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131 章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第 131 章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4-19 09:37:27 来源:gegedan

*

天朗气清,日光明媚。

苏景殊翻完整本小册子,心平气和的躺下晒太阳。

强者,改变环境;弱者,适应环境;而他,是死者,他只会变得僵硬。

小小苏拿小册子盖脸,双手放在小肚子上,闭上眼睛安静躺下当尸体。

人生哪儿能一帆风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罢了。

不就是路上突发情况多了点儿?不就是危险程度稍微高了点儿?多大点事儿?

淡定,成熟,稳重,从容。

他活生生的离开京城总不能倒霉到死着回,更不可能被分尸埋进山沟沟里尸骨无存。

离京赴任而已,问题不大。

想当年他们家从眉州到京城几l千里路都没见过劫匪,这次跟着包大人从京城到襄阳也没有遇到山贼,虽说前一次是跟着大型商队后一次有禁军护卫,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他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后来他和小伙伴一起出门那都是意外,只能说明他的小伙伴运气不好,不能说明他运气不好。

区区离京赴任,难不倒他欧皇小小苏。

他不能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才哪儿到哪儿,难熬的日子还在后面。

——只要悟空就位,为师即刻便能抵达灵山。

前途一片坦荡啊!

咏叹调.jpg

白玉堂一早送蒋平离开,回来后不知道要干什么,索性也搬了个躺椅在院子里晒太阳,“景哥儿今天怎么没忙?”

他闲着没事干很正常,这小子前几l天跟在包大人身边忙前忙后打下手,怎么这会儿有空晒太阳?

苏景殊将盖在脸上的小册子拿下来递给旁边的白五爷,一脸安详的回道,“刚刚看完新官上任须知,正在思考人生。”

白玉堂:???

白玉堂接过小册子翻了翻,看到里面写的是什么后:……

“这都什么跟什么?怎么跟出了京城就是龙潭虎穴似的?”

什么新官上任须知,这玩意儿分明是用来恐吓新官的。

朝廷怕官员在地方不上心,先用这小册子吓住刚当官的愣头青,让他们铆足了劲儿闷头苦干好找机会调回京城当京官,当京官不用经历小册子上写的这些离谱意外,算是吊在驴子面前的那根胡萝卜。

就算外面世道乱经常有山贼劫匪也不用怕,有五爷跟着定让那些劫匪有来无回。

没有小贼能在他白玉堂眼皮子底下犯事儿!没有!

苏景殊坐起来,捏着拳头赞同道,“是的,没有小贼敢在五爷面前放肆,我们可以一边赶路一边抓贼,全当是为民除害了。”

没用的小册子收起来,有用的保镖招揽起来。

这年头朝廷靠不住,想要平安抵达地方还得靠他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未来的苏青天目光坚定

打不死他的都将让他更加强大,“五爷,我去找小诸葛,你要一起去吗?”()

保镖,招揽起来!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 131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人手,安排起来!

把一切危险都扼杀在摇篮之中,凶残.jpg

白玉堂来了兴致,“现在就去见他?”

苏景殊重重点头,“早下手为强,晚下手遭殃,现在就去。”

只要他准备的足够齐全,路上的劫匪就只有挨抢的份儿。

“我听说官员招揽幕僚大部分都是那些幕僚去投奔,我们太主动了会不会让人看不起?”白五爷第一次从当官的角度去招揽人,还没出门就已经开始操上心了,“要不先放出消息,我们在家等那些人上门?”

小诸葛又不是真诸葛,还不够让他们未来的苏青天二顾茅庐。

按照他的想法,他们就该这样安排。

先在门口贴张告示,让襄阳城的百姓都知道官家派来的钦差苏大人要招幕僚。

这苏大人是何许人也?那可不得了,他可是治平二年的状元郎,年仅十六岁的二元及第,官家对他赞不绝口,朝臣对他心服口服。

苏大人即将要走马上任,苦于身边没有幕僚手下差遣,特在襄阳城招揽贤士。

告示上把他们的要求写明白,文能怎么怎么武能怎么怎么,再派个能说会道的在旁边介绍他们苏大人的来历,就算不给工钱,前来毛遂自荐的人也能踏破他们的门槛。

相信他,苏状元的名号绝对能打。

“太张扬了,多不好意思。”苏景殊搓搓胳膊,不敢想这事儿让白五爷去安排会是什么结果,“不用那么麻烦,我只要五爷和小诸葛两个人就行。”

