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664. 知识教仪轨 占城港.老实嫂 找宗教委…

买活 664. 知识教仪轨 占城港.老实嫂 找宗教委…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南洋这里还有一点好,便是天色总是很亮的,便是在冬日,日落时分也不会提早太多,所以阿美祭司这样的知识教祭司,得以在天还亮的时候,从牛车上卸下她随车背负的一个小黑板——找个吊脚楼的竹架子一搁,大家抬头就都能看见,再加上随身携带的袋子,从里头舀出一杯杯的沙子,就是沙盘。

黑板、沙盘,这就是知识教的祭司随身携带的法器,在南洋这里,如果看到背着黑板,腰间挂着沙袋的行人,他们的身份便是极其确定的,于占城港一带,甚至是往外辐射出去很多的地域里,这样的行人会得到本地居民格外的敬重,即使是还没有入教的人,对于这种祭司,也总带了几分畏惧,认为平白得罪他们没有什么好处。

而在信徒这里呢,他们早已准备好了自己的沙盘,这会儿已经排成一对,虔诚地接受着阿美祭司赐沙了——在乡下,要制作沙盘实在是很简单的,只要有一个木头框起来的盘子,再淘一些细腻的泥土,准备一根笔直的木棍,这就行了,这样的沙盘一般是灰褐色的,但阿美祭司带来的是精心淘洗过的海沙,这漂亮的明黄色海沙,被阿美祭司高高地抬起手,倾倒进沙盘时,那如同瀑布一样的景象,仿佛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让信徒们的呼吸都因此变得细微谨慎,好像稍微不慎,就会错过了智慧倒入沙盘,同时也是倒入自己脑中的重要过程。

‘倒沙’,是知识教礼拜的重要仪轨,汉人们没有加入知识教,因此便只是羡慕地在一边看着——她们一样很快准备出了沙盘,这东西实在是不难备的,随便抓一个笸箩,垫巴一点沙土也能将就,只是没有入教,便没资格领受海沙,而这种羡慕又进一步地让土人们加深了对知识教的虔诚,认定他们从受沙中得到了黑洞量子神明赐予的智慧,要不然,为什么每次祭祀授课过后,他们能够记住那些知识,并且在苦修中,也能感到自己的脑子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慧呢?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有点儿含糊的,因为好像这意思是,学习本身并不会收到效果,唯有个人的苦行,以及神明的垂青,才能让学习有成果,脑子因此变得好使似的。不过,老实嫂等人,却很吃这一套,她们认为这种想法是极有道理的,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需要运气才能成全的事情了——

就说种田吧,这绝不是付出努力就有收获的事情,付出努力之后,还要一整年的风调雨顺,才能真正的丰收。所以但凡是以种田为主业的人,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经验,便让他们由不得的都很迷信,认定了,除了自己全身心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自然的仙神一般的力量来保佑,才能让一件事收到期望中的效果。

种地是如此,认字自然也一样了,老实嫂这些新移民们,跟着上了一堂阿美祭司的识字课,效果不能算是太好,他们发现,自己对于拼音的掌握,居然还比不上土人——其实原因是很多的,这些土人们,怎么说也跟着阿美祭司上了多半年的课程,这是一,第二,阿美祭司在上课时经常会用占语来向土人们解释一些疑难,而这些话当然是老实嫂他们听不懂的,所以,即便教的是一样的东西,土人们学会了八成,蹭课的新移民只学会五六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新移民们却忽略了这些客观理由,固执地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入教,没有得到赐予的智慧,所以脑子还不够灵活的缘故。

入教,成了他们的一个心愿,而在没有入教之前,他们只能通过加倍虔诚的苦修来试图感动阿美祭司——这里的苦修,自然不是吃素、跪经,这些自我虐待般的手段,是被知识教明确列为恶行的,知识教所接受的苦行只有一种,那就是双倍、甚至多倍的完成作业。

既然如此,那就多写多画,于是,休息时,念念有词地在蒲团边上,用棍子刻画着拼音字母的工人,不再只有土人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了,就说在所有人里都算得上是最迷信的老实嫂吧——她家里是猎户,自然只有更迷信的,比起种田,猎户更是看运气的人家,老实嫂在老家时就是最常去上香数念珠的,连数念珠这么无聊的诵经苦修都能撑得下来,现在自然有更充分的动力来完成苦修,顺便强硬地要求家下的儿女们也跟着一起抄拼音了——二十多个声母韵母,一天抄五十遍,十天抄五百遍,比祭司要求的作业多完成五倍,这难道是很难的事情吗?不是吧,还没往着十倍去超呢!

