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443章 鞑靼人要洗澡呀

买活 第443章 鞑靼人要洗澡呀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喂,德德玛,德德玛!”

天色才刚刚放亮,山丹夫便兴奋地冲进船舱里,把小伙伴们叫了起来,他一手抱起了还在揉眼睛的妹妹,“我们快到啦——前面就是码头了,接下来总算可以不坐船了!”

他犹豫了一下,又自我纠正,“若我们被安顿到榕城去,还要再坐一程船,不过总算这路是到头了!接下来少说得骑个五六天的马!”

“真的吗?”

昏暗的船舱里顿时睁开了一双双眼睛,孩子们一个个都从通铺上蹦起来了,“可以骑马了吗?”

“坐马车也行,哪怕走路都行!”德德玛跟在山丹夫身后钻出了船篷,“啊,看到码头了,看到码头了!”

这帮孩子们立刻兴奋了起来,对他们来说,这趟旅程最让人适应不了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坐船——从草原到买地,现在分了两条线,一条是先走去京城,在京城、天港换成海船直接去云县、榕城一带:这条路走的就是一向以来有驿站的官道,补给是很稳定的,道路也宽阔,很多时候,买活军的商队都是这样走的,尤其是他们带了奶制品的时候,会去京城先放下一批货。

还有一条路呢,是往南去,翻过秦岭,从襄樊一带上船,顺流而下,直接到江阴这里,再走一段陆路,换到信江,在丰饶县换到衢江,继续行船数日,从衢县、许县码头上岸,这一路上,大概能省下约一个月的光景。

不过从关陕往南直接去襄樊,这一段翻越秦岭的道路并不好走——盘山道,无补给,再者,周围的村寨谁知道是人是鬼?白日种田,夜晚打劫的怕也不是没有。除了买活军之外,商队多数都要互相等待一段时间,积攒了一定的人群,这才结伴上路——又或者自己在本地的村子里就有过硬的关系,自己人,不怕被打劫。

买活军的商队呢,就和别的商队不同了,在这条线上,他们是不用担心被抢掠的,一来,买活军有出身本乡的田师傅带路——他们往各地散播良种,这土豆在商州、襄樊一带是优先扩散的,因当时得到良种的孙大人就是商州人,当时他的队伍就是走的这条路入陕,那么毫无疑问,这条线上的农户,就等于都是得了买活军的人情了。

这还是其一,得了良种,也要会种,本乡的农户,从前不少去买活军那里讨生活的,有些被选拔为田师傅,回到老家教人种土豆,这些田师傅,在本地的威望很高,因此买活军在本地的功德,足以庇护这些商队不会被视为是外乡人——自然了,商队带的盐糖布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他们开始收羊毛了,那在本地的威望,更不必说,一般来讲,一路做生意做上去的商队,遇到麻烦的几率都要比专程去边关做生意的要小很多。那些运着粮食去边关的队伍,在动乱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这道理大家也都是能明白的。

除此之外,庇佑商队的,当然还有六姐菩萨的威名了,这条路线因为有商队往来,对外界的消息要比别处更敏锐些,《买活周报》上,关于谢六姐的文治武功,还有那些神奇的仙器,这一条路上的山大王那可全都一清二楚,就是给他们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来动买活军哇!倒是有些心思活络的土匪,乘着这个机会,倒是愿意投奔去买活军,也混个擎天保驾、开疆扩土的功劳。

这些其中的讲究,是孩子们所不清楚的,他们知道的,只是这一趟南下的旅程走得很顺利,并没有遇到多少贼匪,汉人的地盘到底要比鞑靼人那里更太平,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先是翻山,之后又坐船,这都不是鞑靼人平时习惯的出行方式。

翻山还好,坐船对于鞑靼孩子来说,实在是很为难了,他们几乎没有不晕船的,就算后来勉强适应了坐船的感觉,但也始终不喜欢船上的逼仄狭小,不顾渐冷的天气,只要天色还放亮,就都愿意在甲板上呆着。

但,还好有一点,那就是鞑靼的孩子们都很皮实,再加上买活军打理得好,一路上生病的伙伴并不是太多,而且,因为路上比较太平,他们的汉话也学得很快——商队里随便一个成员,不论是男是女,拼音和算数都是学得很好的,还知道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

这样的学问,在部落里都能被当成学者了,他们走南闯北、见识广博,很快就得到了孩子们的崇拜和喜爱——而且体力又好,一路走来并不觉得疲倦,边走边和孩子们互相学习,孩子们教他们说鞑靼话,他们教孩子们说汉话,这样孩子们就算原来还不会,也很快就学会了拼音,有了拼音,又离开了草原,来到汉人这里,学说汉话那就快得多了。

这一路上,风餐露宿的苦,不必多说,鞑靼的孩子们没有不习惯的,哪怕是满都拉图的女儿,转场时也一样要颠簸在马上数日,吃的也一样是冷食,跟着商队走,至少可以随时喝到热水,这一点是让人很舒坦的。这会儿,这些脏脏臭臭,穿着皮袄的孩子们,便在甲板上活蹦乱跳地蹦跶着,叫着还不是很娴熟的汉话,“码头到了,码头到了!下船吃肉去了!”

