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253章 新的敌人正在聚集

买活 第253章 新的敌人正在聚集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说到登莱乃至整个山阳道的情况,武叔卿是很有权威的,因为他在升为登莱巡抚以前,便是永平兵备使,在山阳道为官近十年。对买活军在山阳道的影响是如何扩散的,武叔卿也看得很清楚。

最开始,大概是在七年前,山阳道这里便有了雪花盐卖,只是当时,这种洁白如雪的上等精盐,卖价十分昂贵,哪怕是在近海有私港的地方,一斤也要到二三百文,还有上等雪花糖,也是以大户人家专用的奢物面貌出现。那时整个山阳道,能支持得起这样花销的,也不过只是五六座大城市而已,登莱两地,也是仗着这两处地方是天然海港,高丽、东瀛的俵物极多,自然繁华,是许多奢物登陆的地点,这才得风气之先,率先接触到了盐糖之物。

在那时,买活军不过是个遥远的名字而已,便仿佛什么彩云十三苗,湘西侗蛮一样,都是在山高水远、王化不开的地方浮现的乱军,虽然有一二拿手的货品,但山阳道的人,更关心他们的货,而不是旁的任何事情。便偶尔从塘报中听说了买活军占了某个县城,那也压根便算不上什么事儿。山阳道的百姓,见识算是仅次于京城,而且文教之风极为兴盛,对于历史是一向有了解的,几百年来,这样的事情难道还少了吗?

不论一开始闹得如何,最终,自然总会有一个结果,而生活也还是会遵循着惯性,最终回到他们熟悉的,在长治久安和民不聊生中左右反复的轨道中去。从百姓们到武叔卿这样的官员,没有一个人会认为改朝换代的事情将发生在自己这一代——有一天或许是会的,但起码不是他们活着的这一天。

有盐就贩,有糖就吃,有话本就看,有棉衣,有毛巾,有马口铁做的物件就买,买活军的货越来越多,占据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引出的闹剧也越来越荒唐,真正让武叔卿以及其余登莱百姓意识到,买活军已经成为不得不正视的一股势力,那还是因为他们的船队掠过了登莱外的海域,扬帆往东江岛而去。

去送粮食!去送了东江岛永远都不够吃的粮食!

运回了人口,运回了登莱无力接纳安置的人口!

送去了火铳和红衣小炮!让东江军得以在狮子口立足守城的武器!

带来了报纸,带来了政权、文明的理论支撑!让登莱的百姓们也对辽东流民多了几分理解——那些流民从辽东逃来山阳道,并非是人人都喜欢的,有许多佃户不愿他们来拉低了‘劳动力’的价格,本来年成就不好,现下流民来了,东家肯出的钱更少,大家都吃得比从前更少。

而且,大量的流民也会败坏本地的治安,很多百姓是厌恶流民的心情,与厌恶建贼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在买活军的报纸上刊登了那篇《政权、国家、文明》的文章之后,武叔卿亲眼看到,他手下一个对流民素来不喜的小吏,居然也逐渐地转变了态度,见到流民不再是非打即骂,也会给他们指一条明路,让他们去找点工做,因为他也逐渐地从同僚们的谈论中认识到了,自己不止是山阳道永平府的人,往大了说,他还是敏朝人,还是华夏国人,他和这些流民虽然语言不太通畅,但到底还拥有着共同的身份。

到此时为止,买活军虽然和朝廷的关系自然不佳,但在民间的名声肯定还是很好的,辽东和山阳隔海相望,辽东乱了,山阳道还能有好的?买活军支援东江军,这是秉持着文明大义,而且怎么看,其主谢双瑶那都是能文能武,可农可兵,手中工巧仙器无限,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便是换这样的人做了皇帝……又有什么不好呢?虽说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吧,但敏朝的乌鸦,却是只见其黑,不见其的好处,而买活军的乌鸦好歹还能叨些仙种回来,叫人不必为粮食发愁,还有叨些神药回来,叫人不必再恐惧疫病呢。

