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94 章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第 94 章

作者:醉酒花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4-09 22:34:24 来源:gegedan

*

赵曙是个新手皇帝,他知道他很新,所以朝堂上的各种事情都是听的多说的少,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会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宋更加飘摇。

他是个新手皇帝,大臣却不是新手大臣,仁宗皇帝在位时都能稳住情况,他怎么着也不能比仁宗皇帝更差劲。

家里的臭小子成天拉着他问东问西,一会儿是为什么大宋境内的劫匪那么多,一会儿是为什么西夏辽国老来打他们,一会儿大宋的军队为什么谁都打不过,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他能答,有些就算知道怎么答也没法答。

大宋各种军队中兵卒几十上百万,为什么民间还有剿灭不完的造反起义?为什么老吃败仗?为什么西夏和辽国都把他们当成待宰的肥羊?

十几岁的小家伙正是异想天开的时候,总不能一层遮羞布都不留。

虽然造成问题的不是他,但是他也知道丢人。

小孩子的问题能糊弄过去,朝堂上的问题却没法糊弄。

就拿军制来说,他自己都没搞懂大宋的军制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如何下手去改?

处处都是问题,根本没法改好吧。

所以得等相公们吵出结果然后再来说服他,而不是让他拍着脑袋做决定。

他连京城都没出过,能做出什么好决定?

赵曙觉得自知之明这种好东西身为皇帝必须得有,不光他得有,他的儿子们也得有,正好狄青在这儿,那就有请战无不胜的狄大将军给那俩臭小子讲讲西北边关的情况。

如果军中涉及到太多不适合小孩子听的,讲讲关于收复河湟的计划也行。

两个臭小子平时喜欢听书,说书先生讲的比他离谱的多,别说收复河湟,就是打完河湟打西夏,打完西夏打辽国他们俩都不会觉得有哪儿不对劲。

霍去病当年封狼居胥饮马翰海,他们这才哪儿到哪儿。

尽管讲,不用顾忌太多。

狄青:???

为什么觉得这位官家不太正经?

他刚才说收复河湟是说着玩,没说真的要收复河湟,就算朝廷能出得起粮草也不行。

几百年前那片儿是富庶的丝绸之路,如今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河湟一带早就不复昔日的繁华,除非朝廷愿意派人去开发河湟,不然打下来也没什么用。

不是说地盘大没有用,而是没有百姓在那边开垦种植,朝廷还要派重兵防备西夏和吐蕃反扑,怎么看都是弊大于利。

要是朝廷有足够的军费供应也还行,大不了就派军队过去屯田,问题是朝廷供不起那么大的花销,军队派过去等不到屯田种出粮食就得饿死。

虽然他对那些动不动就克扣军队粮草的朝臣很不满意,但是那是在朝廷有但是非扣着不发的情况下。

官家即位也有小半年了,不至于连国库的情况都不清楚吧?

狄青和这位新官家不太熟,他离京的时候仁宗皇帝还没驾崩,回来后换了个新

官家,说实话他回来之前还真有点紧张。()

文相公说的不错,西北一带关于他勾结西夏的谣言甚嚣尘上,西夏军队被他打的抱头鼠窜,正面玩不过他就玩阴的,偏偏大宋朝廷还就吃他们这一套。

?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边军打了胜仗,好,监军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边军打了败仗,切,粗鄙武夫不堪大用。

朝中有许多大臣能为武将仗义执言,但是更多的还是觉得武将哪哪儿都不好恨不得将他们踩进泥里的酸腐文人。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好话坏话都让他们说了,武将就是那大冤种,当牛做马还得挨骂。

西夏人在边关散播他通敌的谣言,消息传到京城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不,边关的谣言还没压下去,喊他回京的诏书就先到了。

他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担心新官家会听信谣言把他的差事给卸了,秋冬正是边关战事频发的时候,虽然西夏刚刚吃了败仗,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接下来不会再犯边。

这时候召他回京,十有八九是朝中弹劾他的太多,新官家压不住朝中的弹劾只能把他召回京城稳定局势。。

要是现在在位的还是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可能会犹犹豫豫纠纠结结的把他的官职卸了,可是新官家即位之前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别说他们俩没有旧交情,就算有交情,面对那么多的弹劾也无计可施。

没办法,朝臣折腾起来就是皇帝也没辙。

这时候把他的差事卸了,西夏再趁机犯边劫掠,到时候边关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要卸好歹也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时候折腾不是胡闹吗?

