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418章 妖言(中)

买活 第418章 妖言(中)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一说到备案两个字,这就不得不提到《买活周报》上发表的那些个‘逾矩文章’了——这类文章,官方还没有个明确的说法,但共性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对于敏朝、建贼甚至是鞑靼治下的百姓们指手画脚,以未来主人的身份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便先说缠足的事情,这还不算是太过火的,因为买活军一直以来的意思是,缠足最好是不要做,对健康不利,他们明确要求的是折骨缠的行为必须停止——这波及到的主要还是少数皮肉场所,影响在广陵、姑苏一带是较大的,济州府虽然也有行院,但不如南面那样花样翻新,感受还不是很明确,还算是能超然地看待这事儿。

再来,便是华夏这个说法的建构了,这种思想上的事情,在山阳这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山阳的读书人们,虽然接受买活军处的新鲜商品,并且很追捧雪花盐、雪花糖,还有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贴身秋衣裤——越是北方,越是离不开秋衣裤和买活军推出的毛衣毛裤,这几年,冬日里如果谁的脖子上没有羊毛衣的高领,那么他的家境自然是很一般的——

但是,他们对于这种华夏的概念,是颇为不以为然的,因为买活军的华夏概念,和他们一向研读的圣贤书并不挂钩,也就是说,这和儒学所推崇的‘教化’而论国民背道而驰,完全是新的东西。

新的华夏国民是什么标准?会说汉语,打从心底认为自己是华夏百姓,那他就是华夏百姓,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华夏国土,这里没有半点道统的事情,儒学的地位呢?买活军是完全不讲这些的,他们的政治课教授的是大同社会那一套东西,你说你在自己的地盘上说这些也就罢了,老在报纸上刊登,这手不是伸得太长了吗?

到了这时候,士绅对买活军的反感还不算是到达顶点,等到买活军的《女子收容令》,以及《冤屈备案令》出来,那真是,报纸发到哪里,哪里的士绅就要坐不住了,裹挟妇女逃跑,他们暂且还能容忍——虽然也知道,长期来看,这对本地的民生是有害无益,但那《冤屈备案令》,就等于是一柄刀悬在了自家的脖子后方!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别看眼下似乎无事,谁知道自己的仇家是不是就派人去买活军那里,胡编乱造一些坏事出来,把案备上了呢。据说消息一经传出,买活军专门开设了一个衙门来登记事由,每日里都是大排长龙,去备案的百姓要登记叫号,排队能排出两个月去!

在富户这里,他们要考量的东西是很多的——买活军的话可信不可信呢?他们要不要提前分家避祸,舍下罪责最重的几个子孙,余下的人,以流民身份,辗转周折去买活军那里落脚?就如同下南洋、去鸡笼岛的船队一样,用新的身份去到那里,料想被追责的可能性也小一些。

又或者,还是留在本地,赌一个买活军拓展不顺,到自己死之前,都不会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自己这里来?

当然了,这些事情,也都是运河沿岸、沿海这些州府的富户在思量的,再往内陆去,那些小州县,一年除了商队以外,外来人口不多的,本地的富户都是没什么见识的土财主,就算陆续也能看到《买活周报》,接纳田师傅、引种高产粮食的热情也很高,但他们的反应天然就是颟顸迟钝的,并不觉得买活军的政策真能影响到什么。

“不都立了和议吗?”这些大老爷们歪在贵妃榻上,抽着长长的烟袋子,一边咂巴着烟嘴一边说,“买活军若是守信就不会扩张,若是扩张了恐怕也难以完全守信,真要如何了,那也是前头大府先倒,咱们到那时候再计较也不迟。”

这想法不能说是错的,对他们来说,倘若能将《买活周报》的流传,在本地完全禁止的话,那就更安全了,不知道冤屈备案的说法,那就不会去收集证据不会去告状,如果还能把本地的流民完全固定在土地上,就更杜绝了县里一些难免的龌龊事被备案的可能。

这思路也不算是太稀奇,大多数老爷们琢磨一下都可以想得出来,于是,在有些州县中,敏朝衙门几百年来管不了的流民现象,忽然间就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州县之间的交流,一下又回到了敏朝初年时那极其有限的理想状态:没有路引,寸步难行,州县就仿佛是孤岛一般,州县的消息,很难流动到村里去,而村里的消息也很难互相扩散,最多是在附近的几个村之间流传。

这种应对办法,唯一的瑕疵,就是买活军派出来的种痘官和田师傅,本地人不可能拒绝他们来这里,也不可能拒绝他们和本地人交流,不过还好,买活军不可能每个州县都派来出身本地的老乡,没有那么多人手也没那么巧,只要这些外来人和本地土著的语言不通,那危险的思想就不会散播开来。

