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武侠仙侠 > 满唐华彩 > 第220章 仙官

满唐华彩 第220章 仙官

作者:怪诞的表哥 分类:武侠仙侠 更新时间:2024-05-26 02:45:26 来源:gegedan

长安城的天气到了八月初已凉下来,时而可见大雁南飞,雁鸣丛响。

升平坊杜宅,日子恢复了往昔的安定,偶尔卢丰娘会坐在庭院中与儿媳妇闲聊,忧心两个女儿不好再嫁,再说些旁的。

“也只有你能管得住五郎,你可得严厉些.….”

风把这些絮叨送到东厢,一点儿也不妨碍杜五郎趴在书桌上睡得香甜,直到有人推着他,唤道:“誊郎,该醒来读书了。”

杜五郎是真的困,转身便抱住妻子的腰,迷迷糊糊问道:“运娘,我们到榻上躺一会吧?”

“不行。”薛运娘板起了脸,道:“爷娘都吩咐了,你务必要好好读些书了。”

杜五郎吸了吸鼻子,嘟囔道:“你今日用的是桂花粉?好香。”

“别让我再说一遍,给我清醒来看书。”

忽然,薛运娘语气转为严厉,杜五郎猛地惊醒过来,生怕妻子生气了。

她一惯是温柔乖巧的,但偶尔会有发威的时候。倒也不会怎样,只是光凭气势就能把他镇住。

杜五郎打了个嗝,烤羊肉与丁香、胡椒的味道泛上来。他中午塞了满满一肚子,食困泛得厉害,根本无心看书,只能强撑着醒来,睁眼看向那一列列字迹。

记住网址

好在,不过一会儿,全福便来通禀道:“五郎,有几个贫寒学子前来拜会。”

“运娘,我能去吗?”

可好?夜里我陪你去花园摘石榴。”

薛运娘已恢复了细声细语的样子,柔声道:“誊郎定是要见的,但把这一页书念完终究是多念了两页书,杜五郎打着嗝去到大堂上。

候在那的几个书生纷纷起身,行礼道:“久仰五郎大名,春闱五子乃我辈最敬佩之人。”

近来杜五郎突然有些声名鹊起的架势。

他对此却没有太大反应,嘟囔道:“你们想到东馆阅览书籍是吧?”

说着,直接从架子上拿来了册簿与笔墨放在桌案上,又道:“名字籍贯下,我明日早上带你们过去,勿偷书、勿毁书……”

秘书省东馆已改为弘文馆,供天下士子阅览,但得有国子监生或贡举的身份,杜五郎这个明经自然是有资格去的。他原先是独自进去,帮一些贫寒学子把要看的书籍借出来。后米嫌麻烦,就与史员们打点好了关系,让他每次带人进去。

做这些其实很麻烦,学子们大部分是好的,但十个里也有两三个比如偷书的、忘恩负义的,久而久之,杜五郎热情也不高了,每次都是公事公办的样子。

长安做这些的监生已越来越少,反正他始终还在做。

登记好了这些学子,杜五郎交代了几句,让全福带他们出去,自己坐在那低头誉写着那份名单。

有人走进了大堂。

“哎,你…..薛白?你回来了?”

薛白身上还沾着尘土,在堂上坐了,问道:“我去骊山一个多月,你忙什么?”

“我忙的可多了。”杜五郎笑着掰指头数,道:“我们又养了一只鹦鹉、一只楚州猫,在后花园种了杜鹃、菊花、梅花,我还雕了一块檀木手串送给运娘……..太多事了一时也说不过来,你呢?”

“平平无奇地伴驾华清宫罢了。”

“你们当了官真是无趣,那你怎么此时回来了?”

薛白之所以回长安,是因为外放偃师尉之事已有了眉目,需开始交接公备吏部的考课。

在长安城估计也是住不了太多时日,若是回了宣阳坊薛宅,青岚还要忙着收拾,倒不如在杜家借住一阵子,去敦化坊颜宅也方便。

卢丰娘自然是十分欢迎薛白,鉴于青岚已是薛白的侍妾,让他们住在西厢的屋子里。

入夜,薛白沐浴过后,便去书房与杜有邻商议谋水陆转运副使之事,此外,他任了地方官,还得礼聘幕僚,此事也得杜有邻帮忙推荐。

杜家姐妹也是在的,众人说着话,如一家人般其乐融融。

直到月亮躲进云里,回廊上响起了窃窃私语。

“跑那般远,你还未与我们详叙缘由。”

杜嬗拉过杜始,小声道:“体谅些,他总是不会错的。”

“正事未说完,大姐便开始体贴了。”

“别胡说了。

“有人过来了,夜里再说吧。”

“不去,青岚可守着,人家才是有名有份的。”

后院那边真有脚步声响起,三人迅速躲开。

“薛白要去东都畿县呢。”杜五郎牵着薛运娘走着,嘟囔道:“我难得有桩事得羨慕”

“誊郎羡慕阿兄什么?”