狄青很想撬开那些觉得他私通西夏的官员的脑袋看看里面是不是全是水,那么明显的离间之计他们都信,大宋还能好吗?

不过现在看来,新官家的态度好像比他预想中的好很多。

但也不正常啊!

赵曙让人去喊俩儿子过来,看狄青还有些迟疑直接给他吃一颗定心丸,“狄将军放心,朕相信将军忠君爱国,通敌之事乃是空穴来风,朕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放任谣言影响将军的名声。”

军国大事他拿不定主意不敢擅自做主,这事儿还做不到的话他这皇帝也别当了。

所以狄将军尽管放心,不管朝中有多少弹劾的奏折都没事儿,来一本他烧一本,送多少他都压得住。

狄青:!!!

青天大、好官家啊!

短短几句话听的狄大元帅心潮澎湃,只要官家能说到做到,他狄青愿意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一辈子不娶妻也要保西北太平。

然而就听到他们官家继续说道,“所以狄将军看中了哪家女娘?有看中的就直说,朕好给你们赐婚。”

嘴上说信任狄青还不够,还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信任狄青看重狄青,正好狄青还没成亲,这时候赐婚最能打破谣言。

皇帝赐婚对臣子而言是天大的恩宠,他要是不信任狄青会操心狄青

() 的婚事吗?

应对之策已经想好,就差狄青找到媳妇了。

毕竟赐婚是为了施恩而不是结仇,要是赐了对怨侣出来他有理都说不清。

狄青:……

怎么到官家这儿还是逃不过这个话题?

狄大元帅叹了口气,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都只能感恩戴德谢官家爱重。

不多时,赵仲针和赵仲乱来到书房,两位皇子看到赫赫有名的狄青狄大元帅都激动不已,立刻抛弃他们爹缠着狄青问东问西。

身为大宋儿郎,谁还没有个光复汉唐旧土的豪情壮志?

他们不爱听什么重文轻武,只知道将军保家卫国厉害的很,制衡之术交给长大之后的他们头疼,现在还是让他们继续崇拜能大破西夏的狄大元帅吧。

听小郎说当初围剿无忧洞时就是狄将军带的兵,无忧洞牵扯出那么多权贵,狄将军敢带兵去清剿无忧洞肯定是个和包大人一样的大好人。

西北边关是什么样子?西夏人真的天天都在劫掠他们的百姓吗?

狄青看看自去处理公务的皇帝,后知后觉意识到官家留他除了让他安心就是让他看孩子。

行,那就讲讲西北军中的趣事儿。

他刚去西北那几年西夏人的确嚣张,朝廷军队防不胜防,每每被他们得手还要被嘲讽宋军无能。

这能忍?

别人能不能忍不清楚,反正他狄青忍不了。

西夏人劫掠他们的村寨,他就带人去打劫西夏的营寨,双方各凭本事,看看谁打得过谁。

后来和那边打了几年的交道,西夏人也学聪明了,之后犯边只骚扰百姓不劫掠,这样就算被大宋的士兵堵了也能找理由保住小命儿。

虽然比劫掠好了点儿,但是边地的百姓还是不堪其扰。

赵仲针捏紧拳头愤愤道,“他们是故意的,故意激怒大宋好让他们西夏师出有名。”

赵仲乱鹦鹉学舌,“就是就是。”

“还真不是。”狄青顿了一下,看着两个单纯的小皇子,解释道,“他们就是单纯被打怕了。”

在意师出有名的只有大宋,西夏异族番邦才不管这些,想抢就抢了还需要找理由?