——在南方,难以交流是常态,北方的话,官话和土话的差别不算太大,于是士绅们便派出数量很多的随从,看牢了田师傅们,在礼遇之外,也起个防备的意思,他们倒是不会对田师傅他们做什么,但是,如果被教授了一些危险的事情,等田师傅他们走了,听课的农户们就要遭殃了。

会这样提防的富户们,算是比较敏锐的,还有更保守闭塞的富户,根本就不看周报,也不把买活军的声明当回事,一门心思过自己的日子这也是有的。这算是有钱有势的老爷们,在买活军的几封法令下的常态,而其余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们呢?是否相信买活军的政令,对他们的影响就很大了。

就譬如说折骨缠的事情吧,这个事情确实是被管下来了,因为连朝廷都十分配合,去姑苏、广陵那边清查了折骨缠的女子,并且都给了编号,一一登记入册,此后若再发现折骨缠的男女伎,立刻要查问主家,严格治罪。对唱家来说,他们没有选择,不管你信不信买活军的话,本朝现在也开始禁止折骨缠了,那没得好说,只能依令行事,对东家倒也有个交代。

为了遏制这两地公然的逃亡浪潮,他们现如今对伎女们倒也仁慈得多了,不再那样随意打骂摧残,还有些心善的老鸨、龟公,时常把那些生病的小伎子送到买活军那里去,倒也不把她们转卖给窑子、瓦舍了,少赚了一点钱,不论结果如何,良心上似乎也有个安慰。

又有那些折骨缠已成的伎女,如今很多都被富户重金礼聘回家,过好日子去了——她们怕是近年来最后一批折骨缠的女娘了,物以稀为贵,身价一下陡增,有些女娘因此一下便洋洋得意起来,倒是真不想去买活军那里,在那里有什么好?做手术总有死掉的危险,还要靠双手做活赚饭吃,吃了这么多的苦,缠出的一双小脚,一辈子的吃食便合该从这双脚上来。

这些事,和百姓们是没有太多关系的,他们最多也就是在遇见那些逃亡妇女时,庇护一二,或者是指路,或者是随意为她们遮掩行踪——老王头便在码头附近见到过不少逃跑的妇女,他也多为她们指路去买活军的船上。

是因为惧怕《庇护妇女令》中,对阻碍妇女逃跑者的威胁吗?倒也不是,更多的来说,这令书似乎是给他自己提供了一个依据,让他的善举,在得失上能够说得过去——若是以往,帮个这样的逃妇,不可能给老王头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有许多风险,他是有家有口的人,不能不考虑到这些。若是因为自己的一个善心,搞得一家子不得安宁甚至家破人亡,他于心何安?因此,他只能选择稳重行事,最多是不去告发、寻觅,要说帮人一把,这是不能做的。

但是,《庇护妇女令》发出来之后,老王头的行事就有说法了,他必须帮,因为这是报纸上的要求,如果不帮,也会留下后患,这样,两种选择的后患都是相等的,那么他就可以忽略风险的不同,没有负担地选择小帮一把了。这时候,他是很倾向于相信买活军在政令中说的话——他们有能力追究这些不帮助逃跑妇女的人的责任。

《冤屈备案令》,在民间激起的反应,也和老王头的逻辑非常相似——愿意相信的人,不管嘴上再怎么说‘恐怕没那么好’,但他们还是会相信的,不管怎么说,把心里过不去的事情,备上案了,自己心中的负担似乎也能减轻,那股子闷气似乎也可以稍微缓和一些了。所以,现在许多人家离开本地去买活军那里时,表面上对谁都说是去讨生活的,实际上,有没有把自己承受的不公去备案的心思——谁说的清楚呢?

希望,这是这封文书在民间普遍得到的回响,它让许多已经认命了的,行尸走肉一般的百姓,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东西让他们宁可抛下了现在还能苟且的安稳,斩断了安土重迁的顾虑,他们不再去考虑落叶归根的事情了,不再去计较自己是否能适应南方的天候,这封政令让他们变卖家产,悄然离开了家乡,只因为心中那渺茫的信念——买活军说话,一向倒是很算话的,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不妨也就信他们一次好了!