自然了,不愉快的事那也是有的——虽然不是买活军的人做的,却也和买活军有关。由于《周报》在山阳道境内的泛滥,天花可以防治的消息也立刻散播了开来,人们对于防天花、防出血热的急切,是不分阶层的普遍,譬如说出血热,一旦《周报》上说了出血热和老鼠有关,先是京城附近的小县大肆捕鼠,随后,见朝廷装聋作哑并不加以制止,捕鼠之风顷刻间席卷北方——北方也是出血热的高发区,只要境内流行过出血热的州县,打鼠都是咬牙切齿,连乞丐流民都没有半点的懈怠。

出血热没有疫苗,暂时只能杀鼠,这事不论怎么说还不算坏,但天花是有疫苗的,这在买活军境内算是好事,在买活军的势力触不到的,千里之外的山阳道,便说不上多好了。自从买活军出了牛痘干粉,并且将它当做青头俵物卖给京城,北面的直隶、山阴、陕甘一带便开始乱了,所有人都想要种痘——尤其是传闻中连皇帝和信王都暗中种痘之后,不论贫富都把种痘作为一件要事来筹谋,但痘苗就只有那么多,而且是没有官商行销的,也就是说,大家都要想办法去‘搞’。

如此一来,可不就乱套了?一时间坊间四处都是恶少地痞,号称自己能弄来疫苗,四处招摇撞骗,登莱这里,当时还是袁礼卿主政,袁巡抚当机立断立刻杀了一群流氓,并请武叔卿前去查看疫苗干粉,根据买活军的叙述,总结出辨别疫苗干粉真伪的办法,晓谕各州县辨别。

不过即便如此,民间私下种痘的风气依然无法完全断绝,尤其是登莱这样的港口,来往船只多,就意味着货品丰富,什么货都可以搞得到,有真疫苗也不足为奇,这是一,第二个也就意味着疾病多,尤其是天花这种‘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从某艘船上传播过来。武叔卿认为买活军建关的办法非常好,但可惜登莱从无此先例,外头的船只还是无遮无拦地进港,和港口居民接触。出血热、杨梅疮,天花、水痘、肺痨、痢疾……这些都是极有可能被夹带过来的疾病,港口城市的住民一定是比内陆更热衷于养生保健,对疫苗也更热情。

若只是迎合这种热情,拿些染色的面粉来骗人,那倒也还罢了,出不了人命,但去年秋天,这种对牛痘的狂热追捧,终于闹出事情来了——有一伙异想天开的点子王,他们竟不满足于拿面粉骗人,而是为了让别人吸服疫苗之后,出现和接种牛痘一样低烧的症状,以此增强自己的可信度,竟远途跋涉,找到天花流行的村落,进去用钱买了人痘疮疤,磨粉加入面粉之中,当做牛痘干粉,向外贩卖!

一开始,因为果然有人服后低烧,出了一两个痘子,痊愈后恢复如常,众人还以为他们是弄到了真货,便立刻争相购买。仅仅是过了十余日,便已有数千人接种,而此时恶果浮现:人痘法,无法控制症候,十个人接种后,约有三、四人会真正染上天花!发成重病,并且向外传染!登莱地区因为一伙丧心病狂的骗子,被‘人为诱导’出了一场局部的天花瘟疫!

恰不巧,此时正值袁巡抚去职,登莱地区人事板荡,还无人管束此事,武叔卿上任或多或少都有借重他名医身份的缘故,他入衙门第一天便是下令严办此案,结果令人啼笑皆非:一伙人大约二十几个,真正去收集人痘疮疤的十几人,自己也染病了,死了七八个,余下的主使者,倒是都种过买活军的真疫苗,安然无恙坐地分赃,若不是武叔卿动作快,就要给他们逃了!而所获利者几何?一伙人不过是二千余两银子,每人分到手的一百两都不到!

