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702. 风险投资 船上.陶四郎 对科研狗来说…

买活 702. 风险投资 船上.陶四郎 对科研狗来说…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为什么买地的水泥楼,最高也始终只肯建造两层呢?这一点的确是让人迷惑的,在今日之前,在座众人或多或少也都意识到了其中的猫腻——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这么稳当的屋子,给人的感觉,何止是三层、四层,甚至连六七层感觉都能建起来呢!水泥比木屋好,不就是好在这份稳当么?连木造的房子都能普遍盖出三层来,买地的水泥房至少也可以盖三层吧?

自然了,木房子的三层,往往是渐缩的形式,如塔一般,在上层是有露台部分的,这是因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建筑,在地基上让人放心不下,而且,层高上必定会有所牺牲,很多时候稍微一抬头就感觉要撞着房梁了。再加上这木板隔成的楼板,只要稍微一有年代,走起来吱吱呀呀颤颤巍巍的,总让人放心不下。

这种二楼的坏处,《项脊轩志》已经说得很是明白了,这也是为何归大人的妻妹不晓得‘阁子’是为何物,除非在寸土寸金的州县内,一般百姓是不太修建多层建筑的,若是何处有了三层的酒楼,那简直就是一出大新闻,很值得大家呼朋唤友地去看看,凑个热闹——倘若是寺庙修起来的,那更是香客如云,大家都想要登上去看一看,享受一下‘登高望远’这稀奇的感觉了。

总的来说,木造建筑,多层的缺陷是显然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木头这种材料的局限性上,它的承重能力毕竟是不如砖石的,但砖石的建筑,也有突出的缺点,比如石塔,石塔必定是大部分实心的,只能盘着塔身挤出一点点空间,供人登高,这可说是无法逾越的限制了。

最顶尖的部分往往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站人,最多是雕琢一些佛像在内,真正的好东西都是藏在塔下的地宫里——这也是因为塔其实是很容易损坏的,一次雷雨天气,一场大风,都可能会损坏塔尖,让塔身崩塌掉落,金陵大报恩寺,算是这个年代最大的奇观了,但建成之后几乎就没停过修葺,每年都要大修一次,小修就没停过,这都是有阅历、有门路的人家,去金陵游历时可以听到的轶闻。

水泥小楼,虽然目前只修建了两层,但只要是居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它和木楼的区别,首先是层高、空间的一致性,二层不用在层高和面积上做出牺牲,还有材料的稳定性——水泥房子是不可能在大风中摇曳的,如今水泥楼最多的就是南方沿海,每次起台风,全家老小哪个不是在屋中瑟瑟发抖,感受着木屋在风中震颤的恐惧?

一场大风吹走瓦片、屋顶都不稀奇,有些房子甚至整间都被拔地而起!可水泥的房子,最多也就是窗户颤抖,吹破些玻璃窗罢了,这也是事先敲些木板封窗就能解决的事情,再加上现在有台风通报,可以用传音法螺警示州县、村落,往年的一大天灾,几年下来,已经减弱了不少威胁,至少咬牙建起水泥房之后,一家老小也不必担心一场台风之后,财物损失无家可归了。

因此,水泥房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事情,甚至也有很多人旁观了建房打地基之后,机灵的脑子都转起来了:这么好的地基!多稳当!只建两层实在是浪费!挖得这么深,还是水泥慷慨灌进去……这不比一般造塔的地基都扎实了?要不要也试着造一造大报恩寺那样的高楼,也算是一大壮举呢?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高楼非常罕见,大多数人除非特意出城,也找不到什么地方可以爬的时候,登高望远就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了,人类对于这种登高的追去,几乎是一种本能了。若是在城里能有一高楼,可以偶然登上去瞧瞧——买地似乎是不在乎什么窥视禁中的事情,它们就没有‘禁中’,所以这方面的忌讳是很轻的,富豪们也是不无意动,还真不乏有人想突破两层的限制的,便不说六七层的高楼,三四层——五六层……的房子,试着建一建、看一看,为什么不行呢?

