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945.分家换户

买活 945.分家换户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1-03 04:38:19 来源:gegedan

“啥, 真的要在吾们村附近选地儿建厂了吗?曹主任,给吾们讲讲呗,这厂建起来是怎么样子啊!怕不是要有一亩地了!打算建在村里什么地方?”

“一亩地?那可不能占了我们的田咯!曹主任, 村口北边那片地,上回和你讲过的,吾们家是要开荒的!就算是衙门要来建什么厂, 你也不能给出去!说好了的!”

“北边的地怎么就是你们的了?现在地都是公家的,你们家凭什么就能要了那块地?”

“好了好了,都静一静,再这样以后都别讲新闻了,老子才说了一句话,你们赶了一百句——这还都要打起来了!说的就是你们两个!刘老二, 王老,都给我把凳子放下,不然,老子先把你们两个打死!”

眼看着议论成了口角,口角似乎立刻就要引发斗殴,曹小力不得不提高嗓门, 把聚在村口社祠——同时也是扫盲班学堂——前头这片空地上的众人给训斥了一顿,半真半假地抄起了凳子边拿来充当教鞭的竹棍, 指着两个桀骜不驯的农户, 这才把场子给镇住了。而他颇富霸蛮气的呵斥,反而调节了气氛, 让众人都跟着笑了起来:有时候农户就是这样, 多少有点儿倔性子,你好声好气地和他们说话,反而蹬鼻子上脸, 认为你藏奸,便是要这样脏话不离嘴,有点儿横行霸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村民们反而服气,认为这样的主任才值得追随,曹小力本人从小在城镇长大,家境虽不殷实,却也是书香门第,几乎不吐脏字儿的,下到村里一年多,也逐渐‘老子’不离口了。

“行了,没见识就闭着嘴听老子给你们讲,都仔细听着,别讲过的东西,一会又问,那就要吃鞭子了!”

在竹教棍的威慑下,村民们这才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听着村长摆起了龙门阵,说实话,听得是云山雾罩,有点儿难以想象,对这里大多数农户来说,他们连县城都是没有去过的,当然也就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厂子了,哪怕是在敏朝时期,最接近工厂的砖窑、瓷窑,也不是巽山村这样的穷地方能指望的,村里就从来没人家盖起过砖房,砖窑什么的,当然也就只在传说之中了。

其实,就算是去了县城,也不会知道厂房的样子,因为现在县里也没有厂子,唯独的罐头厂还在筹备之中,因此,叫大家从描述中去想象厂子的规模,它会对本地带来的改变,这实在是很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素材。各家尽全力去想象,也只扎实地弄明白了这么几点:第一,厂子如果能设在巽山村周围,对大家来说自然是好事,因为水泥厂最少也要上百号工人,且不说招工的事情,就是这些工人的吃喝拉撒,对巽山村都是商机;第二,厂子设在附近,巽山村用水泥就方便了,路就能快些修好了。

吃喝拉撒什么的,这是能理解的,曹主任说工人最多就在宿舍附近自己种点小菜,也不够一厂子的人吃的,所以他们的食堂很可能要从巽山村这里买菜,退一步说,即便不买,工人也会出来买咸菜什么的,所以巽山村可以种菜,那些红薯粉干也不用运到远处去了,食堂和工人应该都会买的,甚至还可以去厂子宿舍旁边摆摊,这都能挣钱——工人手里的活钱要比农户多多了,厂子福利还好,他们花钱的地方不多,个个都是财主,巽山村和财主为伴,那日子还能差吗?

除此之外,厂子建的茅厕,每日里生产的肥料也是不少,以后巽山村就更不会缺肥了,这也是好事情。很多人担心水泥厂占了巽山村的地,这是无稽之谈,因厂子的选址,如果能定下来的话,也是在村子出去大概走两个时辰的山坳里,那里有空地,且距离石灰石矿不算太远,历来因为土地贫瘠,没有什么人过去耕种,选址在那里,只要修一座桥,便可和县城联通了,周围的村子过去也都方便,碍不着巽山村什么事。

“倘若不选这里,可能就要选到县城西边去,到时候,离我们就有一天多的路,这些好处当然也就都没有了,都给了那边的八子村、连山村了。”

曹主任再强调这一点,似乎是要引起村民们的紧张感,但并不是特别奏效,大家虽然听得一愣一愣的,但因为完全没有实感,也就很难想像厂子建起来之后,自己能到手多少好处,这都是完全没经历过的事情,就和听故事一样,主任虽然说得好,但听过就算了,真要明天说厂子换选址了,也不过就是嗟叹几声,要说失落到闹起来,真不至于,比起来,大家更关心的还是传说中的果树苗——那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种在自己院落里,五年就开始结果了,岂不是比这个没影子的水泥厂来得激动人心?