登莱地区,因此而死的又有多少人?而且民间多愚夫愚妇,颇有人相信这就是买活军的牛痘,‘种出事情来了’!官府当时又无法为买活军澄清,所发的公告,一般百姓根本也不去看。

恰恰便是此时,《政治与社会》流传到了登莱,这下可就更是炸锅了。本来民间就有传言,买活军搞均田制,对家里有余地的人家,十分的不友善——凡是地主,对于均田制便是不以为然甚至是切齿痛恨的,而且也对于买活军的这种传言十分的敏感,这下好了,书里直接把地主和剥削联系在一起,将来若是买活军占了天下,那还有他们什么好?

山阳道这里,自古以来便是以耕读为贵,所谓的耕读那自然不是一家人一亩地能供出个读书郎,多是家里四五亩余田,几家佃户耕种,这样省吃俭用,才能供得上家里的儿郎们都认字,再选一个最聪明的去继续往下读书,考一两次秀才,若是考不上,家里再回来种田——这样的人家,在乡间也被认为是忠厚有威望的,突然间说他们是剥削阶级,这叫他们如何能够服气?

偏偏识字的还多,且买活军的教材都是白话,又好懂,不到一两个月,登莱这里纷纷都在议论此事,更有一些极为抵触的地主,到处散布谣言,说此次登莱疫情,是买活军有意散布,牛痘只是谎言,种了牛痘的人都死状凄惨离奇云云。于是登莱一带,百姓农户,对于买活军的戒心又重新提了起来,不少暗中发展信仰的白莲教无生老母坛,也被人给捣毁了。按道理来说,武叔卿等敏朝官员,应当对此事喜闻乐见才对,毕竟买活军不得民心,对于朝廷来说该是好事。君不见多少反贼头领,都是朝廷带头传播其恶,不把它说成三头六臂,吃人肉喝人血的大怪物,那都算是客气了。这个谣,便是辟了也无用,因说话的都是本地德高望重的地主人家,第二是想辟也不能辟,哪有为反贼说话的道理?

但……谁想得到,现在朝廷也问买活军买疫苗了?现在登莱之处,说到牛痘,哪个不是摇头的?和别处掏钱种痘的热情不同,此地的痘苗来了三日,除了一些勇敢的衙役、兵丁之外,竟无一人敢种。这让武叔卿哪能不愁呢?

“啊,这、这。”宋一衷也没想到,其中竟混合了如此复杂的故事,一时间不由得瞠目结舌,他自御史一路做上来,至此方才体会到亲民官不好做,思忖半晌,方道,“世伯既然已经向朝廷请了疫苗来,当是已经拟有了对策?”

“所谓对策,无非是令兵丁下乡宣讲,阐明事情始末,并将去年那案子的主犯枷号示众,让他自己分说他做的混账事情。”武叔卿苦笑一声,“只是成效不彰,民间响应者寥寥——也不知是何缘故,此地的农户对乡绅如此忠诚,乡绅说买活军是青头妖怪,会吃人,他们便深信不疑,连城里的百姓也是惊弓之鸟,并不敢前来种苗。偏偏你在京城应该也收到消息了——山阴那一带又起了天花,而如今我们这里,不但百姓们不打,连士兵都迟疑得很,谣言满天飞,将官也不敢强行施压,报到我这里,要我裁决呢。”

“士兵也不种?”宋一衷的脸色终于变了——民间多死人,倒都在其次了,但军队一旦流行疫病,那就糟了,不但军心败坏,而且会直接造成城防废弛,无力压制乡野豪强,许多边远地方便是如此,第一年流行疫病,军队死的人多了,第二年那些平日蛰居在山野中的彝人侗蛮便开始闹事,此时的川蜀水西之乱,真要说的话,起因也是席卷川蜀的一场大瘟疫!

“世伯,此事不可再拖延了,必须立刻想出办法,”宋一衷立刻站了起来,满脸凝重地说,“否则,只怕登莱一地和东江势将更加疏远,世伯也将因此获罪!”

