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587章 买地新兵(中)

买活 第587章 买地新兵(中)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为什么一提到打之江道,大家就喜笑颜开呢,这自然是因为这批新兵里,不少就是从之江道过来安家的流民,他们对于老家的情况心里是很有数的——买活军打别的道,那还不敢说会不会有伤亡,但打之江道,出现战斗减员的可能还是要锐减许多的——之江道,差不多和广府道一样,算是已经有一半处在买地规矩之下了吧,甚至在这些流民启程来买地之前,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州县,处理争端时,不成文的默契是,县里的老爷们,已经要在买活军的条例和敏朝的法律之间找平衡了!说之江道的百姓,有一半生活在买活军的规矩里,那是丝毫都不过分的。

现在,之江道的流民南下,与其是为了讨生活,倒不如说是他们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识到了买地迟早要吞并之江道——既然如此,对于有心上进的人家来说,那肯定是赶早不赶晚,先来一步,发展得也要比留在本地的人家好一些啊。

因此,之江道来的流民,早就对买地的情况有所了解,不像是北方流民,昏头昏脑,处事谨慎,要来立身一段时间了,才敢相信买地这里,当兵都是要抢着的,这才让自己家的儿女去应征,之江道这里是早打定了主意,甚至在亲戚来信的指点下,早就把家里适合从军的子女,往那个方向去培养了。如今这批新兵中,有大约十余人都是这种情况下被挑选入伍的,他们对之江道的情况,如何不了解,对‘打回老家去’的行动,又如何会没有信心呢?

“尽管放心好了,三个手指拿田螺,手拿把掐的事情!”

这些虽然身高有限,但却十分精干,水性也是精熟的兵丁们,便极有把握地对自己的同袍们介绍起来了,“我老家是龙游的,嗐,那个地方现在都没有县令了,城防兵大概三十多个吧,一半是空饷,现在城里几乎都没地主了,遇到有什么事,各家出人在城门那里充数!”

“就连赋税也是如此,县里商议出一个数字来,村里县里凑一凑再往上缴纳,也不肯缴纳了十足的,大概缴个一半便是。现在,城里的人和往日比也是越来越少,全都来买地了,好多行当都无人做!也就是和商队有关的店铺还有人,村里镇里人要钉个马掌什么的,都去衢县,去着去着,也就成衢县人了!”

像是这样的县城,吞并起来有什么难处呢?兵员完全流失了——衢县和龙游县也就是一天的路,消息传达是很丰富的,六姐神威,龙游县的百姓也是耳熟能详,谁愿意在六姐大兵压境的时候,站在对面的城墙上,去面对密密麻麻的红衣小炮?

没有兵,这就等于是送上门的功劳。哪怕是后续的消化,怎么想也出不了什么大事,说实话,整个之江道这里,沿着衢江、富春江这些河运港口的地方县府,还没等买活军上门了,自己先就差不多消化完了,大地主?早就拆卖了自己的田地,移居到买地这里来了,大宗族?现在还没分家的可不多。

来自龙游县的小苗,就绘声绘色地说起了他们县里,两大架势人家程、邱,是如何明争暗斗,争着分家,争着找人脉往买地投诚上供,同时备案对方黑历史的。可以说,各地早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连绍兴、上虞那些好讼的地方,讼师都开始学习买地的新法令法规,不去钻研敏律——现在民间有了纠纷,告上衙门的虽然还有,但也有很多人家,在讼师的建议下,自己在民间请中人来,按照买地的律法进行辩论,最后请中人断案——这个中人,往往就是在买地办事处的一个特殊人物,他本人对买地的规矩是特别熟悉的,实际上时而充当的也就是这个法官一般的角色。

“你想呀,这要是按敏地的规矩判了,买活军要是不认呢?输家要是记仇,去买地那边备案呢?都是老几代的人家了,仔细扒拉总有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就比如说人口买卖好了,大多数人家都是不合规的——用养女的名字收佣,对此人不满意,转卖了的话,那就是贩卖人口,这在买地的规矩里也是重罪啊!买地是不许私下买卖人口的,尤其是不许买卖亲人,可要这么说的话,谁又没做过呢?”

小苗这话一说,大家就立刻能体会到敏地的有产阶级,惴惴不安的感觉了,但凡是有点儿钱财的人,在敏朝有三四个佣人也是很常见的,如果是佣人之间的转卖,因为是通过人牙子,或许还能分辩一二,因为人口买卖在敏朝,如果完全按程序的话,算是合法的——而其余情况虽然算是非法,但只有某几种特定的情形才会受到官府的追究。

比如说,在敏朝,实际上只有拥有一定品级的人家才能蓄奴,民间蓄奴是非法的,但只要用了养女养子的名义,官府压根不会来管。但他们会管掠卖良家子为奴的事情,而在买地这里,掠卖良家子女当然是非法的,卖自己生的孩子也是非法的。

