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我妻薄情 > 624. 《四一集》 情之至也 全文…

我妻薄情 624. 《四一集》 情之至也 全文…

作者:青青绿萝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3:04:31 来源:gegedan

《四一集》白话文版

1)

我自幼跟随老师读书,学的是卓吾先生的纯真之说,因此很早就有了“婚姻当以情为系”的理念。十五六岁的时候,家中父母为我定下一门亲事,我心中并不满意,好在后来因为一些意外,双方取消了婚约。

趁此机会,我南下松江,打算继续跟随老师继续读书。彼时,老师在松江建了一处书斋,名为本念斋,常有江南文士前来论道讲学,我侍奉在侧,获益良多。

……(省略江南文人的介绍)

十七年的三月,老师前往扬州,我便借住在姨母家中,同表兄弟们一道读书。等到了上巳节,万物生发,便一同踏青赏春。

(省略一段松江风景描写),虽无崟岌之高峻,却有阜丘之秀丽。春多虫蚁,表妹贪玩,不慎落入沟壑,表弟年幼,我为表亲,皆有不便之处,彼时丹娘随侍陈家,与姨母相熟,听闻动静,仗义援手。

这便是我第一次认识她。

她样貌素净,衣饰简朴,不像官家女眷,但行事磊落大方,还略懂医术,不顾衣裳污损,为表妹裹伤安抚。等到顾家人前来,我欲以银钱答谢,她却不受,品性之高洁,当时就有端倪了。

我们成亲之后,我才知晓,那是她仅有的一件新衣。

细想想,丹娘于穿衣打扮一道总不热衷,不似我的姐妹,幼年常围绕母亲,为一匹新料子,一件新首饰歪缠许久。每逢我往江南,定要拿着荷包手帕上门,求我捎些姑苏的脂粉回家,好在女伴面前挣些颜色。

天下哪有女子不爱美的,想来是她自小艰难,又寄人篱下,这才无暇在乎,只求冬能避寒夏遮光罢了。

每每想及此处,我都对她充满怜惜,想为她多裁几件衣裳。宫中赏赐亦是四季不断,贡缎堆积如山,她却总是说穿不过来,常送往我母亲姊妹处,论起孝悌,实在是没有人能与她相比了。

……(省略她俭朴的优良习惯)

泰平十九年十月,我与丹娘成婚。花烛之夜,我担忧她劳累饥饿,提前准备了好些点心,她吃了一碗馄饨鸡。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点心,在京城不常见,倒是在老师家吃过许多次。记得有一回我去海宁,恰逢梅雨季节,雨水不断,到晏家时衣衫俱湿,老师家中一老妪见我寒颤,为我烹制此物。

热腾腾的馄饨皮薄滑适口,炖煮的鸡汤鲜美足味,里头裹的鸡肉嫩滑酥软,好似江南气候,令年幼的我不能忘怀。

想必当时惶惶不安的丹娘,也会因为这一碗馄饨鸡而感受到我曾经的暖意吧。

此后几十年,我与她累倦之时,总是会一起享用一碗热腾腾的馄饨鸡。我喜欢加些小葱,她喜欢添点胡椒,我与她总如此,大的事总相同,小的事各有脾性,故而时常觉得默契,又不显得太过无趣。

……(省略日常吃喝的菜谱)

丹娘为人沉静谨言,侍奉舅姑周到,初进我家门便屡受赞誉。我母亲称赞她孝顺平和,不与妯娌相争,我父亲赞赏她进退有度,无有口舌是非。这当然是她诸多的品德之一,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她忧虑百姓的仁善。

那年,京中孩童多犯百日咳,令人闻之揪心。我与丹娘往惠元寺看灯,见百姓贫苦之家,冒寒风求神佛护佑病童,皆有心有不忍。

返家后数日,丹娘除却晨昏定省,闭门不出,彻夜翻看医书,终于做出了大蒜胶丸,不仅能治百日咳,还可治痢疾、虫病。

我们夫妻外放多年,南北奔波,常备有此药,不仅惠泽家人,亦施予路人,救者无数。

……(省略数次救人的若干记载,以及钻研毛衣,制备牛痘疫苗的大段记述)

近两年,陆续听闻有地方百姓为丹娘立生祠,她总觉忧虑,与我说:“我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都说毛衣是我的功劳,可羊是百姓自家养的,喂的草料是家中孩童割的,毛线也是妇女亲手纺成,让他们吃饱穿暖的始终都是他们自己。”

她想写信给地方官员,让他们阻止这样的行径,却又怕吏员战战兢兢,强拆庙宇祠堂,反倒坏了百姓生计,只好听之任之。

我专程将这桩事记录下来,一则告诉后人,此非她所愿,二则也叫人明白,丹娘牵挂百姓如子女,纵受人香火,谁又能说不匹配呢。

2)

