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玄幻奇幻 > 北宋穿越指南的小说 > 0025【公私】25

北宋穿越指南的小说 0025【公私】25

作者:朱铭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4-04-19 02:28:40 来源:耽美小说

父子俩沉默良久,一直在用眼神交流。终于,朱铭决定降价:“一百贯。”“还是太贵。”白崇彦摇头。朱铭仔细观察对方表情,揣测白崇彦的真实想法。他曾看过一个记载,宋代江南有位读书人,平时不显山露水,大灾之年竟捐出十多万贯救济百姓。宋代的大户人家,应该很有钱才对啊。白三公子咋就这么吝啬呢可站在白崇彦的角度,人家是真心在还价。当初老白员外为了做县主簿,耗资三千多贯打点关系,让家里的资产大大缩水,直到退休时才赚回本钱。白崇彦是真想买那支笔,如果换成那位小白员外,直接就巧取豪夺了。小白员外走的是豪强路子,只要有好处,啥事儿都能干出来。老白员外却在往士绅发展,士绅当然也做豪强之事,但相对而言更讲规矩。也可以说,士绅就是定规矩的人,他们渴望在乡下建立秩序,并且掌握这套秩序的话语权。白崇彦左思右想,再次还价:“四十贯如何”“九十贯,已经很便宜了。”朱铭说。双方讨价还价,来来回回好几分钟。朱铭感觉确实卖不动,只能说:“那就六十贯吧。”“一言为定!”白崇彦生怕他们反悔,脸上还带着喜色,似乎自己这次占了大便宜。“但有条件。”朱铭说道。白崇彦收起笑容:“阁下请讲。”朱铭伸出右手食指:“第一,我父子俩流落至此,想要在村里安家。请三郎君卖出山地十亩、山林十亩,且必须靠近山中那处水潭。”“可以。”白崇彦不假思索道。水潭位置,已经远离河岸了。那里的山地,种不出几个粮食。那里的山林,更是只用来砍柴,或者砍些木材做家具。附近遍地都是大山和树林,随时可以再去占有,无非没挨着水潭价值更低而已。朱铭又伸出一根手指:“第二,其中五亩地,请三郎君帮忙在县衙过户。”白崇彦这次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若有所思的看着朱铭,笑问:“两位想要本地户籍,而且是主户的户籍”朱铭没有回答,再次伸出一根手指:“第三,我若去考科举,请三郎君帮忙作保!”“果然,”白崇彦摇头叹息道,“若非为了科举,谁又愿做只有几亩薄地的主户”宋代的科举门槛,比明代更加严格。首先必须是主户,即给朝廷上过税。其次有身份限制,出家人不行,卖艺卖身的不行,甚至连工商从业者都不行。宋代的科举资格审查,大概可以归纳为七条,朱铭已犯了其中三条:第一,籍非本土,假户冒名;第二,祖上三代,犯罪情况不明;第三,曾经做过“商人”或“和尚”。但规矩定下,就是用来违反的。乱改户籍的宋代考生特别多,朝廷根本就懒得管,除非有人举报闹大了。还有就是工商从业者,沿用唐代规定不许科举。但实际操作起来,考科举的工商子弟多了去,就连宋英宗都颁布诏书:“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份诏书,等于承认工商子弟能够科举做官。啥叫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能考上的就是,考不上的就不是!白崇彦仔细思索片刻:“这样吧,卖给你们的山地和山林,全都挑选没有地契的。你们今后的身份,是从荆湘逃荒来的流民,已经在本地开荒数年。那些山地,都是你们开垦出的荒地,官府依律给你们户籍和田契。”“如此,大善!”朱铭非常满意。宋代不但鼓励兼并,还鼓励百姓开荒,只要把土地开垦出来,朝廷就给予户籍和田契,甚至新开荒地还有赋税减免。看似是个良政,其实早就变形。就拿京西南路来说,紧挨着首都开封所在的京西北路,按理说应该人口稠密、百姓富庶才对。实际情况却是,地广人稀,田野荒芜!