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661. 南洋的新移民(下) 占城港.范老实 …

买活 661. 南洋的新移民(下) 占城港.范老实 …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一顿出人意料的丰盛午饭,让新移民们的心情有了显著的改善,他们和这批早来的开拓者之间门,也少却了几分生疏,由于来到南洋的缘由,是不太方便讨论的,因此,话题被有意地集中在了本地生活之上,张安、张定两兄弟也很快放下了对故乡远亲的牵挂,热情地为他们介绍了起来。

“光是从种田说,咱们南洋的农场,肯定是比广府道那里的农民日子过得好些,吃得好——也远没有那么辛苦,主要是因为这个地方不太需要赶农时。”

吃得好,这已经是证明过的事情了,不那么辛苦的道理也是令人信服的。种田辛苦不辛苦?辛苦,这辛苦里有必须去下力的苦,譬如犁地、栽秧、收割,还有后续对稻谷的处理,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活计。但除了下力的苦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张阿定说的,赶农时的辛苦。

赶农时,就等于是把力活全都集中在几天之内,必须干完,这样自然是加倍了力活的辛苦,比如说,在广府道如果想种双季稻,那就必须双抢——这边抢收,那边抢种,抢收的是一系列苦力活,抢种的也是熬人的活计,如此怎能不辛苦?每年双抢甚至都是有人落下大病,乃至活活累死的,但双抢又是必须的事情,因为倘若不在有限的农时内,把农活全部做完,秋稻就要错过了天气最好,最适合灌浆的时间门,要大量减产,甚至是绝收了。

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南洋是不太存在的,因为南洋就没有农时的说法,这里的天气,只要水利允许,一年中什么时候下苗都完全是可以的,哪怕是雨季,也没有终日阴雨的,多数都是有阵雨后迅速雨过天晴,日照一样充足,这就导致南洋并不太存在赶农时的辛苦,同时,南洋的农户又把稻谷的后续处理完全交出去了——他们只管最初的脱粒,那也有脱粒机,脱粒之后,再摊晒几天,就用相当便宜的价格,把稻子卖进城里去,或者换来成品米,作为自己的口粮。

从砻谷到最后舂米,那繁杂的工序完全免除了,省下的力气可不止一点半点,这么做也不完全为了偷懒,主要是因为,南洋这种宽泛的农时,以及普遍存在的农场形式,使得农场的规划充满了南洋的特色——农场的土地并不是一批下苗的,而是分区域,渐次栽秧,也就渐次成熟。也就是说,一年中许多时候都有稻谷成熟,始终有一些稻穗需要脱粒,也有一块区域在翻晒稻谷。

这么做的好处,是对人力没有那样消耗,对场地的需求也少,范老实等人是知道的,哪怕是在土楼里,收成时,族人也会因为晒稻谷的场地而发生口角,同一时间门内大量收割,那么就连这种晒稻谷的场地也都成为要争抢的资源了,甚至有些人家,还会因为场地被人先占去,自家的稻谷没有及时翻晒,遇到阴雨后发芽了,记恨上这个仇家,或者是仇杀,或者是阖家上吊的都有。南洋这种次序种植的方法,虽然非常的新奇,但一旦说起了客家人的土话,讨论的又是种植这样的问题,这些农民就一下变得非常的敏锐和开明了,他们立刻就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

当然了,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坏处,那就是全村出动,合作干活对稻谷进行处理的景象也不会有了,砻谷、筛稻、扇稻、磨壳、舂米……这些事情都有特制的家什,是很麻烦的事情,张罗半天只为了一两亩地的收成,在人力上是很大的浪费,而南洋这里的劳力又很紧缺,所以他们也不完全是因为懒惰,只是因为实在不划算,这才宁愿把稻谷直接卖给过路商人,和他们换成品米——

“买活军有这样的车队,专门在农场周围,拉牛车慢慢的走,用米换稻谷,他们车上还有很多针头线脑,也卖报纸,定期过来,有什么都能用稻谷和其余农产品来换。”

“如此,倒是省不少事!”

“也就是平地里了,走路方便!才有这样的好事儿,我们老家本来在山坳里的,货郎两三个月来一次都不错了,拉什么车!便是货重了些,都怕翻下山路去!不消说了,他们肯定是不收稻谷的!”