要不是被他们打怕了,那些西夏强盗们烧杀抢掠一样都不会少干。

赵仲乱鼓了鼓脸,“凭什么大宋在乎他们不在乎,咱们多亏啊。”

狄青耸耸肩,他也知道吃亏,但是大宋是礼仪之邦,他不在乎有的是人在乎,军中的监军是干什么的,就是关键时刻冒出来说这不合规矩那不合礼法的。

两位小殿下觉得礼仪之邦对上蛮夷吃亏的很,但是他们不知道就算军中有监军盯着狄大将军也有法子名正言顺的出兵。

西夏人骚扰百姓不伤人畜,他们悄悄烧几只羊放到那群强盗的必经之路上然后说是他们干的不就得了?

荒郊野地又没人盯着,他们说那是西夏人烧的就是西夏人烧的,打你就光明正大的打,羊都烧了

再不打是不是还要杀人啊?

只要火候掌握的好(),打完之后那些羊还能用来当庆功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狄大元帅穷怕了,勤俭持军一点儿粮食都不会浪费,更何况是羊肉。

不过这些就不用讲给两位小殿下了,免得有人说他带坏小孩儿。

赵曙好歹看过军报,看过军报再听狄青亲口讲述边关战事,不由得再次感叹文人的笔杆子真能颠倒黑白。

狄青说的或许也不能全信,但是监军送回来的奏报是九成九都不能信。

看来以后各地的监军不能找那些性子死板的官员担任,墨守成规之人的确不会放任武将干坏事,但也会贻误战机,战场上瞬息万变,还是得心思活络才行。

只是心思活络又容易和武将一起干坏事,军中有狄青这样以身作则的好将军,还有克扣军饷畏敌不前只会做表面功夫的武将。

监军监军,他们要干的就是监视军中武将让他们无法行不法之事。

难办,实在难办。

狄青在别院待到中午,皇帝又留了顿饭才把他放走,放人之前还不忘叮嘱让他早日找个心意相通的姑娘好成亲。

狄青:……

唉,躲不过去了是吧?

狄大将军从别院出来,虽然因为官家和姑母一起催婚头疼不已,但是心情却是难得的轻松。

有官家给他撑腰,就算文相公想打压他也没法阻挠他回西北。

当然,在此之前他得先成个亲,不成亲就不能回。

真是的,西北荒凉,哪家姑娘愿意和他去沙漠里吃沙子啊?

狄大将军很是无奈,不想去衙门也不想回将军府,进城之后直奔开封府而去。

小半年不见,不知道包大人近况如何,顺便问问公孙先生一直不娶妻是什么感觉。

可惜公孙先生没人催,不然他们俩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

开封府府衙,公孙策还不知道即将有人过来和他探讨单身的感觉如何,正在书房和包拯整理近几年的卷宗。

吏部考核到开封府,看官家的意思包大人的位置暂时不会动,但是府衙其他部门的官员或高升或外派还得换一批。

狄青过来时,书房里的卷宗还有半数都堆在地上。

包拯难得笑那么开怀,“狄将军,数月不见,狄将军英挺如昔。”

狄青拱了拱手,一本正经,“包大人,数月不见,包大人风采依旧。”

公孙策:……

您二位这是干什么来了?

公孙先生看着俩人相视大笑,等他们笑完才站出来见礼。

几人各自落座,包拯率先开口问道,“狄将军仓促而归,边城形势如何?”

外面的谣言他已经听过,虽说朝中因此弹劾狄青的人很多,但是官家的态度很明确,所以他并不担心朝廷会自毁长城。

狄青看包拯对他那么放心,更加觉得新即位的这位官家是个明辨是非的好官家。

不捕风捉影打压武将的都是好

() 人!