有大片荒地,百姓却不愿开垦。一是你开垦数年,好不容易耕熟了,能去官府登记领证了,突然就有豪强跳出来,说这明明是俺们家的地。就算豪强不出手,官府那里也不好搞,田契很难拿到,收税却一个比一个积极,分分钟让你重新破产。又或者,你开垦出十亩地,等到交税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要交二十亩税。如此种种,百姓更愿涌进城里打工,宋代的城市人口比例,甚至超过了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初期——但由于农村人口不足,宋代的市镇数量,远不及后面几个朝代。当然,京西南路的荒芜凋敝,还有着更复杂的原因,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朱铭和朱国祥父子俩,想通过“开荒”获得户籍,必须有人在县衙疏通关系。这才是重中之重,人脉资源是关键,开不开荒反而还在其次。白崇彦继续说道:“科举作保,俺可以答应。前提是,阁下须在村里耕种一年以上,并且没有任何作奸犯科之举。否则的话,恕难从命。”“这是当然。”朱铭表示理解。白崇彦问道:“阁下有把握解送京城(中举)”朱铭笑道:“总得试试。”其实朱铭也不确定,只是提前做好准备而已,今后是否科举还要看具体情况。有一个官身,干啥事都更方便。白崇彦毕竟是个读书人,敲定了毛笔交易,就开始讨论学问:“既欲科举,阁下治何大经”“周易。”朱铭答道。白崇彦对《易经》研究不深,于是转而考校兼经:“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何义也”朱铭都不用在脑子里搜索信息,因为这两句太简单了,当即回答:“为人臣者,当以正君为急(皇帝不修仁义,臣子应当纠正)。”白崇彦又问:“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何义也”朱铭说:“君子小人,志趣不同,公私而已。”“公私而已”白崇彦猛然正色,仔细品味此义,随即起身作揖:“多谢阁下赐教!”北宋流行的《论语》版本,是三国何宴所注《论语集解》。其注解,啰里吧嗦说了一大堆,抠字眼阐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而朱铭刚才所回答的,是朱熹的注解。朱熹没有抠字眼,只用“公私”二字,就精准阐述了君子小人之别。君子注重公义,小人沉迷私利。“不敢当。”朱铭微笑拱手回礼。“公私,公私……”白崇彦喃喃自语,结合这两个字,开始回忆《论语里仁篇》的,发现有好几句经文都能据此解构。他越想越兴奋,起身走来走去,都快要手舞足蹈了。受教“公私”二字,才是白崇彦最大的收获,比买到一支极品毛笔重要得多。而严大婆和沈有容,见白崇彦如此异常,也都面露惊讶之色。在她们心目中,白三郎满腹经纶,是本地大大有名的才子。可朱大郎随便几句话,就让白三郎这般失态,相比之下,朱大郎该有多大的学问啊!高兴了好半天,白崇彦终于坐回去,按捺住心中激动:“朱兄……”“唤我大郎便是。”朱铭已经接受这个称呼。白崇彦问:“大郎师从哪位大儒门下”朱铭说:“我从小就奔波各地,蒙学是父亲所授。至于儒家经典,这里听一些,那里听一些,自己也瞎琢磨。”白崇彦更加佩服:“原来大郎是无师自通,愚兄实在汗颜!”白崇彦请沈有容拿来《论语》、《孟子》,打算逐字逐句请教,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新解。朱铭起身抱拳:“三郎君,时辰已晚。”“对对对,是俺孟浪了,”白崇彦连忙起身告辞,“大郎且请歇息,明日再来请教!”朱铭说:“慢走。”白崇彦看向桌子上:“这支毛笔,俺明日带钱过来,卖田的白契也一并送到。”“不急。”朱铭是真的不着急,反正已经把这厮忽悠住了。