三户新移民的话匣子陆续也打开了,他们脸上焕发出了光彩,彻底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气候炎热的平原地带,农户的日子真比山区要好过得多。好处实在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平原就意味着很多山区人民压根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比如说,便利的交通。

“车也去我们林场吗?”

已经开始主动打探林场的生活了,这在张阿定来看自然是好事,他热情地说,“当然来了!这个车它不止是为了买卖东西,还有一些特别的用意,除非是雨季里道路完全烂透了,不然它就必须要一圈一圈的走。”

用意在何处呢?这也是移民们没有想到的——在于把土地压实,不让周围的植被蔓延过来,遮蔽掉好不容易开出来的道路。“这些都是新修出来的路,必须要有人时不时的经过才能维持,听说以后干季的时候,还要让蒸汽拖拉机过来开一遍,彻底把土地里的种子压死了,否则的话,一个月没人走,那路就有点认不出来了!”

当然了,广府道的山间门小路,也很容易就会被树林掩盖,但那至少也是两三年没人走的才会发生的事情,移民们发现,南洋这里特有的气候,便利了农耕,却也让很多常识变得和广府道不同,如果还按老地方的思维来看待,怕是要吃亏。

他们不禁便钦佩起买地的官府来了,“考虑得倒是周到!别的不说,买活军的人,办事确实都是能干的,那条理,我们山里人赶不上。”这么看,输给买活军倒也是不亏。

“那是,买活军的吏目,倘若不能干可是要被降职的,有好法子的人立刻就顶上去了!要不然,一年多点,能把条理这么快捋出来?若是换了敏朝的官老爷们,一年多,官服都还没换好哩!”

“哈哈哈哈!”

尽管对买活军的情感,大概双方还是不同,但有一点是不会出错的,那就是骂敏朝的官府,不分新老,移民们都大笑了起来,尽管范老实一群人可能一辈子也没和真正的敏朝官吏打过交道,但他们族里每年纳粮时倒也见惯了那些税吏帮闲的脸色。

“买活军的官吏不这样吧?”他身边,新来的另一户移民已经是看似无意地问了起来,“在南洋讨生活,再怎么样也是人生地不熟的,也有些不易了,若是官老爷还有脸色看,那也不舒服的。”

“那买活军的吏目是真不这样。”张阿定等人立刻就摇起头来了,“人都挺好的,有些也是泥腿子上来,说话很可亲哩,经常都到林场、农场来走动的,有纠纷也来排解,就是真忙,去城里是找不到他人的,有事要留话,等他看到了再过来。总要个三五日的功夫。”

这不算是久的了,便是在广府道,有事要和城里联络的话,来回两三日也是要的,不急的事情,十天半个月都能拖了去。几个新移民家里的汉子,彼此对着眼神,都是隐晦地点头,对于这沃热的天气都多了几分接受——这会儿,大家已经吃完饭了,但也不急着动身,而是在吊脚楼下休息,因为这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走在烈日里真能晒出病来。

所以,午休是本地人普遍的习惯,现在那些农场的雇工,不论汉人土人,都攀上吊床,微微地摇晃着,给自己添一点风凉,至少要到下午三点钟、四点钟以后,他们才会继续去干活,这么炎热的天气,就连空气、虫豸似乎都是寂静的,只有人们低低的话语声,配合着蒲扇拍打皮肤的声音,动摇着凝固的热浪。

“这么看,农场的活真不算是重的了!地这么肥,怕也不用怎么搭理,平时是忙甘蔗林的事情更多些?砍甘蔗、煮糖卖,当很挣钱吧?”