说实话,很难说到底是抄拼音苦,还是数念珠苦,这两种苦修苦的地方不同,数念珠苦在枯燥,在极致的枯燥中,获得一种忍耐的自豪,仿佛以此对未来的磨难多了一丝度过的信心,而抄拼音,学官话,这种苦是一种精神虚耗,自怨自艾般的苦楚,因为怎么都学不会,反而觉得自己十分的愚笨,十分的不可造就,与那种忍耐的自豪,完全背道而驰了。

但是,当然了,苦行就没有让人愉快的,而且,学这些东西也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好处——或许丈夫是考虑到了职业的发展,但在老实嫂这里,她的想法是不同的,她的苦学,是为了取悦阿美祭司和知识神,在这个陌生的地域,能获得本地强大神明的保佑。

对她来说,固然学习本身也能带来收入的提升,但却远远没有神明的认可来得更重要。老实嫂已经拜了一辈子的神佛了,她完全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宗教信仰该如何生活,既然,现在已经接受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地方长期生活的命运,那首要的需求,甚至大过衣食住行,在精神上的需求,就是在南洋寻找到一个最好的,最主流的,对一家人最有利的信仰,并且虔诚地投入进去,在她被知识教接纳的那一刻,老实嫂认为,她从此就能把南洋当做自己的故乡,完全栖息下来,并且敢于去做更大、更长远的计划,彻底抬头挺胸,好比在娘家未出嫁时那样,极有底气地做人了。

以这种远大的目的,她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及要求儿女,丈夫么——虽然她是无法要求,只能侧面督促的,但好在,也是个勤快的人,不用怎么催促,他一贯是很能刻苦自己的。他们完全地沉浸在这种背诵的痛苦里,比其余两户新移民都要用功许多倍——那两户人家,在最开始的忐忑后,立刻融入并且知足于现在的生活,认为已经比原本过得要好得多得多了,完全没有什么向上的动力,最大的野心,不过是在林场附近多盖几间吊脚楼,给孩子们以后长大分家了使用——才安顿下来几个月,孩子也不过八岁,就已经想到十几年后结婚分家的事情了!

对于知识教,他们虽然也很感兴趣,但也绝没有如此狂热,他们自己倒还能坚持苦行,但孩子们如果不想学,也并不怎么要求,“随他们去吧,反正,听阿一他们说,祭司五天来一次,教的课程三个月一个循环,终究有一天是能学到的,孩子们现在还小,就让他们去玩儿吧!”

范家夫妇不这么想,而随着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成果也就有显而易见的不同了,他们很快发现,其实拼音这个东西,虽然圈圈点点,但也没有那么难以记忆,每天都能认真抄写五十遍的话,很快就能分辨出字母的不同——等到第二个十天过后,阿美祭司又来开课时,她在黑板上写一个拼音,范家人就能跟着拼读出它的读音来,而且速度很快,他们居然真的掌握拼音了!

这让他们得到了阿美祭司的夸奖,也让土人们对范家人多了几分敬重,土人中地位最高的猎手,平时在林场是谁都不搭理的,但这次也多看了他们几眼,对他们点头笑了笑,认为他们是对知识神很虔诚的汉人——虽然范家人为了低调,不会对外夸耀自己的苦修,但大家都是有眼睛能看得到的。而土人们的喜恶其实很简单:信一个神的就是朋友,不信的,虽然不是敌人,但也始终都存有几分戒心。

“就是虔心吧,抄拼音的时候,要诚心进去,认真的抄,苦修才能被神感应到……确实也感觉,脑子一日比一日清明了,做事也越来越清楚。”

老实嫂这么对好奇的汉人们说着——在所有的汉人中,他们是对知识教最虔诚的,张阿定这些第一批汉人,男多女少,不过都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也用不着上阿美祭司的课,自然不会去凑热闹了。这其中男丁还好,他们是很忙碌的,而且学识挺深厚,闲下来了自己要学习,有两个女眷,平时也只是帮忙做些杂务的,此刻却感到了对知识教的极大好奇,并且对老实嫂描述的效果非常心动,七嘴八舌地问,“真的是认真苦修之后,越来越聪慧了吗?还以为都只是传说呢。”“怎么只是传说呢?”老实嫂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脑子好像比从前好使,完全是因为神赐。她立刻举了好几个例子作为证明,有自己的,也有近来逐渐能说得上话的土人的,“就说我吧,从前我是不怎么能记事的,尤其是生完孩子之后,丢三落四的,有时候去河边洗衣服,都走到一半了,一拍脑袋还要往回找东西。可现在,我去做事之前,脑子里就清清爽爽的,知道该带什么东西,预备着什么情况——快下雨了要带斗篷,腰间再挂个绳索,挂个小刀,要是采到了芒果,用刀割了棕榈叶,一包一捆就回来了——”

“是是!”她的例子立刻唤醒了大家的记忆,“就说你现在做事想得越来越周到了,看来果真是神恩啊!”