“老夫也是这个意思。”武叔卿轻轻叹了口气,低声说了声,‘十三郎也是太性急’,不过没等宋一衷听完,便又肃容道,“明日,老夫会在登莱水军大营,阖家种痘,一衷可有兴致,前去做个见证?”

“什么?!”

宋一衷万没想到,已是古稀之年的武叔卿还要亲自出面,以身试痘,一时间不由怔在当场,半晌才道,“世伯!这!这不可呀——买活军这到底不是朝廷,若是其居心叵测,送来了毒药假苗——”

武叔卿却是心意已决,不论宋一衷如何相劝,都不改其志,只道,“买活军虽然狼子野心,但正因为此,一向也还算是言而有信,既然连一衷你也都种了痘苗,那便可见你也是相信买活军的,如何此刻又存了疑心了?”

宋一衷还年轻,便是真得了天花那也未必就死,武叔卿这都多少岁的人了?怎能相提并论?种了牛痘也要发低烧的,他心中实在是担忧老爷子熬不过这动荡,便起身要去内院求见,要请武叔卿家人出来一道相劝。

武叔卿道,“除了十三郎恰好拣那天离家之外,其余人有什么不知道的?他们也要一起种痘,我这里已写好了遗表,若是事有不谐,家门不幸未有人生还,便要劳烦一衷你送表上京了,你种过牛痘,倒是不会有事的。”

宋一衷听得实在是心惊肉跳,他们关中派好不容易借着袁礼卿和毛振南适合,上蹿下跳,推出一个领袖人物,在官场上为他们这些年轻御史遮风挡雨,哪舍得让他这般涉险?还是苦劝不住,竟垂泪道,“老世伯,不为自己想,也要为百姓们着想,登莱这里若再换个巡抚,又是一通折腾,可该如何是好!”

“便是为百姓着想,才要尽快种痘——不能再死人了!一衷!”

宋一衷脱口而出,“死的不都是愚民愚妇……”便如同卖假疫苗的人,自己一定是种了真疫苗的,真正散布谣言的人,反而私下会去买了牛痘来接种,地主们是不会有一点事的,死的不都是那些不值钱的农户么?

他没有说完,便在武叔卿失望的眼神中慢慢垂下头去,“小侄一时失言,脱口而出,请世伯宽宥。”

武叔卿多年宦海沉浮,自不会有一点不对,和颜悦色宽慰宋一衷几句,又约定了明日去兵营的时辰,直到将他送走之后,方才扬声叫了老仆进来,指着宋一衷刚用的一只斗彩小方盅道,“把这杯子和钱巡检的杯子放在一处,以后宋大人来此,你们便用此杯为他上茶,其余的杯子,不要用了。”

这个钱巡检人如其姓,爱财如命,武叔卿十分不喜他,老仆应了一声,立刻便将杯子收走,取来抹布仔细抹过了宋一衷坐过的椅子,武叔卿这才觉得心中略舒坦了一些,但想到官场中如宋一衷之辈实在多如过江之鲫,视民如蝼蚁,只为自己晋身之阶,便有惠民之举,也绝非发自本心,又终是郁郁。

在书房中坐了半晌,方才命老仆找了管家来,道,“再取一百两银子,给十三郎送去,让他好生在云县,实心做事,做不出一点成绩,便不要回来了!”

他为官虽然清廉,但善于医术,这般的名医家里是不会穷的,管家听说要给十三郎带走一百两银子,丝毫没有难色,恭声应了下来,转身离去。武叔卿望着他的背影,仿佛又望见了那千顷碧波,望见了甲板上十三郎那张和他肖似,却因年轻还十分热诚的面孔,他不由微微一笑,又出了一回神,这才从怀中掏出一副水晶眼镜,用细布仔细擦了,架在了鼻梁上,从书桌里摸出一本《赤脚医生手册》,仔细地重读了起来。

“眼镜果然又有些花了啊……”

“这臭小子,要真有孝心,能弄回一副玻璃眼镜就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