白崇彦又说:“愚兄有一好友,是洋州通判相公家的郎君。明日约好一同上山游玩,不知大郎可愿同往”州判家的公子当然要去!朱铭面色从容,一身正气凛然,丝毫不慕权贵:“乐意之至。”这位白三郎带着家僮离开,婆媳俩礼送出门,她们回屋之后,对待朱家父子的态度更加尊敬。大才子啊,如果一直能做祺哥儿的老师……白崇彦撑伞返回家宅,一路兴奋莫名,既有买到好笔的愉悦,更有求得新知的畅快。至于同窗遗孀的绯闻,白崇彦已经不信了。雨天路滑,一不小心,摔得半身污泥。他也不换干净衣裳,就径直前往父亲的书房。老白员外正在挑灯看书,觑了一眼儿子身上的泥水:“回来了”“办妥了。”白崇彦说。老白员外说道:“今夜就能办妥,看来那对父子很有手段,生生把你给说服了。”白崇彦大致复述了一遍经过,说道:“父亲,朱家父子必不是歹人。就算是歹人,以他们的才识,也没必要骗些村夫俚妇。特别是那小朱秀才,虽只讨教了两句,已让孩儿佩服之至。”老白员外做过县主簿,但他肚子里的学问,去考举人都够呛,问道:“真的那般有才学”“何止是有才学,”白崇彦大加推崇,“孩儿从西乡县求学到洋州,所遇经师不止一两个。便那洋州的名儒,也是按何平叔之言解《论语》。一个二个,解得舌绽莲花、头头是道,可又有谁说出‘公私’二字”老白员外说:“这两个字也不难,我一听便知其义。”白崇彦道:“能听懂是一回事,说出来又是一回事。不把《论语》研习至精,又哪能说出此言越是简单之词,就越妙到毫巅,正所谓大道至简。”老白员外听明白了:“你是说,整个洋州的经师,都不如这少年有学问”“也不一定,‘公私’二字,或许是他妙手偶得。”白崇彦说。“他想科举做官”老白员外又问。白崇彦道:“确有此意,还让孩儿帮忙作保。”老白员外沉吟道:“既是这样,些许山地,送他又何妨便考不上科举,也无非几亩薄地而已,对咱来说没有半点损失。等二郎(白二公子)回来,便让他帮忙造户籍。你祖母的寿宴,也请朱家父子到里面来坐,不可跟凡夫俗子混为一席。”“父亲英明。”白崇彦对老爹的安排也很佩服。老白员外告诫道:“别看俺家在乡里势大,出了西乡县算得什么你要多多与人为善,莫要跟人争执结仇。下游那个混不吝,还自称甚么小白员外,鱼肉相邻,四处结仇,勾结山贼,私卖盐茶,迟早得破家亡命!”他年轻时候,也是个狠辣角色,十多年前终于踢到铁板,辞去主簿职务灰溜溜滚回乡下。从此,修身养性,宽待乡邻,居然渐渐混出好名声。“父亲说得是。”白崇彦道。老白员外又说:“昨日忘了问你,钟秀才可愿来俺家教书”白崇彦道:“孩儿去邀请过了,钟秀才倒是愿意来,但提的要求较为苛刻。每月俸酬四贯,每年还得另给束脩。”“他穷疯了吧!”老白员外愤怒不已。白崇彦道:“俺们这里太偏僻,孩儿问了好几位先生,但凡有些本事的,要么不愿来,要么叫价高。父亲给出的报酬,也能聘到老师,但其学问嘛,孩儿却看不上。”老白员外说:“学问差些也可,毕竟只是教授蒙童。家里的梁学究年纪太大,眼花耳聋得厉害,上课打闹他都听不到,今年务必要换一个西席。”白崇彦犹豫再三,忍不住说:“孩儿认为,该把私塾改为村学,让村里有志向学的孩童都来读书。”“还要建村学,真当俺是大善人”老白员外冷笑。白崇彦说道:“父亲,村学都没有,俺家只能算土豪。只有建立村学,教化乡里,才能称得士绅之家。”“士绅之家,士绅之家……”老白员外被这个称呼说动,反复沉吟之后,点头许可道:“确实,村里没有村学,你在外交游也丢面子。五十贯钱,应该能办起村学吧”白崇彦说:“绰绰有余。”老白员外当即拍板道:“等你祖母大寿过后,就起几间草屋,让村中孩童都来读书,暂时让梁学究继续教着。”白崇彦建议:“那朱家大郎,既然能编写《三字经》,想必对教授蒙童颇有心得。他还称自己的蒙学,是其父朱相公所授。等孩儿再去试探其学问,或许能聘朱相公做村学先生。”“也行。”老白员外表示同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