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193章 你们过得很好啊!

买活 第193章 你们过得很好啊!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此次出行,却又和沈曼君等人去云县时不同了,众人到了武林,只稍加打听,便被指路去了钱江码头,那处已经俨然是一座城镇了,足足有两条长街,端的是热闹非凡,便连路也有一两条修成了水泥路,而各大商家的铺子之中,只要是稍有办法的,无不极力筹措,铺陈出水泥庭院,以此来夸耀自己的实力。

在此地接待沈君庸、叶仲韶等人的朋友道,“这里其实有许多都是自造的下等水泥,只能铺路而已,真正有办法的人家,都是起的水泥小楼,在此处,见到家里有水泥楼房的,那就定是和买活军关系匪浅的大户,许多商户都是靠水泥来认人的!”

除此以外,钱江这里,竟仿佛已不再是国朝之地了,满目皆是短发,这且不说,几乎所有人都穿着立领对襟的两截衫子,再非从前常见的道袍、曳撒又或者直裰——当然了,劳苦百姓,便是从前也是上头穿着袄子,下头穿着裤子,身前再系个围兜,如此做事便利。不过在钱江这里,随处都可以见到许多俨然是豪商、生员模样的人,公然地穿着两截衫走在路上,因为天气不是很冷的缘故,还把两截衫的领子敞开了,露.出了里头的毛线衣来,炫耀着自己这毛衣的花色。

“这个毛衣,是保暖的东西,去年是卖成衣,今年开始,也有毛线团卖了,手巧的女眷还会给毛线衫打出花色格子,这些恶少是在炫耀自家的孺人手巧,花色特别。”

叶、沈两家众人,的确是开了很大的眼界,就连沈君庸也失去了一向以来那种见多识广的从容,不断地左顾右盼着,时不时又调回眼神来——这是遇到了不戴盖头出门的富贵女眷,至少是外形不像是小户女、农妇的女子,为了表示尊重,便不直视她们。

“现在我们这里的女娘,自己剪短发,只系红绳的也有许多了,”朋友以一种超然的口吻说着,并不表示褒贬,“水田衣自然也是不穿的,都穿着两截衫,尤其是港口这里,很多家里也许女娘独立地出来招呼生意了。”

这么说来,这些走在路上的女娘,有许多都是港口商户家的女儿了——还不算是很富贵,不过要比小户女她们有钱一些,所以在外形上有差别,这个年代,有钱没钱,从脸色、体态、牙口上都能看得出来。那些常吃糙米、杂粮的人家,牙口的损耗大,换牙的时候也看不起牙医,因此有一口整洁好牙的人很少,光是脸颊圆润平整,骨相没有大的不妥,皮肤有光泽,便已经可以断定是中等人家的孩子了。

“这些女娘招呼谁的生意?”沈君庸有些迷惑了,叶仲韶也不吭声——可以由女儿家来招揽的生意,他们只知道一种,那是很不体面的。

“喏,这不就来了?”

朋友手一比,就见到前方码头——那码头也早被整修起来了,长长的木板一直延伸到海里去,隐隐的几艘船停在那里。如今码头上几十个女娘正成群结队,说笑着走了过来。

这些女娘,一看就是买活军的人了,首先是高,如男儿般高大的很多,其次,是胖大——壮!真是壮!已经是八月中了,却还有好几个女娘穿着单衣,还把袖子卷起来,那袖子绷在深色的皮肤上,小臂挥动中隐隐能看到一股一股的肌肉偾起,令人很难怀疑她们的武力,这样的女娘看起来是可以三拳打死镇关西的。

而且,这些女娘们有许多人都理了极短的头发,可以说是青头了,但即便如此,众人也不会把她们当成男人看待,因为她们的衣着所展示出的线条是很明显的,这些健妇完全是传统的敏朝人审美观念的另一极,沈家的女眷和她们俨然便不是一个物种似的。连最高大的沈君庸在她们身边似乎都显得有些孱弱。

“娘子军,我们这里的好澡堂,男女分开,洁净得很!”

“快到我家来洗澡,我家有好茶吃!”

那些港口小商户的女娘们,便立刻迎上去招呼了起来,个个笑靥如花,“洗完澡到我家来吃茶点呀,我们家量大管饱!”

“可要看看绸缎?夏扇也有的,上好的本子也有的——”

“新出的话本我们家有的!”