“何止是我,阿亮你们知道吗?”其实阿亮不能叫阿亮,因为亮这个音在土人的发音中是liam,是一个闭嘴的内收无声碰唇音,这个音,在官话中是被逐渐摒弃了的,只有一些白话还有保留,现在随着在南洋生活时间变久了,汉人也重拾了这个发音,现在他们都能发出这个音来。“就是那个总是笑着的少女,她和我说,之前他们分果子,只能这么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

她模仿着拿果子的样子,“分完了,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分了多少,所以果子一多就干脆不细分了,一人一筐,有时候阿亮也觉得不公平,但是好像就只能那么分,现在不同了,她拜入知识教之后,也没有人教,有一天她突然间自己在想,就算没有秤砣,也可以通过船的吃水来分,先把小船放上果子筐,在吃水线上做个记号,再在空船的吃水线上做个记号,然后,要分几份,就给吃水线分上几等分就行了……这样的智慧怎么会是她能拥有的呢?她觉得必然是知识神的赐予。”

“是啰!”

“阿亮这么聪明啊!”妇人们也带了惊叹,因为即使是她们也要想好久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笨一点的还跟不上呢——这就更加验证了知识教的神妙,因为她们都认识阿亮,毫无疑问这个女孩儿刚来农场的时候绝不算是聪明的。“一定是神恩了,我是记得的,阿亮刚来的时候,一起上山,发现了一棵树,她的阿哥忘记带家伙了,让她回去取斧头,她就只取了斧头来,阿哥问她,‘我的锯子呢’?”

“阿亮说,锯子在斧头旁边呀!”

老实嫂也知道这个故事,她笑了起来,“阿亮和我说,当时她真没觉得一点不对——你不说要锯子,我怎么知道你要呢?所以她来回又走了一次,但她现在有智慧了,再不会犯这种错误啦。”

确实,知识教的开智作用是极为明显的,这种开智指的不是把人变成那种学富五车,只在传说中的天才,而是似乎能把百姓们习以为常的愚昧和吃力拔掉,这种愚昧是她们时常能接触到的——容易忘事,脑子不开窍,不懂得‘统筹’,而知识教似乎真能赐下神恩,在苦修中把人变得越来越灵巧。老实嫂、阿亮,都是很好的例子,林场的妇人们,逐渐地也随着老实嫂一样,对知识教虔诚起来了。

“但阿美祭司到现在还不肯收你吗?”

占人的新年快到了,他们在南洋落脚了大概已有大半年了,老实嫂一家人去上阿美祭司的识字班课程,也已经四五个多月了,他们的官话比之前要流利多了,结交了许多土人朋友,拼音滚瓜烂熟,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着买报纸,并能独立读出报纸上的文章(虽然耗时很久,很吃力)了,这种种表现,在新移民中可以说得上是出类拔萃,但是,阿美祭司到现在也还是没有邀请他们入教,这让其余林场工人难免有点儿担忧了,“要是连你们也不肯收,那我们自然更不肯了——祭司有没有说是为什么?”

她们到现在还是不太敢去和祭司多搭话的,总有点敬畏在里头,老实嫂和祭司也只是略微熟悉了一点点,她很发愁地说,“祭司说,不是我们不好,而是她不知道能不能招收汉人……我们是汉人来的嘛,要南洋开拓委员会发话才好。她说机会合适了,去帮我们问问。”

“是这样啊!”

几个妇人顿时活跃起来了,她们都是买地过来的,在那里培养出了新的习惯,并不害怕和衙门打交道,不像是老实嫂,一听说得要南洋委员会发话,便立刻畏缩起来,不敢再为自己分辩一句了。

“原来是委员会的关系!那倒是好办了!”

她们立刻就拍着胸脯打包票起来了,“当时下南洋的时候都说了,有困难要积极和委员会报告的——明日不是放本地的新年假吗?我们一起进港口去,找委员会好好说道说道,如果能把汉人入教的事情谈下来,那就好了,到时,我们一起入教去——”?

就像是去官房都喜欢找伴一样,妇女们一向是很喜欢成群行动的,便是再懒惰的人这时候都憧憬了起来。“彼此也有个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