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第463章 新兼职(中)

买活 第463章 新兼职(中)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从奈子房胡同到买活军使馆,若是平时也就是一刻钟的路程,今日因为下雪,木头岳父便嘱咐大舅子送他们过去——木头一家,在老胡同的家境算是数一数二的了,木头大伯从前便是大汉将军,他自己几个儿子都不中用,不如木头高大,因此便让木头承了这个缺,说的亲事也是锦衣卫里的小百户人家。

这一点,从木头岳家的架势就看得出来了:他们家有驴车,还养了一匹马,这会儿让木头媳妇、卫姑娘盘腿坐在青布小车里,余下三个男人步行,顺着胡同走了一盏茶功夫,便拐到了大道上,大道上没积雪好走些,这里因为要过车马,雪一停护军就上阵铲雪,驴车跑在上头不打滑,否则,那真是比人走得还慢,一步一趔趄,唯一好的一点,便是坐在车里至少有个挡风的,再抱个暖炉,能暖和些。

“这就开始采冰了?这河还没冻瓷实吧。”

见金水河上有些人影,几人也不由得指指点点,都知道那是小中人在查看冰的厚度,等到数九寒冬,就要组织人来采冰了,这也是京城的一桩生意,金水河的冰只许皇家采,什刹海等后三海处,附近的寺庙也会前去采冰,到了炎炎夏日,捧出冰碗子招待香客。

又有小贩去买了冰来,凿碎了加在饮子里,走街串巷的叫卖,在夏天这门生意也很有赚头,不过,只有平民百姓会买——这都是河里凿出来的冰,泥沙俱在的,有些甚至还有浮萍,做冰碗子倒也罢了,只是一个冰镇果子的容器,可加在饮子里一起喝,那可就太不讲究了!

“这不是采冰,是验看冰面,要在这一段做冰嬉呢,也不知是宫中哪个贵人起兴了。如今皇帝在别宫住,从他那儿过来这一段河面近!”

“冬日里果然还是住在别府舒服些。”

“那您说呢,光是一份暖气、锅炉和冷热水淋浴,别宫就是独一份了,况且又省钱,从前冬日洗一次澡,要开浴德堂,那花费海了去了,别宫那算什么呀?就是几头驴,些许柴火,一个锅炉的事,听说还有御史上本,要关封空虚宫室,省些嚼用出来,安抚关陕呢!”

木头的消息自然灵通,他大舅子也是厂卫中人——倒不是什么让人色变的密探,但只要沾了厂卫的边,如今就是炙手可热,消息比木头还多,言谈随意便是卫姑娘平时难以接触的官场故事、宫中秘闻,“又有说如此成何体统的,皇爷批复:从前说要省钱,现在真省了又多嘴。宫中因此争执不下,年前怕也拿不出定论来了——只是,若裁撤了宫中人手,又有不知多少宫女子、中人,无个生计了。”

一头说,一头嗟叹,两个女娘贴着车壁听外头男人们说话,不知不觉也就到了买活军使馆这里,卫姑娘对此处是不陌生的,她多次前来这里,上课、做工,总之是和买活军的女娘结交。也就是前段时间自个儿忙,这才少来了——买活军使馆分了两个门,一个是平时进客人,举办仪式的礼门,虽然高轩巍峨,但除了之前开专场时,客人从这里进之外,平时使用的机会很少,一旁的胡同里还有一个小门,就连使团成员没事也都多从小门进出。

今日,这小门前也是十分热闹,光是驴车就有二十来辆,都列成队在胡同里排队候着,还好,买活军所在的这一片,本就较偏僻,多是高门大户的庄子,地方也大,这条胡同对过也是别人的府邸,只开了一个角门也常年锁着,否则,这些驴车要是排在卫姑娘家那条胡同里,非得把大家都堵得出不了门不可。

“这是在做什么?超市又在上货了吗?玻璃已经修好了?”

木头大舅子此时已经把驴子指挥着排到了队伍末尾,看来这些驴车的来路原来在此,木头道,“应该都是来运煤的,这是第二拨了吧?”

几个车夫匆匆在这里指挥驴车前行,口中搭腔道,“正是呢,今早刚去南城走了一圈,这会来往各处运去。”

“煤?”

在北方的冬日,煤、柴这两个字,能拨动每个老百姓的心弦,卫大郎和卫姑娘的耳朵竖起来了,“这是打哪运来的煤?”

“南洋!”