“多自在啊,我还未去过洛阳呢,也不用被阿爷阿娘管着。”

说到这里,杜五郎灵机一动,一个想法蹦进脑子里,再也挥之不去。

他与薛运娘小声商议了,兴冲冲便跑到薛白房门外敲门。

“谁?”

“我啊,有事与你说。”

“等一会儿。”

结结实实等了好一会儿,薛白稍稍开了门从里面出来,与杜五郎在庭院中说话。

“好像我阿姐的熏香。”

“青岚借了二姐的熏香,你想说什么?

“听说你打算带上薛崭,薛崭去了,我丈娘他们不也得去吗?”

“是。”

“你不是要聘幕僚吗?聘我如何?”

薛白问道:“你能做什么?”

“我……我能写会算,聘金也低。”

“好,准备一下。”

杜五郎大喜,欢呼着转身回房,下一刻却忽然想到一件事,不由“哎”了一声,万遗憾。

“我怕是去不了洛阳,若我走了,那些学子还怎到东馆借阅书籍?”

他真的很想去洛阳,且与那些学子并没有太深的交情,但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不去也不会如何,能否借阅书籍却干系到那些人的前程。

薛白回过头看了杜五郎一眼,道:“想个办法便是,总不能一直由你带着。”

“让东馆允许监生、乡贡之外的学子也有资格?我哪能做到啊?”

“你不是春闱五子吗?要当我的幕僚,岂可一点本事也无?”

晨鼓声传进平康坊的右相府,李林甫从睡梦中眼开眼,立即就清醒了过来。

他昨夜是四更以后才睡的,拢共也没睡多久,此时身子还乏得厉害,因此决定多眠一会,但横竖睡不着了,脑子里想的是一桩一桩庶务。

其实圣人遇刺后,压力最大的是他这个留守朝中的宰相。既要自证清白,又要给圣人交代,同时整个大唐的国政还压在他身上,且日渐繁重。

再想到如此辛苦却还要被世人唾骂,他不由激动,爬了起来。

天才刚亮,他坐在镜前,看着头上稀少、凌乱的花白头发,看着双眼周围发黑的眼圈,万般心绪浮上来……无人可诉说。

发妻已过世,多年来他虽也碰别的侍妾,却从不让人知道他当晚睡在何处。子孙虽有二百余人,皆无情份。一辈子到老来,他唯独只剩下秉天下权的宰相之位。

穿戴整齐,他又是精神刚戾的当朝右相李林甫。

待一众幕僚匆匆赶来,有人当先道:“右相,这是杨国忠的礼单,他还给陈希烈也送了礼,想要谋吏部侍郎一职。”

“告诉王、罗希奭。”李林甫不怒自威道:“让唾壶知道御史台到底是听谁的。”

杨国忠手伸得太长了,反而让他决定给杨党一个教训,这次打算把杜有邻这颗钉子都拔出吏部。

李林甫严肃地扫视了众人一眼,开口道:“吏部侍郎、功考郎中的人选,本相考虑好了,苗晋卿、宋遥。

苗晋卿、宋遥,就是当年点出了“拽白状元”,成为天下笑柄的两个考官。但他们家世好、才华高、资历足,被贬官五年,今已到了可起复之时。

李林甫曾经担任过吏部侍郎,一向视吏部为禁商,如今达奚珣忽然外贬,他不得不迅速出手应对,把一些旧日的心腹招回来。

“拟封折子,递往华清宫吧。”

“喏。”

此事换作平时圣人是不会过问的,但近来形势紧张,李林甫也不敢擅专。

吏部之事之后又是接连处理了几桩公务,有幕僚匆匆赶来,禀道:“右相,王鉷派人来了。”

来人是一个道士,名为任海川,看起来仙风道骨,颇有高人风采,到了议事厅之便请李林甫屏退幕僚。

“右相,圣人问了河南灾情之事。”

“有何事?”

虽隔着屏风,任海川还是欠了欠身,道:“刺驾案的妖贼是涌到含嘉仓的灾民,由偃师尉王彦暹收容并送到骊山,如今王彦暹已经死了。”

“如何能让人到骊山?”

“此事台辅亦不知。”“王缺不知,反而来问本相?”李林甫道:“你且去问他,户部侍郎、水陆转运使、两京含嘉仓出纳使、监京仓等职,到底谁在兼任?”

