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满风小说哩 > 其他 > 买活 > 853. 大图书馆的幸福 羊城.哈维医生 我必…

买活 853. 大图书馆的幸福 羊城.哈维医生 我必…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0-14 12:52:33 来源:gegedan

小赵所站的长坡,毕竟还是太平缓了一些,只能俯瞰大学校区而已,倘若此刻有人在镇海楼上凭栏远眺,那么,他必定能看到非常奇特且壮观的一幕:在白日里,羊城港的城区便被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块。一块是原本的老城区,此处甚至还保留了大多数完整的城墙,墙内的建筑,也还是传统的样式,瓦片码得整整齐齐,在太阳下反着微光,可以清楚地见到纵横交错的阡陌,宽大的主街,狭小弯曲的胡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熟悉,甚至于一些眼力好的人,顺着城内的河流,见到热闹码头中人头攒动的场景,还能莞尔一笑呢。

另一块,就是以镇海楼所在的越秀山为界,在山的另一侧,原本全是农田庄园的地方,现在都被平整了出来,化成了横平竖直的道路与屋舍,此外,还有一根根长杆,材质虽然不同,但在远眺中却共同构成了街道的筋骨,令人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魄力,此外,还有挖开了没有填埋回去的地下水道,泄洪沟等等。

整个新城区就像是一个大工地,在白日里看着,混乱中又透着陌生,当然无法和已经成形的老城区相比了,可是,一等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那就又是另一番画面了,新城区这里,尽管入住的人口非常少,但许多区域的路灯却是已经到点就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这样,新城区便整片整片地笼罩在了一种昏黄而温暖的光照里,虽然比不上老城区的某几条街那样热闹非凡,灯火通明,但站在镇海楼上观看时,却更能从大视角上看出不同,老城区虽然也有一两段街道是亮着的,可除此之外,整片整片的城区都是被黑暗笼罩,那零星灯火,和新城区那里纵横交错的朦胧光华比,就显得非常的寒酸了。

这还不是全部,再过上一会,新城区这里,有些建筑物就开始亮灯了,比如说如今已经在逐渐启用的大图书馆,就会从上到下开始逐渐开灯,在某些时刻,工作人员甚至会把全馆上下所有的灯都打开,那是什么灯笼、火光都无法比拟的灼灼光华,镇海楼上的看门人,也因此养成了新的爱好,时常站在楼顶,眺望着大图书馆的方向,悠然沉思,完全沉浸在那天庭一般的美景之中,不知今夕何夕了。

这还只是在建而已,大工地还有许多呢,如今启用的只是大学、大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众多衙门都还在建筑之中,甚至还有些地方,看门人看到了让人吃惊的景象——买活军这里,建筑物总以两层小楼为主,这几乎已经形成了所有人的一种共识了。

这也很正常,实际上能一次造两楼,二楼还十分适宜居住,半点不逼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可喜的进步了,造到三楼、四楼的建筑几乎都不是拿来住人的,不是塔就是镇海楼这样的屋子,有特殊功用,中空,只有环墙一圈,以及外头的围廊有用。但是,买活军在羊城这里,造了好几处三层、四层的建筑——甚至还没有封顶,看门人仔仔细细地数过了,他认为这栋楼很可能要造到五楼,而且其中屋舍繁多,也就是说,它不是拿来做塔的,而是真正要住人,或者要办公用的!

五楼——住在五楼!那不是和住在悬崖上差不多?怕不是伸手就能碰到云了?!

如果说二楼是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楼层极限,登三楼都需要特殊的机缘——便是佛塔和藏书楼、镇楼这样的地方,对一般百姓来说,开放一楼都很不错了,二楼、三楼肯定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去,那么四楼就委实是绝大多数人绝不会踏足的地方了,哪怕是佛塔,到了四层往上基本也是实心的了,五楼,五楼实在是让人想象不到的高度,人怎么能住在五楼呢?不说别的,光是每天要用的水还得挑到五楼……这五楼的楼梯该是多么的逼仄,多么的难爬啊!

但是,五楼的房子毕竟是造出来了,而且楼梯也并没有很逼仄,因为买活军的楼是很反常识的,它居然不是次第缩小,而是直上直下,和一块板子似的,瞧着简直有点头重脚轻了,对于一辈子都看惯了梯形塔的人来说,这副景象怎么看怎么怪,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触目惊心,他们能接受的最大高度,也就是大图书馆的三层建筑,这也够瞧的了——虽然只有三层,但它大啊,图书馆延绵不绝,本身简直就像是一座小城了,倘若矗立在山头,完全可以充当一座雄关,或者说,它比一般的镇关城堡还要更大,只是建筑物大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大小的区别已经不是看客能用肉眼给区分出来的了。

“开灯了,开灯了,大家往开灯的房间挤一挤哈!今天开三个阅览室的灯!一层一个!”