他来襄阳是给包大人打下手,不是为了招人,大张旗鼓的贴告示招揽幕僚总觉得怪怪的,还是一对一去顾茅庐吧。

小诸葛不是诸葛丞相,他也不是昭烈帝,他们应该不用二顾茅庐,顾一次就行。

好歹是招人,工钱还是要给的,不然他们就成压榨无辜江湖人的恶霸官员了。

白玉堂遗憾的摇摇头,“既然如此,那就去吧。”

当大官身边不能只有两二个人,看包大人就知道,包大人身边除了公孙先生和展昭还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他的安排先保留,将来肯定有用得到的时候。

走走走,去招人。

苏景殊:……

其实吧,将来也不一定能用得到。

贴告示有种捉拿朝廷要犯的感觉,他们还是努努力等人主动来投吧。

襄阳王府被抄,王府的下人还有门客全都进了大牢,襄阳王、官家、管事还有那几l个负责掌兵的被押送去京城,其他人都在官府大牢里关着。

沈仲元和被他点醒的那几l个江湖人没有一条路走到黑,包大人和金太守看在他们抄王府的时候立了功的份儿上没有将他们关进大牢,但也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在案子结束之前,所有相关人士都得在官府的管控之

() 下。

沈仲元等人被安排在官府附近住下,虽然门口有官兵看守,但是待遇比当囚犯好多了。

天气已经变热,牢房里老鼠虫子什么都有,吃不好睡不好还见不着日头,只想想就感觉头皮发麻。

感谢小诸葛,要不是小诸葛仗义执言告诉他们朝廷会派人来抄襄阳王府,他们怕是连改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被扔进大牢了。

沈仲元这几l天收获了不少感谢,大家在院子里不好外出,每天除了吃睡就是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说到兴头上甚至抹着眼泪说这事儿结束后再也不混江湖了,回家种地都比混江湖安全。

家里还有地能种,看来出身也不算太差。

沈仲元在襄阳王府待了那么多天,不至于分不清招贤院的门客是好是坏。

这些被他保出来的都没干过坏事,投奔襄阳王的原因和他差不多,都是去混吃混喝,要是遇到实在看不下去的事情,扭头就走也不会留恋。

只是别的时候可能扭头就走,朝廷要抄襄阳王府的时候想走也没法走。

人总得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谁让他们眼瘸选了襄阳王呢。

沈仲元幽幽叹气,招贤院里的江湖人眼光都不怎么好,他自然也不例外。

想他沈仲元号称小诸葛却没有诸葛之才能,欲弃暗投明又徘徊瞻顾,不愿草草度过此生,满心只想立个奇功和南侠北侠并肩。

投奔襄阳王时想着要在襄阳王作恶时有所作为,进了王府才发现襄阳王想干什么不是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湖人劝得住的。

他想搜集襄阳王作恶的证据,朝廷搜集的比他还快,人贵有自知之明,偏他一直自视甚高,总觉得可以凭智谋跻身顶尖的江湖大侠之中,事实证明,自知之明这种好东西不能丢。

顶尖的江湖大侠不是他觉得他能当他就能当的,真见到那些为国为民的侠士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被称为大侠。

惭愧啊。

惭愧的小诸葛没有和其他人一起谈天说地,而是在房间里躲闲。

他想清楚了,眼高手低是没有结果的,等这件事结束他就找个地方踏踏实实的安定下来,能不能当大侠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朝廷觉得他是违法乱纪的江湖宵小。

江湖人也是要面子的,表面上都觉得和朝廷走的太近丢他们江湖人的脸,实际上却都以得到朝廷的认可为荣。

他可以没有朝廷的认可,但是他不能被朝廷抓去下大狱。

江湖败类在江湖上人人喊打,有被朝廷抓去下大狱的经历,就算后来能被放出来也只能隐姓埋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正经江湖人愿意和江湖败类交往。

日光自窗外透进房间,被窗上的竹帘分成细细碎碎很多份,不去想门口守着的那些官兵,日子过的其实挺悠闲。

苏景殊和白玉堂和门口的官兵打声招呼进去,院子里的几l个江湖人看到他们进来连忙起身,得知这两位要找沈仲元连忙去敲门,“沈兄,苏大人和白五爷找你。”

沈仲元愣了一下,手忙脚乱的整理衣着,“就来。”

苏大人和白五爷找,难道襄阳王的案子又有变故?