“小声点,别靠近船边,掉下去了我可不救你们!”

塔宾泰凶巴巴地从船舱里钻了出来,指挥他们排成一排,按顺序刷牙、洗脸,随后把牙刷收好:面脂倒是不必涂了,习惯了北方的冬天,在这群鞑靼娃娃看来,江南闽地的冬日,简直就是草原初秋下雨的那段日子,湿润得不涂羊油皮肤也一样柔软舒服。

“靠岸了,靠岸了!阿爹,靠岸了!”卓娅也用生涩的汉语向另一艘船上的父亲喊话,她今年六岁多,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其实很少,她还没记事呢,巴图尔——现在在汉人这,该叫他虎福寿了——就去广宁,随后被俘虏,等他再回到草原上时,都已经是三四年的时间过去啦。

不过,卓娅对父亲可一点都不生疏,才见面第二天,便骑上虎福寿的脖子,在边市里跑来跑去了,山丹夫说妹妹在母亲的新丈夫那里,会被继姐欺负,不过,现在她似乎已经把一切全都忘记了。

“是呀,聪慧,我们上岸了。”

因为虎福寿改名的关系,卓娅和山丹夫也因此都有了汉名,虎琮慧、虎吉祥。不过卓娅还不太能把聪慧这名字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她过了一会才咧嘴笑了起来,满是期盼地看着前方的码头,轻轻地念叨着,“卓娅不用吃鱼了,卓娅想吃羊肉。”

这会儿,鞑靼的孩子们都还对上岸满是期待,认为这是好日子的开始,可几个时辰以后,随着澡堂里一阵阵震天响的哭嚎声,一个个身上被搓得通红,头上剃得光光溜溜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穿着全新的棉布秋衣裤,怏怏地走到了澡堂的休息区:他们中许多人,出生到现在只洗过一两次澡呢,在澡堂子里,被商队的叔叔阿姨们,拿着丝瓜络和肥皂一起搓老垢的时候,都感觉自己的皮也跟着被搓下来了,很多(有记忆以来)第一次洗热水澡的孩子,还以为自己要被吃掉了,正用热水来烫他们的毛呢!

更让人伤心的是,并没有羊肉可以吃,本地的羊很少,牛肉也没有,他们对于炸鸡腿这东西并没有向往,因为鞑靼人很少吃鸡,孩子们也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不过,等他们穿上了新棉袄(旧衣服要留在澡堂里灭虫洗涤),被带出澡堂子,在客栈里安顿下来,并且一人手里被发了一个炸鸡腿之后,士气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他们脸上逐渐出现了笑容,对于被剃头也没有那么介怀了。一个个笑逐颜开地被带出客栈,到大街上溜达了起来。

“阿爹,以后我们每天都要洗澡吗?”卓娅是这些孩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其余的孩子,多数都是塔宾泰这样机灵的半大少年,德德玛、山丹夫、卓娅,都是因为父母的关系,才在这个年纪出了远门,这些孩子们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并不调皮,在陌生的环境懂得紧随着本族的长辈——虎福寿之外,还有欠了买活军三年卖命的哈尔,在边市做过手术的齐克奇,他们都跟着买活军的商队一起南下了,哈尔来过买地一次,齐克奇是第一次来,两个大人归拢着孩子们,跟在巴图尔身后,山丹夫和德德玛则手牵着手,和巴图尔牵成了一长串。

年纪最小的卓娅,可以被阿爹抱在怀里,奶声奶气地用鞑靼语问着,“刚才在——女澡堂——”

这三个字是汉语,因为鞑靼语里是没有对应意思的词语的,卓娅有点告状的意思,“给我们洗澡的姨姨说,以后我们每天都要来洗澡呢!”

这在鞑靼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大多数鞑靼人入秋以后就不洗澡了,水、柴都是很难得的,洗澡很可能会染病,所以他们认为,澡嘛,一年洗个三四次,就算是很爱干净的啦。

“是呀,现在我们来了南方,就要每天洗澡啦。”虎福寿轻声细语地和闺女解释着,“咱们鞑靼人身上有一股油腻味,六姐可不喜欢这样的味道,六姐是最爱干净的,所以这儿的百姓每天都得洗个澡呢!就算不洗澡,每天也都要洗脸洗脚,这儿的水比草原多——你们知道哈儿八真皇后的故事吗?”

