到京城就十几天的路了,这会儿敏朝政府还不至于孱弱到连这口气都咽下去的地步。”

黄小翠立刻说,“我们买活军自然战无不胜!”

“这是当然,”谢双瑶不反对这个说法,“问题是打下来以后,从哪里找那么多吏目来治理地方?”

黄小翠便立刻哑然了,因为她是去一线做过事的人,现在也在一线做事,深刻地明白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能做事的人一向是非常的稀少。

便是现在,买活军各处也都还是很缺能做事的人,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世上平庸愚蠢的人确实是相当多的,教育只能把这些人变得稍微不那么蠢得可怕,把聪明人从蠢人中选□□,但是,把蠢人变成能挑大梁的聪明人,这种事可能确实在客观规律上是不能办到的。

经过商议,资源问题还是决定通过增加运力来缓解,第一是增开铁矿专船,第二则是卖一批水泥粉去山阴,并支援一批人去修路,对水泥粉的扩散,众人倒是不担心的,能修路的水泥粉,需要很细腻的石灰石粉,这种碾压机只能靠蒸汽带动,而蒸汽机目前还是买活军独有的科技,不论是敏朝还是欧罗巴,都完全仿造不出来。

铁矿的点算是解决了,王冲便继续做他的汇报——数学学得好,在买活军这里的发展真的不会差到哪里去,王冲的弟弟王凌,如今身兼两职,一个是云县统计局的局长,另一个身份则是专门学校的老师,同样被列入专家智库之中。他弟妹徐寿,也是身居要职,在专门学校任教,此外还兼管着云县的一间纺织厂。

王冲自己在数学上的天份和成就都要远高于弟弟一家,他是技术部的高级专家,同时也是统计部的专员,同时拿两份薪水,收入丰厚不说,在高层中名头也很大,正是他主持了买活军境内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经济调研,他的报告,令到多少部长、将军仔细研究不说,还让谢双瑶特意开了一个会,探讨报告中提到的种种问题。

“如果能解决铁的问题,下一步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其实就是土地和市场的不足……尤其是政权不同带来的商业成本上升,当福建省内的道路建设逐渐完成之后,预计会有一大批修路队的工人需要转业,以鸡笼岛现在的开发程度来说,岛内的修路队就已经够用了。如果能把这批人放到之江道去修路是最好的……”

王冲的报告很长,而且总结的都是较为宏观的经济政策问题,即便大家已经对报告做了预读,研讨会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开完的,一两个时辰过后,谢双瑶的时间表到了,会议也告一段落,大家可以用饭,抽空处理一下比较着急的政务,下午再继续开会。谢双瑶站起身收拾自己的笔记,一边捏着鼻梁心一边和王冲吐槽,“你这报告,其实满纸都写了两个字,扩张。”

“扩张的确能解决大多数卡脖子的问题。”王冲现在和谢双瑶说话已经不会过于紧张了,当然,也还没到能开玩笑的程度,总有些拘谨,他一板一眼地说,“在通讯极限之内,扩张也是整个商业集合体本能的诉求。”

谢双瑶还是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一种体制的力量,的确,体制成型之后,发展规律决定了,这个集合体自然会渴望不断地向外扩张,这是一种社会结构本能的答案,并非是基于某个人的野心,而是所有人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自然的决定。工厂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工人,更多的矿产资源,工业化的本能就是追求原材料产地和市场。

用了十五年时间,如今,她算是把工业化这头猛兽养出一点雏形了,谢双瑶意识到,现在科技攻关、落实生产、开拓市场……都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就像是搭建好的模型,它们会自行发展扩张,不再需要她细心呵护,事必躬亲。

当然,这也绝不意味着工作量的下降,只是意味着谢双瑶该暂时转移工作重心了。

转移去哪呢?答案其实差不多已经浮现了,谢双瑶回到自己办公室的时候,谢好学已经在等着她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把一封厚厚的卷宗送到了谢双瑶案头,她翻阅了一下,先不禁笑着说,“喝,连佘家的族谱都给你挖出来了!”

随手又翻看了一下常平康的检举信,谢双瑶先不急着看那些细节的调查资料,而是让谢好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学,你说说,你认为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谢好学犹豫了一下,“卑职——我,我!我并非为连部长开脱,不过,这件事看起来的确像是一场误会。”

“误会。”谢双瑶点点头,“倒也能理解,好心办坏事了。”

“是啊,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在生活上更好地照料专家,但是,也不能让佘专家的母亲无偿来做饭,毕竟名义上来说,她是打鱼人,每日打鱼也有一份收入的。我们这里要给她补一份收入,一日二十五文,也不算是多给了。但是,连部长和黄专家都没想到,佘姆妈的素质无法匹配佘专家如今的地位,反而引起了人事上的纠纷。”

谢双瑶倒也认可谢好学的结论,她随意地翻翻卷宗,往后靠了一下,有些出神地说,“确实,可以说是常见的人际沟通成本,谁都没坏心,但是规矩被坏了,大家都很委屈。你也可以说是误会,但是——好学,我觉得这一类事情,可以换做另一种说法。”

谢好学立刻睁大眼,准备聆听六姐的圣训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也被谢双瑶囊括在了里面。

“就像是你的‘卑职’一样,好学,我认为这一系列事件,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旧体制对于新体制的污染。”

谢双瑶说,“事实上,这种污染是比敏朝还要可怕的敌人,敏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想让它多存在一段时间——这种污染呢,恰恰相反。”

“我一点也不想让它存在,但是,我恐怕它还将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去斗争的大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