狄大元帅将最近的几次战事说了一下,然后摇头叹道,“西夏狼主无时不想寇边犯境,入秋以来游击骚扰不断,我去彼走,我走彼来,烦不胜烦。()”

西夏那边今年冬天肯定不好过,不然不会骚扰的那么频繁,还用出那么狠毒的离间之计。

边城是多事之秋,这时候让他回京他也放心不下,奈何官家传召不得不回。

包拯对此也是无奈,文彦博文相公铁了心的认为武将权柄过大害国害民,狄青又是野路子出身,西北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草木皆兵,官家和其他几位相公劝了很多次也没能使他回心转意。

好在入秋之前京城往西北和北边都送了不少武器,即便将领的指挥出了差池也能靠武器挽回一局,不至于让犯边的异族长驱直入打到中原。

“有狄将军的威名在,西夏必然不敢贸然行动。?()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公孙策笑了笑,不知想起了什么又说道,“景哥儿先前从兵书上看到个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当时觉得这话虽然浅显却很有道理,现在看来,的确是打游击的好法子。”

“先生,用这法子的是我们还好,现在不停骚扰游击的是西夏,边关防备起来实在是焦头烂额。”狄青叹气,然后侧过身子问道,“先生,景哥儿哪儿看的兵书?里面有这十六字诀的应对之策吗?”

公孙策摇摇头,“这倒是不太清楚。”

那小子看的书又多又杂,平时想起来什么都假托是书里看的,究竟有没有那些书都不好说。

他哥苏轼在春闱的时候都能干出编典故的事情,上梁不正下梁歪,那小子能正经到哪儿去?

狄青遗憾不已,“下次见了景哥儿去问问,那么好的兵书怎么能藏着掖着?”

公孙策看看包拯,两个人对视一眼,都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真要有那么一本兵书还等得到狄大元帅开口问?肯定早已印的满大街都是了,市面上没有那就说明那本书九成九的不存在。

“狄将军奉诏回京,官家亲口说出要为将军赐婚,不知将军何时大婚,我等也好上门讨一口喜酒喝。”包拯促狭的笑笑,“想必西北军中也都在等将军的喜酒喝。”

狄青想起军中那群牲口忍不住头皮发麻,别说军中,就他府上那些副将亲兵都快把他烦死了。

成个亲而已,至于天天荡漾的跟叫春儿的猫一样吗?春天还没到呢!

狄大元帅义正言辞,“强敌未灭,何以家为?”先定个小目标,灭了西夏再成家。

包拯不赞同的摇摇头,“狄将军,所谓治国齐家平天下,大丈夫立身处世,只要心在朝廷又何须墨守成规?”

狄青撇撇嘴,转身看向公孙策,“公孙先生,您怎么看?”

单身人士公孙策:……

这才是狄大元帅造访开封府的真正目的吧?

公孙策起身朝包拯深深一礼,“听包大人一席话,学生茅塞顿开,受教了。”

() 狄青眼睛一亮,“先生想成亲了?”

公孙策煞有其事的摸摸胡子,“可惜学生已经老态龙钟,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包拯:……

包大人叹了口气,让人将不知道去哪儿偷闲的展昭找来,这个话题他们仨应该都能谈得来。

躺在房顶晒太阳的展猫猫:???

人在房顶躺祸从书房来?

早知如此,他今天就该和张龙赵虎一起去巡街。

狄青看看游刃有余的公孙策,再看看听到成家之事就蔫儿下来的展昭,心里终于得到了几分平衡。

很好很好,他们现在觉得烦恼是因为他们年轻,等他们到了公孙先生的岁数肯定能和公孙先生一样游刃有余。

狄大元帅在开封府找到了自信,回到自家府上该头疼还是得头疼。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这天落了些小雪,京郊别院放出了好些张帖子请人去赏雪,上面还特意注明可以带家属。

区区小雪就要设宴,还特意标明要带家属,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哪是赏雪宴,分明是相亲宴。

奈何宴会是曹太后做主要办的,京中文人雅士都以收到请帖为荣,收到请帖的家里都有适龄未婚的少男少女,略一打听就知道这宴席是怎么回事儿,断没有拒绝的道理。

朝中官员家适龄未婚的儿郎大多都在国子监,所以这赏雪宴开在了休沐那天,苏景殊在书院里笑话了半天隔壁放学还得去相亲的同窗,回家就发现他爹手里也有请帖。

小小苏:!!!