我与丹娘的夫妻生活,实在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琴瑟和鸣”四个字罢了。

自泰平十九年成婚起至今,我们夫妇已度过三十多个年头,从未红脸。虽然我有时气愤她废寝忘食,不顾惜身体,可每每看见她清瘦的面孔,总不忍责备。

她亦知理亏,但凡被我瞧见,立时含笑道:“下次不会了。”

次数多了,我再不信她。

不过,她不爱惜自己,却很惦念着我。北京春夏风沙大,每年的这个季节,她总会亲手为我缝面衣,虽然她的针线活不甚精湛,针脚却细密,我蒙着她手制的面衣,从未呛到过细小的砂砾。

是以春夏之交,衙门咳嗽声屡屡不觉,我的屋中却未有此困扰。

等到了六七月份,宫中酷暑难耐,内阁的冰盆化了又化,滴滴答答都是水。即便如此,午后亦觉闷热。

我不畏冷,却有些怕热,丹娘专程熬了消暑汤,送到值房与我一道饮用。

她夏日爱用茉莉花露,加些薄荷、冰片之类的药材,抹在身上清凉祛湿。我在奏章的墨香和朱砂中,闻到她身上的气息,于是夏天也不觉难熬了。

……(省略她自制的药方若干)

秋日宜吃蟹赏菊。

有一年,我在贵州打仗,不能与她过重阳。她专程挑了百来只螃蟹,剥净里头的蟹黄,储藏于密封的器皿中,以蜡封口,送给我吃。

蟹不新鲜,便会有腥气,可不知怎么,我记忆中的那一罐蟹黄十分可口,既有姜醋悠远的香气,又有蟹肉的甘甜。后来再让她做给我吃,她却不肯了。

我最初有些生气,后来一想,她约莫也知道,难得的并非贵州的蟹,而是当初的思念。

她的情意好像蚌中珍珠,敛藏起来的光华。

过了重阳,耕织亭的蔬果也已成熟。

我少年时爱花,培育了品种,如今年岁渐长,愈发爱起了耕种。晨起摘些新鲜的果蔬,令人立即烹了,正好佐早膳吃。

丹娘是山西人,爱饮牛乳,家中便时刻养着两头,每日新鲜挤了炖煮,与茶汤混合,别有一番滋味。

冬日多用暖锅,隔三差五,她便要叫人煮一锅辣椒汤,二三牛肉,虾肉和丸,一把红薯粉,**鲜香,是她最爱的吃食。我却是不爱这口,还是清炖鸭汤滋补,若有好的菌子,炖汤也鲜。

时下京城还有炸铁雀儿,小童用柳条编成笼子,在树下草丛里套了,穿在枝条上炙烤,再洒些辣椒末,远远就能闻到香气,比胡椒更红火亲切。

丹娘也喜胡椒,常与西洋人以丝绸互换……(省略西洋产品介绍若干)。

我生在冬季,对它总有几分偏爱。记得幼年时,太液池结冰,世宗皇帝召我入宫问学,若对答如流,便准我坐冰床,在湖上行冰,风驰电掣,冷雪扑面,实难忘怀。

只不过近些年,每到冬天便惧灾情,恐百姓饥寒,难过年关,纵遇鹅毛大雪,再无昔年之乐。

回忆少年时,丹娘初初进门,也是这样大雪纷飞的冬夜,琉璃灯光影流转,宝鼎暗香馥郁,我与她两人在暖阁中玩乐。

她不会打叶子牌,我教了她好几日,又一道下棋吃果子,画消寒图。纵然外头喧嚣,暖阁中却如世外桃源,叫人忘却烦恼。

还记得在贵州之际……(省略从前的多段回忆)

唉,我大约是老了,总是怀念从前的日子。幸而四季流转,物华变迁,我与她却始终不曾分离,年年岁岁,朝朝暮暮。

-

3)

在我看来,世间夫妻,都当与我和丹娘一般,情系婚姻,义结人生。然则事与愿违,俗世夫妻多因媒而婚,相敬如宾已是上佳夫妻,人间怨侣不计其数,实在可惜可叹。

我也常思索,究竟何为婚姻呢?情与婚何者为先,何者居后?