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吆喝声中,阅览室内的读书人们,纷纷站起身来,有些人干脆还书走人,有些人则捧着书本,还夹带着自己的书囊,步履沉重地往开灯的大阅览室走去,这其中也不乏洋番面孔,这些人往往携带了不少书本在身上,再加上本身发胖了不少,身形尤为笨拙,不过,大阅览室的众人对他们也是司空见惯,并没有额外的打量,只是有人打趣般地问道,“哈维先生,你们医学院不是也开院了吗,怎么还到这里来蹭电灯啊?”

威廉.哈维大概是这些洋番里发胖得最少的那个人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腰围也有相当的增长,他的汉话已经说得非常好了,就是一开口总有点说不出的地方腔调,“这你说的,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说得上是蹭呢——医学院是开门了,宿舍楼也有电灯,但可没有这么多的医书嘛!”

“那倒是的!”说话的其实也是买活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白天大图书馆里还会有来凑热闹的市民,到了晚上,大家各有各的事,还停留在图书馆蹭电灯的,主要还都是学生、教师一干人等,或者是留下来做作业,或者是要继续利用馆藏书籍,真正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过来借着图书馆的电灯做针线、做手工的人,几乎没有。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大图书馆开在新区,从新区到旧区,要走一段长路,路没有完全修好,到家也很晚了,因此旧区的人是要赶在天黑以前回家的,而住在新区的人,如今以各种工人为主,他们自己的宿舍就供电,并没有必要特意到图书馆来蹭电,还要接受管理员的约束。

因此,图书馆白天或许还有嘈杂拥挤的时候,晚上的学习气氛却十分的纯粹,阅览室虽然坐满了人,但除了铅笔和纸面接触的沙沙声、思考时不自觉发出的嘟囔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谈的声音,这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一种让人上瘾着迷的体验:不但可以在晚上,以明亮的灯光继续学习,而且,周围的环境是何等的宽敞、和谐,房间里几乎完全没有霉味儿,而那些书本又是多么的轻便,字迹多么的清晰,多么的可喜!

而且,身边所坐的所有人,不分出身、职业、地位,甚至不分性别、长相,所有人都全心全意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来到买地,进入大图书馆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洋番会幻想着自己能身处于这样的环境里,虽然事前毫无预计,但只是刚刚踏入图书馆数日,大家便公认,图书馆是比超市还要更让人着迷的地方。从学习环境到那丰沛到让人狂喜的书籍,还有对于学习成员无条件的接纳……没有一样是他们能想象出来的,习惯了在高大阴暗,白天都要掌灯的石制建筑物中,抵挡着寒风,费尽心机地在豆大的灯光下阅读着歪扭字迹的感觉,大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就是上帝赐予的天堂!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带不回欧罗巴的……人们心里也是清楚,这一点让他们尤其的沮丧,倘若说对于买活军的一些知识他们还有希望学到手带回家的话,这种浓缩了买活军所有技术精粹才打造出的建筑,却根本不是几个传教士,几个学者所能带走的。想要打造这样一间谁都可以进来学的大图书馆,首先需要的就是通电,在通电之前,图书馆必须严格控制读者的数量,理由非常的显而易见,人多了,需要的照明灯火也多,灯火多了就容易走火,而图书馆最怕的就是火灾。

通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夜晚的光照,也在于扩充读者的人数,以及,在羊城这样炎热的地方,用电风扇来驱散室内的热气,避免书籍发霉。可以说,电力是图书馆产生的绝对前提条件,而一说到电力,问题就接踵而来了,发电机、橡胶电线,这都不是工匠徒手能造出的东西,需要的是一整个工厂,包括了工厂中有经验的工人,哪怕洋番们进工厂担任过工程师的职位,这也绝不意味着他们回到家乡之后,能徒手再造出一个工厂来,在这种工厂生产流程里,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讲究,不是说任过一个职位,就能把全部生产环节给打通的。

除此之外,想要填充图书馆,使其能对不特定的公众开放,哈维医生不禁留意到,发达的印刷业也是必然的前提条件,否则哪怕是为了书籍本身的安全可言,也必须严格审查潜在的借阅者,图书馆必然会带来书籍的丢失和损耗,这就要求图书馆准备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可复制的印刷品,丢了的影响也不至于太大,再搭配上严格的惩罚措施,才能把书籍的丢失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得图书馆可以持续下去,否则,难以想象图书馆该如何经营,如果买地书籍的卖价还和欧罗巴那样的昂贵,哈维毫不怀疑会有很多人入馆只是为了偷走一本宝贵的书,之后再卖出去换取现钱。

【我不得不指出的是,买活军处,乃至整个华夏的造纸业也非常的发达,此地的纸张非常的便宜,再加上铅笔和橡皮(面包屑)的出现,使得纸张的普遍运用成为了一种可能。买活军甚至还会回收使用过的纸张进行再造……这种技术似乎我们的故乡还没人能够掌握,尽管过去的百年间,我们的造纸业也兴旺发达,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行业,但依然落后华夏许多。】