在济州府这样的地方,百姓的流动是管不住的,陆陆续续,老王头知道,许多百姓都迁往南方去了,有些说是去赚钱的,有些则多少参杂了诉冤的目的,有些人大张旗鼓,到处搜寻冤屈,有些人行事则更加谨慎,毕竟,济州府消息灵通,士绅大户多是谈论过买活军的《诉冤令》,对于南下迁移的人家,他们心底是带了提防的。

老彭一家子,平日里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小日子过得倒也兴头,轻易不和别人红脸,到处的笑口常开,看起来,他们家打发大儿子南下,似乎真的只是为了找个好地方卖豆腐脑挣钱,没有别的心思,对外保持低调,只是因为一贯的谨小慎微而已。

但,老王头是济州府的老人了,从前也是老彭的街坊,他是知道的——老彭他父亲、兄弟,原本都住在王家附近,里外也有个两进的院子,他祖父是个举人,生意可不止卖豆腐脑那,乡下也有个几百亩的地,不大不小算是殷实人家。如何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呢?其实说穿了倒也简单——无非是一个孔字!

在济州府,想要绕开孔家,这是很难的,历代的济州知府,对孔家无不是客客气气,只怕得罪了衍圣公一脉,坏了自己在士林中的民声。数千年下来,便成全了孔家一脉在山阳济州这里的横行霸道,济州城内,和孔家攀不上亲的异姓人,很少有富得过代的。

老彭一家的地,千不该万不该还在曲府附近,这不是,祖父一死,没几年立刻被寻隙论罪,老彭父亲、兄长下狱,几天内便死了,院舍也都卖了,最后,老彭沦落到原本奶娘家里去,娶了奶娘之女为妻,豆腐脑一卖就是十多年,他自己似乎都忘记了这段往事,恐怕连孔家人都不太记得了,这样的是在济州府附近司空见惯,年年都有几桩,要记也实在是记不过来。

“备上了。”

老王头既然寻来了,老彭便也不瞒着他,两人在院子里驴棚边上坐了,一人手里拿了一碗豆浆,边喝边说,“就和报纸上写的报道一样,到了本地,先去上扫盲班,扫盲班上完以后排队备案——为什么要上扫盲班?因为至少要读懂拼音,那边的文书写好了之后,要你来过目签字的——王老爷——”

“还叫老爷?”

“王兄!王兄,说到此处,还有一件事想托你帮忙,将来,若是买活军打到了济州府,能否托您做个见证人……”

买活军都打过来了,那孔家哪还有不倒台的道理?老王头爽快地说,“这有何难,我老了,我老婆子也还在呢,当时的事都记得一清二楚的,便是我不行了,那也将此事告诉家里人,总为你留个见证!”

这份保证,立刻拉近了两家人的距离,如此,老彭便将在买活军那里闯荡的一些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老王头——他本身是识字的,儿女因为生计所迫,只些许认得几个大字,不过到底基础在那里,大儿子过去之后,很快会写拼音,认字速度也颇快。

而老彭对外虽然毫不声张,大多人都以为他不识字,但其实也设法弄到了几份报纸,从中倒推学习拼音,小彭写信由买活军邮政负责送信,搭他们的商船送来,因此彼此交流很通畅,老彭收了儿子的信,虽然还没有去过买活军,但已是去那里的半个专家了。

“到那里,先去找本地的促进会,也就是同乡会了,他们会帮着安顿下来,为你介绍工作,山阳老乡在买活军那里很多,毕竟买活军彬山一脉都是山阳人……”

“你不如叫你一儿一女都去——为何,如此可以省下船钱,而且能用买活军自己的船走,这是最安全不过的,船上不会有什么偷盗抢劫,我是没有办法,我们家那个小娘太笨,人也还小,实在是依靠不上,我儿去买活军那里,一路上是吃了些苦头的……”

老王头来找他,本就是为了问些经验,如此听了密密的一番话,心里便很笃定了,也下了决心,想道,“顺天而为,再不会有错的,京城龙脉已泄,天变就在几年之间,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们家可不能错过这个附骥新龙的好机会!”

此心一下,他人虽还在敏朝这里,心已经飞去云县了,又和老彭说了半晌京城龙脉的故事,老彭也听得十分兴奋,二人直聊到傍晚,老王头才起身告辞,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在心底划算着给儿女带上路的盘缠,手里托着烟锅,一摇一摇走到自家门口,见到杨丈人走出来,正要招呼时,杨丈人没见到他,一扭脸向南面去了,老王头心里嘀咕道,“南面也没他什么亲戚故人啊……啊!听说白莲教的新堂口是开在那里……”

他不由得轻轻摇了摇头,面色也凝重了起来:杨丈人此去,肯定是要说京城龙脉已泄的事情,倒是他多嘴了,明知道杨丈人一家笃信白莲教,怎么还把这事儿绘声绘色地说给了他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