不愧是他爹!就是厉害!

苏洵笑眯眯的揉揉儿子的脑袋瓜,“要不要跟爹一起去玩玩?”

苏景殊眨眨眼睛,还真有点儿好奇,“我能去吗?”

他应该还不到相亲的年纪吧?

不让他相亲只让他看热闹的话,他还真想去看看大宋的群体相亲联谊活动是什么样子。

老苏拿起请帖,指着上面可以带家属的那行字说道,“你娘你姐都不愿意去,到时旁人都是拖家带口只有爹一个孤身一人多不合适。”

苏景殊顿了一下,“爹,您这样显得儿子我很没有面子。”

合着他就是个凑数的摆设呗。

苏洵放下请帖改口道,“景哥儿再过几年也该成亲了,不如……”

苏景殊立刻大声喊道,“我愿意跟着爹当摆设!自愿的!”

他还小,自由的日子还没过够,不想成亲!

好歹等他到狄将军那个年纪再催好吧。

冬日里的宴会没有春秋舒适,春秋天出去赴宴不管是曲水流觞还是山间野趣都舒服的很,冬天太冷,只能待在暖和的屋子里看外面,不然没一会儿就得冻的手脚通红。

尤其文人爱风雅,觉得穿的太厚影响他们的形象,再冷的天也只在外面加一件大氅,绝对不会将自己裹成圆球。

苏景殊没这个顾忌,天大地大暖和最大,这年头医疗条件那么差,万一冻感

冒了他哭都没地儿哭。

反正赴宴的主体是他爹,他只是他爹的挂件,过去就是蹭吃蹭喝看热闹,别的什么都和他没关系。

人家相亲要么有功名要么有家世,他一没有功名二没有家世,进去也是当透明人。

宴席设在皇家别院,赵大郎赵二郎应该也在,就算找不到能说话的,跟在老爹身边也没什么。

他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儿,相亲的宴会重点是那些有相亲需求的小郎君小娘子,老爹再爱炫娃也不会在这时候炫。

总结:宴会很安全,当成去冬游就行。

于是乎,裹成球的苏小郎就在别院里和同样裹成球的赵大郎和赵二郎不期而遇。

赵仲乱穿着厚厚的衣裳带着毛茸茸的帽子,和旁边的赵仲针相比更像个球。

圆滚滚的小团子一路滚过来,苏景殊正要去“大球接小球”,就看到小团子灵活的绕过他扑到后头的人身上,“狄将军!”

小小苏尴尬的收回手,假装刚才无事发生。

赵仲针慢悠悠的跟在后面,“二哥儿听了狄将军在西北的战绩,现在已经把霍去病排到了第二位。”

史书上的战神哪有眼前的战神实在,自然要把眼前的战神排在第一位。

狄青弯腰和扑过来的小殿下说了几句话,然后才走上前拍拍苏景殊的肩膀,“景哥儿穿成这样,刚才我都没敢认。小半年不见,景哥儿长高了不少呀。”

苏景殊眼睛一亮,“是吧是吧,我也觉得我长高了不少。”

证据不光有门口的划痕,还有困扰他好些天的腿抽筋。

长个儿时候的腿抽筋,真是痛并快乐着。

赵二郎歪歪脑袋,“小郎认识狄将军?”

赵大郎戳戳他脸上的软肉,“无忧洞是包大人和狄将军一起去剿灭的,小郎当然认识狄将军。”

赵二郎遗憾万分的叹了口气,“为什么当初没有拐子把我拐走呢?”