在送回家乡,呈给国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如此便宜——价格几乎只是欧罗巴十分之一的纸张,以及发达的合金活字印刷技术,让买地的书籍制造变得非常的容易,甚至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进入工厂的活计,而不再是从前那样的手工活。】

【人们疯狂地印刷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些,说来可笑,仅仅只是为了娱乐。书馆在买活军街头随处可见,承载了绝大多数的娱乐阅读需求,百姓们不必费事前来图书馆,这里更多的是学术书籍,娱乐类的小说、戏曲、画册,在书馆集散,人们既可以买,也可以坐下来点一壶茶,在书馆里聚精会神地翻看,如果感到饥饿,他们还可以叫来丰富的点心,边看边吃。每到周报发行的日子,或者有知名的小说发行新卷,书馆中座无虚席,读者们排了号码,轮流阅读新书……华夏的阅读氛围之浓厚,识字率之高,是没有来到这里的人完全想象不出的,和他们相比,欧罗巴完全是一群文盲、混混和强盗勉强捏合成的乌合之众,再披上一层号称是国家的遮羞布。】

写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橡皮,把最后一句话给擦除了,尽管这是哈维医生的真心话,但这样的感慨并不适合出现在写给国王的信件中。

【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印刷业的进步对于知识的扩散有多大的帮助,大图书馆开馆之后,我听到有人议论,这间图书馆吸引了很多敏朝地界的书生,他们原本是极其憎恶买活军的死硬派,但如今却放下偏见来到了羊城,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这间图书馆里存放了三套《文献大成》——而且是印刷版。这本书是敏朝的前几任皇帝花费了许多时间修成的百科全书,它一共有七八千种图书,数万册,光是目录就有60本!】

【图书馆三楼有一翼专门存放着它的三套副本,这是不允许对外借阅的,只能在阅览室中借读,因此数以百计的书生来到了羊城,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有任何机会看到这本皇家监修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正本似乎随着某一任皇帝陪葬,副本存放在皇家于两个都城的私藏图书馆中,两百年来,经过火灾、盗窃,已经散失了不少,几十年前刚刚完成一次重修,但这一次重修是否恢复了刚修成时的规模,依然是个谜。】

【像这样规模浩荡的百科全书,抄录两到三套副本,已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不可能存在更多的抄本,但这是印刷业没有介入之前的事情了。买活军要来正本之后,对《文献大成》进行了制版印刷,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市级图书馆都存放一部《文献大成》作为基础,并且对市民开放阅览……这样的壮举让《文献大成》从皇室藏书完全走向了大众,也吸引来了他们的敌人,毫无疑问这些敌人来到羊城后不久,便不可能再对买活军存在什么敌意,他们已经被图书馆完全吸引了,在自己的家乡,他们一辈子最多能接触一两千本书籍——容我提醒您,这个数字也已经是欧罗巴的学者们无法比较的了,我们的书籍实在太贵了,中产阶级的学者们无书可读,这是个显著的问题……】

哈维笔锋一顿,几经犹豫,还是在破折号后的话语上画了几条横线,做出了一个删除的表示,这样他就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完全的责任了,免得这封信所得罪的势力来找他算账,不过,他知道这番话不会得罪国王,因此便不用像刚才那样完全擦除,不留一点痕迹。

【但是,在大图书馆,他们能轻而易举地接触到上万册——十几万、几十万册,耗费一生的时间也无法读完的书籍!】

这其中的差距,哈维认为,才是最难以跨越的,图书馆的恢宏建筑仅仅只是表象而已,欧罗巴别的会缺,但真不缺奇思妙想的建筑家,只要能弄来‘钢筋’或者是竹子,他认为模仿出类似的建筑只是时间问题,大图书馆再宏伟,也赶不上圣母百花大教堂的辉煌,但这些有形的东西却远远赶不上无形的底蕴,皇室能模仿买活军的建筑,却模仿不出买活军这里丰沛的知识,这些普遍识字的市民,【这些所有种种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此刻我身边的景象,所有爱好阅读的人济济一堂,有些人是学者,可有些人白天是个屠夫,是个小贩,这会儿他们全都坐在一起,默不作声地浏览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全然不顾在十几年前,这些知识是否毫无必要地被束缚于禁区之中……】

【我必须承认,这样的景象让我感到非常的——】

他的笔锋长久地停顿了,幸福的开头单词几乎已经要成形了,但哈维还是把整句话都划掉了,他改换了口气,有些公事公办地写道,【下面我将向您汇报同船人员的动向,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受到图书馆的刺激,拼命地学习语言,现在基本都掌握了汉语,但是,我们感兴趣的领域各不相同,我毫无疑问,对于医学和生物有浓烈的兴趣,莫顿牧师在学习华夏的历史,沃利斯在买活军这里受到的刺激很大,他……还有那些法国人,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