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299章 十分钟快速手术

买活 第299章 十分钟快速手术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买活军自制的木轮自行车,大概是和显微镜一起推出的,听说都是得益于高炉的温度又有进展,也就是说,买活军的合金技术再度进步了,在模具、镗床、铣床上的精确度,也又一次的得到了提升,于是,本来只能手工打制,每一台的机簧都有所不同的显微镜,现在便可以实现量产了。

这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是很大的,只有量产的东西才能普及到一线,因为坏了的话,可以方便地找到同型号的零部件来修,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也可以拿起就用,不需要每换一台机器,就要经过漫长的适应期。

买活军这里的东西,要说只有一台的话,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但对大众,尤其是对医生来说,只有一台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所有人什么时候都能用上——只要有一个人用不上,那就会有一个人因为这用不上而死去。

因此,医生这个群体,哪怕是在买活军治下,也是最紧迫、最着急的一群人,当然,也有许多医生满足于知识上的一点进步,但更多的医生却因为看到了技术的可能,而感到分外的焦躁。专门学校的一些老师便是如此,他们虽然是医生出身,但却又抛弃了这个职业,不再实地接触病人,而是回身搞技术,搞发明创造去了。

甚至连武十三郎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历史上的这个时刻,先进的,能普及的医疗器械,先进的生产工艺,甚至于说先进的,培养新式医生的体系,这才是真正‘活万人’的上等医术,一个青霉素,一个牛痘,不知道就救活了多少人,和辨证切脉相比,这种技术上的进步,所能影响的范围实在是要大得多了!

木轮自行车,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一位前任医生无意间实现出来的——不能说发明,因为自行车已经有了,只是买活军本来没有自产它的能力。最开始,是连钢制的辐条都无法打造出来,机器没有那样的精度。

之后则是滚动轴承、飞轮,甚至连至关重要的东西——座垫下的小巧弹簧,买活军一开始都是无法制造的,这些东西要求的都是模具和机床的精确程度,就像是蒸汽机,蒸汽机要做得小,部件跟着小型化,对这些东西也都有要求。

铁水的温度越来越高,合金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机床上所用的车刀钻头也就越来越锋利,熟练的车工越来越多,弹簧、飞轮的量产速度也就越来越快,越做越小,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全貌,只能看到机械厂拿出的产品越来越精细——虽然和仙器相比,还是有那么些拙劣与粗犷,甚至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但有一点是好的,那便是买活军能够自产的机械产品,任何人都可以来买,是不必考核政审分的。

譬如这木轮自行车,空心钢管的车身,辐条也是钢的,还有能活动的车头,这东西造价不低,售价也不低,在五十两银子上下,但即便如此,那也比两千两银子的仙自行车要便宜了多少倍那!现在,凡是新占之地,发放给衙门的自行车都是这种,仙自行车便再也不发了,凡是之前发放的仙自行车,如果坏到不能修了,也要换成这种骑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颠簸,也要比仙自行车更沉重得多的土车。

这种土制木轮车有什么好处呢?大概也是有的,因为用的都是钢管,份量十足,比较皮实,坏了也容易修,实心的木轮子,骑在水泥路上有轻微的颠簸感,骑在石板路上那是给屁股做按摩——但实心的木轮子在土路上骑,不必担心被小石子划破轮胎,走远路更能放心,坏在路上的可能性不大,对要下乡的邮递员来说,是个好消息。

当然,如果没有弹簧的话,土制木轮车恐怕也是很难普及的,弹簧的减震,在很多地方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作用。如今很多地方,载客马车都已经安上了弹簧,那些要走远路的人,宁可多掏一些路费也愿意坐这样的车,因为有了弹簧,在水泥路上行驶的马车,甚至平稳到了可以在上头写字的地步,舒适度绝对是没有弹簧的车子无法相比的。而在买活军之外的地方,乘车走官道的感觉,现在买活军这里的活死人,很多已经接受不了了。

就木轮车来说,还有相对更便宜一些的车子,主要是轴承和飞轮用的是次一等的机床,比较脆弱,便走不得乡下,这样的车子只要十两,在城市百姓中非常畅销,因为他们现在每日都要移动,从家里去上课、上班,对于代步工具的需求自然比以前旺盛得多了。而且,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但货也不多,供不应求,销售依旧火热,武十三郎他们骑的还是医院的公产,专给大夫在两个医院之间赶路用的,他们自己想买自行车,暂还排不上号呢!