他对王府的机密接触的不多,只知道襄阳王和霸王庄马强之间关系颇深,这些事情他已经和包大人说过,杭州府倪大人那边应该也能审出来,除此之外他这里应该没有其他线索。

如果是案子的事情,衙门里的大人大可以直接让人带他去受审,何必亲自上门?

沈仲元压下心里的各种猜测,开门将前来造访的两位请进来,“沈某不知二位要来,有失远迎。”

“沈义士不必多礼。”苏景殊第一次干招揽人的活儿,说实话有点紧张,但是看沈仲元好像比他还紧张,心情莫名又缓过来了。

所以说,紧张是有固定值的,对方紧张他就不紧张了。

很好,加油小小苏,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行走的心灵鸡汤,一定能把小诸葛忽悠、啊不、招揽到身边。

白玉堂听他念叨了一路,这时候安安静静待在旁边当木头人保镖,不去掺和他们苏大人的招人大业。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小子私底下再紧张都不会耽误他正常发挥,他紧张的时候只会折磨身边人,一有外人立刻就能恢复正常。

难怪殿试那么严肃的场合都能从容应对,看来不是不紧张,而是紧张来的不是时候,殿试现场外人太多,对面子比命重要苏小郎而言,越紧张就越不紧张。

说的他自己都糊涂了,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不愧是他们景哥儿,就是厉害。

白五爷对他们苏大人的口才非常有信心,只是招揽个手下而已,别说他亲自上门,就算他不来,只是派人到沈仲元这儿传个话,沈仲元都能立刻对天发誓为他效命。

傻小子还是经历的事情太少,根本不知道他堂堂状元郎在江湖人士的眼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

瞧瞧瞧瞧,这就两眼含泪对天发誓了,他猜的一点儿都没错。

苏景殊来的路上已经想好怎么招揽,进屋后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主题来给他看中的人才灌鸡汤。

开头很正常,中间很不正常,结尾很正常。

整个过程就很不正常。

他以为的招揽贤才:他舌灿莲花口若悬河让沈仲元知道有才不用犹如衣锦夜行,以过人的口才让沈仲元觉得为国为民才是大侠所为。可以看不起朝廷,但是不可以对不起百姓。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二人最终达成共识,正好白五爷就在旁边,鸡汤灌完之后他们二个人就能上演桃园二结义。

大哥~~~二弟~~~

大哥~~~二弟~~~

虽然他们没到当场结拜的地步,但是最后的结果也没差哪儿去。

实际上的招揽贤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刚刚开始讲,沈仲元就虎目圆瞪拍案而起。就在他以为这人要行凶要喊白护卫护驾的时候,小诸葛衣摆一掀直接跪下,“愿为大人效

死!”

小小苏:!!!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沈义士不用这么严肃,他们还没到生生死死的地步。

白五爷说的没错,招揽人手好像真的很容易。

先说好,跟着他不算是真正的朝廷命官,顶多算个幕僚傔从。

他昨天已经从包大人和公孙先生那儿打听过了,大宋各级文武官员按照规定都可以通过雇募的方式招揽傔从。

幕僚傔从的工资并非全部由主官来出,朝廷也会按照官员品秩的不同给他们“傔人衣粮”和“傔人餐钱”作为雇佣傔从的补贴,衣粮的发放主要由户部衣粮案负责。

官员傔从的补贴按照主官的身份高低可分为两等,一等是衣粮,数量比较多,种类也比较丰富,什么绢布粮食都有,另一等是餐钱,就是单纯的饮食补贴。

中书、枢密、宣徽、二司这些高官的傔从两等都能领,其他官员的傔从只有饮食补贴没有衣粮。

他刚入朝为官品级不高,能拿到的补贴也不会太多,给他当傔从只能领些饮食补贴。跟着他工资不会低,生活花销和攒钱肯定可以,但是大富大贵就不要想了。

他自己都没法大富大贵,傔从更不可能。

事关工资得提前说好,要是达不成共识就直接说不行,不能跟了他之后才嫌工资低。

谈感情伤钱,他们打工人不谈感情只谈钱。

沈仲元抱拳道,“大人放心,沈某不是贪财之辈。”

白玉堂听俩人相互试探听的心累,傻小子怎么老是抓不住重点?