这是黄金家族老祖宗的故事,孛儿只斤家的子孙都记得,“哈儿八真皇后原来是太阳汗的妃子,鞑靼人去的时候,她说鞑靼人身上有油腻味——你瞧,这都是写在祖辈的故事里的,其实那就是不洗澡的味儿加上羊油味儿,六姐可不喜欢这样的味道。”

鞑靼孩子们立刻开始嗅闻自己了,他们以前可不觉得自己臭呢,这会儿也闻不出什么不同,哈尔笑着说,“等你们习惯了这里,再回草原就闻出来了,实话说,那股味儿可不咋好闻。这会儿既然有水,咱们就该多洗澡,到谁的地盘尊重谁的规矩,到了六姐的地盘,就该遵守六姐的规矩,是不是?”

这是鞑靼人都认可的道理,卓娅便慎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告诉父亲,“卓娅喜欢香香的,卓娅从此每天洗澡!”

“真乖!”虎福寿亲了亲女儿的小脸蛋,把她放到地上,“好宝珠,自己走一会吧,吉祥牵好妹妹,哈尔,照看着,我去衙门里走一趟。你们就在这里闲逛,不要走远。”

“好嘞。”

“阿爹你去哪里呀!”

卓娅不舍地问,哈尔说,“你阿爹要去填表格,登记你们这些新来的小孩儿呀,还有带回来的商品也得处理——哦,那儿有卖叮叮糖的,你们等等。”

他们这会儿在县衙前头,这是块很大的空地,周围有不少房子,沿着这圈空地,很多人在摆摊,也有好些少年,骑着两轮自行车倏忽来去,卓娅看着看着,嘴巴逐渐张大,变成一个椭圆形,别的鞑靼少年少女,也看得两眼发直。

这个东西叫木轮自行车,他们是知道的,也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但是见到实物,仍然情难自禁地被它吸引,认为这个东西,要比草原上最神骏的马儿都要稀罕,甚至宁愿拿自己不那么心爱的小马来换——最心爱的小马,就如同是自己的伙伴,这次要南下时,很多人被迫和自己的马儿分离,因此好生流了一番眼泪呢。

“来吧。”

哈尔很快就拿了一张大大的绿叶(荷叶)回来了,里头是一根根的木棍子,木棍子上缠了褐色半透明的糖条,“一人一根,不许弄脏了衣服!手沾脏了告诉我,我带你去洗手——不许抹衣服上,抹上去的人下回没糖吃了。”

这对鞑靼人来说是很高的要求,之前,他们的铁头盔可以用来煮肉吃,皮袄也就是擦手布,现在,这些规矩都要慢慢的重新适应,不过,哈尔许诺他们,“等你们学会干干净净的吃东西,就给你们买叮叮糖吃——这个糖棍子还不是叮叮糖,叮叮糖是那边那一块一块的东西。”

鞑靼人没有不爱吃糖的,孩子们含着糖棍子,都拼命点头,心情也开朗了不少,卓娅指着空地对面的人群,“那里在干什么?”

“哦,那是婚介所来贴条子了。”哈尔看了一眼,很无所谓的说,但很快便见到所有人都感兴趣地看了过来——甚至包括一路都自感见识短浅,不敢出声的齐克奇。

他考虑了片刻,“好吧,多少人想去?——都想去,那我们就都过去看看,你们也能练习一下拼音和汉语听力——我可是要考你们的!谁要是拼读不出上头的拼音,那……那也没有糖吃!”

大家都很听话,又拼命地点起头来,于是哈尔便抱起卓娅,带着另两个小的,让齐克奇看住了大的,一起往那处地方走去——这是个四面都是木板的地方,上头贴了一排排的红底招贴,重重叠叠,前头又打横摆了三张桌子,不少人都排队在那似乎在等着办事。看了让人感到非常新奇,德德玛对山丹夫说,“山丹夫,你可知道,我父亲想把我许配给你?”

她已经十一岁了,在草原上算是半大姑娘,山丹夫和她一路做伴,互相已经非常熟悉,“知道呀,可我额祈葛说,买活军这里可不允许提前定亲,他说买活军在婚事上的规矩,可和草原不同,有一种叫婚书的东西,非常非常重要,婚书要是写不好,这婚可就结不成了!”

德德玛不由分说地一把抓起山丹夫的手,“可不是,所以咱们今儿可得好好瞧好了,买活军的婚书是什么东西——要是没有道理的话,我们就不遵从它,等你十三岁,我们就回草原成亲去,生了娃娃再回这里来。”

山丹夫满脸愁容,可不敢反抗,只能低声嘀咕说,“我可不想生娃娃……”

显然,这件事轮不到他做主,德德玛如同未闻,把山丹夫拉到招贴板边上,鞑靼人视力好,隔远也可以看见招贴上的拼音,当下就念了出来。“吴家有子,年已廿五,身高165,体重120,收入……要求如下:三权——打圈……”

她其实很机灵,不但拼音说得好,一路也认得不少汉字了,汉语更是说得很不错,这会儿磕磕巴巴,连念带猜的,大致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对于这一句话,则无论如何不能理解了,不由得扭头望向哈尔,求助一般地问道,“三权,后头跟了一个圈,哈尔阿巴嘎,这是什么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