这是出人意表的答案——自古以来,京城的煤就一向是城中百姓的一块心病,自从定都京城之后,京城的煤柴一向是严峻问题,二百多年来,先后砍秃了几座山脉,使得京城一带的天候日益变差,常起‘黄风’,此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开放了西山有限的区域,令民窑采煤,送到煤市街贩卖:西山产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因为本也是皇陵所在,所以一向严格把守,禁止任何煤窑开设,宁可先去砍树来烧炭,这在后人来看,其实是相当短视无脑的政策,《买活周报》就曾撰文批评过这种做法的无知,认为这破坏了京城一带的生态。

这还不算完,税吏厘定的煤矿课税银子,又不知惹来了多少煤工闹事,直到这几年来,取消了西山煤课,又有买活军处供应的蜂窝煤,京城的煤炭供应这才逐渐趋于稳定: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一般都是用上等的木炭,再加上买活军供应的蜂窝煤。而由于木炭在本地十分昂贵(京城附近可以烧炭的树木已经极少),本地百姓主要是用西山煤自己私下制成的煤球,以及每年砍伐灌木丛得到的细小柴火,作为过冬的主要燃料。

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因为煤球技术的出现,百姓们冬日取暖的情况本来是日趋转好的,但天气转冷,又对冲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提升,京中百姓冬日饥寒的情况这两年间又复再现,尤其是今年,南城大批百姓始终住在窝棚中,原房子所在重建非常缓慢,南城本就贫贱,每年也要冷死不少人的,今年更是不必说了。

虽然也有大户人家前去施粥施药,还有施衣的,但也无法改变最基本的事实:窝棚取暖,消耗的燃料肯定要比在屋子里更多。而北方是一定需要燃料取暖的,光靠衣服撑不下去。西山煤矿的产量又很有限,今年的需求还大,于是价格上又水涨船高,在最需要煤的时候,煤价最高。这不是一两碗热粥能解决的问题,南城如今还有流氓到处抢柴抢煤的,甚至闹出人命的情况都不少见。

对于南城乱象,朝廷还是很重视的,毕竟这是在眼皮底下的事情,厂卫、护军都有出面维系秩序,但让人很吃惊的是,一如既往,会想着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买活军——“买活军今年不是收复了吕宋吗?吕宋本岛也有煤矿,而且那是露天煤矿,开采难度很小。

弗朗机人已经组织土人开采了一部分,积存的煤蓄,全都便宜了买活军,吕宋那里,百姓唯一用的到煤矿的地方,就是烧火做饭,那也不是非煤不可,他们那里可以做燃料的东西太多了,采出的煤原本也是作为商品运走,买活军本来就是用船北运,作为对冬日燃料的补充,不过是匀出几船煤北上的事,周济这些灾民的煤不就有了吗?

——七月里就有船往这里运了,这不是在冬天堪堪赶到?这就是六姐见事深远的地方了,屈指算来,应该是刚收到王恭厂地动的消息,便做了如此安排,方才能赶得及那!”

木头大舅子并不掩饰自己对买活军的钦佩,就连对买活军相对陌生的卫大郎,也禁不住双手合十,虔诚地念了一声,“大慈大悲六姐菩萨——这些煤块全都是要舍到南城去的吗?”

“嗯,这不是这几天大冷了么?使馆便秉明朝廷,愿把煤块在京城各处布施,这事儿没有回绝的理,不过,使团不肯把煤块一发交割给朝廷,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散煤,朝廷也只能许了,便派出我们前来襄助。”

木头笑道——他们这些大汉将军,五月时就和买活军的调查团结下了缘分,因五月间的事,护军人手不足,这些大汉将军,平日里只在空荡荡的前三宫站班,并非皇帝带去别宫的心腹护卫,却是闲人一批,今年便得了差使,到处奔走,大冷的天,又要来帮着买活军奔走办事——不过这差事也比在冬日里站班巡逻要好,至少不那么无聊,时间上比较随意,而且,买活军的使馆也暖和哇。

这么冷的天,外头是不会站着多少人的,只有挑夫们喊着号子,鱼贯从侧门往外挑着一筐筐的煤球,可往里走上一段,就能听到两层小楼里传来闹哄哄的人声。卫姑娘一行人和挑夫们擦肩而过,小心地不弄脏自己的衣服:挑夫的罩衫还是那样,破破烂烂布满尘灰,但卫姑娘注意到,罩衫下鼓鼓囊囊——是棉袄,买活军给挑夫们都发了棉袄?

“哦,北城至善坊也有人来了。”

对于这个二层小楼,卫姑娘是不陌生的,使团曾在这里开过几次识字班,她也有幸进来上过课,这会儿人还没到屋内,便已经听到了玻璃窗里传来的笑声——刚才大冷,玻璃窗外还没有蒙上白纸,只是用红纸涂江湖,糊住了窗缝,玻璃窗里一张张笑脸往外看着,见到卫姑娘,早有些识字班认识的旧友冲她挥手了。和使馆外凄冷悲切的冬日气氛不同,使馆内的气氛是热闹而喜悦的,卫姑娘也不由一下露出了笑容,加快脚步掀帘子进门,“翠儿,小娥、小英,今儿咋都来了!”