如此一来,就在民间制造了大批的违法现象,管不管主要看有没有人专门盯着这件事备案,若是有,那当真是要受罚的,因为买卖人口是重罪,证据证人也很容易寻找齐全——被卖的仆人多数还在本地佣工,对于原主能有什么好印象?只要事先说好了,去衙门把案一备,到时候再督促买方衙门办案,那么这家人吃官司,甚至被送去矿山,那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当然了,也有说法,法不责众,如果只有这样的事情,而且自己的政审分又还算高的话,也不是没希望免罪。于是这些和买地接壤的之江道州县,就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第一种是玩命的给自己攒政审分——这样的人家多数还是可争取的,证明他们不算心虚,至少罪愆不深。那些估量中自己算是恶贯满盈的人家,分家的分家,远走的远走,至于他们是远走去何处,有没有改头换面又用新身份加入买地,这就不是现在的手段可以追踪的了。

没钱的,到买地这里来做工,有一点钱的,有许多‘赶早不赶晚’,也来买地了,有不少钱的,要么忙着分家预攒分,要么就远走高飞了。之江道整体呈现出了一个被掏空的态势,虽然日子好过了,但人口还要比之前更少一些,很多山村,都是整个村落整个村落的消失——之江道的百姓,尤其是浙南那些,压根就没有什么安土重迁的思想,他们留在山村里,只是因为从前无处可去,一旦有别的机会,便立刻迫不及待地闯出去了,毕竟,山区的日子实在太苦,饿死人根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如果没有亲人在外闯荡贴补,甚至可以说活不下去才是一种常态呢。

“再加上之江道本来就比福建道北,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也更大,这几年桑树都冻死了很多,嘉湖那一片的织户,也有很多南下来寻找机会……整个之江道就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对手,哪怕是海边的卫所,十有八.九也都做逃兵了——有些甚至没去远呢,就在附近买地的私港里干活。”

新兵中的之江道老乡们,你一言我一语,彼此验证着之江道的空虚,并且向别处的同袍们解释着其中的道理,“我们买地和之江道的来往是最密切的,因为大运河的关系,从武林开始,往下到云县,有太多的海运私港了——海船要补给的嘛!”

要补给,那就要食水,还要修船,这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换句话说也有贸易的机会,所以虽然之江道的山村冷落了,但海边却围绕着私港自然的繁荣起来。而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海边的卫所设立,肯定是在比较容易开设私港引来海盗的地方,所以卫所必定在私港边上,那些平时饭都吃不饱的兵丁,有什么理由不被繁荣的私港吸引,去那里帮着干活?

一开始,肯定不是想着做逃兵,只是卫所兵的军饷是非常稀少的,为了不饿死,平时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贴补家用这是常态。所以一开始,卫所兵都去私港那里,搬货,帮着维持秩序,顺带着修修船……作为自己的副业,可干到后来,副业变成主业,甚至把一家人都带着送到买地去的,也是常态,一个卫所里百余兵额,吃空饷再去了一半,剩下一半三四十人里,能走个二十多人是彻底不回来的,还有十多人偶尔还回来露个脸,帮着做做所里的活计,至于说训练……这样让人发笑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

这样一来,卫所的主官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了,很多主官都借鉴了衢县县令的经验,决定‘用我的一条命,给上官一个交代!’——于是留书不辞而别,甚至有的还在海边礁石上留下整齐的衣冠,让仆人引人去看,表示自己已经谢罪蹈海,作为对卫所局势的交代。

“这么说吧,前几年,县里还派人去看,但这实在是演得太假了,有时候也太不小心了点,这边刚蹈海,那边就在私港和人谈笑风生的……后来县里也就不管了,反正就当真死了看待,勾销了官籍,往兵部报上去,让他们再派人来,很多卫所压根没人补官,余下的兵丁也全跑了,现在反而是买地的兵丁会过去整修房子,瞭望海面,防备海盗和飓风。”

私港如此,私港如今的州县,自然不必说了,也是一塌糊涂,被买地侵蚀得千疮百孔,这是在海边的区域,内陆这里,沿河的州县也不必说,再往深处去,山村里的百姓几乎跑光了——就连武林吧,城区也快和买地的私港连在一起了,城中百姓争相剪头、穿短衣,‘这股子杭儿风’吹过来,打眼望去真不知道武林到底是买地城市还是敏地大府,总之这么计算下来,之江道还真就是一块早就登盘荐餐的大肥肉,就等着买地动筷子呢。这怎么不让这些新兵眉开眼笑,认定自己确实要比二连的运气好多了呢?

“当真是要去打之江道?”

正当众人额手称庆,笑逐颜开的时候,屋里却有一人,用有些生疏的南方口音官话问道,在得到书记员隐晦点头的确认之后,他面上却现出了不快之色。

“没撒意思!”

这个新兵站起身来,倒是带出了老家山阴的乡音,“长官,我想打报告,调动去最艰难的战线——什么地方最危险,最容易出大仗,我曹蛟龙,就想往那样的地方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