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254章 烤田鼠

买活 第254章 烤田鼠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快来看,快来看,县太爷也种痘苗咧!”

【哐——哐——哐】!伴随着猛敲的锣鼓声,一队帮闲簇拥着前头挺胸凸肚,如弥勒佛一般满面白胖的衙役,走过县里街角,“今下晌衙门口,县太爷带着俺们种牛痘哩!”

“啥时候!下晌?”

一排街面上,店铺里多少都有人伸了头出来,“俺们去年种过的人家还种不种了?”

“种了可发过烧?”

“没有!”

“那就是假的!府城都枷号起来了!吹进去的是面粉!”

“还真是!”店铺里那东家一拍大腿懊悔得很,“白瞎了俺二两银子!”

“是面粉那都算好的了!便掖南那里,是后来了,他们叫那起子黑心烂肺脚底流脓的小人混了人痘浆进去,那不就是发作起来了?死了正经二百多人!”

“二百多!”

“光县里!村里可没算!”

街面上的百姓们便啧啧地感叹了起来,对新痘苗的怀疑,逐渐因为县太爷要当众种痘的新闻而被分散了注意,目前是将信将疑,但他们也略略地肯听一些别的声音了。“俺们这里王家村也死了人,光他们村□□十个,今年又旱,日子真没法过了。”

“哪个王家村?”

“挨着云峰山那个大村子,去年起商队都不敢往那过!”

其实,王家村距离城区走山路也不过是两个时辰,但消息闭塞,以至于不知近况又是很正常的事情,天花是几乎没有药的,出血热也没有,在北方瘟疫多发的大背景下,村镇居民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和外界的往来,尤其是村落,除了懂得一些医药的老人之外,几乎从来接触不到正经大夫,他们只能是一听到瘟疫,便尽量减少外出,不再到城里来找工做。

城里的居民们也差不多,一发生瘟疫,便立刻要封城,掖南是天花的中心,四面城门就都封起来了,周围的州府也都纷纷派人拦路,对于新来的百姓盘问得非常严格,不许掖南方向的商贾入城。

不过这对于‘病毒’的传播实际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掖南起疫之后,尽管立刻就被封城了,但土山这里在数日后还是有人发了痘子,这事实上就意味着防备的失败,疫病的阴影很快就在城镇上空蔓延了开来。

谁能高枕无忧呢?大概除了那些得过天花而没死的麻子之外,便是种过,或者自以为自己种过牛痘的人了,他们可以少惊慌一些,其余人出门时哪个不是担惊受怕的?在脸上绑着布巾,模仿着《周报》上的说法,以为这就算是戴过口罩了,以此来获得一点安慰。

其余人,不论年纪老少,都是没有得安稳的,因为上一次没有得天花,不代表这一次也不会得天花,就如同上一次没有得出血热,不代表这一次也不会得一样。

这一二十年来,北方的疫病已经反复流行了很多次了,再愚钝的人,都从身边血淋淋的例子里得到这样的结论:完全就是靠运气,每一次的流行都是如此,少出门,关紧窗户,打死老鼠,随后便听天由命了,真要你得了,那也不必看什么医生,大多数大夫都看不好,大多数的百姓都没有钱,便在家静养罢,熬不过去,那也是命!

去年的流行便是如此,土山这里也死了四十多人,要说为什么比掖南好,那就是这里的县学教谕是有见识的,从周报上看到了‘传染病患者要集中安置,和健康人分开’,便组织了土山这里的麻子们,将患病者全都关在城隍庙里,每天给点食水,好了便放出来,没好便立刻丢到城外去,架起木头来烧了,只一人带一捧骨灰回来,留个念想。

若是有家人愿意跟进去照顾的,那也跟着进去,许进不许出,四周都派了兵丁,戴着棉布口罩,在一条街外防守,城隍庙附近的人家,也都被赶出来暂住在别人家,如此熬了一个多月,城里逐渐没有新发,土山的这一波,便算是过去了,但掖南、王家村却没这么好,断断续续闹了两三个月,死了数百人,又有数百人因此成了麻子,满面都是痘疮疤痕,从此绝了仕途,甚至要一辈子带着斗笠幂篱遮掩相貌。

