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606章 接收使者

买活 第606章 接收使者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只要一听霍小燕的问话,众人便是知道,这姑娘绝对不是刚出江湖的新丁了,至少对于敏地的民情是有深刻了解的,有过走南闯北的经验——县治不满员,这是繁华州县完全无法想象的问题,但在偏僻地区却是常见,道理也非常的简单,无非是因为钱财而已,若是岭南烟瘴之地,则还有另一个理由,就是官员的健康。

就说龙川县这里吧,治下村寨大小也有百余了,范围更是广大,有四五座山头,平摊下来的话,都是平原州县,县治范围的两三倍大小了。按照道理来说,必须要设置一个县治,否则这里和野地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个县治,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城市,更像是基于行政的需要,在地势比较合适的地方,挑选了驿站附近本已经成型的小城镇,扩大而成的县城。

像是这样人为痕迹非常明显的县城,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油水相当的少,而这对流官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缺点——众所周知,敏朝的官俸极低,肯定是养不活自己的,而县官又必须有自己的排场,别的不说,家丁总是要有一个的吧,师爷总是要请一个的吧?就靠官俸,还养这俩人呢,根本连自己都养不活,官袍破了都缝不了,在这样的地方当官那属于是倒贴钱的行为。

自然了,或许有人会说,事在人为,虽说是穷地方,我勤快些刮地皮不行吗?嘿嘿,来到龙川县这里一看就知道行不行了,从县治往外,去哪个村寨不要一日的功夫?村寨几乎都是围龙屋的形式,汉客抱团极是紧密,请问你打算出动多少人手来征税来刮地皮?

自古以来,官府盘剥百姓,靠的就是苛捐杂税,徭役派工,一个地方如果连税都常年收得磕磕绊绊的,全靠寨主来讨价还价,人口都无法厘清(山顶的輋人还是游耕制),想靠做官发财是绝无可能的,因此,这里的流官干不久再正常不过,聪明人刚被调任就直接辞官回乡了,偶有不死心的,到任不久也就认赔离去——这亏损不小,因为赶路的费用不便宜,如今天下不太平,为了防备匪徒,往往要延请霍小燕这样的武师经营的马队护送,若是从北方南下,一路下来路费过百两司空见惯,倘若没有丝毫的外入,就靠一年四十五两白银还时常拖欠的官俸,路费都赚不出来!

倘若说有些人家中殷实,不求生计,就是为了做官,为了造福一方呢?这样的人倒也是有的,有些商贾人家,为了改换门楣自然是愿意供子弟做个不求钱的官,只为了家里有个官,出去走动时也有面子,也能往大人们跟前凑合,偶尔也有一些钱使得不够的,被分派到这样的地方来——

其实,这也就是政治前途几乎断绝的标志了,像是这种荒僻小县,除非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名臣被贬,刚步入仕途的士子被分配过来的话,极有可能一辈子就终老在这里,怎么都跳不出省,甚至很难从本县挪窝,虽然流官调任是朝廷的规矩,但这规矩在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是可以网开一面的。

好吧,就算有不在乎这些的人,愿意在本地生根的,却也要面临水土不服这个问题,岭南的天气潮湿渥热,北人久居病故再正常不过了,这里蚊虫多,疟疾、痢疾是时常流行的,南人土著在这里活了百千年了,一样的病,他们几天就好了,北人却缠绵病榻最终病故的也不少见。因此,岭南小县的县衙,满编那是极少见的情况,常见的甚至可能是除了两三个老衙役能常年到岗之外,其余的吏目都是有兼职的,需要了再来县衙露面,而县令、县丞和县尉这三巨头里,能有两个就已经很不错了,只剩下一个常态,三个都没有的时间段也是有的呢。

龙川县这里,就属于常态阶段,“县丞还在,县老爷……好些年都没有了,现在案上公文都结蜘蛛网了,也没见派新的来,我们往府里写信,府里说也不是有意,就是咱们县运气不好罢了,头前排了两个的,一个还没到敬州,走到潮州就回去了……还有一个半路没了的,他们也不好再派了——别的县也缺,总得间着来才好。”

不像是江浙的县城,不但满编,而且还有无数的帮闲,帮闲的帮闲,都是只为了攀上一个官字。龙川县这里的情况,其实就是如今山区县城的常态,霍小燕游目四顾,感觉只走了两三分钟不到,就已经从城门进了县城核心,她心底有数了:县城里常住人口大概也就千人不到,而且是处于一个萎缩的趋势中,随处可见荒屋,也就是沿河这条主街和周围的两三排屋子,再往里就没有什么人家了——

这样的小县,也不会有什么石头城墙的,夯土墙垒个门面,剩下一面靠河,另两面有些地方夯土都有点儿坍塌的意思了,这一看就知道是疏于修复,但也不能怪县官管理不力,就这一千人左右的居民,想修城墙,派工都派不出来,要说征发村民来修,那是做梦,围龙屋里的农夫,有闲空不修葺自家的屋子,为什么到县里来为城里人出力?