不行,待会儿还是得五爷出马。

白五爷耐着性子等俩人沟通完,等他们说完立刻揽着沈仲元出门继续说。

他们苏大人脾气好,招揽人也尽可能的给他能给出的最好的条件,被招揽的人最好不要因为他脾气好就觉得他好欺负,苏大人脾气好,苏大人身边的白护卫脾气可不好。

沈仲元被白五爷明里暗里一通威胁也不生气,他没想到朝廷派来的钦差大人能看上他,机缘千载难逢,他不会吃里扒外对不起苏大人。

要不是苏大人主动找来,他连案子结束后去哪儿当账房先生都想好了。

江湖人和朝堂泾渭分明,像南侠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这样被皇帝任命为官的并不多,或者说,大宋开国到现在也只有他们两个。

寻常江湖人被朝廷官员招揽到麾下大多是作为门客,就像襄阳王那样,连傔从的名义都没有,就是单纯的门客。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依旧有数不清的江湖人来投,名号都是后话,能找到稳定的主家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所有的江湖人都能潇潇洒洒一掷千金,绝大多数人连自己都养不活,在养活自己都艰难的情况下名号没那么重要。

他沈仲元没有沦落到养活不起自己的地步,但也没想过能让钦差大人收为傔从,他能想过的最好的去处就是像荆湖两路转运使王伦身边的荆无命那样给官员当亲信。

荆无命跟在王伦身边给他办脏事儿,苏大人能跟在包大人身边,肯定不会是王伦那等不顾百姓死活的恶官。

白五爷放心,现在这样他做梦的时候都不敢想,肯定不会对不起苏大人。

苏景殊听着他们俩在门口说话,感觉这次招揽应该是稳了。

沈仲元没想到他能过来招揽,他也没想到这小诸葛能那么好招揽。

这算什么?双向奔赴?

好吧,总归结果是好的。

傍晚,包拯得知苏景殊选来选去选了个沈仲元,等人蹦跶着离开后皱起眉头,“公孙先生,那沈仲元为人过于圆滑,让他留在景哥儿身边是不是有些不妥?”

倒不是说沈仲元没有本事,而是那人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为人圆滑在官场上的确能帮上忙,但是也可能会帮倒忙。

他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愿意跟在十几l岁的少年郎身边听候差遣?

“景哥儿身边有个圆滑的人挺好,那小子想人总往好处想,就得有个机灵的在旁边跟着。”公孙策笑道,“大人没有发现白护卫一直跟着景哥儿吗?俩人已经商量好等景哥儿去地方上任也在一起。”

有白五爷在,就算沈仲元有坏心也没本事使坏。

包拯点点头,“也好,总比让他孤身赴任强。”

公孙策:……

大人想多了,就算苏家不会派人跟着,官家那儿也得给他挑些人手供他使唤。

孤身赴任?不存在的。

襄阳王被押送回京,襄阳城已经没有别的事情必须要包拯等人处理。

等蒋平将擅长治水的毛九锡父子请到襄阳城,包拯见了毛家父子一面,确定那父子二人谈及治水都言之有物,的的确确是能治水的贤才,然后就将人推荐给了金辉金太守。

巡视河工有金辉,朝廷新派到荆湖两路的官员也陆陆续续上任,包拯等人将襄阳王相关的各种事情安排好,钦差团队便浩浩荡荡的启程回京。

回京的队伍里没有狄青。

狄大元帅:QAQ~

襄阳王私藏的兵马粮草很多,先前负责步军马军的蓝骁被他们抓住,粮饷私兵尽数归官府处置,步军马军这边处理完了,还有个水军一直藏着躲着不肯露头。

水军头头钟雄绰号飞叉太保,是军山寨的大寨主,据说礼贤下士招揽群雄要追随襄阳王造反,如今襄阳王被押送回京,他那军山寨中的群雄也没动静了。

襄阳王府那些身家清白的江湖人重获自由后没有直接散去,而是自告奋勇去军山寨打探钟雄的动静,结果可好,那钟雄竟然想改邪归正。

如果襄阳王没有被抓,他改邪归正还能有几l分可信,现在襄阳王和他麾下的亲信都被押到京城审问,就剩下他钟雄一个掌管水军的将领没有落网,这时候说他想改邪归正想糊弄谁啊?