有了自行车,在两个医院之间穿梭那就方便了,自行车沿着路边的自行车道飞快地踩着,不断地按着铃铛,提醒越线的百姓们避让——买活军的马路上现在划了车道和人行道,用白线区分,行人和车辆是不许互相占道的,倘若是在车道上被撞,不但车辆不负责,行人还要赔偿车损,因此百姓们让行得都很主动,一听到铃声,便立刻挑着担子回避到了一边去。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慢慢地往城里的市场走去。

七点多八点,城里的早市都快散场了,这时候进城,应该是远处村里来卖货的,赶今天的晚市,随后凭着村里开的条子,到买活军官营的‘村民进城客栈’中,用两文钱便能住一晚上,还能洗个澡,第二天赶了早市之后,如果把货物卖空了,那还能办点自己的事情,譬如很多人便会选择到医院来看看,为自己看病,也开些成药回村,多是一些止泻、退热的成方,这些村民多数在村里都是有职务的,是用村里的公款来买药,有时候村民自身,便是来学校里进修过的赤脚大夫。

当然,这样的医生水平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很高,但,至少要比以前好,武十三郎来了买活军这里以后,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只要比以前好一点,就能救活许多人的命。

没有大夫的村子里,有了一个赤脚大夫,原本懂得一些似是而非的医理,半巫半医的老农、农妇,来专门学校进修过之后,学会了新的卫生守则,带回了产钳和《赤脚医生手册》……每多一个这样的赤脚大夫,便会有许多条生命因此活了下来,买活军就是这样,通过严酷的规矩和不断的,几乎是强制性的教育,一批又一批地在这片土地上,和阎王爷在抢人那。

因此,买活军的医院,一向是人满为患的,而且他们的医院卖得最好的是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主要由甘草、陈皮这些万金油的药材制成的养生丸,有些甚至就只是面粉糖丸子——

这倒不是医院坑人,而是很多时候,百姓来看的病,或者治不好,或者压根没有必要吃药,但百姓们是不愿白跑一趟医院的,既然支付得起药费,多少也愿意开一些便宜的药回去吃,因此医院便开一些低价的药丸子给他们,只赚一点点极便宜的利润,让他们带回去吃了养生用,很多百姓吃了以后,都觉得身上见好,于是这些养生丸便更加畅销了,还有人多买一些,私下卖到邻省的村子里去的,听说到了外省,要一百多文一小包呢。

归根结底,这也是因为现在的医院对大多数疾病都无能为力,譬如腰酸背痛,这些多数都是活干太多了,身体耗损,需要减少劳动,同时多做些导引操,但这样的医嘱对病人来说没什么意义,因为他们不干活,谁给他们饭吃呢?

还有些病,纯粹是营养不良,又或者是陋习留下的痼疾,这也不是医生开药能解决的,有些百姓拉肚子来就诊,夏天尤其的多,一问,全都是因为吃了酸坏了的白米饭——别说喂猪,一来怕把猪给喂坏了,这比人吃坏了还难受,第二个,白米饭喂猪,这怎么舍得?这是要遭天谴的!

百姓们哪管这饭是不是坏了,哪怕发酸也照吃不误,还真别说,十成里九成人吃了没大事,只有一成人,吃了闹肚子,这也是因为有医院了,还不贵,便来看,否则都是自己挺过去算数,哪有小病小痛就找大夫的道理?