旁边几人:……

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外面有风,狄青和他们说了会儿话就让他们快进屋暖和,顺便和苏小郎约好结束后一起回城,然后才视死如归的去找那些同来赴宴的宾客应酬。

即便是相亲宴也要顾着男女大防,女眷和他们不在一起,而是由女性长辈带着在暖和的房间里交际。

小娘子们可以在屋里交朋友,也可以结伴出去远远的看男宾那边的情况,要是觉得哪位郎君长的好有文采是她们心目中的良人,男方那边很少有不愿意的。

只要双方父母都没意见,这门亲事就算成了。

因着女子要守的礼数比男子多,相亲时只能女子来挑郎君,不能让那些小郎君肆意去对那些小女娘挑三拣四。

正因如此,那些适龄的未婚儿郎都铆足了劲儿表现诗文才华。

狄青、狄青虽然学过写诗作赋,但是他实在不擅长这玩意儿。

当初读书是为了看懂兵书,这些情情爱爱的东西他怎么写

啊?

别人都是风花雪月,到他这儿成了铁马兵戈,他自己都觉得格格不入。

唉,他果然还是不喜欢这种场合。

狄大元帅苦哈哈的和一群年纪比他小好多岁的未婚少年郎打招呼,然而招呼还没打完就被一群人给围了起来。

朝中大臣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鄙夷武夫打压武将,这群年轻人还没有经历那么多,见了狄青只知道这是战场上杀的敌人闻风丧胆的面涅将军,崇拜还来不及,怎么会鄙夷?

狄将军平时远在西北镇守边关,好不容易回京一次,快给他们讲讲西北军中的情况。

虽然他们都不会投笔从戎,但是他们可以努努力去西北当监军。

新一代好监军,绝对不让武将为难。

狄青:???

这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

他倒不是觉得这种场合一定会有人唾骂武夫粗鄙,文人要脸,骂也是在朝堂骂,离了那个场合就只会写文章,面对面的时候很少会闹的那么难堪。

面对面骂的太难听他们会动手,都指着鼻子骂他们粗鄙武夫了,不把这话落实怎么好意思呢?

正常情况下这种场合不会有人出来煞风景,但也不会这么热情。

别的不说,就只说他们的年纪,他比这群少年郎大了那么多,完全说不到一起去好吧。

但是少年郎们不觉得说不到一起去,虽然狄大元帅身居高位比他们厉害的多,但是在相亲宴上大家都是来相亲的,他们表现的越崇拜就越能让那些女娘注意到狄将军,这个忙他们必须帮。

虽然他们不帮忙那些女娘第一眼看到的也是狄将军。

庞昱和赵清往常见面就掐,这次难得没有吵架,而是齐心协力帮助狄将军成亲。

他们俩不用相亲家里自然会安排好亲事,但是这次主要是给狄大元帅相亲,为了能让狄将军风风光光破除谣言,他们硬是冒着严寒大早上就出了家门。

等待会儿狄将军讲完西北的辽阔风情,他们就给狄将军介绍京城的才女。

不是烟街柳巷那些才女,是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

他们悄悄打听了好些天,手里头的消息可多了。

庞昱是求了他姐姐庞贵妃,赵清就更简单了,直接从他母亲狄娘娘那儿打探消息就行。狄青表哥一直不成亲,他娘比他找不到媳妇都着急。

狄青刚开始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看到混迹在人群中的熟悉面孔立刻猜了个七七八八。

行吧,就当哄小孩儿了。

反正也不是第一次。

不远处的暖阁中,风华正茂的女娘们挑着窗帘看向外面,时不时低头窃窃私语,说来说去都围绕着狄青狄大元帅。

狄大元帅太惹眼,看到他后很难再把目光放到别人身上。

只是看的人多,想嫁给狄青的却寥寥无几。

首先年龄上有点不合适,狄将军一直拖着没有成亲,和他同龄的男子大多家里孩子都好几

个了。虽然狄将军长的好看,但是她们还是想找个年龄相仿的郎君,至少年龄不要差太多。

其次狄将军父母早亡,成婚后要随他去西北守边疆,可她们的父母家人都在京城,嫁人之后直接数载见不到面实在有些难为她们。虽然狄将军长的好看,但是他们还是想找个离家近的郎君,至少不要像西北那么远。