“我们只管卖甘蔗,现在自己还煮不了糖,就是自家煮了也不合算,糖厂里出的雪白的洋塘,价格和我们熬的红糖差不多,甚至还低些,这账是不划算的,若要卖得更低,那就是折了柴火的功夫,不值当,想吃糖还不如拿甘蔗去换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张安说,“不过他们事情也不少的,每日还是忙,因为种的是高产稻,便是咱们汉人农工也一样,不像是从前在老家,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来,要按田师傅的教导来种,一块地,这一季种什么,下一季种什么,怎么堆肥、施肥,都是有讲究的,不能凭着性子乱来。否则,再好的地,不几年也要板结减产了,如果有空闲的时间门,还要学习农书——”

他从吊篮里摸出一本卷边的书,冲众人扬了一下,指着上头的文字,说道,“这叫营养归还,这里的道理是这样的,你每种一种作物,每成熟一次,就等于是从土壤里拿走了一定的营养。”

“这些营养,有些会随着阳光、雨水归还到土壤里,有些会随着另一种作物的成熟回到土壤里,也有些会随着特定的肥料施进去,回到土壤里……营养归还就是你得把这些作物夺走的营养给还回去,这块地才会一直这样好,甚至越来越好。田师傅就是学这个的,来南洋的田师傅,都是农业专门学校的读书人,比多少年的老农懂得的道理都多,他们还会分析土壤,告诉咱们,这块田缺了什么营养,怎么样才能增长。”

范老实等人大张着嘴,如痴如醉地听着他的话语,要不是说的是客户土话,真和听天书是一样的。种了这些年的地,真没想到其中还有这么多道理在——但是,却又一听就知道不是瞎编出来的,感觉……感觉就像是多少年来大家咂摸的一种道理,一下被总结出来了一样,像是心里的话被说出了,一种疑问被完全捅破了,道明白了,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那怎么知道种什么作物会夺走什么营养,又该如何去归还呢?”他们不由得急切地追问了起来。“这是怎么发现的?”

这一点,张安却是解释不清楚了,只能含糊地说,“田师傅会分析的,只要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营养,就知道可以种什么作物,该怎么去归还——作物会从土地里夺走什么,留下什么,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的,能背下来就可以了——那是六姐赐下的天书!全都是仙界早已经验证过的道理!”

这一下,买活军擅长种田的道理算是被说明白了,而范老实等人,虽然已经在买活军的淫威下讨了几个月的生活,但也就是此时,才完全彻底地信服了这一点:谢六姐看来的确是神仙不错啊!难怪买活军的活死人,如此擅长种田,甚至能在这样陌生的地方,第一年就完全取得丰产,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不是仙人庇佑又怎么可能呢?

这样长途的迁徙,除了背井离乡的痛苦之外,其实最担忧的就是到了新地方能否立足,对农民来说,立足与否也就是能不能从土地里种出粮食来——这不是在熟悉的地方迁徙个一两百里,而是跨越了上千里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气候、土壤、水文完全是一片空白,越是有经验的农民,心里就越是会打鼓,越是会害怕种田上出差错——因为他们见到的差错太多了,每一个差错都会导致减产,甚至,更残酷一点的,如果没有官府的帮扶,没有宗族的接济,一次减产绝收,就会导致断粮、死人。

从对他们的处置来说,这些罪民被强迫迁徙了,但并没有限制他们在地方的从业自由,也就是说,其实范老实一帮人若是不愿服从官府的安排,不来林场做工,想要自己去开荒,道理上来说也是可以的,但他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便是因为,没有粮食,只有一点点钱财,真不敢自己种田!

给点种子,给点农具,给块荒地就让他们自寻生路,那才是他们最害怕的前景,哪怕是佃户,也宁可先做几年苦工,摸清了本地的田性再图其余发展。因此他们都很顺从地接受了被林场雇佣的安排,认为这不算是最坏的结果。

现在呢,现在看过农场的发展之后,他们实在就不觉得迁徙是什么很坏的事情了,甚至已经感觉到,这将是家庭发展的一个机遇——林场还不知道怎么样,但农场的日子,已经让他们大为艳羡了,这多少就是个念想,即便是林场的日子有些苦,那也可以寻找机会,进农场来干活。

当然了,当着张阿定的面,不好表露这个态度,大家是不会毛遂自荐的,但张阿定大概也看出来了,等到太阳没那么烈,他们重新动身之后,便有意无意地说起了这事儿。

“农场其实也缺人,只是要招人没那么容易,他们的要求高——要会说官话,会认字,至少是要认识拼音,还要会做算数……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复杂,施肥也要求精确,还要去上种田学习班,所以雇工报酬虽然高,但却很难找。不过,官府也上心——官府是以农为本的,每一次有船来,都优先分配好的工人给他们,你们这一船前头还有一船的,在那倒是捞了两个人。”

