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都市青春 > 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 第30章 山路弯弯30

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第30章 山路弯弯30

作者:宾汉 分类:都市青春 更新时间:2024-04-18 21:00:57 来源:耽美小说

吃过午饭后,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了。

爷爷和杨辰休息了二十多分钟以后,就离开了姨妈家里。

爷孙俩走的依然是羊肠小道。

说起来,杨辰姨妈家这个位置地势还是比较高的。

走了十多分钟后,他们就走上了一条比较平缓而弯曲的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平缓,主要是在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一条引水灌溉渠道。

这条灌溉渠道,是把河流上游三、四公里远的河水,引到下游缺水的村庄进行灌溉农田之用。

在渠道最前面的引水处,有一条用石头砌筑成的简易水坝。水坝的作用,就是在那里将水位抬高。

有了水源的灌溉,渠道沿线周边几个村庄的一、两千亩旱地就可以变为水田。这样,既能扩大水田栽培面积,又可以解决旱地作物的缺水和用水问题,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粮食紧张的局面。

当时,为了砌筑水坝,整个玛村大队根据桐响公社革委会的要求,发动了蒙屋,上灯影村,灯影村,花洛村,松向新村的几百名社员群众,参加了当年的水利建设大会战。

杨辰的姨妈、姨丈当年都全程参与了这条水利沟渠的建设。

他们亲自见证了水利沟渠建设的艰辛和困难,也享受到了水利建设所带来的好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没有水利设施,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望天地”、“望天田”,靠的是老天爷的眷顾,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勉勉强强有一点收获。

若是遇到干旱的年份,那些“望天地”、“望天田”就基本上颗粒无收了。

八十年代,水田和旱地作物的产量都不是很高,如果水源充足的话,就可以保证种下去的作物会取得不错的收成。

这条水利沟渠修理好之后,光是周围几个村庄的鱼塘也增加了十多口。

那些养殖四大家鱼的农户,自家的鱼吃不完,也可以拿到自由市场去卖,农民的副业收入也会增加。

也可以这么说,水利的建成,不仅带动了农、林、牧、果产业的发展,亦带动了渔业养殖生产的发展。

杨辰听姨妈说过,修建这条沟渠时,当时是按照抢工分来计算每个人的出勤。

每个村庄,每天都有一名记分员,专门为每一名参加劳动的群众进行登记。

那时,一天所得的劳动报酬记十个工分。

所有参加水利建设的社员群众,每天在工地上所吃的饭菜也是自己从家里带去的。

至于开水,就没有谁愿意带去了。口渴时,就喝从山上面流下来的山涧水。

一直以来,居住在灌溉渠道附近的村民,就算是平时到山上割草挑回家,也没有人习惯从家里带水出去。

只有极少数的人怕口渴,自己就从家里面带上白米粥出去做工。

由于做的是苦力工,吃粥不耐饿,他们还会带上一些诸如木薯、红薯、芋头、洋芋的杂粮。肚子饿的时候,吃上几个杂粮,也可以缓解一下肚子“闹革命”。

这条全长八公里多的引水沟渠,全部靠人工开挖出来。

从建设开工到沟渠通水,前后共耗时三年多时间。

在当年修建这条沟渠的时候,水泥还是相当缺乏。一些护堤只能用石灰拌沙子来做石灰浆,然后用这些石灰浆来砌石头墙或护坡。

由于这些水沟所砌石头墙强度不够,每当遇到山洪爆发的时候,沟渠转弯处用大石头垒起的水沟,瞬间就被高处汹涌澎湃而来的山沟水冲垮了。

尽管当时曾经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但是,大自然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行事。

站在这条沟渠边沿的道路上,就能把整个桐响公社的村庄河流看得一清二楚。

桐响公社所处位置的地貌属于一个盆地,四周被高高的山脉围绕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