——在这个时候,见到有人面覆纱巾,说话声音嘶哑,又或者双目失明的,许多都是得了天花幸存的人,活是还活着,但此后也只能算是半个人了,任何要见人的事情都做不得,婚配自然也不消说了,几乎都是已经绝望。

虽然是难了点,但也比出血热好,出血热那是真的十室九空,每一波流行,土山这里不死个数百人都算是少的。唏嘘也不是不唏嘘,但更多的还是习惯,家人哭时,陪着叹息几声,一转头铺子还得开,地也还得种,不然吃什么?便是没有疫情,这鬼天候,每年的口粮也都成问题。

“从前俺们这里难道不是极好的地方?老千年前,齐国国都都在这里,蓬莱仙山就在这里!多富裕!那是只有外头的人来俺们这里的!这些年?唉!都走了,都走光了!大好的地,荒在那里,没得人种!”

今日后晌,街上许多人去看县太爷种痘时,又被唤起了对去年疫病的感慨,只听着老人这样说着,也纷纷报以叹息,登莱这里,日子还算是好过的了,毕竟靠海,又有商船往来,物资比别处丰富,别的地方,更是可怜,辽东流民逃到山阳,发现山阳的百姓早都因灾年往南方逃去了,这一去有许多都再回来不得,地乘机被富户占了,辽东的流民被招为佃户,暂得了几年的安稳,又因为天候和疫病,也弃田不知流落去了何方——或者是染了病,早化作乱葬岗上的一朵磷火了。

“听说了没有,去年秋后,德州那边实在是没有收成,险些开了菜人市,要不是运了粮来,怕是就要又卖腊人了!”

“什么险些开,便是开了!所以路过德州,千万别吃那里的包子,谁知道里头都是什么馅儿!”

行商们在看热闹的队伍后头低声议论着,却满口是司空见惯的味儿,这样的大灾荒在中原实在是不止一次了,歉收、绝收、民大饥、民相食,对于饥荒之外的百姓来说只是谈资,但对饥荒中心的人来说,就是活生生的事实,你只能选择接受它的发生,继续麻木地活下去,因为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官府是没有钱粮赈灾的,饥民们连逃荒的力气都没有,当真正的□□来临时,一个人靠着腿走到饿死,也走不出饥荒的范围,别说种子粮,树皮、草根和观音土都吃完了,那时候,一群没有力气走出饥荒的灾民会怎么办?抱在一起饿死吗?

不,他们唯独也只能靠着相食而活下来。先死的是孩子,随后是妇人、老人,能活下来的都是青壮中最强壮的人,他们中也多数都离开了家乡,再不会回来,或许也只是多活了一二年,便倒在了再一波席卷而来的瘟疫中。世道就是这样,百姓们又能怎么样呢?

【哐——哐——哐——】,伴着锣声,一个身穿补服,头戴乌纱帽的中年男子,一步三摇,慢慢走了出来,身后均是县里有名号的吏目,如县尉、县学教谕,都肃容公服而出,县老爷板着脸,在登闻鼓前端端正正地坐了下来,身后随即走上一名身穿罩衣、黑纱覆面的男子,手里拿了一根竹筒,身旁有人捧了一筒长竹签、一叠麻纸。

那男子将麻纸缠裹在长竹签上,往竹筒里略蘸取了一下,裹满了药粉,县太爷便抬起头来,那男子手里的竹签往县老爷鼻孔里伸了进去,似乎灵巧地画了个圈,便将竹签取出,丢进一旁端来的桶内,声音嘶哑地道,“种好了,三日内可能低烧,自行痊愈即可,无须服药。”

这和去年的骗子,在形式上倒是很像,只是骗子没有麻纸,也没有这么多竹签罢了,众人尽管去年就看过一遍热闹了,今日也还是伸脖子入神地看着,待县老爷种好了,便是县尉上前,还有人说道,“要种痘的到这里来排队!”