这些陋习,只能靠报纸上的教育来慢慢地消除,医生们只能解决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即便如此其实也已很忙碌了,尤其是云县医院,现在这里是全国最好的骨伤科医院,甚至于武十三郎觉得,哪怕是全天下,都没有比云县医院更让人惊叹的所在了。

首先,面向普罗大众,收费并不昂贵的医院这个概念,现在于买活军之外便基本是不存在的,其次,能操作这么多外科手术的大夫,武十三郎事前也没有听说过,主要是一般大夫行医对象比较狭窄,很难有这么多病例集中在一地。

便是军队里,大概金疮科的大夫也不太会去随军上前线,最多照管一下军官,哪像是买活军这里,上千个小脚女娘聚着做手术,一开始只有一个大夫敢做,到现在,十几个大夫都被教出来了,便是武十三郎,再旁观一段时间,可能也会有上手的机会,所有的大夫都要来学习这个手术,因为很可以预见到,将来这会是华夏国内非常常见的手术,大夫们经手操作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折骨缠还不算是裹足的主流,但假使说,华夏国内有万万人的话,那么哪怕一万个人里只有一个裹足女,那也将有一万人是折骨缠,而且,从人口比例来推算的话,折骨缠的女娘至少也有个几十万,如果都由一个大夫来做……那他活几辈子恐怕都做不完那。

这个手术,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的,天气最热时不能做,最近天气转凉后,在夏日暂停了几个月的手术便重新开展了起来。武十三郎二人进入玻璃回廊的时候,里头已经聚集了五六个医生,正隔着回廊仔细地观察着手术室内的动静——病人坐在床上,手术床边放着两个架子,上头摆满了瓶瓶罐罐,还有泡在消毒水中的手术器械——刀、锯子,还有不可缺少的针线。

线是羊肠线,也是最近才实验出来的缝线,因为医学界的需求,现在买活军这里开始养羊了,不过数量不多,连缝线都是很昂贵的,但,没有办法,如果只用烙铁烙伤口,恢复期会很长,化脓感染的危险也很高。放足手术是会死人的,虽然不多,但几千台手术做着,不可能一人不死。

烙铁当然也是预备好了的,护士正在给它加温,往烙铁里不断地塞着烧红的炭。这一切使得手术床上的病人非常紧张,这个瘦小的姑娘双手紧紧地揪着床单,有一个护士专门陪在她身边,和她说话——这个护士也是后来新设的岗位,主要的工作就是缓解病人的紧张。因为乙迷的时间很有限,在准备时间里,病人只能清楚地看到大家在忙活,这会很加剧病人的心理压力。

“清点器械。”

手术就快开始了,从口型可以看得出来,主刀大夫正在发号施令——玻璃密封得好,声音是传不过来的。手术室里的护士们都开始查看自己负责的器械,并且开始报数,确认无误之后,护士便安抚着病人,让她缓缓躺下,同时打开了一个密封得很好的小桶,从中取出一块纱布,捂在病人口鼻处,并且吩咐她深呼吸。

真是……神奇……

见病人很快陷入沉睡,握着床单的双手也逐渐松弛,即便已经见过了百余次这样的画面,武十三郎也不由得还是悄然感慨:世上真有这种能够催眠的气体,比传说中的‘麻沸汤’还要更加效验。这是没有来买活军处亲眼见证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

成功的手术,其实程序都是类似的,没有意外就是最好的消息。病人深睡之后,护士开始进行麻醉测试——其实就是刺激如手心、小腿这些部位,查看肌体的反应,确认病人完全被麻翻过去之后,她在口鼻处换了一块湿纱布,又拿过一块纱布盖住病人的眼睛,随后便开始拿住她的手腕——监控脉搏,回头对医生们说了一句话,从口型看,‘心率下降,深度睡眠’。

医生们便立刻开始行动了,他们一把掀开床单,露出了遮在下头的双足,那上头已经画好记号了,护士又擦了一遍酒精,主治大夫便操起一把小锯子,飞快地锯入血肉之中,鲜血立刻就飞溅到了床边的铺好的油布上,当然还有医护们的油布外套上也免不得多添了血迹,但没有任何人止住动作,主治大夫一脚蹬在固定在地面上的床脚借力,拉扯着锯子,十几秒之间便把骨头锯断,随后拿起一把刀,手起刀落,便把还挂在脚边的几根脚趾,和脚掌的一小部分切了下来!

