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717. 二道磨的精米来了 盛京.众人 你是汉…

买活 717. 二道磨的精米来了 盛京.众人 你是汉…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粮食,粮食来了,都让一让——都有都有,老的少的,只要守规矩,都有份额——买活军的大米,那可是好东西!管够管够!”

盛京城门口,伴随着辘辘的车轮声,一眼望不到头的独轮车长龙,上头堆叠的都是高高的米袋子:运粮的兵丁五大三粗,眉开眼笑,虽然一张嘴有明显的南方口音,但官话也还算是好懂,叫很多相携着在城门口观望着,已经迫不及待你争我抢,想要跟着运粮车跑的半大小子们,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额娘,额娘,有吃的了!你看,好多袋粮食啊!”

“嘘!说了多少次了,你是汉人,叫娘!”

这样的对话,在旁观人群中是屡见不鲜的,许多妇人已经穿起了汉家服饰——布料很寒酸,临时改动的痕迹很大,往往是拼的领口,腰身也有明显的收窄痕迹,而袄裙要比上衣普遍新一些。

这明显是后改的,因为女金人现在不分男女,都爱穿长袍,高领直溜儿,在百姓们这里,男女差别不大,只要身高差不多,甚至可以混着穿,为了方便行走上马,长袍都是四面开衩,窄袖圆领,没有在马上活动时,不戴皮护袖——也叫马蹄袖,百姓的袍子没有镶边滚边的,就连旗主的服饰也很简单,最多是配饰华丽一些而已。

在盛京的百姓,凡是女金人都是这样穿着,倒也不分包衣、正丁,便是汉人,也会换上旗装,因此盛京城这里,汉式的衣服是很罕见的,甚至还有一些投靠过来比较久的汉人,因为巴结得好,攀上了一两门女金人的亲戚,也学着会说了建州的土话,便从此以老建州自称了,这些人往往会改掉自己的汉姓,冒称自己是某佳氏——佟佳氏是常见的,还有何佳氏、马佳氏等等。

这是因为老建州人彼此之间联络有亲,难以冒充,但这些某佳氏的来源就很繁杂,也有因为地名而来的正经赫(何)佳氏、马佳氏,也有后来被同化的包衣,因为汉姓为马、何,被改了这个姓的,因此汉人改这个姓,再和现在已经过世落寞的皇亲国戚之间攀个关系,言谈间的底气就很足了。

就比如说早已去世的老汗长子广略贝勒吧,他手下就曾经使唤过一个汉人包衣何佳氏,这个何佳氏十七八年前就去世了,去世之后,他在盛京城里的族谱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在已有了至少一百多亲戚:固然,这是经不起细究的,可百姓居家过日子,只要发生冲突时能有个说头,稍微撑撑腰,不至于被欺负太狠了也就行了,又有谁会去较这个真呢?

不过,随着局势的转变,在敏军、买活军的使团入城之后,城中的汉人就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了,原本被掳掠过来的汉奴,这个不说了,身份是不消质疑的,还有来源原本很繁杂的包衣们,现在也都声称自己是汉人出身——

汉语说得流利的也有几分可信,可不太会说汉话的也能折衷呀,年轻的就说自己的父母是汉人,冒充包衣,不敢教太多汉语,怕露了马脚,年老的……年老的没有办法,那就装哑巴了。于是这一阵子,城里的哑巴又呈直线数量上涨,这种荒谬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了买活军的军需船从东江岛中转过来为止。

这批船带来了大量的军需,这本来就是按约定包运辽饷的一部分,送到盛京,主要是为了补给大军,不过,这也有效地缓解了盛京的粮荒——军需肯定是要有富裕的,要考虑到打仗时期的损耗,在冬季的辽东大地上,攻城军队几乎不能从野外获得任何补给,因此必然要多运一些粮草。

现在,打是打不起来了,就有一部分粮草可以支援存粮不足的盛京,这一点是很好的,这阵子盛京城内的粮价都要涨疯了,连皇宫都不能保证所有人吃饱,普通百姓们恳求为敏军做事换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事还有点棘手——壮年汉子现在还留在盛京城内的,大概就一万人出头,这些人很多都还是登上了大妃、四贝勒递交过来的花名册的,属于他们的亲兵,余下的七八万人都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妇女、孩童。

除了妇女以外,老人孩子都是白吃饭的,而且很多老人孩子没有家人在身边,那么即便敏军以工代赈,也会有人活活饿死,对于谈判来说,这当然是不利因素,而且不管怎么讲,都在一座城里,大量的人就在城里饿死,还是在易于流行瘟疫的春季,这总不是什么美事。

现在好了,买活军运来了粮草,而且在谢使者的建议下,采取了新的分配制度:妇女们继续做工得粮,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老人、孩子并不区分满汉,一顿饭保证一碗稀粥,两个杂面窝窝头。而且,军需船带来的不止是粮草,还有很多扫盲班的教师,接下来将会面向盛京城所有人扫盲,妇女们受点累,一边干活一边抽时间学汉语、拼音、数学,学得好的,会有馒头奖励,当然捣乱的,等待他们的会是很严厉的惩罚。

扫盲班会有土话班……这是让女金人大松了一口气的事情,同时,也有很多会说汉话的女金小头目,摇身一变受聘来教汉语了,这些人的土话当然是精熟的,汉语也勉强还够用,这些小头目的年纪都很轻,几乎都是建州迁都盛京后长起来的,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建州一些有远见的家庭,才开始培养自己的孩子学说汉话,读汉书,在此之前,一整个部落没有一个会说汉话的,这才是常态。

这会儿,所有人都看明白了——现在的盛京城,正处在一个微妙而短暂的混沌状态之中,大人物们的精力都放在谈判上,在谈出个结果之前,没人能腾得出手来管理盛京的细务,这会儿,你说自己是谁都可以,反正待遇也都是一样的。

哪怕一句汉话都不会,也可以说自己是汉人,只要在最后处理他们之前,学会足够多的汉话,为自己编撰一个可信的出身,到最后说不定你就是汉人了!因此,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都感到自己得了便宜,骗来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他们是真的抓紧每分每秒学习汉语,多会说一句汉话,就等于是多了一分蒙混过关的机会!