……(省略关于情、理、法、儒等思想观念的辨证)

思来想去,还是“婚姻无情不始,情非婚姻不至”,与其有情,世间无二,方可为夫妻,即为夫妻,荣辱与共,祸福相依,方能至情至义。

……(省略古时恩爱夫妻的举例)

常有人问,缘何许多夫妻可同甘不可共苦,亦或是可共苦却不能同富贵,实在荒唐可笑。

结为夫妇便荣辱与共,何须着意说明?男子飞黄腾达,岂是一人之功,若无妻室照料老小,怎能安心建功立业?所谓不能同富贵,不过是得势者变了心,嫌弃糟糠罢了。

我说荣辱与共,便以为关窍在“福祸相依”,此乃谬误,夫妻和睦,要紧的是“世无其二”,故我是素来不赞成纳妾蓄婢之说的。

所谓齐人之福,不过贪得无厌,美其名绵延子嗣,不过重血亲而轻婚姻。世间至大的是土地,至高的是天空,至耀的是太阳,至明的是皓月,但凡一等一美好的东西,人间独此一份。

容颜易老,美色易枯,为一些可被代替的娇美容颜,放弃无可替代的真心,乃是世间最愚蠢的事。

人们都赞颂君子之间的交情,殊不知夫妻之间也该有真挚的情意。而这不是寻觅一个品性高贵的女子,便一定会有相敬如宾的婚姻了。

男人对待妻子,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亲厚,对待同窗一样尊敬,又要有对宝物的爱惜与珍重。假如只是宠却不信任,只是爱而不尊敬,就好像是对待宠物仆婢,实在太过轻慢了。

我与丹娘之间,既有爱侣浓厚的情意,又有亲人般深厚的信任,我愿意将性命交付于她,她也一样。我们像知己一样惺惺相惜,像同袍一样并肩战斗,我们心意相通,荣辱与共。

有时候,我将她的尊严看得比我更重要。

世人疑我、鄙我、轻我,我皆能一笑置之,若是疑她、鄙她、轻她,我便怒火中烧,恨不得拔剑相对。

她也是这样爱惜我,无论朝中对她的弹劾谩骂多么激烈,她都不恼不怒,任由他们去,可每遇见污蔑我的言说,必要与人辩个分明。

唉,我总赞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倒是为我屡屡破例。我说她身子不好,还是少动肝火,她便不肯理我了。

……(省略夫妻相处吵架的一些狗粮)

回首平生数十载,我二人艰险时扶持,困境能互勉,安乐时共欢笑,富贵时不分离。婚姻如此,即便不比神仙眷侣,也是人间一等一的夫妻了吧。

*

历史之家论坛

HOT[置顶]《<四一集>最后一卷初步修复完成,同步更新ing》

在论坛混了好几年,从本科到研究生,头发熬没了,眼睛度数double了,终于能拿出一点微小的贡献了(叉腰.jpg)话不多说,简单说下前情哈,LZ本科汉语言,研究生是文物修复,有幸跟了一位大佬老板,研二参与了程谢墓的抢救性发掘。

PS:这墓葬发掘已经五年多了,大件早就出土了,最近几年国博的展览就有。

最后留下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棺椁,一个是陪葬的《四一集》。关于开不开棺就吵了好几年,怕损坏里面的尸骨,最开始连X光都不敢用,怕损毁陪葬,去年才决定照一下看看。

对,就是大家最近看到的新闻报道,棺、里、没、人。

真就离谱,衣冠冢的说法,我一直以为是野史,没想到是真的。

言归正传,众所周知,《四一集》是有四卷,前三卷出版,很多文人大家都有收藏,手抄本也多,存世的版本经过校对,比较全面。

但最后一卷是谢玄英临终前写的,没有出版,与他们夫妻一道下葬了,始终没有面世。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这最后一卷,希望能解开一些历史谜题,比如祝灥死亡的真相什么的。

嗯,怎么说呢,不出所料哈,都是狗粮,LZ整理了一部分,慢慢更新。

-

1L:历史狗

靠靠靠,有生之年!

2L: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也万万没想到,快更新!

3L:查重过了吗?

还好我已经过了答辩,我论文写的《四一集》

4L:求个男神洗洗眼

LZ好会挑时间,最近《盛世佳人录》很火,终于有人关注冷门CP了!

5L:历史狗

楼上几岁,这CP还冷门?你小时候没看过《措措传》吗?你初中没背过“春染柳绿梢,青衣思谢郎”?你高中语文鉴赏篇里没有《思美人》??

6L:路过的路人

补充,还有历史夏朝篇的背诵,学医有丹若奖学金,考编制常识题有青霉素、牛痘和金鸡纳霜的发现人,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7L:万万没想到

今年语文一模的文言文阅读就是《程丹若传》的节选,我有预感高考题是谢玄英传,不然就是《四一集》节选。

8L:查重过了吗?