如果是敏朝的百姓们闯进此刻的手术间,他恐怕会吓疯的,不单单因为场面的血腥,也因为医护们都戴了口罩、眼镜,戴着帽子,穿着收口的油布服饰,看起来怪异至极,而且行动非常迅速——手术的要点,就是要眼明手快。主治大夫手起刀落之后,护士立刻拿起止血钳,钳住血管,观察流血情况,片刻后摇了摇头,示意医生上前行血管结扎术:止血钳刚被再现出来不久,效果不算很好,大家还在摸索使用。这是因为,教科书上对于这东西的使用说得比较含糊,六姐也没有找到体现使用技巧的‘纪录片’,所以,尽管东西是根据图片复制出来了,但到底该怎么用,现在还在试验,并不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但病人是等不得的,必须做几手准备才行,如果止血钳无法短期内钳住血管,那就没有做血管结扎术的条件,得赶紧用高温止住了出血点后,再进行缝合,如果结扎术也做得不好,那就只能高温止血了。

这个女孩子很小,创处的状况又糟糕,还在钳血管止血时,她已有要醒来的征兆,大夫只能决定高温止血,护士连忙举起烙得通红的细长铁块,轻轻地点压在出血点上,一缕青烟顿时飘了出来,最大的出血点止住了。

“烧肉味……”

其实隔着玻璃窗是闻不到的,但那画面让人鼻端很容易有一种幻觉,仿佛闻到了脚臭混着皮肉烧焦的味道,但所有的医生都没有特殊的反应——如果一个人真的很怕脏怕恶心,他做不了医生的,做医生就是要和让人不快的事物打交道。他们要分析尿样、便样,要观察溃烂的伤口,清创清脓,如果他们受不了这种画面,那就当不了外科医生。

在这里的医生年纪都不大,手脚麻利是手术医生的基本要求,因为乙迷的麻醉是不安全的,而且很不稳定,如果一直猛力按着口鼻,病人可能会失去呼吸,在窒息中故去,但如果拿开纱布,病人可能会很快苏醒,所以,只能眼明手快,尽快做完手术,减少麻醉的时间。

“止血很顺利。张护士烙伤口的手法很好,几乎不会烙到创面以外的地方。”

“开始缝合了。”

这是新发展出来的步骤,止血之后,用羊肠线进行创口缝合,这要求手术医生能精确地创造鱼嘴型的创口,也就是下刀要更加的快准狠稳,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纱布擦拭创口,以及特制的弯月缝合针。

这种针必须由合金打造,不易锈蚀,也不容易带病菌,也就是最近几个月,才开始大批量地制造,能在医院里保证供应——当然了,也是要复用的。不过这总是个进步,所以最近做放足手术的女娘,她们的脚边上不再有丑陋的凸起疤痕了。

这种缝合针很细,所以要用钳子来夹着操作是最恰当的,缝合钳的使用得靠练习,手术室里的董大夫,本来手就很巧,女红做得好,在所有能做放足手术的大夫中,她是缝合速度最快的,所以她缝合时大家都看得很认真。不过,血管结扎术是失败了,原因还要再总结,也有不少大夫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开始写字了。

从切开到缝合,没有超过十分钟,一台手术便做完了,蘸满乙迷的纱布被拿开了,患者被推出了手术室,护士们开始收拾残局,玻璃窗后的大夫们三三两两地走了开去,“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血管呢?”