但是,这样的想法,一直受到了建筑队的严词拒绝,也有人听说过其中的缘故:买地是不许建两层以上的建筑的,原因就在于水泥的筋骨,这用的是竹筋——竹筋承力有限,不敢建得高了。而消息更灵通的人,便会听说另一个秘闻,那就是买地在京城建的超市,用的就是仙界的材料,所以才能建得那样的高。

对于这种传闻中的仙界材料,于宴者早已有人听闻,再加上对竹筋的非议,也并非陶四郎一人之言,这会儿两边一对,严丝合缝,这才恍然大悟,对于陶四郎的消息也更加信任,都忙追问起钢筋的事情来——不说别的,倘若买地这里已经能造出钢筋了,那只要在陶四郎这里,打听到一二配方,他们立刻就可以在交易所囤货,乘势大赚一笔!甚至于哪怕最后消息是假的,那也不要紧,只要有这个消息,流传出去,市场争购,他们作为掌握先机已经囤好货的一方,照样是有赚头。

“钢筋这个东西,那门槛可就高了,首先要把钢筋和生铁分开来——这里的钢,也不是咱们一直以来说的百炼钢这样的东西,它是有严格要求的……”

说到自己的老本行,陶四郎可就来劲了,侃侃而谈道,“我们可以根据碳含量来区分熟铁、生铁和钢,碳含量大于……”

他不说数据还好,这一说,一群叔伯都是晕了,均是连连道,“不说这个,这些真听不懂,说得简易些,简易些!”

陶四郎见此,也只得一笑,寻思了一番,便把筷子纵横交错起来,对众人解释道,“大家都是看过建房子的,灌地基时,套筒里的竹筋,看起来是否就像是如此,好像骨架一般,水泥拌了砂石填进去,等凝固之后,比一般的石头还要更坚牢,是也不是?”

这个的确是都见过的,因为买地的工事实在是太多了,民间、官方都在造房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久居买地的活死人,对于建房的流程肯定都是看过的,也能明白竹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此时便有人猜测道,“人要有骨架才能行动,否则就是一摊烂肉了,竹筋也是起到一个作用,这么说,是否木头也能做筋骨来用?”

“虽然是可以,但注定是不持久,因为木头是容易朽坏的,留下空洞之后,这块砖就不平了。不是什么上好的骨架选择,竹子呢,性子就要强得多了,能承受更多的力,譬如说两层小楼,再加上其中生活起居的人丁,便是把第二层安排满了人、家具,每一寸都有东西,它的重量也不会超过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若是竹筋还能承受得住的,那就不会倒塌,但也要防着年深日久,连竹筋都疲倦老化了,到时候这楼板也就不可靠了,便连地基也怕会出事,因此,竹筋水泥的房子,在五十年之后就有点不保准了,运气不好的话,可能需要翻修。要给它加点支持。”

老房要修,岂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五十年后,也只是不保准而已,众人听了,都认为竹筋还算是可接受的建筑材料,更有人已经聪颖地明白过来了,“难怪竹筋是不许建三楼的——顶上再多一层,那多出的重量就容易超过这个极限,久而久之,恐怕会出事!”

“正是这个道理了!”陶四郎双手一合,不吝夸奖,“徐伯父果然敏锐,其实即便建了三楼,倒也未必立刻就超限了,就算偶尔超限,或许也是无事,但这是几十年的东西,不能抱有太大的侥幸心理——若是二三楼长期有许多人呢?若是后来者不知道,在楼上囤货呢?现在只许建两层,而且明言了第二层不许建藏书阁,藏书、囤货都必须在一楼,都是有原因的,就在于这个极限重量。”“原来!”

“早听说有这么一条规定了,还真不知道是为何!真是听四郎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啊!”

众人也是都纷纷恍然大悟,又有人疑惑,为何木头房子也可建藏书阁,而水泥房反而不能的。陶四郎只得解释:那种老式的藏书阁,书架彼此间开,距离很大,书本放得不算太多的,问题的确不大,若是那种一本本码着,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塞满了,码了一屋子的,那肯定是不行,而写规定时不能不把这种少见的极端情况考虑进去。

“这里还有买地特殊的情况在:书本在敏朝毕竟也是贵价东西,很少有人能囤到这么多的,汗牛充栋不过是夸张的比喻而已,但在买地,书实在是便宜,那些喜欢话本子的书迷,轻而易举就是几个大书架,便不能不有所提防了,为了保险来说,藏书室设在一楼肯定是最稳当的——其实便是老式的藏书阁,年深日久,木地板无法承重,不得不把书架搬下来翻修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时常走水都是有的,敏朝朝廷藏书的地方,便是一排单层的石房,也不乏其中的考虑。”

陶四郎顺便也解释了一下这个疑问,众人听到这里,又都觉得自己开了眼界——别看他们身家丰厚,但在陶四郎面前还真没有什么优越感,真有知识才是财富的感觉,不知不觉,对话的语气都尊敬了不少,“那末,要建大船闸,必定是要用钢来做筋骨,也是因为受力问题吗?”