这意思倒很明显了——要求高,新移民们基本都不符合,且是官府分配为主,身家清白的移民怕是也争着去的,他们这些多少有些说道的罪民,优势就很小了。范老实等人,还算是有些城府,都故作不知道他的意思,只是憨笑着点头。张阿定又道,“我们林场就不太一样了,工作要简单得多,因为我们的作物比较单一,就只有两种,工作么——”

他扫了几个女眷一眼,大概是估量着她们的气力,“这里和农场不一样,我们林场要伐木、栽树,都是体力活,体力不足的话,自然是做后勤的,若是身强体壮,干活能当男人一样的,也能来做力工,另外,管理岗是男女都能当的,不过要求识字,能记账,嫂子们可自己掂量着,不行便在后勤上帮手,酬劳也有,只是少些。”

虽然一路上已经见识到了买地任用女子的景象,到占城港之后,更是从阿学身上看到了本地的民风——虽然是乡间门农场,但也是男女都用的,不过,知道自己还能正儿八经的出来做活当管理,显然也让这几个憨厚的客户妇人有些不适应,都是摘下斗笠,挠着光溜溜的头皮,尴尬地笑着没有应声。张阿定也不再说什么,只是介绍了现在林场主要的工作内容:

“我们林场,现在主要是三块,第一块就是伐木、运木,第二块是栽树,第三块是做林间门养护的,目前最赚钱的其实还是伐木这块,需要伐木工,还有老猎户,我也不瞒着,南洋密林里,蛇是极多的,如果有捕蛇人,那能开一等的工钱,其次便是山林猎户,这活危险是危险,要在伐木时周围护送着,驱赶野兽,下套子什么的那不用说了——咱们这几户人家,如果有这方面的经验——”

范老实揪着媳妇的手紧了紧,众人都是沉默,张阿定也不意外,毕竟这技能若是有,在船上就早说了,便拍了拍手,笑道,“那就是伐木工了,辛苦些,但赚头不少,那都是多少年的红木、酸枝木,很值钱的,伐了以后种上棕榈、橡胶树,不几年也是财源滚滚……”

被他挑选出来的工人,都是山里的农户,也是问明白了有伐木经验,听着张阿定口若悬河地描绘着未来那美好的图景,面上也都不由露出笑意,有些憧憬起来。只有范老实还是那样不动声色——他天生表情是少的,不然也不得个这样的名字。

待到日暮时分,他们到林场了,几人仓促在吊脚楼旁的棚子里安顿下来后,各家分开了,他才对媳妇使了个眼色,两人凑到一边去低声商议起来,她媳妇低声问范老实,“这个猎户不说了,便是捕蛇人,我也抓过蛇的——”

抓是抓过的,范老实的媳妇一家都是猎户,广府道的猎户很少有不会抓蛇的,她少女时期也没少帮着家人进山下套,只是溺水的都是会游泳的,老猎户能善终的没有几个,老实嫂成亲后也不怎么进山了。这会儿,要不要在林场显露自己的这番本领,她也有些犹豫,因此在路上便不曾说话,这会儿要和当家的好生议一议。

范老实摇头道,“这样的生地儿,做什么进山伐木去……看东家的意思,我们是去做伐木工了,那你就得在场子里呆着,否则,我们俩都出事了,孩子们怎么办,能活么?”

他虽不算太聪明,但这道理还是能想明白的,媳妇听了也无从反驳,点头道,“只是毕竟想着,多得些钱日子好过些……”

“赚钱,这不着急的。”范老实也是若有所思地琢磨了起来,“本来想着,我们过来也是种田,认字不认字的实在无关紧要,今日这一听说,倒是发觉,在南洋这里,哪怕是种田呢,那都是要知书达礼的,知识教,知识教,还真没叫错,这知识真挺重要的……”

他很快便以爱拜神的客户人家,特有的一种逻辑下了决定,“都说南洋知识教盛行,安顿下来后,你多学官话,和林场里的妇女多套套近乎,我们也请一尊知识神进家,也拜拜这个山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