“我们刚出炉的定胜糕要尝尝!”

原来这是一帮女水兵们!众人这才恍然大悟,非常新奇地看着这些女少东家们前去兜搭——这也是的,自古以来,水手的钱都是很好赚的,而客人是女的,自然要用女东家去招呼。譬如说这澡堂,水兵们当然都想洗澡,但若是男知客去招呼便非常不妥了。买活军的女水军,倒是催生了武林这里多出一批的女知客们来。

“这里原来还有女用的澡堂!”沈宛君便不由惊讶地在盖头下说了一句。

“是有的,因为买活军的船上女水手是不少的,以东江的女娘为多,云县、长溪县的女娘也不少,还有衢县的,总是以原本的渔民、疍户为主。”朋友说,“夏天的时候,她们便聚在一起,这种船就叫女船,很受到一些迁移女娘的欢迎呢,也不太去远海,只在近海航行,因为舵杆很沉重,女娘里的操舵手不多,不太够用,等到了冬天,就分散开来,各船上都有。”

众人都很注意地听着,感到开了眼界,叶昭齐因为母亲也问了话,便捅了捅小妹叶琼章,叶琼章脆声问,“为何夏天便要聚在一起呢?这个舵杆有多重呀?”

夏天要聚在一起,自然是因为天气炎热,男水手多数都赤条条的,而女水手们聚在一起,也可以穿得很少,到了冬天,这个顾虑便不复存在了。沈、叶两家多数人都没有乘坐海船的经验,若是坐河船,船夫自然也把衣服穿得好好的,到了晚上还可以跳到河里洗澡,并没有澡堂的需要。因此今日是很增长了一番见识的,朋友说,因为买活军爱好清洁,这一带开了不少女澡堂,言下之意,是两家的女眷也可以放心地进去清洁自己。

“里头的确很清洁,全是站浴。钱江这里的男澡堂也是一样,全都是站浴,没有泡浴,都是为了应和买活军的习惯——而且这里的码头上,也一概没有一些不该有的东西,怕惹了六姐不喜欢。到了云县,连关口都进不去呢。”

因为有孩子在,朋友的话说得很简略,成年人倒都是心领神会,虽然诧异,但不好细问缘由。如此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码头这里除了吃的,卖的多是大宗货物,也没什么好买的。不过是买些定胜糕给孩子们,至于话本,那是不会买的,怕这种东西移了孩子们的性情。倒是沈君庸去书店里看了,买了几册教材回来,大家准备在海船上闲来无事先看一看。

这书店里的教材,便可谓是琳琅满目了,而且销路居然很好,若不是沈君庸仪表堂堂,店主还不愿意零卖呢,他都是给全国各地的书商批发了回去的。原来武林这里消息灵通,阉党上书请开特科的事情,已经流传过来了,虽然此事当即就被驳回了,但朝堂上既然提出了这个说法,那么全国各地的书商便闻风而动,要买化学、物理等教材,回去自己排版翻印了来卖了:这种事,不管现在实行不实行,既然朝堂上有大人这么主张,那么至少,有许多的家庭便不会反对家里的子孙研读,买来备用也好。

沈君庸本人是看过扫盲班课本的,那只有语文、数学两科,这里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是中级班的教材,初级班还有几册,凡是书店里有的,他都买了一套,光这一项便花去了几两银子,不过沈老夫人和张华清都不说他,买书在沈家是很正当的花费,而且沈家的族产还是要比叶家厚几分,给沈宛君的嫁妆能支撑十几年呢,沈君庸继承的田产份量是不少的,张华清平日在家辛苦,是为了在不卖田的情况下给他筹措旅费,她难得能和丈夫一起花用这些旅费,一句规劝的话也不会说。

这里做买活军生意的人既然这样地多,发往云县的客船便更是不少了,几乎等个几天,便能凑齐一船人。甚至其中不乏有豪商名宦之流,也是以带家里女眷过去定做矫正鞋垫的名义,包船南下,这码头上衣香鬓影,颇有一些大人物的家眷往来。沈、叶两家人在其中压根就不显眼,也免去了他们的担心,而因为吴江沈氏、叶氏的鼎鼎大名,他们在武林这里的故友实在也是不少的。

有名气的人,做什么都很方便,一听说他们也要去云县为孩子们放脚,很快便有人送来帖子,表示自己的一艘海船还有不少客舱空着,诚意请两家人同乘,只这段时日内,若能送女儿们来由沈宛君、张华清两人教导一番诗词歌赋,便是再好也不过了。