任海川有些为难道:“右相,这些职位本是杨慎矜与其兄弟所任,故而……台辅真”

“推诿?”

“不敢。”

“那便处置妥当。”李林甫道,“还有何好说的?”

“本已能处置妥当,可,圣人打算任薛白为偃师尉。”任海川低声应道,“台辅不知不知晓。”

右相是何主张,因此命我来提醒右相一声。”

李林甫倒还真有些意外。

他分析着此事中的利弊,直到被通禀声打断了沉思。

“阿郎,薛白求见。

“让他进来……把屏风撤了。”

“喏。”

见到薛白,李林甫并不高兴,直接把一封公文丢了过去,叱道:“这便是你干的好事。”

公文上写的刊报院的官员任命,此事圣人倒是决定得很利落,摆明了不想将刊报院交在宰相手里。这道理大家都明白,李林甫无非是发泄不满而已。

薛白莞尔道:“右相宰执天下,尚未能给我谋到长安尉;我一校书郎,如何能为右相谋划到这许多官职?”

彼此地位悬殊,若做交易,他想要公平而李林甫霸道,每次都不欢而散。

他笑的便是这交易不成的过程,这笑容李林甫看着便觉讨厌,脸色冷了下来。

“当然。”薛白道:“若右相想要刊报院听凭吩咐,简单。”

“是吗?

“不知右相想任命谁补昭应尉?”

薛白能感受到李隆基微妙的心理变化,但认定李林甫无法了解到这种不易言说的小事。

那么,他去偃师县的原因,李林甫就绝对不可能猜到。于是他干脆假装来再做一桩交易,以刊报院为条件来谋昭应尉。

“本相已得到注拟,将命你为偃师尉,竖子了得,半年间便由校书郎到畿尉。”

“我不想去。”薛白道。

李林甫不动声色,随手拿过一封公文看起来,不想搭理他的样子。

薛白遂缓缓道:“骊山出了那么大的案子,右相大概也想听听我的看法?毕竟我是亲历者。

“你愿说,本相便抽空听你说。”李林甫漫不经心应道,实则已无心在看公文。

“若是朝中重臣指使,刺驾不会这般潦草。但必然是有人出了疏忽,否则刺客到不

了御前,比如我身为太乐丞,没能提前察觉到刘化是妖贼,但显然此案中有人有更大的疏忽……王鉷。

“为何?”

“他任户部,修建华清宫的用度从他手上过。他兼任水陆转运使,灾民是如何从河南府进了关中?他兼两京含嘉仓出纳使,为何没能及时赈济灾民?”

李林甫道:“若照你这般信口雌黄,朝中人人都有疏忽。”

“是,我没有推卸我的罪责,也已担了后果。”薛白道:“但王鉷的疏忽就是更大,故而圣人让我到偃师查他。”

李林甫犹在专注看着公文,淡淡反问道:“不是因为杨国忠嫉妒王,方才构陷于他?”

他厉害之处就在于此,虽然事忙,但每每能从利害关系里剖析人心。这种手段让安禄山惊呼为“神仙”,但唬不了薛白。

薛白相信,递出了“圣人要查王缺”的话,必然能让李林甫极度在意,那拿在手上的公文他应该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当然,这只是推测。

“杨国忠是个蠢的,帮倒忙。”薛白道:“本就只是疏忽,被他构陷的多了,圣人反而确定不是王餅谋划。但,圣人不在意区区妖贼,却在意天下百姓,出了这么大的篓子,总不能当没发生过。

“圣人让你到河南看看?”

“是。”

李林甫沉吟半晌,决定先与薛白说说河南之事,作为上位者,他得先把此事的基调定下来。

“大唐开国至今,均田、府兵、租庸调等制渐坏,你可知本相是如何改制并取得成效?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使国库充盈,供圣人对外武功开疆扩土,对内文治蒸蒸日上,还补济百姓,安抚黎民。

薛白道:“还请右相赐教。”

“本相给你举个例子。”李林甫捻须道,“开元二十一年,关中无粮,河南、河北同时受灾。当时朝廷是如何做的?因循旧例,就食洛阳而已。

薛白打断道:“为何就食洛阳?”

这么简单的事,他本该知道,偏要李林甫说出来。

“江淮的粮食运送到洛阳容易,运到关中却麻烦,黄河奔腾,三门是三道鬼门关

岁漕砥柱,覆者几半。陆运更是艰难,一斗钱运一斗米,当时只好到洛阳就食。”

“原来如此。”

“当时宰相多庸人,张九龄充河南开稻田使,在狭乡开水屯,欲开河渠故道,强征丁役,耽误农时,收成寥寥无几;裴耀卿充江淮河南转运使,提出了“转漕输粟’之法,这一通下来,析县、设县、建仓、置输场、凿山十八里,花费不小,依旧是‘一斗钱运一斗米’。

薛白道:“张曲江公开田,并长春宫田共三百四十余顷并分与贫人;裴公三年间使关中储粮七百万石,节省运费三十万贯。在右相看来,都是庸人?”