“曹主任怕是又想要借势逼迫我们分家了——最好还要分开迁徙。”

那放了话,必要拿到果树苗,不然就要闹起来的汉子,从社祠回家之后,一边洗脚,一边也和自己的婆娘低声唠嗑起来,头头是道地分析着村主任的心机,“今日看他把水泥厂吹得牛皮上天,老子就晓得他打的是什么主意,上回去赶庙会,你娘家村子里不是谈起来了?他们那个村在搞‘换户’,当时我就说,曹主任和邻村郑主任关系好,指不定也想在两村之间搞这个!”

所谓的换户,这几年来湘西村镇并不陌生,当然,他们不会知道这种政策的来源,是数千里外的客户大迁徙,所谓的换户不过是地区上小规模自发性的拙劣模仿——对于村子里的大姓、地主,其实买活军在入驻的时候已经杀了一批劣迹显著的了,同时还从县里的老爷们手里,掌握了一大批耕地。这些耕地有些被分配给下山的流民耕种,有些分配给村里本来的佃户、少田户——其实就这一点,就足够村里的大姓不满的了,因为地主手里的地肯定是好的,这些好地没有给在村里本来兴旺的宗族,反而给了外来户,虽然挑不出理,但心里不痛快也是难免的。

为了安抚这样的情绪,也是为了推进分家的脚步,有些村子就联合起来,搞‘换户’,也就是说,大姓人家如果愿意分家出来,到邻村去耕种,那么,就按人均耕田亩数的标准,把村主任这里剩下的好地分给他们,同时他们留下来的地,则被集中分给迁移下山的山中隐户来耕种: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决不能分给村里已有的其他农口,因为这些大姓宗族的地块很多都是相连的,分了一块给村里别人,这别人必定会被邻近的田主欺负,因为这一层顾虑,他们也不敢要。

反而是山中隐户,迁移下山后抱团取暖,把地分给他们,他们腰杆硬,不怕打架,对村主任忠心耿耿,知道这是唯一能依靠的对象,反而合适。更说穿了,有了这一层矛盾在,村主任也不怕大姓和外来户和睦起来,就不听他的使唤了,底下人便是要这样,在村里要斗起来,又不能过分,如此主任说话才有权威,上头的各项政策也才能铺得下去。

换户这个政策,符合村主任的利益,各村之间就都跃跃欲试,小规模试行了一阵子,见县里不单没纠正,还让他们写文章总结经验上报,因此便在永华县附近开始泛滥起来,很多村里兴旺的人家因此也有了瓦解的迹象,巽山村这里,他们村倒是没有什么地主,因为本来荒僻,大家都是勉强过活,也谈不上有谁在村中横行霸道欺压别人家,这样一来,曹主任手里就没有什么好地——或许也是因此,他一直没提换户的事情,只是两个大姓暗地里也都提防着,这会儿王老便是猜度曹主任,必定是要用水泥厂的利益来诱惑村民,想让村民团结一起,促使他们两家分家换户了。

“倒是想得美!”王老自然是第一个不愿意换户出去的,虽然出去了田亩数会多一些,也可能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果树苗了,可和本家也到底是隔了十几里地,自然而然日后就会减少了往来,到了邻村也只能低头做人——有什么大冲突,亲戚肯定不会坐视,可乡里人家,平时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情,难道次次都叫这些兄弟子侄走小半天路来出头?

一旦分出去,他王老也就是个五口之家,他和婆娘拉扯着个儿女,还有什么霸蛮的底气?因此王老是宁可水泥厂不落在巽山村,也不想分家换户的,他的底线是分家后继续住在本村——这会牵扯到家里的田亩给兄弟几个分配的问题,估计几个房头分家后不会像现在这样联系紧密,免不得也要吵架,但这属于还能接受的变化,实在不行,如果有人要换户出去,那他底线中的底线,也就是这人不能是自己。反正他是绝不会出去的,如果曹主任一定要他搬迁,那他就算是把官司打到金銮殿……不,打到云县六姐跟前,也一定要闹到底!倘若不是这一年多来,曹主任和扫盲班先生的轮流教诲,王老只怕还弄不清这谢皇帝和未皇帝的区别哩,从这点来说,他还是蛮感激这些买地的官吏先生的,只是这点情绪,不足以动摇他的决定,也不能让王老牺牲他极看重的利益,接下来多半个月,他上下田都留个心眼儿,在红薯粉作坊,也是竖起耳朵听人闲谈——

但,结果是让他庆幸且放松的,还好还好,这水泥厂虽然也让人议论,但也只是议论而已,村里人家暂还没人急切盼望它落户村里附近的,更谈不上说要为此去迎合衙门的政策,赚取政审分了。总的来说,这东西虽然听着好,但谨慎的百姓,也只是因此消灭了对于它的反感而已,现在倒没有什么人反对水泥厂落户巽山村附近了,要说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地去争取,那还远不至于呢!