沈君庸、叶仲韶,还有吴昌逢的二哥吴昌时,这三位男宾接了帖子,过去吃了一顿酒,彼此盘了盘交情——吴昌时前些年都住在嘉兴,也是在嘉兴应考,很轻易便盘出了彼此的关系:这位之江巨贾周氏的二弟,也曾中了举人,是吴昌时的同年,而他们祖上的进士又恰好是沈家父辈的同年。

这交情一下便很亲厚起来了,南方的进士家族就是这样,走到哪里人面都很广,尽管一行人为数众多,但周巨贾怕孩子们晕船,包下的本来也是一艘福船,船舱足够,如此再四相邀,众人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登上福船,舒舒服服地往云县而来。

一路上,周家下人侍奉得非常精心周到,两位小姐也时常前来沈宛君、张华清身前受教,虽然天资难免有几分不足,但对沈、张二人非常和顺,叶家几个女孩,个个蕙质兰心,对自家的身份相当清楚,对两位小姐也很客气,彼此尽力结交,不几日仿佛便已成莫逆。张华清私下问沈宛君,“不知如此殷勤,是何缘故呢?”

沈宛君对此,倒是心领神会,笑道,“只求名而已,也是一片爱女之心。”

此时江南才女,以沈氏风头最盛,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沈家常常出版文集,而且并不避讳女子笔墨,甚至有着意收集,单独出版之举。如此,沈家女自然名声在外,令众清流另眼相看,周家女如果得到沈宛君的青眼,被她美言几句,甚至是在诗句中提起,题目中出现,自然也能跟着留下一点美名。如此,在夫家不说受到极大的尊重,起码也没有什么坏处。至于说沈家因此得到的一点便利,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算是才女、才子应当得到的一点好处。

张华清本来对于自家笔墨,并没有怎么留心存下,此时方才知道了留下文集墨宝,扬名在外的好处,也是若有所思,点头叹道,“原来如此,父母爱女之心可叹。”于是待周氏二女过来时,便谈些诗词歌赋,平时自己在船舱内,则一道研读买活军的教材,这周氏巨贾也是个妙人,一面为女儿弘扬这诗词名声,一面也买了几十套教材放在船舱里,连他们家下人都能自学,几个儿女,更是延请了去过买活军治下的掌柜亲自教导着,为的就是早日能考过扫盲班,让他们去初级班也读一点书。

“如今这个扫盲班的教材、先生,在我们江南是很好找的。莫说我们这样的私船,便是一般的客船,也都有教材出租的,还有人收一点小钱,在客船上开班来讲——不管是去那里做什么,总是都要考过了扫盲班才好说话,对不对?也不是很难的东西,为了节省时间,便连渡船的这几天都不肯放过。”

理是这个理没有错的,不会认简体字,不会拼音,到了那里,也是寸步难行,几家人也不弱于人后,便都先后准备了起来。简化字大家都认得——几乎全是古籍、草书中有出处的,只是和通行的正体相比要简略一些而已,譬如发字,这本来便是‘出发’这个发字的变体,常见有这样简写的,买活军无非就是把‘头发’的发也统一了过来,使得一字对应的意思更多了一些而已。

这样一来,似乎有一些传统,一些文化底蕴,的确是丢失了,但也的确使得文字更便于传播和学习,连几个孩子,不过是几日的功夫,便可以很流畅地阅读《买活周报》,并且根据汉字倒推,学会了拼音。等船到云县的时候,众人自己做了周巨贾买来的练习卷,几乎个个都能考一百分了。

——便连这练习卷,对于众人来说也都是很新鲜的,尤其受到了叶仲韶的喜欢,这种练习卷里有七成以上是选择题,两成的问答题,考问的也是有确定答案的东西,完全主观的作文题,则只有一成而已。按照周巨贾的说法,买活军旗下所有的考试都是如此,“客观题是很多的,主观题很少,主观题太容易按批卷人的喜好走了,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情况!”

这句话就一下说中了叶仲韶的心病了——他的学问,在江南一带是极有名的,若说文章,实在不输给任何一个进士,奈何科考一事,实在是太看运气,而江南又是文采荟萃之地,竞争非常激烈,接连几次应试,都因为不投合考官口味的缘故,桂榜无名,这实在让叶仲韶倍感挫折而又不好倾诉。但无奈千百年来,科考都是如此,完全没有评分标准,只看考官个人的喜好,一言天堂,一言地狱,此时见到这种考试方式,如何能够不耳目一新,大为激赏呢?