因去年的事,有些百姓心里还自犹豫,但有些机灵的,早想通了,此刻都飞奔去排队——这竹筒里全是药粉,眼看着县太爷、县尉等老爷都在这里取药接种,就算后续的疫苗是假的,这一筒也是真的,此时不种,更待何时?再说了,听说巡抚都带头种了,这一次的疫苗,大概或许也不是假的罢。

人皆从众,尤其是在要排队的事上,众人便不想种,见到有人抢着排队,也是飞奔而去,先把位置占了再说,刹那间登闻鼓旁已经排起长队,还有人不断想要插队,惹得衙役们敲锣前去维护秩序,端的是热闹非凡,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争先恐后、喜气洋洋了,只是几个难得进城的佃农,衣衫褴褛,张着嘴傻站在原地,反应极其迟缓,满脸乡下人的样子。

过了一会,这些乡下人似乎也心动想要去排队,但看看这队伍,又摇了摇头,知道天黑关城门以前,绝对是排不到自己的,因此还是转身回去——今日本来是要早走的,正是因为听说了县老爷要种痘,这才特意留到了这个时候。

“二柱,你怎么说哩。”

两个青年佃农都很高大,也都十分沉默,走了一路都没人吱声,直到天色将西斜了,二人钻到路边解手时,其中一人才问道,“这痘苗,种不种?”

“老爷不说了?不能种,那都是骗人的!”

“这个只要五文哩,骗也给他骗一次。”

“你不怕被老爷知道?”

两人顿时都沉默了,因老爷在村里是很有威望的,在他们这些佃农心中,简直便是再生父母,老爷佃租收得不多,而且平日里也不怎么打骂佃农,佃农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借钱也只收两成的利息,要比别村的老爷仁善了许多。这些佃农都毫无保留地认为,老爷就是天,既然老爷厌恶买活军,那么那个买活军的一切自然都是极邪恶的——老爷不许他们种疫苗,也定是有缘由的,别看县老爷们都挨个去种,但老爷不种,那就自有老爷的道理。

至于什么周报,什么教材,这些都不是不识字的佃农能接触得到的东西,雪花盐、雪花糖、马口铁、话本……这些所有东西,都和两个佃农出身的李家村没有丝毫的关系,若说买活军带来了什么改变,那便是产婆手里多了一种青头贼用的产钳,听说难产时,可以把孩子钳出来,除此以外,便再没有痕迹了——

这几年收成不好,倒是有很多人家去海州卖女子,说是有人在港口买人,上船拉走,只要女子,大的小的都要,价格还给的不低,能有二、三两银,这在荒年里外里差得可就多了,许多农户家里的媳妇子、小女儿,便是这样眼泪汪汪地离开了家乡,而送她们去港口的丈夫或兄弟,有些回来了,有些压根没回来,听说是在港口被当猪仔拉走了,去矿山里做苦活了!

在乡村里,对于五十里外的港口海州,一向是有许多神神叨叨的传闻,让人半信半疑,却又打从心底地畏怯着去往那里。尤其是二柱子和狗栓这样,和地主本身沾亲带故的佃农,便更是轻易不会动这样的念头,农闲时来县城里寻短工,已经是他们勇气的极限了。海州?去了那里,似乎生活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便立刻再也回不到了此刻这清贫却还算得上是安稳的佃农生活了。

这牛痘,或许是两个佃农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了违背老爷吩咐的念头,原本他们对于买活军凶神恶煞,编造谣言,假装种痘,故意散播天花,残害百姓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但今天进城时,所见到的县老爷带头种痘的一幕,毕竟因为县老爷那高高在上的身份,在他们固执的脑门上,撬开了一丝缝,灌进了一点新东西。

如果……种痘不会死人的话,又只要五文钱的话……何不如便种一次呢?哪怕不怎么管用,求个心安也是好的,哪怕去拜佛,也要饶个两文钱买香烧呢……

最早开口的狗栓,心里这种痘的念头,便如同野草一样,疯涨了起来,回到家中之后,先在屋外把今日没吃完的煎饼取出来,拉下吊篮放进去,又去地窖里看了看窖藏的白菜还剩多少,开了地窖门通风,免得白菜烂在窖里,又四处检查了一下鼠夹,此时他家里人陆续都回来了,父亲是去地主家帮着干活,两个弟妹则是去田边熏田鼠去了,此时笑嘻嘻地拎着两条大耗子回来,见到狗栓,便欢呼道,“今日运道好!烧了灶王爷的旺火!哥哥,今晚吃肉!”