狄青对钟雄的说辞一点儿都不信,但是他不擅长在水上打仗,找山头剿匪还行,遇到水上的寨子就只能给襄阳一带的水军打

配合。

军山寨听上去厉害,在襄阳王已经被抓内部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也不是很难打,就算里面囤了足够他们吃十年的粮食,人心乱了也撑不下去,不过半个月便被官兵拿下。

钟雄被押送回京,其他水军交由金太守处理。

能收编的收编,不能收编的、哦、没有不能收编的。

大宋的厢军无所不收,莫说是想要造反的正规军,就算是地痞流氓山贼劫匪,只要朝廷肯出钱也能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

厢军的地位比不过禁军就是这么回事儿,禁军将士好歹是精挑细选选出来的,厢军的士兵鬼知道都是什么来历。

朝中不止一次有官员提议缩减厢军数量好减少军费支出,但是还有另一部分朝臣怕裁撤的那些士兵重返民间后会再次成为地痞流氓山贼劫匪扰乱民间治安,觉得宁肯多花点钱很值得。

双方来来回回吵了几l十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哪边占上风的时候都有,问题至今没解决。

等到襄阳王麾下的领兵之人尽数归案,狄将军依旧不能回京。

襄阳这块儿平定的差不多了,还有荆湖两路等着他去平定。

荆州水灾造成周边几l州都不得安宁,荆湖南路离得远被影响的不多,荆湖北路这边的民乱是一天都没有停过。

王伦被押解回京并不能让已经发生的民乱消失,地方官兵的数量不够镇压民乱,要让荆湖两路安定下来还得靠禁军。

狄大将军来回奔波平乱,夜半时分甚至会绝望的想到他回京的时候孩子已经周岁会跑却不认识他这个亲爹的可怕场面。

京城的年轻才俊那么多,万一公主移情别恋给他们的娃找个比他年轻还比他有才的新爹,他连哭都不知道去哪儿哭。

狄大将军的担忧无人知晓,已经回京的钦差团队汇报完工作后各回各家。

开封府铁二角回他们的开封府,白护卫让人打扫出个院子给未来的沈幕僚住,临时御史小小苏则是卸了差事继续当他无官一身轻的状元郎。

“状元郎回来啦?”家门口,大苏朝门口的小弟招招手,“快来让二哥看看,不得了不得了,两年不见我们景哥儿真是不得了。”

苏景殊惊喜不已,“二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苏轼笑眯眯的接住小炮弹、唔、长个儿了、接住大炮弹一样冲过来的小弟,“官家要开制科考试,欧阳公推荐我和子由回京应考,这就回来了。”

“制科考试?什么科?”苏景殊刚从外面回来,还不知道官家要开制科考试。

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

最开始的制科考试还能自荐,现在不许了,想参加考试只能由朝中重臣推荐,白身要应考的话还得经过地方官的审查,反正就还挺严格的。

新科进士要离京赴任,官家看好的新苗苗要过几l年才能回京为他所用,这是一刻也忍不了,科举要等好些年,索性就开个制科招人对吗?

嗯,

很符合他们官家的性子。

苏轼晃晃脑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苏景殊:……

这名儿还真够长的,看出来官家是想什么人才都要了。

他听过志烈秋霜科、足安边科、才膺管乐科、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博学宏词科,这些科一听名字就知道要的是什么样儿的人才,官家新开的这一科直接二合一,很好,压力来到了应考的士子身上。

“我还听说官家想从新科进士中挑人参加制科考试,其中重点就是你这个状元郎。∷()∷『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苏轼好友多,消息也灵通,家里没有外人,说起这些也不用藏着掖着,“让你现在就去地方任职官家不太放心,可是让你再留在京城上二年学官家也不太乐意,所以他想着让直接入馆阁。”

苏景殊睁大眼睛,“我?入馆阁?”

他连当御史都不够格儿,还入馆阁?

官家是不是还没睡醒啊?

大宋的馆阁就是二馆一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是二馆,阁是秘阁,就是那个抢了秘书省藏书职能的秘阁。

昭文馆掌管收藏经、史、子、集四部及修写校勘等事,史馆负责监修国史,集贤院负责收藏校勘典籍。

听上去只和书打交道,实际上却远不止那么简单。

他身上有个秘书省正字的闲职,但是秘书省和馆阁的含金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二馆一阁除了藏书编书其实还可以叫图书馆、史志办、编辑部等各种相关的名号,那是太宗皇帝亲口说过的“储养俊才、培育顾问”的地方,天下读书人都趋之若鹜。

他这个年纪要是能进馆阁,估计比他考上状元还令人震惊。

苏轼耸耸肩,“所以说官家只是想这么干,并没有这么干,他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被政事堂的几l位相公一起否决了。”

大宋的馆阁官职分二个等级,第一等是集贤院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直史馆、直集贤院、直秘阁,也就是修撰、直馆、阁、院一级,第二是为集贤、秘阁校理一级,第二等是馆阁校勘、史馆检讨一级。