“这几年县里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吧?”王德安在她的示意下,一路也和衙役慢慢地套问着近况,“是因为河里的船少了?”

“可不就是因为下游的船不知怎么就不上来了!”

这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衙役也念叨起了近年来县里的变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龙川县是东江、韩江的上游,在航运繁盛的时候,其实要比现在繁华得多——但他们的繁华是很依赖于船只的,一旦船只来得少了,县里不免就有许多人没了进账,只能去外地谋生。

航运的萎缩,到底是因为什么,衙役并不清楚,但霍小燕心中却是有数:一方面是下游靠海地区,船夫水手的消息灵通,都去买地发展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闽西-广北韩江水系,原本最重要的商业贸易是潮盐北运,但因为闽西开始食用雪花盐,并且还反向往广北扩散,这条贸易有点断绝了,这就导致商人无利可图,使得广北这几年比之前还要萧条许多。

一个雪花盐的崛起,真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的生计……也还好县城里大多数人都浑浑噩噩的,看不得多长远,否则对买活军就不会是这样朦胧听说的状态了,只怕是咬牙切齿的痛恨还不好说呢。霍小燕虽然刚才也经受了阿公阿婆的指指点点,但她知道,这些恶意只是对她的装束感到惊讶而已,大概这些昏聩的老人,根本就不知道买活军,而是把她当成了山里来做生意的生番——这生番不在城外等候汉人夫郎,而是胆敢一起入城,简直是没有规矩!她那汉人夫郎也是个废物!

不错,霍小燕虽然语言不通,但大致上还是能从王德安的翻译中,猜到那些人都在想什么,也能从众人的想法中,反推出本地的一些民情:虽然敬州是汉客的大本营,但应该也还有一些生番在周围山里居住,而且汉番婚姻是时有发生的——也就是说,龙川县应该能找到一条线,联系上居住在附近山林中的番族。

这个信息就很宝贵了,在恰当的时候可能派上用场不说,哪怕霍小燕用不上,只要送回云县,也能丰富买活军的资料。这都是必须亲身前来,才能获取的消息,毕竟,番族自然是不缴税的,这样的地方平时朝廷也压根就不关注。他们存在于否,在哪里居住,对衙门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也不会有任何的文章介绍龙川县里的人口构成,包括龙川县的现状,自然也只有买活军的自己人亲自前来,才能给出最详实的答案,哪怕是敬州府出身的士兵,他对龙川县的叙述其实也是非常含糊的,充斥了道听途说——这毕竟是个闭塞的地方,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出生地百里之外,别看敬州和龙川距离不远,但消息的交流仍是非常有限。

也因此,在到达县治之前,霍小燕感觉自己的任务还处在一团迷雾之中,有点儿看不清道路,但是,只是进县城去县衙的这么短短几分钟,她就感觉眼前的图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丰富了:一座小城,城里的百姓泰半都和河运有关,有贩咸鱼的,贩些布料香料的,贩瓷器的,开当铺的,开铁匠铺修马掌修船的……还有些在县城附近种田,进城卖菜的,再加上一个人数稀少的县衙,这就构成了龙川县的全部。

在这座县城里,说话最算数的人是谁呢?除了老县丞之外,其实是各大寨子放在县学读书的子弟,以及前来照顾他们,顺便做点生意,联络自家的粮油买卖的族中长辈。或者实际上来说,这些寨子的代言人才是县里说话算数的人,老县丞的任何举动,不经过他们的同意根本就无法实施——虽然他也不会有什么举动,只是管着县衙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通往外界的贸易,还有县学的事情。

贸易、教育,这就是王朝和这种小县城全部的联系了,税是极少的,聊胜于无而已,甚至会因为山崩水涝几年几年的收不上来,龙川县和法外之地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还被敏朝的教育体系包裹在内——围龙屋里的族长还是希望自家族里有些读书郎的。至于说生意……生意和敌人也是一样的做,实在不能说是敏朝领土的特权。