但凡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没有不爱考试的,买活军这里的考试,有一点极好,那便是不论男女老少,想考的都可以去考,因此沈宛君、张华清和叶家几个小女孩,便也生平第一次有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叶昭齐等人,谈到此事,无不是摩拳擦掌,誓要取个头名回来。而沈家张老夫人,叶家胡老夫人,自然也都是知书达礼,如今虽然都在五十岁往上了,但听说了买活军的民俗,也只得彼此叹着气,取来答卷,眯着眼试着做了起来。

这周巨贾做事十分仔细,虽然他本人也是第一次去买活军治下,但早聘了两个向导,为他们仔细讲解买活军那里的风俗,因此众人便知道了为何要去买活军那里的水手,连青楼楚馆都是不去的,原来去买活军治下的人,到了关口都要强制洗澡,这个规矩就连云县用水最紧张的时候都没有废弛,必须要洗澡,用特制的药水喷洒衣箱,这都是为了去除虱子、跳蚤。如果有虱子的话,还要剃头。

因为必须要洗澡,那么不可避免的,身体也会呈现在澡堂男女伙计眼前,如果有菜花、杨梅疮这样的恶疾,正在犯着,身上有痕迹,那是不能随意入关的,因为怕他传染了别人,必须要隔离到另外的地方去,或者是原路返回,又或者在脸上做明显的记号,这才能入关。有了这么一层讲究,凡是要去云县的船长,都不愿意要染疾的水手,于是沿海一带,居然港口风气为之一清,这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不过眠花宿柳是否能完全禁止,这也还是不好说的。

如叶、沈、吴这样的人家,诗书传家,自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且家资也不丰厚,这样的人家,如果知道子弟有敢去喝花酒的,是真的可以活活打断腿,从此逐出家门。至于纳妾,那是从未想过的,譬如沈君庸,至今膝下还没有养住的孩子,也决然没有纳妾的意思,只是收养了叶琼章,为的亦是娱乐妻子。因此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危险,听了只一味咋舌感叹,周巨贾倒是有些震动,亦颇庆幸,笑道,“看来我平素认得的几个兄弟,不去云县那里,也不是没有缘故,今日若非是几个兄弟告诉我,我真要被唬过去了。”

对于剃发易服,几家人自然反感,不过还好他们坐周巨贾的船,十分清洁,并没有体虱的困扰,进澡堂洗澡这样的难处,倒是可以克服。如此十余日下来,每日都忙忙碌碌,且喜众人并不晕船,平安到了云县,云县码头处的船倒少了些,向导道,“我们来得很是时候,这些船多数都去鸡笼岛了,或者去长溪县,去辽东,留在本地卸货的不多,若是去年来,关口就在眼前,靠岸还要等十天都不稀奇。”

如此,众人便鱼贯入关,洗澡换衣,头发暂且先不改,出关后,便和周巨贾一家道谢,说定了寻到住处,再相联系——周巨贾一家人少,包了客栈的一个院子就够了,他家自有管事派了小厮守在关内,日日夜夜的等人,而沈家人口多,最好是要赁房住划算些,已经领受了海船的人情,此时便不好再赖着周家不放了。

周巨贾也知晓书香人家的做派,让管事陪沈君庸去找房子,而吴家几个孩子,知道马上能见到父母,都是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叶仲韶、吴昌时和沈君庸商量了一番,便由吴昌时带着吴家几个孩子,先按着吴沈夫妇信中的地址,寻到家里去认认门,而沈宛君、张华清则陪着两个老夫人先在客栈里稍微等候,叶仲韶在这里照看,若是老夫人疲倦,那就先开一间房休息也是好的。

如此,众人便暂且分头行事。沈宛君低声问两位母亲要不要休息,但两个老夫人眼神都还不错,都看到了客栈里悬挂的房价,便都坚决道,“半点不累,歇什么?”