“年纪太小了,体质又差,血管细,肉眼实在看不清吧,昨天我看了一台给成人做的,止血钳钳住血管做结扎术,效果就很好,不过这个还是花时间,听说仙界是用电刀来止血,非常的快捷……我们这里什么时候能复现出来就好了。”

“弯月针和直针相比,对大伤口的效果还是要更好得多……”

“速度还是要快,乙迷的个体性真的太强了,这个女孩子对乙迷的耐受真的很强,再晚一点她都该醒了。”

“其实以后做手术还是要把患者四肢绑牢好一些,有些人醒乙迷时会很激动,到处踢打,反而耽误恢复,这个时间是不能省的。”

“主要是病人胆子小,绑着他们心跳太快了可能都不适合上乙迷……”

正当他们一边谈话一边经过病房时,恢复室里已经传出了一声低沉而又压抑的痛喊,“啊——————”

看来,这个小病人,对于乙迷的确是很能耐受,她已经醒来了。只能靠自己面对这清醒的,肢体残失的烧灼剧痛,虽然有安眠汤药,但出于保险起见,乙迷药效没有完全过去以前,是不敢给病人用的。

这个规定,一般是以醒来后两个时辰为限,有些病人运气好,对乙迷反应大,两个多时辰刚刚迷迷糊糊地醒来,知觉没完全恢复,只觉得有些钝痛,便喝了安眠汤药,这样就不太会受苦,像这孩子,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自己熬过这种剧痛。

这就是手术后病房常见的景象,一声声剧痛的叫喊,渗血的纱布,痛得满身大汗的病人,因为目前的特殊情况,九成九都是女娘……这些病人的痛苦是真实的,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如同面对所有其余病症一样,治不好的那就只能靠忍耐。

不过,让武十三郎非常敬佩,却也没有非常意外的是,这些女娘的忍耐力往往非常出众,在清醒初期迷迷糊糊的痛呼之后,她们的声音很快便会降低了,减弱了,就如同此刻的小病人一样——武十三郎从玻璃窗里看过去时,她正半靠在床上,双眼发直,空洞洞地望着前方,她的脸颊上有一根筋在不住乱跳,吓得陪护相当慌乱,但她一声也没有出,恰恰相反,她正极力深长地呼吸着,极力让自己放松下来,习惯于这种痛苦,不对它做出任何特殊的反应。

“我觉得买活军有一个观点很对。”

离开病房之后,武十三郎对老周说。

“哦?”老周有些诧异——他们医生之间,倒是不太评论这些政治上的观点和事情,只顾着研究他们的医术。对于买活军的政治,他们即便是不赞成,也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这反正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女子是能做大事的——”武十三郎说,“我觉得他们说得很对,你看我们的这些病人,她们的心志是多么的坚定,有魄力的人数之多,又是何等地超出了我们的预计?”

“我想,这不单是因为她们生来就带了这样的性子,也因为她们每常在生活里,定然也忍受着相当的痛苦。”

“当这些擅长忍耐痛苦的人,不再痛苦之后,她们积蓄的能量该去向何处呢?”

武十三郎对老周说,“这些女娘,等她们康复了,开始走进了社会之后,我想她们恐怕是做得出一些大事来的。”

“我们就等着看好了,三年后,五年后,等她们都纷纷地进入到了生产中去以后——”

因为看过了仙画的纪录片,每一次旁观手术,对于武十三郎来说,其实都是一次提醒,提醒着此刻的手术,是多么的简陋,患者又是多么的痛苦,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太好,要追赶的太多了,他感到了自己的笨拙和无力。

但现在这种时候,当他谈论着患者们重新拥有的,对以后那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时候——武十三郎便会又一次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心情,一种由衷的喜悦,落到了他的嘴角。

他便在口罩下会心地笑了起来,感到自己又拥有了无穷的能量,去应对一天繁重的工作与学习。

“我想,到了那时候,我们的生活还要再发生更大的变化呢。老周,这是六姐带来的变化,但又何尝不是我们医生带来的变化——我们许许多多的人,一起带来了这些变化……从医真是……有时让人沮丧,有时又让人很开心啊,老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