人烟稀少的县治,缺漏的编制,无法提供帮助的衙役,在深山中洒落着紧密成团的村寨,在更远的山头,仿佛迷雾一般,活在传说中的土人……萎缩,且一时半会无法恢复的航运,动荡的边境,在县里生活的各村寨耳目——龙川县的图卷,在霍小燕心头缓缓铺开,她的任务,则是要拿下县城,让县城中先凝聚出足以压制村寨的力量,从上而下的为买地在龙川县治这里,取缔围龙屋,主持分家进行前期的铺垫。

目标有了,最基本的条件有了,龙川县这任务的难度也就完全确定了下来。王德安忙里偷闲,回头对霍小燕投来了一个忧虑的眼神——王德安其实是很适合做使者的,因为他就出身于潮州府,同时会说白话、客户人家的土话,但是他没有报名参加选拔,原因就在于王德安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多次表达了对霍小燕的担忧,同时认为县治的任务和府治比,一点也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更难——府城的势力更多,人口更多也更复杂,使者就两个,人口的比例来说,似乎是更悬殊的,但是,势力多也就意味着合纵连横的余地更大,至少还有斡旋的地方吧,像是龙川县这样,情况简单明了,完全一边倒的局面,反而连活动的空间都没有,怎么看都是无从下手,就算统合了县衙的势力,那又如何呢?县衙的势力如此弱小,该怎么和村寨合力形成的巨力对抗啊?

现在,龙川县的情况完全印证了王德安的担忧,霍小燕知道,他心底其实是有点儿泄气了,不过,只要这不妨碍王德安做事就行,她心下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还不太成熟的计划。霍小燕回了王德安一个眼神,示意他一会按自己眼色行事,便随着衙役的指引,把马儿牵进了县衙。

这是一座非常破旧的县衙,别说雕梁画栋了,要是风雨大点儿,感觉都能倒塌——虽然有县官不修衙的传统,但连前衙都如此破旧,明显还是因为此地多年没有县令的缘故。倒是县丞平时办公的官廨,虽然破旧,但至少窗户纸上还没有破洞,出来领路的衙役今年大概二十八,已是衙门中最年轻的衙役了,进县衙之后,上前来牵马的两个衙役大概四十岁不到,按照本地人的观念已经是老年人,行动间也有点儿老态龙钟的味道。

至于县丞——四十岁后半的样子,更是行将就木,反应也十分的迟钝,衙役在门外通报后,就听得脚步声缓慢拖沓,不过是几步路的距离,却是用了半分钟左右,他才走出门来,在廊下和霍小燕、王德安打了个照面。

霍小燕一见这县丞,就知道此人也是派不上大用场的——他走路慢不是别的缘故,而是肉眼可见的一只脚不太方便,走路时不好受力,大概是因为有风湿的缘故,手指的关节也是异样肿胀,眼神也有些浑浊,望着两人分辨了好一会——倒是没有对霍小燕的性别和装束有什么诧异的表示,而是拱手问道,“二位便是买活军的使者么?”

看来,他对买活军倒不是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私下是有过研究的,否则也不会对自己的穿着毫无异色了……这县丞虽然身子骨不好,但脑子倒还十分灵活,如此,霍小燕倒是放心了,她点了点头,问道,“洪县丞,你是知道我们买活军的吧?”

见洪县丞点了点头,她便按照自己的计划,在王德安的骇然眼神中,直截了当地挑明了自己的来意,大大方方地说,“那就好,我们两人正是买活军的接收使者——我们是代表买活军,前来接收龙川县县衙的。”

甚至……甚至都不是招降,而是直接接收!

王德安的眼睛几乎都要凸出眼眶了,便是连那引路的衙役,也诧异地回头看了过来——虽说是个小县,但两个人接收一个县,是否也太离奇了一点,这……这和走上山巅,宣布此山为自己私有,有什么区别?你倒是尽可以说了,但谁会搭理你啊?!这……这不是当面讹诈吗?!

这样的人,当然应该被当场斥出县衙的,甚至被打上几棍子,发动百姓把他们用石头砸出城都不能算过分,这衙役虽然刚才对他们还算友好,但这时候也已经沉下脸来,似乎随时准备要听洪县丞的话,挥舞着手里的竹棍把他们赶出去了。王德安也随之戒备了起来,似乎随时准备接招,这两人便立刻展开了一场气势上、站位上的暗战,可洪县丞这里,在最初的诧异后,却是很快就做出了答复。

“好的——”他拖长了声音,居然很自然地说,“听凭使者吩咐,县中本就缺人,承蒙买活军不弃,老朽自然接受使者的接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