一进屋,顿时一股暖气袭来,暖烘烘,夹杂了一屋子的人味,说不上太好闻,但这份燥热在冬日的北方实在是太新鲜了,几乎是顷刻间,口罩就被室内的热气给烘得软湿了,棉袄也显得厚重了起来,在罩衫下闷着一身的汗,翠儿笑盈盈地上前迎过卫姑娘,又介绍着认识了木头媳妇——木头、木头大舅子和卫大郎被招呼去男丁屋子里了。

“快宽了大衣裳,不然这会儿出了汗,一会出去再被风一吹那得生病!”

闲话不说,先脱衣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要男女分开了,这间屋子真热得让人无法想象!不单单是罩衫、棉袄,就连厚棉裤也真的穿不住,在屋内立刻显得又热、又闷、又重,这也就难怪屋内为何有一股子人味了,实在是太热了,不洗澡的味道都被蒸了出来,卫姑娘和木头媳妇也连忙解了衣服,甚至脱了裤子,大家都穿着毛衣裤,方才觉得舒坦一些。

“真热啊!”

“这就是暖气吗?活像是到了个大澡堂子!只是没水!”

“都说买活军的人爱干净,每日都要洗澡,若是有这暖气,我倒明白了,有这样的热气,谁不喜欢洗澡呢?要我我也天天洗澡!”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在稀罕着这暖气的新鲜,木头媳妇第一次见到水泥房,少不得左顾右盼,又对那厚厚的墙面啧啧称奇,“怪道热气跑不出去,这墙面多厚实!是咱们家里的一两倍了!”

“正是了,这买活军是真享福啊,可惜,超市还没修好,否则咱们要有福去超市看看,岂不是和达官贵人们一样了?”

“超市也能随便去的吗?”

“那自然不行,可若是不要工钱,只求去洗个澡,去超市看看,怕也不是不行吧——”

“若是能洗个澡,那我也可以白干个两三天的。”

一屋子女人凑在一起,又多是和买活军有渊源的,不是自己想法子凑门路来上了识字班,就是家属和买活军有交往,自个儿胆子也大愿意出来见识的,那还能安静得了?大胆对大胆,那是多少倍的大胆,一屋子都是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闹得简直都有些嘈杂了,叫人头疼,可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喜气和生命力。

似乎哪怕在寒冬里,这间屋子也显得生气勃勃,充满了一股蛮横的生命力,不论身处的环境多么艰难,也都夺不走这一屋子的人身上火一样的活泛气,而这陶做的,厚实的暖气片,也更是用热气助长了这反季节的嚣张。

“买活军是又要开写字班了吗?让我们去做教师的?”

“这可说不好呢,又叫了男丁来做什么?”

喋喋不休的猜测中,几个熟悉的身影掀帘子推门而入,众人都欢喜地叫了起来,“张老师!”

“王老师!”

这些都曾是识字班的老师,也是典型的买式女娘,高个儿、短头发,穿着立领罩衫,下头是厚实的棉裤,进屋之后她们也忙着摘帽子、卸围巾,见到欢喜的学生们,她们唇边也露出了笑容。

“小英,又长高了啊!”

“卫妮儿吃胖了不少!”

和学生们多少又打了招呼,又认识了不少新来的家眷,也都能拉上家常,“木头家的那位——我们还来你家吃过饭呢,嫂子可还记得我”?很快,屋内众人便都消弭了紧张感,显著地自在了起来,捧着茶杯儿听讲台上的老师们讲解着她们的工作内容。

“……大家都看到门口的驴车了,这都是来运煤的,大家也都知道,今年北方天气太冷,京城少不了要冻死人!”

“六姐菩萨大慈大悲,早在半年前就预计到,城南必定有百姓是难熬过这一冬的,当时既然派出了调查团,去了南城,那也就没有了见死不救的道理。之前的打算,是运来几船煤块儿,在外城德生煤栈那里摇成煤球儿,往南城一发,再配合厂卫、护军的兄弟们,还有我们使馆的帮办,维系秩序,阻止大家聚合取暖,熬过这个冬天应该不难。

可没想到,今年刚入冬就这样冷,煤价又是飙升,这些煤,恐怕南城一带都支应不足,同时其余城区的百姓,也有被冻死的危险。调查团当时走遍了京城,也受到各街坊乡亲们的关照,也没有只关照南城的道理。因此,经过紧急商议,现在初步的打算是这样:南城一带,受灾严重现在还住在窝棚里的百姓,听其自便,愿意跟买活军南下讨生活的,跟我们去天港上船南下,愿意留下的,经过里长组织,编成一队一队,朝廷拨银子抓紧建几个火窝子过冬。”