农家人可没有什么忌讳,田鼠没什么不能吃的,有肉吃都是喜事。狗栓应了一声,便去磨了家里唯一一柄小刀,剁头、剥皮,借着最后一点暮色收拾内膛,一边和父亲说些进城的事,也隔着院子和路过的乡亲聊几句,等到暮色下来,众人进屋点了一点如豆灯火,就着灶膛火光做饭,把老鼠串在灶头烤,烧些稀米汤配煎饼时,狗栓方才说道,“爹,今日城里又在种牛痘哩……县太爷带头种。”

他摸了一下左胳膊——那里去年曾带过短暂的孝布,但很快便取下来了,去为地主种田,出去找活做都不吉利。实际上,狗栓身上带了三重孝,祖母、母亲、二叔,都在去年的天花中去世,他弟妹倒没有染上。这是很幸运的,村里因天花而死的至少也有三十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孩子。

死去的亲人,是由父亲和狗栓一起下葬的,他们按照地主的吩咐,在脸上蒙了白布,在黑夜里悄悄地把三个人搬到村外,找了一片荒地深埋,又随意找了一具乱葬岗的饿殍烧了充数,这样好歹留了全尸。但墓碑、坟头,全都没有,狗栓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并不感到悲伤,只记得那无边的恐惧,他闻着的是尸体的味道,想着的是自己的将来,他会染病吗?他会死吗?死了以后是不是就再不饿肚子了?

虽然不用再忍饥挨饿的过活,这也很不错,但尽管如此,狗栓也还是不太想死。他死了,谁来埋他呢?父亲吗?弟弟妹妹们怎么办?慢慢地饿死?还是在饿死以前,被人掠走了,化作了菜人市上的小胳膊细腿儿,变成了‘和骨烂’?

对于未来的恐惧,强烈地占据了狗栓的心灵,亲人们死时已经没了人样,痘子叠着痘子,连眼皮上,嘴里都长满了溃烂的痘子……他实在不想就这样死去,这种恐惧,胜过了对于李地主盲目的崇信,使得狗剩第一次违背了李地主的圣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一人只要五文,家里不还有个二百文吗?要不……明日便悄悄地进城种了去,回来只说是带狗剩他们俩走亲戚去?”

他父亲没有说话,自从去年的疫病之后,父亲的话就越来越少了,吃得也不多——没了祖父和二叔,家里少了两个劳力,还有两个半大孩子,只能更加节衣缩食,家里人都懂事,不肯吃多了,有一口吃的,也想着留给别人。你敬我,我敬你,山阳道的和睦人家多是如此的。只是,孩子们要长身体,而父亲要做的活还比从前多,吃得比从前更少,他每每从外头回来,总是累得不想说话,吧嗒着他那根空烟杆儿——狗栓家已经很久都没有买旱烟的钱了。

“知道的人也不多,就二柱子,那是个好的,倒不会乱嚼舌头,要不明天就去一趟……爹?”

风箱很久没响了,柴火也没人添,灶下的火逐渐暗淡了下来,狗栓抬起头,伸手去推柴火前垂首坐着的父亲,以为他是又睡着了。“爹?”

他手下的身体,比记忆中轻得多了,狗栓只推了一下,父亲便一头往前栽倒在炉膛中,激起蓬灰,呛得狗栓一阵咳嗽,热泪合着咳嗽,不断地滚落了下来,他哽咽着叫道,“爹……爹?爹!”

但他心里也知道,叫也没有用。死亡又这样,熟悉而轻盈地来到了这矮小的泥屋里,收割走了又一个亲人的生命。

他爹死了,狗栓的爹饿死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