他还真就听杜始说过这些旧事。

转漕输粟,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集中存储、分段运输”,在漕河上修建河阴仓、盐仓、集津仓,将漕运分四段。比如,扬州的船只到了河阴仓就能卸货返航,不必像以往那样继续西行。而河阴仓自有船只负责往西运粮。

如此,大幅增加漕运效率,对之后的漕运都有深远影响。

裴耀卿做出这般大功劳,有人与他说以此三十万纳于圣人,足以明功,他却答“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于是,运来七百万石粮食的次年,裴耀卿就因与张九龄交好,受李林甫的嫉恨,被免去相位。

“庸人罢了。”李林甫叹息着,道:“真正有所作为的,是本相与牛仙客。”

“但不知右相有何高见?”

“和采。”李林甫道:“比起张九龄的三百四十顷田、裴耀卿的三年七百万石,牛仙客在河西节度时,省用所积巨万,仓库盈满,器械精劲。”

“如何和来?”

“把漕粮改为纳布、轻货,如此,漕运负担大为减轻,户部可以钱财向当地百姓收粮。丰年,朝廷以高于市价的钱向百姓收粮,遇到荒年则拿出来赈济。且依照农户所拥有的田地多寡来规定和来价格,田地越少的贫民能得到更多的钱。”

李林甫肃容道:“开元二十七年,和来推及天下,官府收粮,每斗加于时价一两钱。农户竞相出售粮食以谋取厚利,连运输途中的劳苦都感觉不到……这便是本相对贫民的补济。”

薛白似有不解,再问道:“右相说这些…….意思是?”

“国朝积弊,姚崇、宋璟、张九龄把容易做的事做了,却爱惜羽毛,不敢推行良策。而本相宁可放弃了修行登仙的道路,也要留俗世为相,为的是上辅明君、下安黎民,不惜得罪人,背负骂名,也得做出有益于国,有益于这盛事的实绩来。”

“右相真是这么想的?”

在他看来,若李林甫只是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定调子,那只是虚伪;而李林甫若是真把自己当成“仙官宰相”,真以为自己是优秀的改革家,那就是愚不可及。

连公义都没有,只为了给上位者牟取无穷无尽的钱财,还谈什么施政?还谈什么能臣?

还不如真就换一个庸人坐在这个位置上,无能为力,只好让天子常到洛阳就食,

不要那么多的开疆扩土、纸醉金迷。

李林甫没有回答薛白的问题,而是缓缓道:“和采之目的,丰年收粮、荒年赈济,使百姓不缺衣食。如今天下仓廪丰实,当不可能出现赈灾不力的情况。”

“若有呢?”

“那便是人祸,那些灾民聚集到洛阳时,是天宝六载吧?当时含嘉仓转运使乃是杨慎矜,之后是王鉷,明白了吗?”

薛白明白了,李林甫这是在表态。

这个宰相心里很清楚,和采必然有盘剥百姓。但问题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出在杨慎矜、王执行层面。

——“圣人十年能不必就食洛阳,都是本相的功劳,你若查到是和采害得那些灾民造反,给本相兜着;但只要与和采无关,攀咬王也好,栽给杨慎矜也罢,本相都不会管。”

薛白只要说“明白”二字,便是答复,表示这次代圣人去河南看看,必不会牵连到右相。

如此,双方便能相安无事。

薛白沉默了一会儿,居然开始谈条件,他要替杜有邻谋水陆转运副使,开始调子却定的很高。

“多谢右相指点。但我年轻位卑,此去河南调查如此大案,十分不安,依我阿兄的意思,让杜有邻迁水陆转运使…….

李林甫冷冷扫视了薛白一眼,让他停下这种妄言,因为这显然不可能。

“你去吧,本相自有考虑。”

“右相的意思我明白了,我等右相答复,告辞。”

薛白离开后,李林甫又思忖了许久,忽起身找出几封批注来。

这是达奚珣写的对薛白的考课,一最四上,乃是上上等。

李林甫原本不想给这竖子迁官,但经过今日一晤,既然圣人让薛白离开关中,是对王缺有所不信任……他遂拿出印章“啪”地盖了上去。

同时,他嘴里喃喃了一句。

“台辅?也配称‘台辅’?”

他嘴上说的是仙官、变革、百姓……终究还是排挤了对相位有威胁之人,才能更让他感到舒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