“确实,自古以来,斗门多是在运河水浅处修建,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运河多为人工的水渠连缀天然河流,在人工水渠段,水位浅,水的重量肯定也小些,给小船过闸,那用石块就够了,但若是要在大江上修船闸,便是也择选水浅处,但水本身的重量,水流动的力量,都要考虑在内,非钢筋而不能用,竹筋水泥,只能小打小闹建个码头什么的。修船闸水坝绝无可能,必须非常把稳才能尝试,万不能赌——这是不能冒的险。”

这话的确是有道理的,船闸的原理其实就是要拦坝,大坝垮塌,对下游自然是灭顶之灾,众人闻言,也都是不禁点头,又听陶四郎介绍起了买地的钢铁工业布局,“其实从十八年前起,六姐便开始布局了,当时的楚大匠还不过是被留在彬山等死的瘸腿匠人而已,那时起,六姐便在为钢筋做了准备,只是当时连竖式高炉炼铁都没有,想要造出钢筋完全是天方夜谭。除此之外,人才也极是匮乏,压根无法形成规模……”

十八年的时间,在他的叙述中,似乎是一晃而过,又似乎是没有一天功夫闲着,这十八年里要普及教育,从无到有地培养出买地这里的专门学校体系,搞出一批受雇于衙门的学者——类似于敏朝的鸿儒,但比起教书育人很显然还有很多具体的,能对工业产生极大影响的研究工作,还要普及竖式高炉炼铁、找到优质矿石,甚至还要推行新的货币政策,这也和金属工业相关——否则,金属很大一部分要去当钱用,价格就无法下落。

如此一来,十八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真不知道六姐是如何把这些事情一一做成的,而买地的铁器也确实要比敏朝便宜得多了,甚至在事实上造成了环买地区大量铁匠破产投买……

“是直到去年,橡胶投产之后,我们工业专门学校的钢铁专业,才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那就是钢筋最重要的一个前置步骤——氧炉炼钢,只有这个办法才能炼出低碳钢来,但纯氧非常的昂贵,只有电解才能制造一点点,没有橡胶做的电线外皮,是无法投入大规模应用的,便连实验都做不起。没有低碳钢,铁丝做筋骨,效果也就比竹筋好些有限……”

这一步步往前,每一步都还要别的领域也有突破才能跟上配合的感觉,实在不比谋略天下来得轻松啊……当听到电气因橡胶而普及,氧炉有了实际基础时,便连这些听众也都松了口气,一边在心底提醒自己囤铁矿和煤矿——不过这些东西的价格从未下落过,一边又急急地道,“如此可好了,这氧炉可是顺利地设计出来了?”

“难着呢!造实验厂房,需要的资金那是海量,且现在铁矿、煤矿的市场价并不便宜,衙门下拨的限价煤铁,分到实验小组头上又是不够用的,还有那发电机也是昂贵,各处都在申请,也不知道何时才能下拨……唉!还不知道又要磨蹭几年。”

说到此处,陶四郎却是摆出了好一副苦相,一摊手叹道,“我老师也是急得上火——目前盯着这氧炉专利的小组,有四五个,都在各显神通找经费,也是眼馋那天价的专利分红,只是前期投入也大,这钱该上哪找去!”

其实,他毕竟年幼,城府不深,并未太过伪装,这番对话的目的性还是很强的,但这种目的性倒并不会让人有什么不满——几个豪商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的心动:早知道楚大匠那一波匠人,可说是买地的新贵,那真是要什么有什么,要钱有钱,要政审分有政审分,社会地位还极高,六姐异常尊重礼遇……

只是因为这些国宝级匠人,很少在人前露面,大多公务繁忙,醉心实验,难以结交,以至于他们周身也染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民间甚至有愚夫愚妇,认为他们常年闭关修仙炼器的。这些交易所的豪商,也很难找到门路结交打探,这会儿听陶四郎这么一说,才肯定这批匠人手中都有专利分红,钱财、政审分的回报,甚至还要比他们更多!

这就让人禁不住想要来插一脚了——楚大匠他们是攀不上了,但手里结余的银钱真多,又不愿意完全投入交易所的赌博之中,倘若……倘若能投资一二,培养出下一个楚大匠,也跟着鸡犬升天,进一步飞黄腾达呢?

“四郎,叔叔性子直,这就直接问了!”

果然,又喝了几杯茶,便有个性急的汉子,开门见山了,“这实验小组的专利,也能和开公司一般,做股份分成吗——若能的话,归属于官制的小组,又能不能接我们这些商人的投资……这些事情,你可问过衙门没有,又有没有见到什么成功的先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