第一等主管各馆阁具体事务,第二等负责书籍编纂、勘阅,第二等负责正字、检阅等事宜。

国史的重要不言而喻,能进馆阁的都是大才,随便挑个人出来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之辈。

以他弟的年纪,让他去秘阁读书还行,去二馆一阁当差就算了。

苏景殊心有戚戚,馆职的确很好,可是他没那个资格。

馆阁有多清贵呢?朝中大臣若推辞馆阁之职能被认为无意功名不求仕途。

没错,他说的就是现在还在江西老家的王安石王叔父。

就前几l年王叔父没走的时候,朝廷多次委任他以馆阁之职他都拒绝不接受,满京城的士大夫都觉得这人不同寻常,连馆阁之职都能拒绝,肯定不是一般人,想登门和他交朋友的差点把他家的门槛都踏破。

因为王叔父连馆阁之职都能拒绝,

() 朝廷生怕他什么时候辞官不干,想着法儿的给他升官,直到他答应任直集贤院、知制诰才算作罢。

接受了就好,接受了就不担心他辞官不干了。

当然,当时接受是接受了,最后还是没留住。

王叔父和王小雱已经走两年多了,不知道守孝的二年之期过去会不会回京。

大宋没有新科进士直接进馆阁的前例,就算要进馆阁也得先在别的职位上干一段时间在后去考,通过考核才能被征召入内当最末等的修勘。

正常情况下馆职人员的升迁就是按等递进,先干挑错别字之类的杂活儿,然后再负责书籍编纂、勘阅,最后才能升到管理馆阁。

再往上啊,那就得去别的实权衙门了。

他这前头没有任何其他官职,哦,有个为期不到两个月的监察御史的职位,还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路上,正经当御史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前面没有任何能说出口的资历,回京就想让他进馆阁,官家未免太看得起他。

幸好政事堂的相公们把官家拦住了,不然他非得被朝臣喷死不可。

馆职清贵,他也是读书人,是读书人就会对那地方心动,但是自知之明是个好东西,不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二馆一阁是卷王的天堂,同样也是咸鱼的天堂,卷王和咸鱼都能在那里快乐任职,想卷可以一路冲到政事堂当宰相,不想卷可以一辈子留在那儿。

大宋最早的馆阁选址在右长庆门东北,但是那地方太靠近大街吵的很,衙门房宅老破小也不适合藏书,于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太宗皇帝就亲自选址设计了新的二馆用于藏书,也就是现在的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

就衙门条件来看,二馆的工作环境比其他衙门好了不知道多少倍,连开封府衙门都没法和那边比。

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尤其是馆阁里埋头故纸堆里的工作,对于爱书之辈完全可以一辈子留在那儿不出来。

当宰相要操心劳累,修书不光没那么多勾心斗角,还能干他们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修书是个技术活儿,可以悠哉悠哉慢慢干,也可以通宵达旦的赶工,除非有朝廷下达任务必须在某年某月某日前成完成任务,不然他们可以尽情拖延。

毕竟能平步青云的只是少数,名臣贤相可遇不可求,馆阁里绝大多数还是埋头于书卷之中最后可能连名字都留不下来的寻常人。

只要没有追求,那儿就是最适合摆烂的地方,没有之一。

想想啊,馆阁之职,能进去就说明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进去后能高升就是宰辅之臣,不能高升就是潜心治学,前有桥后有路,天底下再没有比那儿更好的地方了。

可惜他现在没资格去,不然他高低得进去混个资历。

小小苏遗憾的摇摇头,“官家好像很喜欢干这种越级提拔的事情,之前他想把你调回京还是韩相公给拦下的,不然二哥你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京官了。”

大苏同样心有余悸,“还好韩相公给拦下了,不然这事儿还真没法收场。”

越级提拔其实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这个风气不能起,一旦越级提拔之风刮到朝堂,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能升官,有关系的人一定能飞速高升。

他觉得他当官的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儿,还是按部就班的走吧。

京城他已经玩的差不多了,当京官没意思,去地方当官才最能开阔眼界。

他苏子瞻一心为民,绝对不是贪图高官名利之辈,他的毕生追求就是为百姓做实事,最好二年换个地方让他把大宋的山山水水看个遍儿。

官职高不高不重要,如果可以的话,厚禄倒是可以安排上,不然不够花。

他都那么大的人了,老是找家里要钱怪不好意思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