总结一下,从小到大,文理不分,嘎嘎乱杀的CP,我太奶都不敢说冷

PS:LZ别理我们,快点更新

-

9L:LZ

来了来了,新鲜热乎的《四一集》最后一卷(部分)

原文:[丹娘沉疴日久……]

以下是我稀烂的翻译:

丹娘已经病了很久,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自三年前她得了风寒,便陆陆续续地小病过数次,咳嗽迟迟不好,药茶终日不断,却依然无好转。

御医诊了一次又一次,都说非是病,乃劳累所致。我心中亦是明了,她幼年颠沛流离,根基有损,原就不如人,莫论数十年来夙兴夜寐,再多心血也流干了。

……与我说起旧事,提及松江,我与她说,不如辞去官职,再往江南一行,兴许气候丰润之地,于她病情大有好处。

她没有同意,道是故乡俱非,宁可老死家中的嫁妆床上。

这床是她出嫁时老师替她置办的,价值百余两银,经年不腐,光亮如新,连蚌壳的光彩也未褪去太多,只是安卧于此的人,非是结发新人,而是老妪老朽,实令人……

(此处缺损数页)

……起了作用,过了惊蛰,她一日日好了起来。我想她是不放心我独自留下,又强撑一年。

上巳,往天仙庙拜会碧霞元君。

丹娘深以为奇,碧霞元君祠多求姻缘子嗣,不知我缘何执意来此。我说,只是一时兴起,并未告诉她,去岁冬末,我来此叩拜泰山天仙,祈来世姻缘。

来生不必公侯之家,无须富贵门第,宁为贩夫走卒,只愿再为夫妻。

若泰山神君首肯,感激不尽,若谢玄英不配往生,便求程丹若生于盛世年景,衣食无忧,父母疼爱,安闲一生。

也不知此心愿,能否得尝,渴盼、唯盼!

(后面大部分污损,仍在修复,难以成篇,笔者大概看了看,基本是在论证神佛来世之语,涉及不少民俗,还有部分祝沝的记载,这部分优先修复,看进度还要等几个月了)

(下文高能预警!!)

这是最后一页,就这几个字,都给我哭!!

原文:[丹娘去矣,我亦去矣]

(实不相瞒,看到这页的时候我们全组都飙泪了,前面求神拜佛多诚心,这里就有多刀人,到头来,神佛不应,生死相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追随她而去……呜呜呜,满脑子都是“生而不可与死,皆非情之至也”,搭配《谢氏族志》更好哭了,让你们的眼睛也尿一尿)

[引用]

《谢氏族志》

谢玄英,字清臣,靖海侯谢云之孙,谢威三子,继室柳氏所出,生于泰平元年仲冬。妻程氏,山西大同人,晏鸿之义女。

天熙元年,谢公授文华殿大学士,五年加太保,程夫人敕宁贞侯,十年,谢公加太傅,十二年加太师。

……十二月,程夫人病故,谢公殓之,大办葬仪,百官凭吊。七日子夜,谢公无疾而亡,上大恸,赐谥“安贞”“文正”,追赠谢公武宁侯,举族哀荣。

二月,运河化冻,灵柩返姑苏,半路遇大风,船颠,棺椁浸水,众人抬之,忽觉轻如鸿羽,可浮水上,乃知眷侣乘风化仙,不复归矣。

-

10L:紧跟LZ

天熙十七年冬,丹若卒,谥“安贞”,玄英卒,诏赠武宁侯,谥“文正”,建双侯祠于姑苏。

——《夏史·列传九十一》

11L:为什么虐我?

遗世之姿,清白之臣,投生公侯门第,未恋富贵之乡,本念纯真,良知常存。

允文允武,匡扶社稷,穷尽肱骨之力,婚姻誓绝二心,后人思之,鉴我明心。

金玉之心,松柏之质,生于边陲荒野,寄身洪流檐下,不改其志,不坠青云。

身如蒲柳,力撑乾宇,忠贞不负明主,仁心无愧百姓,后人念之,祈愿太平。

——《双侯墓志铭》

12L:我也来

质如美玉性似冰,一片丹心照宫廷。

三朝沥血肝胆碎,青史为尔留姓名。

——《又忆程夫人》,王咏絮作

13L:保持队形

人人笑我女儿身,没有女儿哪有人?你穿铠甲执红缨,我有霞帔握御印,三朝帝王托江山,自此乾坤社稷安。

——《红云记·丹若封侯》

14L:这题好难啊

今生缘分已了,来世姻缘未结。眷侣长眠于此,静待后人发现。

捞出时光碎片,倾听往日回响。但愿少年前行,再铸往日辉煌。

——国家博物馆·程丹若与谢玄英夫妇墓葬品特别展览

15L:突破次元的青青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程谢故事,至此完结。

*

全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