反正就是,虽然狄将军长的好看,但是她们一时间真的没法抉择。

西北苦寒,她们自幼生活在中原繁华之地,也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边关的日子。

姑娘们的长辈坐在旁边听着她们的悄悄话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们忧心的也是西北苦寒,这些在家娇生惯养的孩子们不一定能适应边关的生活。

幸好狄娘娘和官家没有直接定下是谁家姑娘,不然就是担心也得嫁。

出嫁从夫,莫说西北边关,就算是被贬去岭南也要跟着。

乐平公主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她们说话,有点后悔今天到这儿来。

好歹是个相亲宴,她还想来这儿看看有没有能入眼的郎君。

这次她自己挑,挑了之后仔细查身家背景,务必把祖宗十八代都查的清清楚楚,绝对不会出现上次那种情况。

来的时候充满期待,来了之后才发现她期待的早了。

除了狄青其他的全是生瓜蛋子,嫩的能掐出水儿来,她想找的是如意郎君不是如意儿子,还是不要为难自己了。

唉,找个如意郎君怎么那么难?

乐平公主起身去旁边唉声叹气,不打扰嫂嫂和狄娘娘发愁。

狄娘娘和曹太后的确都挺发愁,她们原本觉得以狄青的相貌不愁说亲,却忘了和狄青成亲要随他去西北守关。

西北和北边真定府大名府还不一样,真定府大名府虽然是边境,但是好歹属于中原地带,西北汉胡混居民风彪悍,京城长大的姑娘怕是受不了那边的苦日子。

先前看中的那位何家小姐来了之后没怎么说话,但是看她蹙起眉头的样子显然也不乐意去那么远的地方。

也是,她生母早亡,家中只有老父一人,何尚书没有续娶,如今年纪也大了,嫁的近了还能时常回家看看,让她随狄青去西北实在有些难为人。

即便人家姑娘家中双亲俱在,想起要去西北边关只怕也会日夜流泪。

本来已经够愁了,愁上加愁可怎么得了哦。

乐平公主摇摇头,想着想着忽然灵光一闪,觉得事情好像也不是那么难解决。

狄青要成亲顺便辟谣,她想找个容貌出色的如意郎君,直接把他们俩配成一对不就好了?

灯下黑也不能这么黑啊,怎么能把她忘了呢?

乐平公主拍拍额头,感觉自己简直是个天才,于是立刻转身回去,“嫂嫂,八婶,你们觉得我怎么样?”

曹太后:……

狄娘娘:……

两人面面相觑,愣了好一会儿才看向毛遂自荐的乐平公主,“乐平,你认真的?”

乐平公主点点头,“当然是认真的,狄将军一表人才长的比陈世美好看多了,本公主虽然是二婚,但是本公主模样不差,还能在别人欺负他的时候帮着骂回去,娶我回去绝对是他狄青赚了,八婶您说是不是?”

狄娘娘叹道,“乐平,西北和京城隔着万里关山,你在京城长大,从未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万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狄青只是去西北守边关,又不是这辈子都不回来了。”乐平公主倒不介意跑那么远,“万一他三两年把西夏给灭了,这不就能调回京城了吗?”

曹太后:……

狄青自己都不敢说他能三两年把西夏给灭了。

“乐平,你当真不是在胡说?”曹太后捏捏眉心,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要是真的愿意,官家就真的赐婚了。”

先前一句戏言竟然会成真,这可真是……

“嫂嫂,我当然不是在胡说。”乐平公主眉飞色舞,和两位长辈通过气儿就要出门,“您二位先商量着黄道吉日,我去问问狄青的意见。”

狄娘娘哭笑不得,这都要商量黄道吉日了,狄青的意见重要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