甚至连客栈的茶水都不想喝,见到街面上人流如织,女娘们全都是短发、两截衫,在人群中奔走如飞,大声谈笑,也是啧啧称奇,又仗着自己年纪大了,说不上避讳,便对沈宛君道,“你们若累了,就在这里歇着,我们走走,瞧瞧热闹去——我这一辈子还没出过吴江呢,如今临死了,看了这一番热闹也是值得。”

胡老夫人虽然体态丰满,走不了太久,但她在船上,考分次次都低于张老夫人,这一次出来又是以沈家为主,张老夫人要去,如何能不陪着?有热闹看,连脚都不觉得痛了。叶昭齐、蕙绸、琼章三姊妹,更是早已频频顾盼,好奇不已,沈宛君便取来盖头戴上,道,“那我们留一个人在这守着,大家在前头街上走走,注意彼此搀扶,可不要弄丢了——”

正在吩咐时,忽然长子叶云期指着街角叫道,“这不就是姨夫吗!”

众人定睛看去,果然能见到远方一条极气派的长街上,吴昌逢和几个人说笑着走出来,身穿簇新的两截衫,昂首阔步、面色红润,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却哪里又有被困云县的愁苦?叶云期带着几个弟弟跑了出去,齐声叫着‘姨夫’、‘姨夫’,叶仲韶也出门相唤,方才叫得吴昌逢回头。

“云期!怎么是你——姐夫!”

众人自然是好一番厮见,吴昌逢便立刻去和他的同事说了几句,带众人一道回家,“不说住不住得下,先把行李放下再说!”

自家亲戚,那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吴昌逢雇了一辆极为清洁宽敞的马车来,请两个老夫人和孩子们坐上去,箱笼放在中央,其余成年人则随从步行,从这热闹的码头街巷,沿着水泥路走了大约有一炷香的功夫,周围的建筑,逐渐从水泥房变成了老式的木板房,沈宛君左右顾盼,刚要点头,马车又一个转弯,转向一条新路,这里开出去,却又都是水泥小院子,屋轩高敞,占地广阔,院子里花木扶疏,偶尔还有两层的水泥小楼,一望即知,是新建起来的好街区。

沈宛君眉头微皱,只不做声,再往前走一段路,马车便停了下来,吴昌逢掏出钥匙,推开了前方院门,请车夫把马车赶进去好卸行李。这下连叶仲韶都看出不对来,悄声对妻子说,“这里屋舍雅洁,只怕在云县也是极好的住处了……这是在做什么?哪还有一点欠钱的样子?”

其余人,孩子们自然是大为赞叹,老夫人们也是急于看热闹,倒似乎都暂未想到这一层,沈宛君微微咬牙,冲叶仲韶做了个手势,扭头问道,“妹夫,曼君呢?她什么时候回来?如今在哪里上班?”

吴昌逢在为商人做书记,这是路上大家已知道的事,这倒是很符合他们夫妻在云县落难的故事,一个书记员当然不可能住这样的院子。听到沈宛君的问话,他身子微微一僵,有些尴尬地道,“啊,这个……宛君姐,曼君她,出差去了呢,今日怕是不回来了。”

“出差?”

这个词倒是让几个老夫人回神了,诧异道,“是了,曼君也要做事的,她这是做的什么事,居然还要出差?为何不是你去,而是她去?”

“啊,这个……”吴昌逢便又吞吐了起来,“曼君她……她……现在已不做教师了……”

他的声音非常的小,最后几不可闻。“现在换了一份工作……在,在买活周报做编辑。”

“什么?”老夫人们根本没听清楚。

“什么!”叶昭齐非常的诧异。

“什么!!!”最惊讶的还是叶仲韶,他突然融会贯通,转头对妻子激动地说道,“宛君,我就说买活周报这几期的文字怎么雅洁了不少,大有熟悉的气韵,尤其是注解做得特别的好,原来是曼君!天啊!原来是曼君!”

他震惊之中似乎也有隐隐的自豪,“原来是我们吴江笔墨!”

沈宛君瞪了丈夫一眼,转头逼问吴昌逢,“做编辑也要出差吗?她什么时候回来?去哪里出差了?”

“去泉州了,这几日应该就回来了——本来是不用的,但这几期实在是缺人,原本的采风使张宗子去鸡笼岛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吴昌逢见大家的反应也还算好,尤其是大姐夫,更仿佛很自豪似的,不知不觉,便将更深处的安排说了出来。“你们来得正好,报纸实在是很缺人那——”

他的声音又在大家的逼视中慢慢地变小了,“福利很好,报、报酬也很优厚的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