这火窝子就犹如鸡毛店一般,是大通铺,底下是一个地窖,铺满了柴禾煤块,封好之后,点上火,能够暖上一两个月,这种东西只有住的人多才划算,同时再加上屋内几个炉子,以及多人体温带来的暖源,可以勉强达到在一般居民在家烧炕的暖和程度,但是内部环境之恶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火窝子很容易染病,皮肤病、跳蚤、伤寒,火窝子都是常见的病源,不是说住进去了就能平安到春的,有了暖和不会冻死,但也可能被火窝子里的恶霸欺负,夺食饿死,染病病死,所以,应该也有不少人,宁愿南下去讨生活,也不愿意留在京城住火窝子——今年有买活军的善心,度过去了,那明年呢?

许多没信心在明年冬天以前,重新把屋子盖好,过冬的柴火存好的人家,肯定会选择尽早南下的。留下来的人,或者投亲靠友,或者去住火窝子,也将大大节省煤球的用量,张老师也说得很仔细,“火窝子还是烧柴禾为主,所以我们用一部分煤球和京郊的农户换了秸秆、柴禾,现在第一批火窝子已经封窖了,南城今年应该不至于大范围的冻死人。”

农户在田里烧秸秆,这绝不是历史悠久的事情,千百年来的传统其实是把秸秆带回家里当作宝贵的燃料,开玩笑,柴禾都得上山打的时候,把秸秆一烧了之?那是不打算过日子了!

在京郊一带,柴禾的价格颇贵,不过再贵也没有比煤球更贵的,这么一腾挪,买活军手里就有很多煤球的余量了,他们当然不会把它卖掉,而是准备用这些余量来周济其余三个城区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家里烧不起炕,只能用火盆、炉子取暖的人家,今年怕是很难过的,他们备的燃料很可能并不足,这样的人家,咱们一家给一点,说不得就多了一户人家从冬天熬过来了。”

这可是让人眼圈发红的大好事啊!屋内的女娘们,家里多数还不至于如此紧巴——有能力和买活军往来的家眷,她们的日子不会差,而卫妮儿这些识字班女娘呢,就算一开始起点低,可有这份能耐,又有了从买活军那里获得的一点资源,不说富足吧,至少今年不用忍饥受冻,还是可以保证自家的柴禾供应的。

但她们见到的那些穷朋友们呢?冬天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就很难过了,倘若能得到一二百斤煤球的补充,真的就是炉子能不能烧得旺些儿的区别,旺一些儿,家里人感到了暖和,那就少了一丝被冻病的可能。这样的人家,哪里又是能病得起的呢?一个煤球,有时候真就是团圆与分离,就是安稳和灭门之间的不同!

“六姐慈悲!”

“天上哪儿能掉得下这样好的菩萨呀!”

她们迫不及待地颂扬起谢六姐来了,要让老师们再三地维持气氛,这才重新安静下来,又怀着残存的疑惑望向了老师们:买活军要做善事,到处布施煤球,召集了四九城各街坊的熟人来帮忙,这是好事儿,也解释了那些驴车和挑夫,说实话,这样积德的好事,便是没钱也愿做的。

但是,这些事为何要特意找这么多女娘过来呢?甚至于,很多家眷都清楚,她们的丈夫、父亲、兄弟、子侄之所以被邀请过来,还是因为买活军相中了她们会写拼音,会算数,虽然没去读过识字班,但也拥有了扫盲班毕业的能力。

“接下来便要说到这事儿怎么办了,我们的人手不够,才从各处请了你们这些胆□□利,泼辣爽快又知书达礼的新老朋友们过来。”

还好,老师们也没有吊胃口的意思,而是很爽快地解释了起来。“请你们过来呢,一个是因为你们能甄别各街坊的情况,可以保证把煤球给那些真正需要它们救命的老弱病残穷。

再一个,也是因为你们能记账,能帮我们监督着这些煤球不被贪污了去,几方监督这是我们做善事的必须标准。

第三个呢,就是因为,我们找来的帮手挑夫,只管把煤球运到地头,四处去吆喝几声,联络里正……”

说话的胡老师拖长了声音,“但是,你们也听说了最近外头流传的小报,那些乱七八糟的,针对我们买式女娘的议论。”

她面上浮现一丝煞气,任何人如果看到这个表情,都会为胡老师的敌人担心的,因为胡老师就正是最买式的彪悍女娘。“作为对策,这一次买活军赈济,所有发煤到手的环节,都必须由买式女娘完成!谁瞧不起买式女娘,谁就不准从我们买活军手里得煤!”

“怎么样,到街坊间,抛头露面、高声喊话、风吹雪打,亲手称煤、发煤——姑娘们,今日请你们到此,就问一句,你们有没有这个胆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