在这个时间节点,能用汉语叫额娘,告知粮食到了的孩子,是特别有底气,特别让人羡慕的——这会儿汉话如此流利,那肯定就是汉人了,那就不用担心前程,在此时的盛京城,光是这点就让太多人羡慕不已了。不过,即便是最恐慌的女金百姓,也不敢生出什么怨言来,他们还是知足的——对于守不住的城池,敏军、买活军的表现已经非常仁慈了,按照建州人自己的做派,敢于抵挡,屠城是必然的,而即便是不抵挡的城池,拿下之后,勒索富户、兵士们作威作福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妇人,在这样的动荡中往往就是最容易出事吃亏的,有时候动手的还不是兵士本身,就是受了秩序动荡的连累。

但是,这会儿盛京城作为三不管地带,气氛居然还很安定,这就不能不让他们感到庆幸了。这种安定的来源是很多的——买活军新运来了粮食,让城里的百姓安心,而敏军也不担心这些日子陆续远去的建州骑兵是用计埋伏,居然真的相信他们是匆匆逃离……

最难达成的信任,如今却如此轻而易举地贯彻了全军,这让进城的敏军也不至于成日里板着个脸,戒备不停了,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奇迹,而其中的理由则简单得让人发笑——在敏军升起日月旗之后,谢向上主张谈判完成之前,建州可以不降旗,而买活军也要把他们的旗帜挂上,直到谈判完成,和议生效,敏军正式拿回盛京城为止。

“这是国事礼仪!”

他这样坚持着,而建州方面对此当然没有任何意见,敏朝那面……这对他们来说也是空白领域,摒弃上国的骄傲,和别的政权平等地打交道,这对华夏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很陌生的事情,因为他们的领土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实在很难碰触到和他们一样强大的国家。

自然了,此时的孙稚绳,尊重的也只是买活军,而不是建州了。这一点,建州上下是心知肚明的,他们也因此很感激买活军给了这份最后的脸面,同时对敏朝也有些不屑——在大多数建州军官看来,建州是输了,但没有输给敏朝,输给的是买活军。敏朝大可不必作威作福,那实在是引人发笑的事情,就好比说二贝勒、三贝勒吧,如果不是买活军的红底活字旗飘扬在城门上空,他们会头也不回地跑去通古斯吗?说不定还真就只是用计骗人入城,半途要返回把敌人困在城中围杀呢?

但是,现在红底活字旗升起来了,事情就不同了,不分种族,军民都大有底气,他们不相信有人会来攻打活字旗招摇的城市,尤其是城中还有这么多无法及时撤退的老弱——假使二贝勒、三贝勒杀了个回马枪,把使者们都杀死在城里……然后呢?传音法螺会在一瞬间把消息传递给云县的谢六姐,然后……然后盛京就要用整座城,包括大汗、大贝勒等人的人命,来验证一个猜想了:六姐人在云县,神威能否瞬息到达盛京,天罚灭城,为使者复仇?

没有人有兴趣,有胆量来尝试,大家都还是很惜命的,而且这么做根本毫无意义,建州是正经的政权,也不是什么狂徒,大家图的都是好好过日子。因此,活字旗展开之后,大家就先放了一半的心,这会儿眼看粮食到了,剩下一半心也放下了,大家追到粮库那里,看到几袋粮食不小心跌落在地,哗啦啦地流出雪白的粮食时,都是欣喜若狂地叫了出来。

“二道磨!居然是二道磨的精米!”

这样的白米,在相去不远的东瀛,都可以用作买命的报酬了,在此时的辽东实在是颇为贵重的东西,买活军是何等富庶,才能把这样的白米用作赈济敌方平民,又或者是敏军的大头兵?建州被买活军贸易封锁了好几年,用度日蹙,这些百姓哪里见过这样好的米!当下都是大呼小叫起来,不敢置信自己居然能吃到这样的米熬出来的粥——还是不要钱的!

“怪不得大妃、大贝勒要南下!买地的日子实在是太好过了!”

就连很多女金人,眉眼间都禁不住泛起了喜色和期待,“果然,大贝勒才是睿智之人!即便是狡诈的汉人用来笼络人心,能用这么多白米做戏,他们的日子也一定富得不得了!”

“你也是要随大贝勒南下的对吧!”

“那是当然!谁还回老家去挨饿受冻?早受够了!——还好留下来了,没去通古斯!”

“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动身了!哎,又盼着早,又盼着晚——最好还是等我们学会汉语再走吧!”

新运来的白米,几乎让城里的气氛称得上是狂欢了,但这样的狂热,并未影响到宫中的谈判会议,这里的气氛仍然是审慎而冷静的,此时,大贝勒、黄贝勒、大妃,还有依旧留在盛京的皇亲国戚,正在宫室的一端按着秩序盘坐着,仰着脖子,望着上首的谢向上在一块黑板跟前踱来踱去。

“不行,还有很多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和议压根就无法成立!”

谢向上的眉头也深深地聚拢到了一起,似乎很是烦扰,“即便三方的意向已经初步达成一致,现在要解决的困难,还有很多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