嘿!曹主任你没想到吧!本来挂来钓鱼的饵,这又没人上钩了!王老私底下不免也因此洋洋得意起来,为曹主任又一次遇挫而感到快意欣悦,甚至产生了一种胜利者的感觉:曹主任想方设法都要推动村里分家分户,甚至是换户去别村,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满足上头对村里分家率,以及人口比率的要求,追求的都是一个个的数字。但对王老来说,他捍卫的是自己的生活,认的是自己的死理:我不偷不抢,老实种田,税赋我也交足了,我就是不想分家,何错之有?就算是皇帝当面,也不能强迫了我去吧?我倒要看看你曹主任不下黑手、下死手,能怎么奈何得了我!怎么能把我这块碍事的茅坑石给搬走!

这样无声的对弈,自打曹主任进村实际上就没有停止过,曹主任基本上占不了什么上风,在分家这件事上,是不断的小心试探,不断的吃瘪,王家也是应对得吃力,得拿捏住分寸——曹主任也是在等着他们犯错呢,真要闹出什么事来,县里对付那些犯了事的地主,手段有多狠辣,他们也是知道的,所以王老也不敢被抓到什么把柄,冬天大家分果树苗的时候,他虽没被分到,但也没有去把他的霸蛮发作起来——

品味到这一点的也不止他,还有他老爹,自从水泥厂的消息传出来,就把王老叫去耳提面命,反复敲打,让他千万不能在这时候炸刺,就怕被曹主任顺水推舟、借题发挥,把水泥厂选址和他闹事联系在一起,借势逼着王家分家。到时候,村里人意见统一了,王家也不好抵抗的:虽然水泥厂不选址巽山村,村民们可能也不怎么在乎,但这得是因为上头决策,倘若本来选址巽山村,却因为王家闹事给搅黄,那就不一样了,本来可能是好事,因你家没了,那以后王家在村里可就抬不起头来了。

就这样,在暗潮涌动之中,一个年竟太太平平地过完了,果树在冬末分了下去,就等着春天移栽好成活,虽然有人家得了,有人家没得,但居然没人因此闹事,虽然这件事也不算是就此平息——细水长流,日子怎么过,大家走着瞧,但毕竟没有当即掀起风浪。在年前,村里把红薯粉干卖了,大家都分了现钱,喜笑颜开地进城去买年货,这是买地入主永华县的第二个整年,日子的确是越过越好了,去年这红薯粉干还不是家家都做,今年,大家都得了红薯的好处,对曹主任也越发亲热尊敬了,曹主任在村中的地位,因为这红薯粉干换来的现钱,又猛涨了一波。

等到过完年之后,大概距离曹主任第一次提起水泥厂,已经有小半年的光景了,这会儿大家都已经淡忘了这个话题,而是更热衷于提起进城采办年货时见识到的那些热闹:被强迫着去洗的热水澡,舍得掏钱的人家去看的新式皮影戏——也有叫幻灯片的,这幻灯片上映的是《我在南洋当驸马》,因此,这本游记立刻就又成了大家所追捧的东西,很多村民第一次对地理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兴趣,在课上学得更认真了,也央求曹主任在每日的读报时间给大家读读这本游记,曹主任便趁热打铁,宣布要在村里搞个图书室,村民们对于叫儿女去认识拼音也更热心了……

只是进城一次,村子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那些没进城的人也开始后悔了,进城去看新奇,成为了巽山村的新风尚,大家的观念似乎也在日积月累地发生着改变,新东西实在太多,水泥厂似乎已经被人遗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就连王老也都忘了这事儿,因为他年前也进城去逛游了一圈,为家里置办些针头线脑,还想着扯几匹布回家做衣裳,在城里,虽然他没舍得花钱去看幻灯片,但却看了不要钱的《何赛花巧耕田》,这会儿还上瘾着呢,在这之前,巽山村的人一辈子也看不了两次戏,他又怎么能不感到新奇呢?

“哎!你们听说没有!”

也是因为大家都忘了这事儿,这一日早晨,大家两两正准备下田春耕的时候,骑着马进村派信传话的邮递员,带来的消息因此也显得新鲜了,“你们村附近要建水泥厂啦!今早施工队和我一起出发的,这会儿应该都到地方了!就在你们村走二十里地那个山坳里!”

“当真?”

“还真来了!”

众农户也都不免感到新奇了,纷纷站住了脚步,七嘴八舌地打探了起来,“有多少人那?”

“他们走哪里去的?要不要从我们村里经过?”

“这就不好说了,好像是要先修路,直接修到河边,架桥过去!”

邮递员急匆匆地分派信件——主要都是给曹小力的,信送完了,丢下一句,“你们要是好奇,就去看看呗”,这就跑了,只留下一村人叽叽喳喳,都是好奇得厉害,“去看看?”

“去不?”

“吾们就去看看呗!”

去是想去的,只是正赶上春耕,家里人都是忙,也不可能来回一日多时间只为了看热闹的,硬是熬了半个多月,等秧苗全都下田,田里也把水蓄起来,一时间没有什么事情了,村里几个亲朋好友才来邀王老,“走,吾们去看看那个水泥厂工地!”

“走!去就去!”王老也是好奇心起,和堂客打了声招呼,揣了个糍粑饼在身上,“倒要看看这水泥厂有没有主任说得那样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